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
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 ,培育人文社会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哲学社会科学也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篇1
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
摘要:学术话语创新是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需要,是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任务。深刻把握学术话语创新的科学内涵,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术话语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和学术话语传播创新的关系,注重学术借鉴与独创的内在衔接、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结合、中国与世界的思维转换、创新与应用的相互对接,才能有效提升学术话语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创新。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创新;软实力
学术话语创新是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需要。是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任务。而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就要深刻把握学术话语创新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通过借鉴与独创的内在衔接、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结合、中国与世界的思维转换、创新与应用的相互对接。切实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能力。
一、学术话语创新的时代价值
在全球语境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学术话语创新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责任
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科学。立足社会实践。分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形成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学术话语,开阔人们的视野,活跃人们的思想,启迪人们的智慧,指导和推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功能和社会责任,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特有的社会价值。哲学社会科学要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的发展,就要不断从社会实践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把经验上升为科学,不断创造和提出新的学术话语。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都处在不断调整与转变的过程中。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与中国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影响日益加深。
时代的新发展,孕育了新的社会态势,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呈现出新的社会现象,形成了新的社会特点,提出了新的社会课题,迫切需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新趋势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探索,形成新的学术创见,提出新的学术话语,做出新的学术贡献,这是时代发展赋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社会责任。
2.学术话语创新是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学术话语创新是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学术研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标志。判断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能力的强弱、发展水平的高低,不是看它有多少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员,发表了多少哲学社会科学的论文,出版了多少哲学社会科学的著作,评出了多少哲学社会科学的奖励成果,而是要看它是否做出了新的学术贡献,特别是原创性贡献,是否产生了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
而判断这种贡献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这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否形成了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学术创新话语。每一个学术创新话语都是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在长期深入的学术探索基础上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结晶,是对学术理论宝库的重要思想贡献,是学术原创力的重要显示。只有不断创新学术话语,贡献新的学术思想,深刻影响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才能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权,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今不少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话语,主要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如民主、自由、人权、“软实力”、“巧实力”、“全球化”、“金砖四国”、“普世价值”、“信息自由”、“网络自由”、“新自由主义”、“国际经济不平衡理论”等等。尽管这些学术话语不一定正确,但是一经提出和传播都产生了不小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占据了学术话语的制高点,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的社会格局和发展态势。
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却长期存在学术话语创新不足的问题,习惯于沿用中国古代和西方国家的学术话语来分析当代中国的种种社会问题,分析当今世界的种种社会现象,或者满足于简单搬用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学术话语来分析快速多变的当代社会,缺乏学术话语创新的意识、勇气和能力,很少提出能够深刻反映新的社会变化、透析社会生活本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独创性学术话语。
因此,要增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确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权,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在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上下功夫。
3.学术话语创新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时代要求
学术话语创新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学术原创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是创造新的学术概念、学术观点、学术体系,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新的价值观念,因此对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大影响。
国家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约瑟夫・奈指出:“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国家的软力量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在国家软实力。
包括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外交政策等等的构成中,价值观是核心。从根本上说,文化、社会制度、外交政策形成的软实力都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和主导,价值观念构成了文化、社会制度、外交政策的依据,决定着一定的文化、社会制度、外交政策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形成软实力,决定着整个国家软实力的强弱。
而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创新话语能否为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创新话语能否充实、丰富国家主导价值观的思想内涵,能否创新、发展国家主导价值观的理论表现形态,取决于学术创新话语能否有效承载、传递、传播一定的价值观念。
当前,我国软实力建设的一个软肋,就是学术话语创新不足,难以提出能够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能有效地指导和推进我国社会发展乃至影响世界形势的学术话语,即使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话语,也往往不够严谨、深刻和准确,不能全面把握社会实际,甚至与社会实践相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软实力的提升。因此,要大力提升学术话语创新能力,不断创造反映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当今世界发展形势的新的学术话语,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影响力,使学术话语创新成为国家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学术话语创新的科学解析
