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这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因而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状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游管理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一: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路径研究
摘要:人才培养质量是中高职衔接效率检验的关键。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牵头单位的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章从组织(organization)、制度(institution)、内容(content)、手段(measure)、机制(mechanism)五个方面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路径。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OICMM;保障
为推动江苏省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牵头院校,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扬州旅游商贸学校五所院校为衔接中职院启动了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3+3”试点项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保证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及满足人才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措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是否有效的关键则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保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人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一、“OICMM”涵义阐释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联合衔接中职院校创设的基于“OICMM”五轮并驱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路径,是指从组织(organization)、制度(institution)、内容(content)、手段(measure)、机制(mechanism)五个方面共同驱动人才培养质量的马车。内容保障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主要动力,主要是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衔接,它是人才培养内涵衔接的保障,也是衔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手段保障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辅助动力,科学合理的手段可以检验中高职内涵衔接质量的成效,而手段保障的关键是如何通过考核方式的变革更加科学地检验内涵衔接的质量;组织保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基础动力,没有良好组织的创设,再好的内容衔接和手段变革都无法实施。制度保障是持续动力,制度保障可使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如一,是实现过程管理的有效方式。机制保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鞭策动力,也是根本动力,运行良好的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效率,实现更高效率的人才培养。
二、基于“OICMM”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路径
(一)组织保障
1.成立五个层面的专门组织机构
组织是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领导和实施机构。为了保障旅游管理现代职教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本项目构建组织保障系统,成立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企业、教学系部、专业五个层面的专门组织机构,构建一个层次清晰、职责明确、各校协调、企校互惠、相互促进的组织保障系统。即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职业院校牵头、企业参与、教学系部和专业具体实施的组织机构。
2.双校-多企的协商平台
成立高职院校、衔接中职院校、合作旅游企业共商的协作平台,对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考核方案的制定等方面进行商讨。良好的协作平台和组织保障了中高职衔接工作既能够满足市场企业需求,也能够满足高等职教教育的需求。
3.精选合作伙伴
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合作单位遴选非常严格,优秀的合作伙伴才能实现优秀的人才培养。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牵头院校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是中国旅游人才摇篮”、中国旅游“五星联盟”学校之一、全国酒店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基地、江苏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合作中职院校中3所为省级示范学校,2所为国家示范学校;合作中职院校各有所长且高度重视旅游管理3+3衔接教育工作。
4.成立精英教育与管理团队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南京旅游管理学院的带领下,各衔接中专院校中高职衔接班级实现了双师精英管理,即中高职衔接班级学生入学后选择管理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同时选择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高超的教师担任专业授课老师,从而实现三年全过程管理与辅导。
(二)制度保障
1.形成严格的联席会议制度
制度保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动力。在校-企-校共商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项目形成了严格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以系统化思想为指导,对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系统作全方位探讨。联席会议每一学期举行一次,由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合作中职院校及企业共同参与。讨论的主题从宏观的学生入学、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管理到微观的课程体系的编制、课程教学的开展、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教学方案的研讨。联席会议的地点实行轮换,学校和企业轮流成为研讨地点,从而达到互相参观的目标。从2012年项目运行开始,联席会议已经进行6次,6次会议的主题分别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研讨、课程标准的制定、转段方案的制定、转段考核的实施、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研讨。
