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国际金融市场的参考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金融市场是统一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要素市场。它与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旅游服务市场等各类市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形成统一市场的有机整体。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国际金融市场的参考论文篇一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格局及中国金融市场研究》

  摘要:现代经济可视为金融经济,金融为其核心。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资源的集聚,其核心是一个国家的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故而,国际金融中心可以看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和平崛起为经济大国,我国要在金融版图确立自己的战略地位,在21世纪如此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金融大环境下,必要具备适当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基于此,本文着力于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格局,希冀为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提供帮助。

  关键词:国际金融格局;中国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的概念,其中囊括了作为金融中介的货币资本市场,也将流通中的货币、在资本市场上的信用活动及其相关的经济和金融行为化为一体。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紧密,相互依赖影响密切,表现为: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合理性直接决定着金融业的有序发展、信贷结构的整体结构和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其结构与发展速度可以在宏观经济发展中强烈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可以作为保持健康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指标,对国家或区域发展的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具有不可估计的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历经多年发展,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后转移至金融市场部分当中,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的持续改进将促使它在将来能够发挥更大的积极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

  国际金融格局包含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在对国际货币和金融问题上主要是国际货币问题,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其核心在于货币问题。

  (一)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1883)的《资本论》中以唯物主义角度,将商品的内在矛盾作为出发点,将货币的来源、功能,、货币形式的发展,特别是世界货币进行讨论,构建出自己的货币理论。在此基础上,《资本论》第三卷阐述了信用体系的相关概念,提出了虚拟资本理论,指明了金融体系和资本主义的系统性风险或危机的必要性的内在矛盾,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金融体系。

  虽然马克思的国际金融理论体系还不够独立的和完整,不过他对此进行了深刻分析。在跨境使用的货币、世界货币的不同功能等方面也略有建树。

  (二)列宁

  在当年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大环境中,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对资本输出进行了自己的深入研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进化后,可以说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是其经济基础。列宁也认为“资本剩余”是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先决条件。

  张淑君(2009)提出,“列宁的时代是垄断资本、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时代,世界金融资本剥削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金融全球化发展使各民族国家和经济体相互间的依存性空前增强”。随着世界帝国主义经济融入世界金融资本当中,银行促进了在世界金融体系的全球化过程。帝国主义已经形成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和殖民体系,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不平衡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全球化是世界资产阶级直接瓜分世界的催化剂。与此一同,金融资本作为一种经济主导地位的统治,控制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与军事。

  (三)关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的相关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由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结构理论、麦金农(1973)和肖(1973)提出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构成。

  经过了更为丰富的完善,最终孕育出麦金农――肖范式(即M-S范式)这一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是“金融资产增长、金融机构发展、金融市场成长和金融体系开放”等多方面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其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影响辐射近半个世纪。

  熊彼特(1912)认为,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中,创新是最主要的步骤,不过他并没有提及金融创新的内容、模式、条件等。国际清算银行(1986)在《近期国际银行业的创新》中提出,“金融创新是按照一定方向改变金融资产特性(收益、风险、期限、流动性)组合的过程”。广义的金融创新指的是金融市场、机构、业务、制度、监管等多方位的创新,但狭义的金融创新意味着金融工具的创新。根据创新,金融创新可依据主体的不同,区分市场与政府作为主导时的不同创新;根据不同的用途,又可以划分为流动型、风险转移型、股本创造型等多种金融创新。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促使人们越来越多得关注金融全球化这一命题。即是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市场机制在全球自由流动和趋于合理配置的现象,也是国家与区域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表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中之重是金融全球化。王健(1998)提出,金融全球化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开放市场与项目管制,放松资本限制,鼓励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从而形成全球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二、国际金融中心相关概念

  (一)国际金融中心

  以往,学者们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大部分来源于对其特征的描述。其后基本形成了两个趋势:第一,注重制度研究的角度,着力于国际金融中心的财政资金要素、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相对集聚。第二,注重功能性的角度,着力于某些国际金融中心的特定功能。

