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毛概论文 >

2017年的毛概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2017年的毛概论文篇一

  《浅谈矛盾论》

  摘要:矛盾存在于社会发展之中,贯穿于每一件事情发展过程的始终。从历史的不同时期,都可以看到社会的矛盾。矛盾一方面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矛盾不仅是社会主义基本要求,更是顺利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 主要矛盾 认识

  正文:

  矛盾一词出自于《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科学范畴,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有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与趋势,又有两个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而且贯穿于每一件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文化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再加上社会主义局以制度还不完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任务都要服从于这个中心,又产生了其他一系列矛盾。最突出的是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加速化,导致了城乡、地区之间发展失衡,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自民主革命以来,我国社会矛盾丛生、此起彼伏,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促使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主义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但另一方面,他们残酷的统治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2)事物的性质是由去的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是由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所决定的(3)。

  鸦片战争是列强为了掠夺中国而发动的,最终以中国战败并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这个条约使中国丧失了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矛盾是殖民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而接下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的打击了封建主义。但在中外联合势力的绞杀下,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此后至20世纪初,随着列强对中的进一步掠夺和侵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再次惨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此时世界早已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时局图形象的表明了当时中国的惨烈现状。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再次爆发,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初到1919年,由于各种条约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人民苦不堪言,再一次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各种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要求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家。武昌起义的成功,成为向清朝通知总攻击的突破口。辛亥革命胜利,各省宣布独立,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辛亥革命的胜利不失为“在比较完全意义上开始的”“反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社会而斗争”的革命(4)

  1919年伴随着五四运动,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接下来,全体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于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消灭了军阀。在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后,社会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与国民党代表的地主阶级的矛盾。从1935华北事变开始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胜利,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矛盾是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结束后,由于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内战全面爆发,从此时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最终以共产党的胜利结束了这个矛盾。 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经历了不同时期。从建国到恢复恢复国民经济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矛盾是肃清残余势力,实际上是为彻底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斗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矛盾发生了重大改变,1956年党八大对此作出了正确的分析: 1956年党的八大对此作了比较正确的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其实也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此后这一矛盾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是不全面不成熟的,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

  矛盾刺激着发展,这同时也是矛盾与和谐的一方面体现,有了矛盾才能刺激社会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以配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有了矛盾,人们才会从根本上分析和解决矛盾,从中找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道路。

  因为矛盾具有他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必须从客观上理性的认识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长期以来被压制的社会去求被广泛释放出来,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条件和社会生产力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此时中央领导人正确的认识了社会矛盾,谋求改革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国民生产总值连年攀升,社会主义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能够适应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虽然还没有完全适应,但是已经能够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满足感,这就说明了正确认识矛盾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改革解决矛盾的重要性。

  只要社会在发展,就必定会存在矛盾,因此必须要承认矛盾,并且分析矛盾并正确认识矛盾,把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邓小平也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从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从改革解决矛盾要大幅度的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就必然要从多方面地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能够全面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5)

  从认识矛盾到解决矛盾,最终目的就是要发展经济。在会议中,依然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6)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才能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更好的满足全体劳动者人民的需要,解决劳动者与整个社会生产之间的有序性,解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

  (2)(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8:620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5)毛概课本

  (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

  2017年的毛概论文篇二

  《浅析毛泽东统战思想》

  摘要: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集体智慧,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近来年学术界深入研究毛泽东统战思想,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归纳与评述是继续深入研究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统战思想

  正文:

  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集体智慧,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近来年学术界深入研究毛泽东统战思想,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归纳与评述是继续深入研究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一、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为什么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是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首要问题。

  (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中国革命中敌强我弱的态势决定了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而且有强大的封建势力,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的反动派。而中国的无产阶级虽然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有极强的革命性,革命最坚决、最彻底,但人数十分有限,在当时整个中国社会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及百分之一,力量相对弱小。因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解决中国革命同盟军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成功与否的战略问题,也是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必然产生的客观依据。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处在中间地位的阶级、阶层,往往在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无产阶级能否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关键就在于能否处理好与这些阶级、阶层的关系,能否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可能性

  在中国革命中,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

  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中国社会存在着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不断发生转化和变迁。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其次,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因而,中国革命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完全可能的。

  二、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历程

  那么,怎样建立统一战线呢?毛泽东不仅重视阶级分析,而且总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和党面临的任务,寻找并确立各个阶级统一战线的共同政治基础。由于每个具体时期的革命