2.形成常态化的学生定期交流制度
为了提升中职院校学生对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归属感,从而激发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升学愿望,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联合五所中职院校定期组织旅游管理3+3中职学生前往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参观交流,参观期间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中职学院安排了校园导游、与学长交流、品尝菜肴、听取一堂生动的公开课、合影留念等活动。从2012年开始,学生定期交流活动已经开展3次,通过参观和感受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校园和文化,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
3.形成“赛学、岗学、修学、互学为渠道”的教师培训制度
“赛学、岗学、修学、互学为渠道”的教师培训制度具体是指以赛促训、顶岗促学、出国进修、合作院校互通互学四大途径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首先由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牵头,联合中专院校教师开展授课比赛,如公开课、说课等,授课比赛的课程以中高职衔接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为主。通过赛课,使教师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其次,暑假期间中高职衔接有关的授课教师前往旅游企业开展顶岗实习,主要集中在酒店服务岗位及旅行社服务岗位,通过顶岗实习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保证授课过程中的实用性和与时俱进。再次,派专业教师前往国外或者港澳台地区短暂研修和长期研修,开拓教师专业视野,引进国外中高职衔接的经验,提升项目建设质量。最后,中高职衔接牵头院校教师经常前往衔接中职院校授课,或邀请中职院校优秀教师前往高职院校授课,从而达到互相学习、互相提升的目的。
4.形成“基地、师资、资料互通共用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共享制度
中高职衔接院校形成以“基地、师资、资料互通共用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共享制度,即实训基地共享、教师共享、资料共享。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及各中职院校互相开放实训基地,在各校保持正常教学之外,双方可申请使用对方的实训基地,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与各中职院校可以互相借用优秀师资前往对方学校授课,互相学习。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与各衔接院校共建的教学信息平台,将优秀示范性教学资料,如优秀课程标准、优秀教材、优秀课件、优秀说课、公开课资料等传到平台上供所有教师、学生共享,提升教学质量。
(三)手段保障
手段保障是实现内涵衔接的辅助动力,是检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手段保障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课程标准的规范与科学制定、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合和教学模块的重新划分、编制具有层级和梯度的精品衔接教材、探索示范性教学方法。即通过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内容重组、课程教材编写、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保障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1.课程标准的规范与科学制定
对中高职衔接的五门统考课程标准进行统一制定,选择《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客源国概况》、《民族民俗》、《江苏导游基础知识》五门课程建立统一课标。确立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建设思路、课程的实施等内容,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明确课程的基本规范,从而保证衔接院校之间教学的标准化。
2.课程内容重新组合和教学模块重新划分
对中高职相似性课程开展研究,将相似课程进行内容的梳理,确立中高职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要求,从而确定中高职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块,避免相似课程的重复性教学。如同样是酒店课程,中职阶段的教学模块主要侧重于酒店服务性技能教学,而高职阶段主要侧重于酒店基层管理和高技能培养型教学。
3.编制具有层级和梯度的精品衔接教材
编写适应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专用教材,梳理中高职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去除中高职交叉知识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编制适合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精品教材。如中职阶段的旅游地理学与高职阶段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形成知识的层级差,对两课程进行深入研究,重新编写符合中职阶段的旅游地理学,同时考虑到高职阶段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课程,避免知识的重复,同时又为高职阶段的同类课程奠定基础。
4.探索实施示范性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基于中高职学习对象的特点,探索符合中高职学生特点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统考类课程上课方法进行研讨,由不同学校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分享教学方法,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示范性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多次应用并评估教学效果。如针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对其教学难点即空间与资源如何有效结合进行资源认知及线路设计,确定了以线路来介绍资源的教学方法,即收集每个旅游区的经典线路,将经典线路放置于地理空间中,然后依据线路的走向来介绍线路途径的旅游资源,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既认知了空间,也在空间中认知了资源,从而突破旅游地理中空间和资源如何有效结合的难点。
(四)机制保障
1.严进严转机制