  (二)金融功能

  王广谦(1995)指出,金融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促进商品流通;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促进金融中介;资源配置。吴晓求(2003)认为,现代金融核心在于分散与转移风险,形成非固态的风险传递机制。总而言之,金融发展的进程主要决定着金融功能的发展,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首要构件在于金融市场与中介。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市场与中介的发展程度决定了金融发展水平的发展程度。

  (三)国际金融中心功能

  Kinderberger(1974)认为,交易功能、存储功能、中介功能是金融中心的重点。胡坚(1996)强调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是国际金融和信贷中心。何�基(1996)指出,国际金融中心存在金融中介功能和年期转移供能。金融中介功能在于平衡资金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区域。年期的转移功能可以促进经济中的资本流动。

  三、当代国际金融格局现状及问题

  (一)当代国际货币体系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的连续经济危机使得美元退出了与黄金的对等关系,代表国际货币金融秩序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进入“无系统”时代。随着美元强劲的经济和美国的金融实力,美元仍然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多货币格局得以形成。在诸多的缺陷和矛盾之中,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平稳发展着,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有序的汇率制度极其缺乏,美国的货币政策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美国从国际金融交易中取得了大量的国际货币,国际货币体系导致全球失衡,美国经常性账户赤字和资本账户盈余可以得到双倍的好处。

  (二)当代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

  通过对国际金融格局的正面演变的分析,可以得出国际金融势力不仅包括了国家的权力,金钱的能力,还包括金融机构及金融机构的权力,它是金融实力的一个重要载体。银行作为第一个出现,也是金融机构最重要的类型,且其业务的日益国际化和规模的日益庞大,不仅对国家的权力和金钱的强度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当代国际金融格局中处于日益重要的地位。但其问题是:少数发达国家几家银行长期占主导地位,缺乏有效的国际银行业的监管,“太大而不能倒闭”引发道德风险。

  (三)当代国际金融市场格局

  国际金融市场由国际货币市场,国际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交易市场,农业和商品期货市场,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等组合而成,且通过各种市场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而形成庞大的系统。随着各个国家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使得国际金融市场趋于一体化。但其也存在相应问题:金融监管发展相对滞后于金融创新,市场倾向于投机,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加剧了市场风险,各类国际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之间缺乏防火墙。

  四、当代国际金融新变化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国际金融格局的基础是世界经济格局,可以说后者决定了前者的基本面貌,同时,前者又是后者的组成部分,二者却又相互独立。国际金融格局的调整可以由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推导而来。可以发现,以往的世界经济和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在二十一世纪,经历了各种恐怖活动、反恐活动与特大自然灾害,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开始呈现。2008年后,其调整的幅度更加加强,而目前,目前,整个世界经济出现不稳定,不平衡的,不协调的缓慢复苏的趋势。

  (二)新兴经济体金融力量崛起

  新兴经济体这个概念的定义目前还比较模棱两可,一般指的是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与国际金融形势的发展中,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掌握经济和金融权力最为突出。若当美国,欧盟,日本遭受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后,即便新兴经济体难以幸免,但其依旧保持一贯的增速。其中,“金砖四国”作为崛起的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体现了全球经济格局和国际金融结构的变化。

  (三)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化的不断加速,使得经济转型个体与新兴经济体经历了如金融危机的爆发等的各种混乱。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和不足暴露于前,使人们明白加强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不然世界经济将走向不可回头的深渊。虽然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极其漫长的道路,但改革的契机来自于国际金融危机,利益攸关的各方都在自己的立场上形成了不同的改革方案,主动为国际货币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

  消除威胁国际货币与金融稳定的根本稳定因素是必要的,但在此之前必须对造成这样困境的不合理因素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这一点在受难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世界各国中几乎达成共识。但具体如何改革却不易确定,因为这将会涉及到所有国家的战略利益,而每个国家只会从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出发提出建议,与此同时,一些研究机构也都提出了改革方案。各国计划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一般包括:多元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势必建立;设置超主权货币,如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为“世界中央银行”;金本位货币制度重建等。

