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什么论文
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什么论文
毛泽东思想专注于将旧的制度和价值系统击垮并摧毁,提出了一整套的战术和战略构想,这部分类似中国古代兵家和纵横家的领域,经过了历史的实践检验,已证明其行之有效。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论文,欢迎阅读!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论文
《浅谈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摘要:所谓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指毛泽东思想内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他们贯串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贯串于毛泽东思想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它们的基本方面有三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形成得益于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通过长期艰苦奋斗的革命工作总结。它们很好地丰富并且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了完整而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并且发展毛泽东思想,就必须深刻领会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原则,特别强调在新的形势下,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并对三者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作了深刻阐述。学习贯彻好讲话精神,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搞好党的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同志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长期艰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者紧密联系,是一个用中国语言、中国风格表达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它们又各自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指导意义。它们的形成和确立,大致上是在同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尚处在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内先后出现了三次大的“左”倾错误。三次“左”倾错误虽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危害程度也不一样,但其根源都是犯了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把共产国际指示教条化的教条主义和脱离群众的命令主义错误,给革命造成极大损失甚至严重危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反对党内“左”倾错误的斗争中,逐步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对建党以来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系统清算,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形成完备的理论形态,分别被确立为党的根本的思想路线、工作路线和党处理外部事务的重要原则。从此,中国共产党获得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通过进一步夯实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毛泽东思想得以系统地形成和确立,成为中国共产党科学的指导思想。
后来的实践表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是坚持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坚持毛泽东思想的这一精髓。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最根本的。只有真正坚持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坚持毛泽东思想,才能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毛泽东思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生长点”。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他就是从恢复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许多重要设计,都是遵循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和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先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不仅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精髓,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活的灵魂和精髓。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仍然是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活的灵魂和精髓。
二、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把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
党的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后,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越到这个时候,任务越艰巨,情况越复杂,困难越多。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搞好党的建设。1945年2月,当抗日战争胜利曙光开始展露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关注更多的是党的状况。他告诫全党,“我们要不要胜利,要不要在全国胜利?如果要的话,就要有一个有纪律的、思想上纯洁的、组织上纯洁的党,合乎统一的标准的党。”现在历史又到了这样的时刻,到了一个需要全党有一个更好的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的时刻。最根本的,还是要真正解决好思想路线、工作路线和基本立足点的问题。全党只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才会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才会有敢作为、勇担当、“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才会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自信和前进定力。
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症结大都还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上,在违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或者独立自主原则的问题上。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在此之前,他在《论联合政府》中也指出:“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应,都是脱离群众的。”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指出:解决党风问题,“培养好的风气,最主要的是走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
今天,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仍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没有很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因此,我们要有效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要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教育与实践入手。党的以后,同志明确指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解决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党中央部署了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不是一劳永逸的。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这三个“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突出体现了我们党对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鲜明态度和不变立场。
三、在新的形势下,把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牢记于心付之于行
讲话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在坚持实事求是方面,讲话提出,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些要求,拓展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揭示出实事求是不只是实践环节的要求,而且是理论创新的要求;不只是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要求,而且是对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要求。
在坚持群众路线方面,讲话提出,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的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这些要求,凸显了人民主体地位的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特别是提出真正让人民评判党的工作的新思想,为党的群众路线注入了新的内容。
在坚持独立自主方面,讲话提出,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讲话在阐述这些要求时,把独立自主提到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的高度,使独立自主的思想得到了新的升华。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品格和底蕴,充满了走自己的道路的信心和前进定力,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讲话的上述要求,是对党提出来的,也是对每个党员、干部提出来的。其中特别指出,我们要“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思想中,真正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要求不难理解,难的是付诸于行,特别是时时处处付诸于行。时时处处付诸于行,需要一种持之以恒艰苦实践的精神。要时时处处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深入到实际中去了解事物本来面貌,了解新情况、新问题,并且要勤于思考和分析问题;要时时处处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并且要与他们同甘共苦。独立自主,对党员、干部来讲,主要是要对党和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保持一种政治自信和定力。
要真正从书斋和书本里走出来,从别人的影子里走出来,到实践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寻找自信与定力。要做到这些,无疑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与汗水,牺牲自己更多的生活享受。付诸于行,首先必须牢记于心。这就要求我们把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内化于心,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的思想修养,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使全党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成为一种自在的状态,成为一种常态。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1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厌学现象
一、高职院校学生对《概论》课厌学行为的特点及表现
1. 高职院校学生对《概论》课的厌学行为特点
所谓的高职院校学生对《概论》课厌学行为指的是高职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课程学习的消极、对立、不配合等情绪,从而出现一种背离教育者期望目标的反向行为。这些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归纳起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消极性。这种特点体现在高职生行为上,表现为他们面对教育时在行为意向上具有与教育者意图相异的消极倾向,呈现出被动、消极应对《概论》课教育的行为特点。
第二,反向性,指的是高职学生思想和价值观表现出与《概论》教育期目标相背离的现象。其表现是高职生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对传统社会价值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同时对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却逐渐接纳和认同,在价值取向上则从单一趋向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主导意识形态的反向的离心倾向。
2. 高职院校学生对《概论》课厌学行为表现
高职院校学生对《概论》课厌学行为表现指的是高职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对此门课程持厌学情绪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课堂表现,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有集中在听课出勤率低、听课抬头率低、前排就坐率低三个方面。
第一,听课出勤率低。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高职,思想政治课开设内容大致无二,很多道理或理论于文科学生来说已经烂熟于胸。所以,很多学生开始质疑高职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实际有效性。再加上,尽管高校在开展这门课程的时候已经说明是公共课,由此,出现了学生到课率和出勤率低,甚至有的学生长期不到课堂上课的现状。
第二,听课抬头率低。可以说,很多高职生在刚入学之后,特别是在参加完军训之后,都有较高的纪律性,各门课程的学习也能够准时到,很少有缺课的情况,课堂上也能遵守纪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律性慢慢地降低,很多学生也开始有选择性地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者是在课堂学习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爱情方面的、社会一些焦点等)进行听讲。尽管我尽量根据时政与学生进行探讨,也安排了多次实践课的内容,但学生兴趣度不高,更多的时间会在课堂上做其他的事情。