为达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各衔接中专院校、各合作企业严格把好“入口关”,在招生工作中合理控制招生规模,宁缺毋滥,设立最低录取投档线,并且进行适当面试,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服务性行业,对工作人员的形象、基本素养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招生工作中适当面试,从身高、形象、礼仪礼貌上进行把关。此外,对于思想品德不过关,专业统考、综合考核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转段,将其退回其它非中高职衔接班级或实现中专就业。通过剔除一部分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继续深造愿望不强烈的学生,保证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灵活的考核机制
(1)定期与综合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定期考核保证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张感,综合考核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具体操作上学生学习阶段四门通识课程即《语文》、《数学》、《外语》、《德育》参加并通过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每门课程成绩原则上须达到C以上。此外,每一学期学生统考一门专业课程,统考成绩计入转段成绩,统考课程共计五门,分别为《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民族民俗》、《客源国概况》、《江苏导游基础知识》。最后,在第六学期,中职学生参加转段综合考核,转段考核方案制定严格,转段报名、考试等同于省级考试,纳入对口单招体系。转段考核突出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2)以证代考与技能大赛相结合的考核机制。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主线是技能,这是其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关键之处。除了保证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学习,要求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就要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技能证书作为课程是否合格的条件,此外技能证书也是学生升学转段的必备条件,如中职阶段设置的餐饮服务与客房服务课程,课程最终以证代考。为了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指导单位,合作院校轮流举办五校联盟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大赛的参赛学生即为五所中职院校学生,对于在技能大赛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在转段时具有优先录取的条件。此外在南京市技能大赛、省级技能大赛、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也将优先录取。
(五)内容保障
内容保障表现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表现为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是整个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动力。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联合相关合作企业及中职院校对课程进行重新优化,再造知识、技能与素质同步进阶的梯级课程体系。
1.知识进阶
知识进阶即从基础知识-旅游基础知识-岗位基础知识递进。基础知识主要塑造学生的基础素养,如语文、数学、体育、计算机等课程。旅游基础知识主要塑造学生的职业知识,主要包括旅游行业的一些基础课程,如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等。岗位基础知识主要是针对中职阶段的酒店各岗位知识及高职阶段的导游、旅行社、景区岗位知识。岗位知识的递进之所以从酒店各岗位递进到导游、旅行社、景区等岗位,主要是因为通过市场调研及按照旅游人才成长规律,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的科学定位,发现旅游管理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从事星级饭店及同类型企业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销售等部门的服务、运营与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定位为服务于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行业的技能型、复合型、国际型、创新型人才更加科学。
2.技能进阶
课程体系技能一体化进阶实现了中职阶段的单项技能训练向高职阶段的综合技能训练。中职阶段单项技能的训练侧重于各岗位技能的单项训练,如客房清扫、餐饮服务、前厅服务等单项技能的训练,而到了高职阶段则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周的方式,依托多门已学习课程实现综合训练,学生停课一周,在室内外进行一周的认知和深度综合实践,将先前的单项技能融会贯通,如高职阶段通过酒店文化周、餐饮美食节、旅游管理综合实践、校园成才杯等综合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3.素养进阶
素养一体化进阶实现了学生基本素养向职业素养的递进。中职阶段侧重于人的基础素养,加强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如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等,而高职阶段则侧重形体、旅游英语、旅游地理、旅游文化等课程的学习,从而实现从基础素养向职业素养的演进。此外,充分发挥中高职职业养成教育特色,从理念、行为、形象三要素实现基础养成向职业养成的演进。如中职阶段强调宿舍卫生管理、个人卫生管理、个人勤劳品质的养成,而高职阶段则从职业理念上要求学生的行为,通过职业养成周,如酒店文化周、职业素质养成周,提升学生的行业服务意识。在形象上也要有所改变,中职阶段的校服不具有行业性,而在高职阶段将要求学生穿着与职业接轨的校服,使学生未进入行业已经深度感知到行业氛围。
参考文献:
[1]杨海华,梅亚萍.终身学习理念下中高职衔接价值取向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4,(16):36-41.
[2]陆国民,王玉欣.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6):56-59.
[3]刘志国,刘志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7):99-102.
[4]祝成林.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着力点:知识、技能、素质[J].职教论坛,2014,(3):55-59.
[5]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6]段标,“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15-17.
[7]顾明智,等,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112-113.
[8]刘磊.培养质量视角下我国中高职衔接实践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4,(10):35-37.