  五、中国应对国际金融格局调整的策略

  “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基于对国际金融结构的历史研究的发展的分析,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格局在当代出现了部分改变和调整,且中国在此格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可以认为,我国正面临着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经济影响力的契机。只要有针对性的科学制定适当的战略和对策,抓住机遇,强化执行,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能够赢得未来,实现金融“中国梦”。

  (一)加快转变金融机构发展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国际金融危机中获得的冲击远远要小于西方金融机构,并且只看抵抗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地位排名,中国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依旧可以进行大幅度的提升,但并不代表中国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比西方金融机构具有更强的金融危机抵御能力。从另一方面说,这预示着中国金融机构的规模远没有深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与其激烈的竞争。

  长久看来,对于中国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如何在国际金融机构竞争之中获得主动权,真正的竞争在于打开国门,积极学习国外经验教训,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对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破坏力,同时不断地学习借鉴别国机构的发展经验,为适应金融全球化而时刻调整战略,深化内部改革和开放,并有效地真正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

  (二)推进金融业结构调整,加强资本市场建设

  国际金融格局的演变的历史表明,在促进一国经济发展、取得国际金融地位的过程中,其本国的资本市场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同时,国际货币格局中,某国的货币地位主要取决于来自货币资本市场交易中的支持。强大的公平和有效的资本市场,对于吸引国际资本市场的金融资源聚集,促进国家的金融机构在国际范围内的创新和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该国货币的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国际金融格局使得该国拥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权威性。得以完善我国的金融机构对人民币及其资产的定价的根本在于发达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目前,增强国际金融结构的中国的影响力,提高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人民币的影响力,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金融业重组,深化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加强各方面的资本市场建设极为重要。

  (三)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稳定

  我国在相应的历史阶段对于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全球视野来发展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提出了相应要求。中国的金融业也面临着创新驱动的问题与机会,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战略规划,促进国际金融规划和战略层面的金融创新。金融业的发展,将推动金融部门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达到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一版.

  [2]张伯里主编.世界经济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4月.

  [3]张淑君.论列宁的金融全球化思想[J].特区经济,2009年7月.

  [4]吴先满.中国金融发展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5]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国际金融市场的参考论文篇二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摘要】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在没有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和开放资本账户的情况下,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做出了积极的调整,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本文以详实的数据为支撑,讨论了近年来,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在深度、广度和流动性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并与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进行比较。本文认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广度、深度和流动性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幅度有限,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中期会被金融市场的脆弱性阻碍。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调整;国际比较

  1、引言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世界六大经济体的货币中,只有人民币没有获得储备货币的地位。储备货币的地位会带来许多无形和有形的利益:储备货币可以获得来自国外的铸币税;可以以低成本进行债务融资;大量的交易以人民币计价,降低了国内进出口的货币风险。同时,储备货币地位也存在一些潜在成本:削弱了对本币外部价值的控制力,增大了汇率的波动性等。由于国内的货币政策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更多的溢出效应,因此储备货币的地位原则上带来了更大的责任与负担。

  为了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在没有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和完全开放资本账户的情况下,已经在金融市场做出了许多调整。考虑到我国庞大的经济规模,以及在世界GDP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不断提升,这些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预示着人民币在全球贸易和金融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使用详实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业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实证分析,并与其他储备货币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进行比较,讨论我国可以在哪个方面打破现有的模式。

  2、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与国际比较

  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是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历史上来看,每种货币都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出于特殊的目的登上国际舞台的,但是每种货币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撑,以应对金融市场参与者大量的多样化需求。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广度:提供广泛的金融工具,包括对冲风险的市场;(2)深度:在特定的市场上,存在大量的金融工具;(3)流动性:高交易量。没有足够发达的金融市场,人民币就不能令人信服地在国际交易中使用。如果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市场流动性不足,其他央行和大型机构投资者将无法将我国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作为其资产组合中的安全资产,那么人民币不会对外国投资者产生吸引力。同时,如果没有衍生品市场来对冲外汇风险,进口商和出口商都会担心资本账户开放引发的汇率波动。同时,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境内外金融市场之间缺乏通畅的货币双向流通渠道,货币国际化会引起国外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增加,导致货币升值,使出口产业失去竞争力。