二、出现上述问题及想象的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
相对一般的本科院校的学生,就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他们有务实性质强、生源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意志力薄弱等问题。务实性强导致他们只会对就业有帮助的学科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而《概论》课作为一门“副科”,多被学生列为无用课程。不少学生认为上《概论》课纯粹是浪费时间,不如多看看专业课方面的书,或者多看看外语和计算机,多考几个对自己以后找工作有帮助的“证书”。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只专心做自己的事情。由此,不切实地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有针对的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难会收到有效的教学成效。另一方面,高职生生源文化知识基础也比较薄弱,也就是说教师如果不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有针对地课程内容调整,设计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大纲,势必会导致其学习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其基础薄弱,也会导致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普遍偏低,更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在学习上容易放松要求,缺乏进取精神,导致意志力比较薄弱。
2.教师方面
《概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教师必须要有足够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吃透教材、切实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这样才能真真切切去驾驭它。但是,在现实中,思想政治政课教师队伍中多混有非本专业人员的加入,这样教学效率必然大大折扣。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一贯的“灌输式”理论讲授照样存在。虽然,不少老师有针对性地加入了多媒体技术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等等,但是也存在简单化、绝对化的问题,使学生依然认为思想品德课地教学“假、大、空”而不愿意去学。
三、针对原因分析提出的相关解决办法
1.整改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选择与本科院校教材规定的内容大致相同,相关的针对性比较差。所以,任课教师要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有针对性的整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
2.加大思想品德课专业师资力量建设
对于在职教师,要加大在职教师出去的培训、考察力度,注重任课教师师风、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如:现有很多教师都是闭门造车,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对于师资数量,要积极扩充,改变过去那种什么学科教师都能上思想政治课的现状,让专业性强的教师对口教育。
3.改革现有教学方法
对于思想政治课,每个学校要有针对性地扩展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力度,尽可能多的使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防止现代化教具的滥用,仅把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在课件的制作上,不可花哨,更不能上课只对着多媒体“目空一切”,忽视学生的反应和感受,否则同样会引起学生反感而达不到教学效果。此外,要积极拓展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延伸到课外的思路,充分开发课堂之外的教学途径来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
4.重视对学生的引导
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特别是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个人魅力感染学生,让其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使他们更加乐于去学习、愿意去学习;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概论》课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本身一味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去预习,做课件、找案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入到课堂中来,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兴趣。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2
《浅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以及我党的其它一些理论成果,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我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明确将邓小平理论等一些列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理论成果归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并将毛泽东思想与其相并列,这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同等的重要性。虽然二者隶属于我国不同的发展阶段,是在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所发展出来的特定的理论体系,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与毛泽东思想完全并列的,而是对其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一个突破的过程。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毛泽东思想是我国革命战争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虽然革命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毛泽东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同样要深刻学习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内涵,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其内容涵盖了军事战略、军队建设、文化工作、党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政治工作等六大方面的内容,以上六方面的内容既可以独立于彼此而存在又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贯穿于以上六个方面的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不仅以其先进性和现实性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奠基建设的毛泽东思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不能有效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关注点是经济、社会的改革,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完成了经济体制的平稳过渡,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大发展。“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聚焦的是党的建设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加强党的建设。而科学发展观侧重的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盖了我国政治建设、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探讨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先导
在1938年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国开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知道,加强我党的理论建设工作,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我国的革命实践中,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为我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开创了一项先河,也为新中国的发展的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根基。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实际的需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趋势。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实现,有赖于毛泽东思想的指引,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共同创立的。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无论是对中国的社会建设还是历史发展都影响深远。从其作用角度来看,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奠基性的作用。
虽然二者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有着不同的社会指导作用,但是二者都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鲜明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奋斗的智慧结晶。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早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前者为后者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后者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继承了前者的品质,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工作的侧重点和奋斗的目标。其理论内容和理论风格均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在发展过程中,毛泽东思想沥青了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探索出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这些在后来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所以说,二者是一种兼容并包的关系,都是开放性、发展性的理论体系,都在不断的运动中完善自身,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以达到实事求是的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我国政治与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毛泽东思想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是对中国实际的体现,是实践对于理论的丰富,是社会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党内国内的具体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出了进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虚心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但是切忌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在这方面,历史的经验教训让我们醒悟,也让我们铭记,任何先进的理论思想都要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让理论正确地指导实践,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让中国特色的理论去指导更多的实践工作。
由此可见,国内改革建设遇到的挫折使得我党认识到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理论的重要性。邓小平理论着重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开放拉动经济建设,并且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思想主要继承了毛泽东思想中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观点。“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我党面临严峻的内部建设问题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集中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毛泽东思想中对于党的建设也做出了重要指导,因此这是对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完善。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瓶颈期时提出的,主要为了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措施,但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使得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解决现阶段面临的发展难题的出路,因此科学发展观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在现阶段的继承和丰富。
三、结语
无论是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毛泽东思想,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正是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取得了胜利,社会建设也有了初步的成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科学发展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二者虽然隶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解决不同的历史问题,但是二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其一脉相承的关系一目了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基础,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