学术话语创新正在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可对于什么是学术话语创新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状况无疑会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实际上,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是指在深入探索研究客观世界和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现象、重大关系的独到的思想见解,并提出高度浓缩这一思想见解的核心概念及深刻阐释核心思想的概念体系,使之成为学术界乃至社会高度关注、认可和使用的学术话语或话语体系,并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所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学术概念创新,它同学术概念的创新密切相关,但又比学术概念的创新包含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需要我们很好地解析和把握。
1.学术话语的概念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创新的基础是学术概念创新。学术概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通过学术研究提出的,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发展的问题、现象、关系的具有一定学术内涵和思想见解的范畴,是人类认识之网的“网上纽结”。是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黑格尔指出:“科学只有通过概念自己的生命才可以成为有机的体系。”“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只有概念才能产生知识的普遍性,而所产生出来的这种知识的普遍性,一方面,既不带有普通常识所有的那种常见的不确定性和贫乏性。而是形成了的和完美的知识。
另一方面,又不是因天才的懒惰和自负而趋于败坏的理性天赋所具有的那种不常见的普遍性,而是已经发展到本来形式的真理,这种真理能够成为一切自觉的理性的财产。”概念因其具有真实的、确定的普遍性知识而成为科学有机体系的基础。科学创新往往源于学术概念创新。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行为,学术概念创新就是指随着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反映社会新问题、新现象、新关系、新趋势的新的学术概念。
并非任何新创造的学术概念都能成为新的学术话语。新的学术概念能否转化为新的学术话语,取决于学术概念的深刻性、关注度、认可度和影响力,也就是说,在学术概念创新的过程中,要瞄准重大社会现象、重大社会问题、重大社会关系、重要发展趋势。通过系统深入地探索和总结,抽象、凝练和概括出能够真实反映这些现象、问题、关系、趋势的新的学术概念。
因此,学术概念创新要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
一是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学术概念创新不仅要考虑一般,更要突出重点。反映一般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的概念虽然也是必要的,但它难以引起广泛的关注,难以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反映重大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的学术概念,才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思想共鸣,才能对现实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产生重大影响,才有可能上升为社会广泛关注、认可和使用的学术话语。
二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学术概念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进行科学的抽象、总结和概括的结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术概念创新的基本要求。学术概念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社会生活的表象甚至假象上,而要对社会生活的真象,特别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真实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抽象。深刻揭示普遍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的、内在的、共同的本质。学术创新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本质越深刻、越普遍就越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越能上升为社会广泛关注、认可和使用的学术话语。
三是真知和伪知的关系。学术概念创新并不难,难的是创新的学术概念具有正确性、真理性,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本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因此,学术概念创新绝不能闭门造车,任何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社会生活的主观臆造,都不是真知,而是伪知。这种主观臆造的伪知越多,就越容易模糊社会生活的本质,误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干扰和阻碍社会的发展。学术创新概念上升为学术创新话语的重要前提是学术新概念的正确性和真理性。
学术新概念体现的正确性和真理性的程度越高,上升为学术界和社会广为关注、广受认可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新话语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当然,概念的真理性和正确性总是相对的,需要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不断改造和扬弃。学术概念创新要坚持批判的精神,不断修正和完善新概念,确保概念的正确性和真理性,不断提高学术创新概念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学术话语的体系创新
学术话语创新不仅要创造可能成为学术话语的核心概念,而且要创造与核心概念相应的学术概念体系。只有运用概念和概念体系进行思维和交流,才有可能建立具有广泛认可度、影响力和使用率的学术话语。
学术话语的体系创新要解决好两大问题:
一是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问题。在学术话语创新的过程中,即使提出了重要的核心概念,但没有与之相应的群属概念或概念体系,也很难转化为真正的创新学术话语和学术话语体系。核心概念和概念体系的关系,体现着研究的系统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思想的深刻性。核心概念的提出,表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社会重大问题、重大现象、重大关系的思想洞见,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群属概念或概念体系,就无法形成对这些问题、现象、关系的深刻的思想观点和思想体系,也无法作出深刻的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也就难以上升为学术界和社会广泛认同的学术话语。
二是独立的话语体系与外来的话语体系的关系。学术话语的体系创新,不仅要处理好概念和概念体系的关系,还要处理好独立的话语体系和外来的话语体系的关系。任何有生命力的学术话语体系,一定是学术研究者立足本国的社会实践。运用独特的研究方法。对特殊的研究领域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所形成的具有独到见解的思想观点和知识体系。
没有这种独创性,就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独立的学术话语体系。然而,真正的科学的学术话语体系,在具有独创性的同时又必须具有开放性,能够同外来学术话语体系展开学术对话,并在这种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和了解外来学术话语体系的长处和短处、精华和糟粕,发现和了解自身学术话语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只有通过批判地吸收外来学术话语体系中的有益成分,检验自身学术话语体系的严谨性、科学性和真理性,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促进我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3.学术话语的传播创新
学术话语创新不仅包括学术概念和概念体系创新,还包括学术话语传播创新。新的学术概念、学术概念体系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变为学术话语体系,只有经过学术话语的传播创新,使一定的学术概念和学术概念体系通过学术交流和传播,为学术界乃至社会所关注、了解、认同和使用,才能上升为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学术话语,甚至上升为主导性的学术话语。学术话语传播创新就是把学术活动中创造的新的学术概念和概念体系,通过一定的交流、沟通和传播方式,在学术界、社会上乃至国际上进行创造性传播,使之成为广泛性、普遍性和主导性的学术话语的过程。
学术概念及概念体系转变为学术话语的关键。是产生普遍的学术影响力乃至社会影响力,而普遍的学术影响力或社会影响力产生的前提是广泛的学术传播与交流。学术传播与交流实际上是学术观点和思想观点的深入沟通,这一沟通的过程形式上表现为学术思想的对话、争鸣和交锋,实质上体现为在对话、争鸣和交锋的过程中追求、发现、发展和坚持真理。真理愈辩愈明,真知与伪知、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毛泽东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不同学术概念及概念体系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就是不同学术观点相互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就是真知与伪知、真理与谬误相互比较、相互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在证伪的同时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和坚持真理的过程。