  因此,在评估一国金融部门应对资本账户开放的能力,以及提升该国货币的国际地位方面,深度、广度和流动性是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本文首先从银行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三个方面讨论我国近几年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然后讨论金融市场改革、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主要观点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广度、深度和流动性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幅度有限,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中期会被金融市场的脆弱性阻碍。

  2.1银行业市场

  近年来,为了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我国银行业市场做出了积极调整,但由于我国银行业体系由国家直接控制,所做出的调整有限,我国的金融市场仍然是银行占主导地位。大体上看,我国银行业市场表现出了以下两个特征:

  一是银行信贷仍是我国国内金融资产组合的主体。2000年-2011年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较快,从2007年开始,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规模均超过2万亿美元,排名在美国之后,和英国相差无几。但是总体上看,国内信贷在国内金融资产组合中仍占主导地位。2011年,我国国内信贷额超过股票超过了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和。

  二是国内的信贷分配不均,大多数都流向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近年来,非金融企业获得的贷款比重保持在80%左右。银行部门进行贷款分配的基础在于银行系统拥有大量的存款,2010年中国的银行存款总量相当于GDP的186%,这个比例远高于除英国之外的其他主要储备货币国家和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我国储蓄比重太高一直被发达国家所诟病,近年来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以来,许多经济学家将世界经济格局与发展的失衡,归因于我国的过高储蓄和过低的人民币汇率。

  因此,从我国银行业的规模和结构来看,似乎不太适合大规模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使用。人民币成为充当世界货币的纸币,必然由我国央行发行、调控,又由整个银行系统和其他经济机构支持和运作,对银行业市场的过多干预不利于金融市场更广泛的发展。Hale(2007)指出,未来银行体系的发展和改革,将对中国新兴金融市场(企业债券市场)产生显著的影响,中国国内银行体系的信贷扭曲会阻碍国内更具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部门的发展。没有更多民营企业和居民的积极参与,我国将很难形成具有较大流动性的债券市场。

  2.2股票市场

  近年来,我国已经在股票市场取得了一些进展。2005年,我国允许企业的非流通股可以自由浮动,此次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市值与交易额猛涨。自2005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市值增长了6倍,交易额已经攀升了10倍以上。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股票市场的市值和交易量都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但在2009年大幅反弹。截止2010年,我国股市的市值与营业额已经超过了除美国之外的其他经济体,美国在全球股市市值及成交额中仍占主导地位。

  虽然股市原则上可以为国内和国外投资者提供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工具,但是我国仍然明地存在对国外投资者的限制,很难为境外人民币持有人提供更多多元化的金融投资产品,影响了境外居民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此外,我国股市的波动性较大,也容易出现管理问题。因此,我国当前股票市场的发展程度,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有限。就我国股市而言,应该深化改革,准许中资证券经营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准许中国居民(包括机构和个人)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积极稳步地推进股市发展,逐步增强股市规则的国际化内容,为中国股市融入全球股市创造制度基础。

  2.3债券市场

  下面,我们将考察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并讨论债券市场的改革方向。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债券市场总体规模迅速扩大,成为世界上债券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第二,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跛足”现象明显改观;第三,债券市场交易量和流动性明显提高。下面我们将从流动性和债券市场规模两个方面考察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从流动性上来看,我国债券市场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还远落后于现有的储备货币国家。从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与营业额来看,无论深度还是流动性,美国债券市场都是全球最大的。以未偿付债券的市场价值计算,2010年,我国的政府债券市场规模约为2.4万亿美元,而美国为8.9万亿美元,政府债券的周转率是1.0,美国是14.3,美国庞大的国债市场交易额限制了其他经济体政府债券市场发展。新兴市场国家中,印度的政府债券市场的周转率几乎是我国的两倍,但是其市场规模较小。我国和印度都限制外国投资者参与政府债券市场,这可能会影响两国的货币成为储备货币;我国的公司债券市场绝对规模较小,大约是美国公司债券市场的1/12,但是其周转率相对较高,这与企业债券市场快速增长是一致的。我国未偿付企业债券的市场价值高于德国,大约是日本的一半,但是日本企业债券的周转率较低。