  任务不同,因而,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虽然都存在建立和发展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但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任务和阶级构成是各不相同的。

  (一)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即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作为主要标志和特征的。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这个新民主主义的纲领同中共二大确立的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这次合作的具体形式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将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共产党则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这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掀起了1924年和1927年的大革命的高潮,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写作和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分析了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态度,充分肯定和赞扬了蓬勃兴起的湖南农民运动,代表了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正确主张。

  (二) 土地革命前中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革命阵营,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三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了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这一时期党在统一战线中忽视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毛泽东批评了那种反对资产阶级甚至打击小资产阶级的错误,强调现阶段革命的任务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1935年12月,针对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倾向,提出和阐述了建立广泛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党的正确主张的影响下,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治基础是共同抗日,因而其包容的范围是空前广泛的。

  (四)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顽固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内战再度爆发。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号召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极其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他认为,同抗日时期的统一战线相比较,这个统一战线不但规模同样扩大,而且有更深刻地基础。共产党得到了比过去任何时期都广泛和坚决的来自各方面群众的同情和支持。这是党能够领导人民在不长的时间内夺得全国政权的极其重要的原因。

  三、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中国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二)建立包括两个联盟在内的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即工农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更广泛的联盟。

  (三)必须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要坚持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第一,要依靠党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第二,要依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三,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并在政治上教育提高同盟者,二者缺一不可。

  (四)区分中国资产阶级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不同部分。同官僚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积极的一面进行联合,对其消极的一面进行批评,采取团结、批评、教育的政策。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并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统一战线工作,逐步实行和平赎买。有偿地、逐步地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通过说服教育,把这个阶级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并对其代表人物,给予适当的政治安排。

  (五)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基本策略原则。对于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有联合,有批评;对于各种不同的同盟者有各种不同性质的联合,有各种不同的批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自己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目标,率领同盟者前进并取得胜利;同时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和要求,在有的情况下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这种妥协和让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七)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党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四、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是一个大的社会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内,汇合了不同党派、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的力量,如何求同存异,并在统一战线中形成最大最佳的综合力量,去战胜矛盾的对立面,这就肯定要明确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核心力量。

  由于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最有前途、最有纪律和最有战斗性的革命阶级,最能把握历史发展方向,最有能力领导中国走向独立、富强和民主,因而在统一战线中担当领导角色的必然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如果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拱手将领导权让予其他党派或团体,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严重的挫折。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可能胜利的。

  (二)要善于把握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统战对象,善于平衡各种力量的利益,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不断扩大和巩固统战阵营。

  统一战线对象不可能永恒不变。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善于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革命形势,及时调整不同的统战对象,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争取了一个有一个胜利。统一战线内的各种力量代表着不同的利益。作为核心领导力量就要妥善解决或缓和内部矛盾,不让统一战线阵营内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和内讧,否则各种革命力量就会互相削弱、互相抵消,甚至会被敌人各个击破。

  统一战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共同对付当前最的主要敌人。但是,哪种力量属于统一战线中的坚实同盟军,哪种力量属于可以团结的对象,哪种力量属于共同对付的敌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革命形势下,都会有所不同。毛泽东善于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革命形势,及时调整统战对象,才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将长期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所以我们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毛泽东首倡、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政策。关于“长期共存”,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而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最终消亡相联系的;“互相监督”,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四)要充分重视和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民族和宗教问题不紧关系到巩固和扩大国内统一战线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的问题。所以,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宗教问题,一直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采取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形式,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要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对各国资产阶级进行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原则。

  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不仅是指经济建设,而且还包括政治原则上坚持独立自主,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以保证我国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为了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同外国打交道,应该有较多的灵活性,把经济贸易关系搞活,但是决不能动摇原则的坚定性。对于外国资本主义损坏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和企图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方向与经济发展的图谋,都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绝不拿原则作交易。

  应该认识到,各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是相同的,同时又要看到各国资产阶级是有很大差异的,发达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同发展中国家的资产阶级就不一样。发达国家当中,美国同西欧也有差别。就是同一个国度的资产阶级,他们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他们内部各个不同部分,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也是情况各异的。因此,我们在同各国资产阶级打交道的时候,应当运用毛泽东的统战理论和以往的经验,对各国资产阶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区别,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

  在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中,同外国资产阶级的关系也是又联系又斗争的关系。这里的联合,主要的是指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和科技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里的斗争,除了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之外,最主要的是政治上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这种斗争应当是“有理、有利、有节”的。

  (六)要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

  中国的革命离不开革命统一战线,中国的建设事业更需要国际统一战线,特别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情势下,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发展首先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其次需要多方面必要的外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广泛结交朋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巩固国际统一战线。

  (七)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的统一战线思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邓小平的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规定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里群策,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服务。

  问题: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对当代祖国统一大业的启示?