愈是具有真理性的学术概念和学术话语体系,愈有可能通过广泛的学术传播、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实践的客观检验上升为具有普遍影响力的甚至主导性的学术话语体系。学术话语的传播创新,体现了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体现了学术概念和概念体系转变和上升为学术话语的内在需要。
学术话语的传播创新,要致力于打造学术话语的传播创新体系,改进学术话语传播创新的方式,提高学术话语传播创新的能力,增强学术话语传播创新的实效。为此,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学术话语的话语体系创新和学术话语的传播体系创新的关系。
学术话语传播体系创新是创新的学术话语体系真正上升为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打造一流的学术话语传播创新体系,需要加大学术传播交流活动的投入力度,提高学术创新研究成果的翻译能力,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注重运用书籍、杂志、数字化图书馆等现代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传媒进行学术话语体系的广泛传播。
创新的学术话语体系只有通过大众传媒的创新传播,才能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社会上获得广泛的影响力,真正成为具有普遍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学术话语。
第二,广泛参与学术交流和积极主导学术交流的关系。
我国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中,往往自然科学的学术交流多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交流,而哲学社会科学的对外学术交流中,往往参与别国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多于主动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同国外学术界同行进行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很难发挥学术交流的主导作用,包括学术活动的主办、学术议题的设置、学术内容的选择等等。因此,要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影响力,就要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不断增强学术交流活动的主动性和主导权。在学术活动的主办、学术议题的设置、学术观点的交流和学术话语的使用中,都要坚持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使国际学术交流成为我国创新的学术话语传播的重要途径。
第三,传播正确学术观点与批判错误学术观点的关系。
学术话语的创新传播,不仅要注重传播我国学术研究者的正确学术观点。使国外学术界同行了解中国学者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传播和扩大正确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的影响,还要注重在国际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开展必要的学术争鸣和交锋。要运用正确的学术方法、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分析和批判错误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和学术思潮,用正确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影响学术同行,克服错误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不断提高正确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在国际学术界乃至国际社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话语。
三、学术话语创新的能力提升
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重在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创新的能力。学术话语的创新能力往往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若干关系的处理密不可分。为此,要在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探索学术话语创新能力的提升之道。
1.借鉴与独创的内在衔接
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创新能力,需要妥善处理好学术研究过程中借鉴与独创的关系,既要批判地借鉴古代和国外的学术话语,更要独立地创造具有当代本土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批判地借鉴古代和国外的学术话语,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创新的重要前提。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样,都要批判地借鉴前人和他人、古代和国外理论研究的成果,只有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理论研究,才能实现人类思想知识和学术话语的发展与创新。这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批判地继承,才能有所创新,只有批判地借鉴,才能有所发展。
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前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好地实现人类知识、思想的创新发展。创造前人没有创造的学术话语,取得前人没有取得的创新理论成果。缺少了这样一个环节,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就会要么缺乏必要的学术话语支撑,难以开展严谨的科学研究,要么周而复始地从头开始,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原点:要么重复进行脑力劳动,造成科学研究的巨大浪费,阻碍科学的深度发展,要么陷于狭隘思维。枯竭思想资源,窒息思想活力,禁锢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要注重批判地借鉴前人和他人、古代和国外的学术话语,更要增强学术自觉、学术自信、学术自强,注重通过独创性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和思想体系。只有在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和他人、古代和国外的思想理论成果和学术话语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社会实践,注重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重大的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探索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形成具有独到见解的思想观点、独创的理论成果和独特的学术话语体系。
“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而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既是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包括资产阶级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结果,更是立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独创性研究的结果。
这一科学而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话语体系和思想体系,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深邃的思想洞察力和历史预见性,因而具有广泛深远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可见,学术话语创新的能力源自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独创性研究,没有独创的学术研究活动,就不能形成深刻反映社会实践的深邃的思想见解、独特的话语体系和科学的思想体系,也难以产生广泛、深远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所以,实现借鉴和独创的内在衔接,才能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创新的能力。
2.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结合
学术话语创新能力的提升,既有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挥,更有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集体智慧和能力的发挥,必须把个体和集体学术研究的智慧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脑力劳动方式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和独立性,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者的自主研究和独立思考。离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独立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很难形成反映社会实践和发展规律的独创的学术话语体系。因而,在学术研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尊重社会科学脑力劳动的特点,尊重学者的学术风格,尊重学者的学术自由,创造学者独立自由地进行学术研究的环境和条件,使其创新学术话语的潜力、活力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而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更要注重发挥学术研究集体的智慧、能力和力量,形成学术话语创新的合力,提升学术话语创新的整体实力。当今时代,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建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
