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艺毕业论文
化学工艺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化学工艺事业已逐渐成为我国产业总体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工艺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化学工艺毕业论文范文一:化学工艺选修课分析
1专业课程教学情况调查
为了解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写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课程调查问卷》,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06、07级两个年级49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开课时间、学时安排、授课内容、授课深度、教材选择及学习收获等几个方面。
1.1开课时间调查
开课时间的调查主要是为了理顺专业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在教学内容上的前后衔接关系。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上,专业选修课应该与对应的专业课衔接上,另一方面,专业选修课与对应的专业课教学时间上不能相隔太长,相隔时间太长,专业选修课不能达到加深对专业课的理解、拓展专业素质的目的。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数据处理与实验设计》、《催化作用原理》、《能量利用过程原理》和《化工专业外语》等四门主要选修课程依次安排在第4~7学期,每学期一门。选修课开课时间调查结果见图1,认为选修课开课时间合适的同学占60.12%,需要提前的占29.55%,只有10.32%的同学认为部分课程需要推后开设。
1.2学时与授课内容调查
学时与授课内容的调查,主要是了解讲课内容能否达到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同时了解学时配置的合理性。中国的大学教学经过了多年的改革与实践,一些硬性的改革的设置,比如对总学时的控制,使得专业选修课的学时偏少。通过这个问题的调查,可为学时与教学内容的配置提供合理依据。选修课学时安排及授课内容的调查结果见图2,认为选修课的学时安排及授课内容合适的同学分别占58.62%和55.10%,需要增加的分别占33.06%和37.17%,认为需要减少学时和授课内容的同学不到10%。总体来说,各选修课的学时安排及授课内容在原有学时及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目前的学科发展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内容。
1.3授课深度和教材调查
授课深度和教材的调查,主要是为了掌握专业选修课教学质量问题。专业选修课由于挂上了“选修”的帽子,容易使人误解为不重要的课程、可有可无的课程。实际上专业选修课作为教学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系统而专门设计的供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学生选修的“必修课”,一旦选定就应该像必修课一样对待。对任课教师来说,由于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缺乏积极性,故对讲课的深度不作过高要求,对教材的选取也比较随意。通过问卷调查可以掌握专业选修课的教材更新需求,选用更加合适的教材。选修课授课深度及教材选用情况调查结果见图3,认为选修课的授课深度及教材选用合适的同学约占54%,授课深度需要加深的占32.65%,需要适当减小授课深度的占13.06%。认为选用教材基本合适及不合适的同学均占23%左右。
1.4学习收获调查
通过对课程学习收获的调查,可以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检查授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能够反映任课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以及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可程度。教学收获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二是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求知欲望。通过对多门专业选修课学习和掌握情况的调查,可以分析出哪里是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的薄弱点,哪里是课程体系的缺口。选修课的学习收获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认为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有很大收获的同学占31.33%,认为有一定收获的同学占63.65%,认为没有收获的同学仅占5.02%。
1.5课程设置调整调查
在调查问卷的最后,对学生期望增开的课程进行了调查。通过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训练,毕业班的学生基本上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具有了初步专业就业能力。因而通过其自身的检讨,可以更加合理地发现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通过一些专业选修课程的增减或者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实现专业选修课程的系列化、系统化。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需要开设新选修课的同学占56.82%,不需开设的同学占43.18%。这次调查的结果反映出,各选修课无论从开课时间、学时安排、授课内容、授课深度、教材选择等各个方面来说基本上是合适的,绝大部分学生通过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取得了较大的收获。总体来说,各选修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专业选修课系列化、系统思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近年高校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能够较好地适应石油化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然而这次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以提高选修课在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为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1)从选修课的时间安排来看,有近30%的学生希望将部分选修课的上课时间提前。但是从课程的衔接角度考虑,这几门课的时间安排基本合理,有的课程如《能量利用过程原理》,从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方面来看,甚至需要推后,使学生在上完《石油炼制工程》等专业课,对炼油生产装置有一个全面了解以后再开设,这样讲课才有针对性,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掌握更深刻。因此从总的课程体系来看,有些专业课的安排应该提前,以免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
(2)从学时安排来看,有1/3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选修课的学时,比如《能量利用过程原理》,由于化学工业是用能“大户”,因此化工节能尤其重要。通过《能量利用过程原理》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对今后化工装置的设计和化工生产过程的优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这门课的授课学时仅有32学时,学时安排非常紧张,有些内容不能充分展开讲解,影响了学生对能量利用过程全面、系统地掌握。
(3)从授课内容来看,有近40%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选修课授课内容。从授课深度来看,有近1/3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授课深度,反映了学生想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更多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选修课的学时来增加授课内容和深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授课内容,拓宽授课的知识面,将该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情况展现给学生,适当增加授课的深度,同时对于一些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在讲清楚基本概念的同时,通过安排学生自学、答疑来掌握,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4)调查表明,有接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其他方面的选修课。根据面向21世纪“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更好地因材施教,应当在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加大选修课比例[2],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关的选修课。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化工过程的设计、开发与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应用相应的软件进行设计和模拟,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3]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于现有的课程体系比较陈旧,课程体系中除了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没有涉及化工软件的介绍和应用方面的课程。因此,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中,可以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如制图软件AutoCAD、流程模拟软件Aspenplus等软件的介绍和应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和掌握常用的化工设计和模拟方面的软件,以适应《化工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
3结论
通过调查表明,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选修课从教学效果上来说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现行的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的顺序及学时安排不尽合理,同时有必要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化工应用软件等相关课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注意除了保证基本知识点的讲授以外,结合本专业要求,有选择地调整课程深度及广度,授课教师应加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认识,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建立教学档案,为今后建立系列化、系统化的专业选修课程群奠定基础。新时期的课程体系应更符合“打牢专业基础、协调主干课程、拓展方向练习、丰富实践环节”的建设目标,更有利于高素质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致谢:感谢化学工程与工艺2006、2007级辅导员对调查工作的支持,感谢学生的积极配合,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忠心地感谢。
化学工艺毕业论文范文二:本科化学工艺教学体系创建
1围绕专业应用型人才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1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求