  (一)正确运用区别对待原则,组建全面的反“台独”促统战线。

  实现完全统一,需要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台独”坐大后,台湾岛内各种力量的统“独”态度也逐渐泾渭分明。新时期组建全面的反“独”促统战线,可以借鉴区别对待原则,对不同的力量采取不同的统战政策,从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第一,依靠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台湾人民共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与大陆人民在血缘、地域、经济、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他们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依靠力量之一。绝大多数台湾人民始终通过各种方式果断批判“台独”谬论及其危害,坚决反对“台独”挑衅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反“独”求统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而“台独”势力往往容不得两岸人民在统一方面的“心心相印”,刻意将台湾意识往“台独意识”上误导。当前的统战工作要着重在鼓励两岸人民增进了解、融合亲情方面努力。

  第二,联合台湾在野党派和工商业者等群体一道遏制“台独”离散中华民族的图谋。坚持“九二共识”的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是台湾的三大在野党,它们对已沦为“台独”主体的台湾当局有很大制约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被民进党视为争取票源之重点对象的台湾工商者,尤其是在大陆投资或就业的100多万企业经营者、工程师、技术人员等,更是呼吁“三通”、反对“台独”的直接力量。在政治派系林立、社会生态复杂的台湾岛内团结和争取类似群体,有利于挤压分裂空间,扩大“台独”孤立度。

  第三,坚决打击“台独”分裂行径,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并争取绿营成员的积极转变。对以“台独”思维挂帅的台湾当局灵活运用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是当前对台统战的一项迫切任务。要从思想、政治甚至军事上坚持不懈地与各种“台独”行径针锋相对斗争,才能确保两岸和平走向,《反分裂国家法》就为“台独”越过“底线”挑衅时对其行使武力提供了法律依据。必要的斗争之外也不放弃任何一线团结的希望,争取有原则的团结——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决不犹豫、含糊和退让,台湾当局若能改弦更张,回归“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就有了和谈的基础。

  (二)结合当前目标与长远目的,促进两岸发展以推进祖国统一与民族复兴。

  促进两岸发展是扩充反“独”促统战线的有效手段。克服意识形态的差异,“以两岸人民的福祉为依归,以民族的长远利益为考虑”,大力促进两岸互助发展,必定能争取到更多从发展中受益的台胞支持统一,能在发展“交集”上联合中间力量抵制“台独”分裂图谋。如上所述,发展可以推进两岸统一。反过来,两岸统一也将为两岸继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源泉,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理想效果,这将是人民的福音,民族的幸事。促进两岸发展,发挥反“独”促统的最大合力,具体可以从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合作三方面下功夫:

  首先,拓展两岸经济合作深度,关注广大台胞福祉。经济合作是双赢发展的直接渠道。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如利益与大陆市场息息相关的台商,就已成为维护两岸关系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群体。再如,从去年大陆新水果政策中获惠的台南农民,在“三合一”选举中开始理性地用选票远离“台独”危害。我们应尽快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将台湾人民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更牢靠地捆绑在一起,用经济行为来驱动更多台胞关注和支持统一。

  其次,改善两岸政治关系,维护和平与发展趋势。政治氛围融洽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台湾当局公开否认“九二共识”,频频破坏两岸政治对话、协商的基本互信,酿成两岸“经济热,政治冷”的不良现象,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便是当前保证发展之顺利航向的一大任务。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可以积极团结台湾的政治力量,保持政党交流、基层党工互访等等良好势头,共商统一与发展大计,齐心协力落实好、发展好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汇集民间力量一道破除台湾当局“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理念下的种种人为发展障碍;甚至还可以通过在野党派牵线搭桥,促成台湾当局早日就统一问题回到谈判桌前,一言以蔽之,两岸政治往来作用至关重要。

  再次,扩大两岸文化交流领域,增强台胞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两岸经济、政治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支持。“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抗战时期毛泽东成熟的统一战线思想是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为的是给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提供某些启示以认清当前统一战线工作所肩负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阶层分化和利益分化使社会深层次的矛盾逐渐突显如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都需要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在抗战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科学方法以便我们在新时期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张立,《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党史研究》2009年第5期

  2)李建,《伟人毛泽东》,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2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