越来越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协同创新。这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研究的现实社会问题特别是重大社会问题,往往是跨领域、跨学科的,需要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协同攻关,实现学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与自然科学项目一样,研究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甚至上升为重大的科学研究工程,单靠个体的手工劳动式的研究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需要学者组成的学术团队来共同承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通过学术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协同攻关,共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系统工程,完成繁重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任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环境有了根本变化,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环境也日益信息化。面对着海量的学术信息。
无论是进行学术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筛选、凝练工作,吸收其中有价值的东西。还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队的共同协作,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研究和学术话语创新的过程,是立足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研究者深入实践、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充分地吸收群众智慧和力量的过程,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集思广益、勇于创新的过程。离开了广大群众的生动实践、丰富经验和鲜活语言,我们很难创造出具有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
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只有始终把发挥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同发挥集体的智慧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把群众的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学术话语创新的能力。
3.中国与世界的思维转换
当前,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中国与世界的依存与互动日益增强,中国发展对世界的作用和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社会问题、创新学术话语,必须立足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当代世界的变化,把中国和世界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思维转换。
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思维转换,就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从思维的内容、思维的方式和思维的话语等方面进行转换。从思维内容的转换来说,就是研究中国问题时要有世界眼光,研究世界大势时要有中国立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密切互动、息息相关。
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的发展,同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研究当代中国的发展一定要把它放在这一大背景下加以探索和把握,要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条件下中国和世界互动的关系,探索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时代特点、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科学地回答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既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又反映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独特学术话语体系,为推动中国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当代世界发展描绘科学图景。
从思维方式的转换来看,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既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注重思维的独立性,坚持从中国的立场观察世界问题,形成中国对世界问题的独立见解,又要从世界的发展出发,把握趋势、开阔视野,增强思维的开放性,注重从世界的角度观察中国问题,回答世界关注的中国问题,消除世界对中国发展的困惑。
加深世界对中国发展的广泛认同。只有把独立思维和开放思维结合起来,科学运用、适时转换。才能提高学术话语创新的能力,从而更加全面、科学而深刻地探索回答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中国与世界紧密依存、深度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问题,为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形成共识、积累互信、增强动力。
从思维话语的转换来看,学术话语创新不能自说自话,而要努力做到“中国话”和“世界语”的相互联系和转换,既要创造和运用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体现中国传统、中国特色,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来解释和回答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重大问题,又要注重借鉴和运用世界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和回答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重大问题,把“中国话”翻译成“世界语”,把“世界语”融通于“中国话”,寻求特殊与普遍的价值联结,从而架起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沟通的桥梁,有效地表达中国的诉求,解释中国的发展,塑造中国的形象,回答世界的问题,消解世界的困惑,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创新与应用的相互对接
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创新能力,要把学术话语的创新和应用相互对接,既要注重学术话语的创新,又要注重学术话语的应用。把创新和应用的对接和转化作为不断增强学术话语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学术话语的创新与应用,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创新是学术话语应用的前提,没有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没有创新的理论成果,没有创新的学术概念和概念体系,就没有可资运用的独特学术话语,学术话语创新为学术话语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应用是学术话语创新的旨归。没有创新学术话语的应用,就不能达到学术话语创新的目的,不能普及创新的学术话语,实现学术话语的大众化,也不能在实践中检验学术话语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学术话语,促进学术话语再创新。因此,只有在创新学术话语的同时注重应用,才能扩大学术话语的覆盖面、应用率、认可度和影响力。
学术创新话语只有通过应用实现大众化,才能成为在学界和社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话语,乃至成为占全社会主导地位的学术话语,也才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学术创新话语的应用,不仅是指个别和少数学者创造的学术创新话语能够通过学术交流活动成为学术界共同认可和使用的话语,不仅是指学术创新话语转化为大众共同认可和使用的话语,成为影响大众思想和行为、指导大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也不仅是指创新学术话语通过国际思想文化交流成为影响世界舆论导向和世界人民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创新的学术话语转化为政府制定战略和决策的理论依据,甚至成为政府的战略和决策本身。