根据现代化学工业的特征及社会对化工人才需求的趋势,应用型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化学化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适应化工、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专业能力包括7个方面: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能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②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③掌握化学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④具有对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⑤了解化学工程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⑦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因此,根据现代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征,制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成功经验,非常重视企业的作用,将企业要求与学生的培养相结合,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教学体系,确定了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体系体现“三个服务”原则:基础理论教学要为专业技术课教学服务,理论教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程,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成果的吸纳和综合应用能力。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及校内、外实训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实训教学一体化,完成实训教学。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实施“四年九学期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要求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为了适应新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而设置的,是由原来的化学工程、有机化工、无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工业催化等专业合并而成的宽口径专业,覆盖面宽、涉及领域广[3]。该专业具有两大特色:一是覆盖面广。研究领域涉及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微电子化工等诸多领域;二是工程特色显著。该专业以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为两大支撑点,化学工程主要研究化工过程及设备的开发、设计、优化和管理。化学工艺则研究以石油、煤、天然气、矿物、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和分离加工技术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工程放大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和产品开发技术,不仅在化工领域,而且在医药、材料、食品、生工等众多相关领域均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需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化工生产控制、化工产品和过程的研究开发、化工装置设计与放大的初步能力[4]。
1.3应用型化工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等工程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基础作用和工程素质的定型作用。培养应用型化工特色人才,核心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为纲,根据学生需要,围绕学生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三层次训练组成,将课外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借鉴德国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项目实现能力及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根据能力要求可分为3个层次: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和创新实践层。基础实践层以强化“三基”,培养基础能力为目的,将基础化学实验分为3个层次和5个模块,构成一个彼此相连,逐层提高的体系[5]。通过化学专题研究训练,强化了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认知实习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阶段。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未来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模块的选择上会更加理性。2周金工实习和1周电工电子实习,实现基础能力培养目标;专业实践层是在理论教学和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等实践教学的环节实现专业能力培养;综合和创新能力是对技术基础知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配合第二课堂科技活动,达到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总之,各层实践教学活动层层递进、相互渗透,达到培养目标规定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2围绕工程能力培养,实施实践教学改革
2.1突出强化实践锻炼,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导者,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者。要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按照这一思路,为所有的实验室配备了具有硕士学位的专职实验教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派合肥学院高学位高职称的教师到企业去锻炼6~12个月,增加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学院要求成立了实验技术教研室,这不仅是名称和内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建立实验技术教研室,由教授、博士担任主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为成员,研究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等工作。目前,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有关的合肥学院院级教研立项6项,安徽省教育厅立项3项,获得教学成果奖合肥学院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安徽省三等奖一项。聘请企业和设计院等单位人员担任教师,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2.2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供实践教学载体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所必需的保障平台。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强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课程为支撑的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和以化工原理为支撑的化工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作为一门最能反映专业特色,与专业科学技术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实践性课程,必须跳出原有的框架,重新构建一个能够全面反映化学工程学科发展方向、适合按专业大类组织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框架。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心课程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和技术化工工艺学作为构架,遵循以下原则:紧扣化工过程研究与开发的方法论;充分考虑工程学与工艺学实验的适当平衡;具有典型性、力求先进性、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既符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发展规律,又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特色,建立了化工热力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发展需要,在专业方向上设立分离工程和精细化工2个化工专业方向,并建立精细化工和分离技术2个实验室,建立膜材料和膜过程院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6]。以校企互利双赢为机制,开展产学合作,和中盐四方集团等14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2个。每年由校内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并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由企业提出课题,真题真做,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取得在书本上得不到的收获。中盐四方集团、东华集团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设计多次获合肥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
2.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实验课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更高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为重点,学院制定了《合肥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管理暂行办法》,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收到明显的效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化学工程师之家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为主要内容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化工工程师之家于2007年11月建成运行。以培养“未来的工程师”为目标、以工程设计为核心、以模型制作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加强合作促进团队精神;通过模型制作提高工程应用能力;通过工程设计提高工程素养;通过企业化运作模式培养学生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协调组织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营造企业氛围,培养学生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累计培训学生500人以上。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在各种全国性竞赛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2010年,在科技部等单位举办的青年科技创新竞赛获得二等奖,“三井化学”杯第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和华南地区第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二等奖。近3年来,学生发表论文34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9篇。
3结语
作为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正引起越来越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合肥学院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诸多因素,只有充分分析各因素关系,系统优化,才能建立起一个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化学工艺毕业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