[9]黄小璜.现代职教体系试点:着眼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质量保障—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11):58-60.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二:旅游管理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创新
摘要: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检验。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多环节的教学互动,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一、旅游管理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创新的外部环境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核心议题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十三五”时期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未来发展模式的突破和转型创新,也必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当前,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较为完备,未来的发展如何突破瓶颈,进而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发展,主要就是靠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发展方式、方法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创新。因而,旅游业界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创新吻合了当下政策引导的主流方向。旅游管理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也成为当代旅游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发展潮流。
二、旅游管理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创新的内部环境
国家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服务管理类人才培育的标杆之一,旅游管理高校本科实践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学术环境创新构建、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改进、教学思想和理念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无限发展空间。旅游管理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日益注重实践性内容。比如,项目教学环节的设置已经出现在主干课程的教学计划中,项目教学内容紧扣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使之得到凝练和升华。高校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中,日益加大扶持的政策导向和资金引入,师生学术环境逐步开放。同时,学生群体在团学活动中,经历调查研究、实践训练等活动的不断锤炼。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和经验已经发展成熟起来,成为旅游人才培养方案的重中之笔。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旅游业界、行业精英的第二课堂介入,极大地丰富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行业壁垒式就业渠道,使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扬其所长,避免优秀专业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在实践教学中,中低年级旅游管理专业班级学生分批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训;部分院校还借鉴西方国家旅游业的人才培养方法,中西交流学习也逐步开展。可以说,面临创新理念政策方针强势引导之下的旅游教育模式、旅游教育产品、旅游教育管理、旅游教育服务、旅游教育营销等方面的创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改革前景日益广阔。因而,应充分发挥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日积月累的成果和作为服务行业人才培养标杆的独特优势,大力拓展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新领域,提升新水平,更好地把旅游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三、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创新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推动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实现旅游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其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和安排围绕培养学生这个中心,其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旅游管理教育力图构建基于人性化的两种实践教学模式,即“课程内实验教学”和“课程外实习、实训教学”。这两种实践教学是在综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及其优势的情况下开展的。这种人性化的实践教学创新方式,使得学生自己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以投入热情、专注、精力和时间,创新精神得到鼓舞和激励,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为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需要加快理念更新。较高的职业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旅游业岗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因而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要探索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和理念创新。旅游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决定创新能力为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培养是旅游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旅游人才市场可细分为专业教学研究单位、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从国际人才市场来分析,需要具备较强的整合创新能力、国际战略掌控能力和较强的经营管理水平,专业高端管理人才并不富余甚至短缺;从国内人才市场来分析,无论是专业核心还是中低端人才,都需要具备较强的旅游业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市场推进和控制能力,以及旅游业规范的管理服务能力。可见,不论国际还是国内人才市场都离不开创新能力,因而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实践教学的内核要求。其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需要破解制约因素。在近年的中国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了旅游人力资本薄弱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缺乏高水平的旅游研发机构、旅游教育创新的激励不足等原因,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因而,要以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地位;建立新型的旅游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全面提升旅游教育质量;加强旅游科研,尽快形成能够支撑和引导产业发展的旅游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体系。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旅游教学与科研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旅游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旅游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旅游人才的新机制。按照统一标准和区域分布,规划建设一批全国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和旅游人才开发示范基地。其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要突出个性化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是指,结合学生个性、兴趣和自身优势,让其在“专业学术类”和“就业创业类”两种发展路径中自由选择,并就此对学生本人执行个性化的课程计划和导师辅助。但现实情况是专业课程建设缺乏“个性化”特色。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从本专业与高校其他专业实践教学相比较,其课程内容设置不具有专业个性化特色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因而导致本专业就业难度加大。从本专业内部来分析,旅游管理本科的实践教学与大专或中专实践教学并无明显差异,因而不仅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各层次市场需求,更要关注本科实践教学创新和特色内涵的深入挖掘。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必然导致实践教学缺乏个性化创新。旅游管理专业由于历史缘故,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多有雷同,甚至与产业发展脱节。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国际旅游业发展趋势和国内行业发展方向,因而,计划编撰的基本教材也无法及时更新内容,无法与时俱进。
四、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创新的现实意义
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检验。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多环节的教学互动,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全面发展。它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适应旅游市场经营管理服务人才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创新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指导能力。同时要求校院系多个层面协同创新,实施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教学,以使实践教学更趋科学化、合理化,取得好的效益。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的创新正是符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了实践教学工作发展的进程,具有其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初探张建春,张宏梅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9-22
2、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刘继红北京高等教育1999-02-15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相关文章:
3.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上一篇:旅游管理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旅游管理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