创新的学术话语一旦成为政府制定战略和决策的理论依据,甚至转化为政府的战略和决策,就会成为具有一定权威性和执行力的学术话语,就会通过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结果转化为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话语。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学术话语一经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新民主主义的战略决策,就成为影响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话语。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和理论一经被美国政府以巧实力战略纳入其中,并变为美国政府宣导和推行的国家战略,就成为学界、政界和社会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话语。这些都说明,学术话语一旦付诸实践,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因此,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创新能力,必须始终坚持学术话语创新与学术话语应用的对接和统一。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篇2
浅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 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 ,培育人文社会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哲学社会科学也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消费不足、收入分配结构问题和社会矛盾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迫切需要依靠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支持。由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总体发展滞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作用;挑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顾30年来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道路中每次重大理论突破和发展道路抉择的关键时刻,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创新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全国迎来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进行了思想准备;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与改革前期相比,总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更多地依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2007年爆发的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 金融 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反思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作用,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重大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1.1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发展 历史 表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武器,也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哲学是研究客观世界基本 规律 的科学,社会科学则是以人和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发挥作用的机制非常复杂。归纳起来,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制度变革的思想武器。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社会制度的变革为突出标志,而哲学社会科学则是社会变革、制度创新的理论先导。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思想 文化空前繁荣的盛况,为当时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使中华文明居于世界前列,文化影响至今绵延不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缔造了中国30年的发展奇迹。
“文艺复兴”使欧洲摆脱封建社会的桎梏,建立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呈现爆发式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更使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在这些历史大变革中,哲学社会科学都发挥着思想准备和理论引导的巨大作用。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为 自然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澄明自然科学促进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哲学的方法论不容忽视,而在科学技术的 应用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则非自然科学所能解决,需要求助于哲学社会科学。爱因斯坦曾说:“单靠科学知识和技术是不能使人类走向幸福和高尚生活的。”在经历过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分离之后, 现代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科学的系统性、协调性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又通过制度创新调整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发现和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安排、创新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制度具有当然的重要责任。我国改革30年的伟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是培育社会精神的重要基础。
胡锦涛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研究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而言,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人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哲学社会科学则影响社会的精神文明和道德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突出作用。如果缺少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支撑,一个国家和民族将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意识,不能产生推动社会前进的合力,从而迟滞社会发展步伐,甚至影响社会发展方向。
1.2 哲学社会科学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以思想、文化、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和直接手段。软实力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在1989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与硬实力相互对应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含硬实力与软实力两个部分,硬实力一般指军事、经济力量,软实力特指一个国家依靠 政治 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及其社会影响力决定着软实力的高低。领先的哲学社会科学将使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甚至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各种理论和思潮的传播更加便捷,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锋比以往更加频繁和直接,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甚至发生颠覆。
如果缺乏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作为支撑,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将无法大幅提升,那么即使其拥有强大的硬实力,在国际竞争中仍会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甚至一败涂地。苏联解体固然存在制度、经济等因素,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滞后,从而使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趁虚而入并成为社会主流意识,也是导致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因此,当综合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支撑,综合国力才能充分发挥,保证国家持续平稳发展。在新世纪,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2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实力的发展,限制了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发挥。面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急剧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全面发展中面临经济结构调整、持续增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离不开科技进步,但更加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研究,提出符合国情的思想理念和制度设计。