  从国内债券市场规模来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掩盖不住其快速增长的事实。正如我们上面所论述的,十年前,我国的国内债券市场规模微不足道。从1988年12月-2010年12月,我国国内债券市场规模年均增长30.3%。2005年,我国发行的国际债券和票据的存量为0,2010年已经达到了190亿美元。非金融企业债务在国内债务余额中的比例也不断上升,2010年底非金融企业债务额达到5220亿美元,占17%。此外,从2000年开始,企业债券市场的交易额迅速增长。2011年我国国内债券市场的规模约为3万亿美元,明显低于前三个储备货币国家-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但是我国国内未偿付债券的数量大于英国和瑞士。这表明,国内债券市场的规模大小,并不是货币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

  在各类债券市场中,Obstfeld(2011b)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主要依赖于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他认为,在当前来说,特里芬困境并不是经常账户的问题,而是财政问题。当前资本流动较快,其他国家外汇储备的积累并不一定意味着储备货币国家必须要维持经常账户赤字。然而,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储备货币,该国必须要发行高质量和高信用的政府债券,或者政府担保的债务工具,以对冲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的国内货币贬值风险。这意味着,随着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我国的政府债务将上升。与储备货币国家和其他主要新兴市场相比,我国的政府债务水平较低。低政府债务可以保证我国政府在财政和通货膨胀领域的政策信誉,这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是一种优势。但是如果要走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和追求更加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我国必须拥有多元化政府债券,以充分实现其通胀和产出目标。因此,政府债券市场的结构与规模不仅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关,还与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相关。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的债券市场,其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一致。然而,人民币可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取得储备货币的地位。Chinn和Frankel(2007)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储备货币地位是所有决定因素的对数模型,而不是线性模型。也就是说,在获得储备货币地位的情况下,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占全球的份额从50%增加51%的边际收益高于从5%增加到6%的边际收益。如果该模型正确,我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发展金融市场,以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整体而言,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广度、深度和流动性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幅度有限,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还处于较低水平。国内金融市场缺乏广度和深度,股票和债券市场仍不成熟,衍生品市场发展更为缓慢,难以为境外人民币持有人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投资产品,影响了境外居民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国内条件的成熟度还不足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推进。因此,我们要做以下努力:

  首先,重新定位债券市场的结构和质量,为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交易的广泛使用做好充分准备。我国的外部债务和政府债务头寸较低,因此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威胁,也不容易受到外部风险的影响。但是,我国必要事先做好企业债券市场的有效监管,这样才能保证在市场扩展的同时,不会引起金融系统动荡。

  其次,进一步完善和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国内金融市场一方面要健全金融市场层次、丰富人民币产品种类,以庞大的市场规模配合配合人民币汇率改革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要配合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能够和境外人民币市场进行双向流动,并能充分吸纳境外人民币资金流动。

  第三,逐步完全放开外商在金融市场的投资限制。目前在IMF规定的40个项目中,只有对直接跨境证券投资、衍生品交易、短期外债等1/3的项目仍存在有限试点、规模控制乃至完全限制等较为严格的管制。在人民币国际化平稳推进的进程中,逐步放松资本项目下的严格管制是可以预期的。但资本项目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步推进,稳步使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与境内外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的需求相匹配,与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建设的进程相平衡。

  综上,现阶段更为可行的国际化思路是,重点做好国内的各项改革,如经济结构调整、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市场建设等,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推进做准备、打基础。同时,应视国内金融改革的程度,审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待国内改革逐步成熟到位,则人民币国际化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Cappiello,Lorenzo,Ferrucci,Gianluigi.Thesustain-abilityofChina’sExchangeRatePolicyandCapitalAccountLiberalisation.EuropeanCentralBankOccasionalPaperSeriesNo.82.2008

  [2]Yongding,Y.GlobalImbalancesandChina.TheAustralianEconomicReview,2007,vol.40(No.1)

  [3]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国际经济评论,2010(1)

  [4]露口洋介.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国际经济评论,2011(3)

  [5]黄隽.人民币国际化、国际收支的变化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教学与研究,2012(7)

2186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