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
毛概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毛概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毛概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一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党的报告针对这一问题单列一个部分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保护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58-02
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在刚刚结束的党的报告中又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在内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扭转的世界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重新选择。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束缚。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上升到56.7%,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提高,耕地已接近18亿亩红线。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部分城市和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中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1/3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估测,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这意味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2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的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的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政治制度领域,环境问题进入政治结构、法律体系,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在物质形态领域,创造新的物质形式,改造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如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产业等。在精神领域,创造包括环境教育、环境科技、环境伦理,提高环保意识的生态文化形式。
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以及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之中。从这个角度分析,生态文明是其他文明形态的基础和前提。其次,人类本身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把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体现出来,并将其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换句话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3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从思想意识上必须实现三大转变:①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②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③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一致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①科学发展观的首要意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恰好体现了以人为本。②我们的发展必须要走文明发展的道路,无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保护,还是从资源的节约利用上,无论是从发展的质量还是从发展的可持续性来讲,都必须走这条路。提高到“文明”的高度,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升华。
4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4.1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
生态道德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只有培养好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才能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自觉的行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的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打下夯实的基础。因此,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特别是我们要抓好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和提高下一代的生态道德意识,帮助在校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环境资源观和环境道德观。 4.2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既节约资源环境,污染又少的经济体系,沿着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道路发展。我们还要尽量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此外,我们还要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4.3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生态工程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首先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
①加强对城乡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加强对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
②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
③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
④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
⑤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⑥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4.4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软约束,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推动。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权威来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制订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过程中,有效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将生态环境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考虑,以从根本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一含?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企业家天地,2012(3)
[2]王雨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高校理论战线,2011(8)
[3]田文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44)
[作者简介]刘拓知(1978—),女,湖南湘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低碳经济。
毛概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二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它对于我国走出生态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和谐社会;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2012年11月,党的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一块,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和提高,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升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一词源自于古希腊语,其本义是“房屋、家庭”,而到了19世纪中叶它则被赋予了现代科学的意义,主要用来指称自然界诸主体、诸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文明”是相对于“野蛮、未开化”而言的,它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积极的文化成果,是文化当中的精华部分,是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各方面优秀成果的综合。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调以人为本原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共生共进的一种进步状态,它的本质要求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共生。其主要特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性。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态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生态文明建设还兼收并蓄了社会主义的公正与公平原则,在社会公正的基础上寻求社会效率,使公正与效率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
(二)可持续性。
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保持可持续性。只有追求生态文明,才能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生态文明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没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坚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整体性。
生态文明对现有其它文明具有整合与重塑作用,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与生态文明密不可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生态问题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区域或特定的局部之内,生态危机往往是全局性的。我们需要具有全球眼光,放眼全球,关心地球每一个角落的生态事件,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有关心全球生态,才能获得自身生态安全。
(四)开放性。
自然界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开放性意味着此事物与众多彼事物的联系性,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开放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客观的存在方式,要求人们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努力认识和把握能量的进出、交换和循环规律。人在从自然界中摄取能量时,一定要考虑其承受力,保证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顺利进行。
三、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不仅没有理解其真实内涵,甚至认为我国生态环境优良,无需再重视、再加强,顺其自然发展就可以。也有的人认为抓经济发展、抓财政收入才是头等大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抓生态文明建设。甚至有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上级的事,把工作不力、行动迟缓,归咎于上级支持不够、投入不到位。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监管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尤其是对一些生态环境保护区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地方对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使用监管不力,工程投标不规范,工程质量不高,存在着今年兴修的水库、河坝,明年又得重新修复等现象,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第三,缺乏对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视。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及农用薄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加,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国家对公益林补偿标准过低,严重影响了林农造林、护林、育林的积极性。一些地方非法采砂采石、药鱼电鱼等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地方环境治理水平较低,工业企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控制。有些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没有正式运转。 第四,政府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考核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不科学,直接导致政府职能严重向经济增长集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经济发展中社会要素、生态要素的利用和维护。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规划者、调节者、监管者、保障者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甚至有的地方牺牲生态环境而强制性地上项目、造园区。
四、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努力。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全体公民既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受惠者,也应该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唤起全民的节约意识、环境意识、文明意识,充分发挥每个家庭、每位公民在实践生态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把注重生态环保作为家庭美德建设和创建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其次,落实项目,加大投入。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经济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要创新融资机制,通过政府筹划、市场运作、多方筹集等方式,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强化领导,健全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立足长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各领域,任务繁重,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高效务实的指挥系统。进一步建立健全省、市、区县、乡镇、村委、自然村六级联动机制,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制与奖惩激励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切实落实到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各企业,从而形成分工合作、上下互动、社会参与、监督严厉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作者:齐鲁工业大学2011级文法学院研究生)
注释:
【1】廖曰文、章燕妮:《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3期。
【2】张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2期。
【3】路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理论导刊》2010年第9期。
【4】余谋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桂海论丛》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