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特别是随着全球 网络 化和一体化的程度的加深,世界范围内各种理论和思潮的扩散、融合更加迅速。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伴随着各种思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逐渐弱化。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无法适应人们求解新情况、新问题的需要。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不仅要依靠正面宣传,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解决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结构和社会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结构性问题成为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经济对外依存度偏高,消费需求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 企业 经营困难,就业形势严峻;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有的还很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社会保障、 教育 、医疗、收入分配、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等等。要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哲学社会科学是首要的理论武器,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论创新,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制定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谋福祉的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 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是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其中人文素质决定了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境界,有利用塑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明规范,从而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应对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探索。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迅速席卷全球,酿成60年来最严重的国际 金融 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新的挑战,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历史上,任何一次大危机都是理论创新的契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冲破了旧有的单极世界秩序,既是对古典的和当代的各种经济、社会理论的一次大检验,也是对当代各种社会制度的一次大检验。后危机时代,促进世界多极化、构建新的全球体系正在成为全球的现实选择。面对深刻急剧的变化,哲学社会科学界需要冷静地观察世界、重新审视各种理论,积极推动理论创新,为社会制度的变革提供理论指导。
3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使社会普遍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非常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届中央领导同志都对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重要指示,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彰显出中央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和期待。
但是,由于哲学社会科学与 自然 科学对社会作用机制的差异,当前全社会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仍然缺乏充分的认识。与自然科学成果直接影响生产力、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同,以社会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公共品的特性,一项研究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根本无法通过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以衡量。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地方政府GDP政绩观的影响下,不能直接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被忽视和旁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滞后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必然会在未来显现,那时造成的损失将远非短期的经济利益所能弥补。
因此,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和宣传,使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和影响机制。只有当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真正得到充分认识,在科研投入分配中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外溢效应和长期影响才会被综合考量,更多的青年才俊才会积极投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3.2 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建立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人的智力活动的集中体现,理论创新、文明传承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因此,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要素是人。2004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
但是,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总体收入偏低,严重制约着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发展。一方面,收入偏低造成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由于收入水平不高,一部分优秀人才离开哲学社会科学队伍,转而投向高收入行业;另一部分人则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大量承接各类课题,影响了研究质量和学术积累;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致力于学术钻研,但是严峻的生活状况和工作条件却使他们十年磨一剑的抱负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界,尤其是人文科学领域,普遍收入偏低,阻碍了优秀青年人才投身学术研究,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得不到充足的新鲜血液,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发展受到抑制。因此,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收入,建立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激励机制,是改变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发展滞后困局的必然选择。
3.3 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体系。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模式最早借鉴的是前苏联的经验,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选择。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的弊端日益显现,束缚了科研的发展和创新,突出表现是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机制,缺少长远总体发展规划。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目前只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政府部门则没有与科技部对应的专门管理机构。
由于管理松散,我国以社科院、党校、高校、政府研究机构为代表的各路社会科学研究大军自成系统,缺乏横向联系;社会科学研究缺乏有效的长远规划和总体战略配置。总体来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着力建设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规律,宏观有力、微观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个关键内容。
参考 文献
[1] 顾海兵,王宝艳.中国国立研究机构.问题与出路.学术界,2004年第3期
[2] 王兴运.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作用.理论观察,2002年第5期
[3] 奚广庆.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学术方法创新.理论视野,2008年第4期
[4] 张国春.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党建研究,2003年第11期
[5]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