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本科论文
旅游管理本科论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不仅对于物质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旅游非常恰当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作为一种高级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相结合的休闲方式,旅游正在逐步呈现壮大的趋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游管理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旅游管理本科论文范文一:职业教育旅游管理课程增强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兴起,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成为一个新型学科,在我国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作为一门应用型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企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本文以旅游专业课程有效教学为切入点,提出一些参考建议,希望对本专业教学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旅游管理
0引言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专业设置始于60年代末,80年代为大发展时期,仅美国目前综合性大学设置该专业的院校就有200余所。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与国外相比发展较晚,自1981年南开大学、西北大学开办旅游管理教育以来已有30余年,据2013年高校信息查询系统统计,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院校已有500多所。旅游专业蓬勃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但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与教育萎缩现象共存,许多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缺少实践操作经验、应变能力低、组织策划能力,学生就业率低,知识与技能无法胜任岗位的需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教师课堂教学缺少新颖性,效果不理想。特别是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岗位操作技能人才为目的,强化课程有效性,理论与实践保质保量,增加学生应用操作能力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
1增强课程有效性首先要了解社情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刚刚兴起30年,许多高校开设的课程多互相借鉴参考,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合理,开课前缺少对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基本要求的研究调查,导致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科目繁多,针对性不强,很多时候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学习现象,这虽然可加强学生的知识巩固但更多时候一些可以自学的课程却占据了学生的课堂时间,专业教学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因此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应先保证开设课程具有有效性。教育需遵循社会规律,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岗位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职业能力影响就业率的趋势,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基本原则。所以在开设专业课前应先做前期社会调查,走访并了解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期望值如何,哪些技能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工作中可以后期掌握提高的,这种在经过调查后的课程规划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实用的基础知识,课程更具目的性。以学以致用提高院校就业率为出发点,将传统的重文化理论转向重就业技能,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开发课程、设计课程。
2增强课程有效性需了解学情
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要注意切记虚假、空洞。通常教师采用访谈、调查、观察、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真正立足于学生,不可空洞泛化,并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其次分析不可停留在表面。有些教师由于缺乏洞察本质的能力使调查分析浮于表面,未做深入剖析,分析出来的学情也无法起到太大作用。所以增强课程有效性需深入了解学情,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与实践研究能力和具体方法。教师以学生角度为出发点,通过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研究,正确有效地进行分析。
3增强课程有效性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有效性还应明确各个教学目标。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目标密不可分,设计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阶段目标,从最基本的课程目标到学期目标到人才培养方案目标都应一一明确。教师了解各单元各阶段目标后进行课程设计,在讲授课程时注重人才目标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荣誉感。
4增强课程有效性需优化教学策略
职业教育以能力为导向,是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与社会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目前高校工程任务化加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掌握人文、历史、地理、英语、计算机、服务礼仪、餐饮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内容,综合性素质性较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改革教学模式。
4.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多维教学资源
把握经典内容与新知识的关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导入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新材料和职业标准,引经据典基础上巩固经典内容,扩展新理念、新动向、新知识。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利用多媒体信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岗位工程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单元、分任务、分模块,使课程内容贴近前沿、符合岗位需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4.2创新教学方法,情景模拟中应用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岗位主要为旅游企事业单位、酒店培养从事酒店管理、导游工作、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需要具有较强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良好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工作的基础。情景教学模式恰好有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特别是组织、领导、协调能力,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连接的“桥梁”。情景模拟课程可以激活课堂,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增强课程的有效性,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5结语
促进课堂有效性,保证教学效果,质量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教师要以“关注学生”为出发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源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讲究语言艺术是提高课程有效性的必要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多学习、多观察、多思维,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使所教内容符合社会主流、符合岗位需要、符合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叶秀荣.情景教学在日语阅读中的运用[J].文学界(理论版),2011(07).
[2]王莹.旅游服务专业课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2011(06).
[3]刘贵朝.中职旅游课堂中案例教学的意义与案例选择[J].青年文学家,2011(19).
[4]朱晓慧.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1.
旅游管理本科论文范文二:高职类旅游管理品牌式建设路径
摘要:随着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的推进,省内高职院校针对本校的热门专业亦进行了如火如荼的专业品牌化建设。文章以旅游行业的发展导向为基础,分析国内外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现状,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路径和具体方案,并得出品牌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程序,专业建设规划书是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市场驱动;江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品牌专业
一、背景分析
实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是目前江苏省高等教育领域启动的一大重点工程。高职院校紧盯“品牌”这一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突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扶需”提升高职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通过“扶特”培育和强化高职院校特色优势,通过“扶强”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使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有根基、立得住。另外,在江苏省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例如,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的逐年上升,促使国际化旅游需求的骤增;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广泛运用,促生了智慧旅游的方兴未艾;大众化的旅游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自由行等个性化旅游的发展也促使江苏省旅游业呈现出与以往迥然相异的特征。而旅游行业的新发展势必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融入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最终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反哺行业的发展。
二、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必要性
从旅游管理国内外办学特点来看,专业的“立地性”已经成为一大特色,通过和地方旅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相结合,突出专业的社会贡献度;对接“国际化”要求,把实训和行业标准引入到课程体系和内容,实现完成课堂教学和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上,从顶岗实习管理到实训基地建设,从教学内容深化到实践环节细究,均体现了旅游管理“学做行知”一体的办学模式,学生的旅游认知度和岗位胜任度在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不断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然而,旅游管理专业在管理体制上有待进一步创新,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品牌化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有待明确和完善
比如出台《关于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来指导和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出台《紧密型合作标志型企业管理办法》和《企业制学院管理办法》以保障企业在经费筹措、技术应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方面提供优惠。
(二)教师培养方案需要制度化和标准化
在教师培养方面,缺少《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兼职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等制度性文件,无法有效推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缺少《顶岗实习基地考核奖励办法》《顶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补偿办法》等,不能有效激励和推动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
(三)课程设置对区域经济新业态跟进不够
只有依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宏观经济需求来设置专业,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业态也在不断涌现,如智慧旅游、国际商务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相比行业发展,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四)专业的国际化视域有待拓展
目前专业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主要以“实习项目”为主,缺少在师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交流。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安排学生赴海外实习、研修为主,缺少和办学点之间在学生上的互换双向交流。
(五)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
专业教师参与的横向课题多停留在本省范围内,且课题延展性较弱。国内外专业标杆学校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这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途径
(一)设定品牌化建设的目标
通过努力,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力争建设成为教育理念上“三化鲜明”(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师资队伍上“三百完备”(100%双师、硕士以上学历、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人才培养上“三型凸显”(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管理类人才),课程改革上“三层递进”(构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培养路径上“三元并立”(中高职衔接,高职教育,高职本科衔接三元培养路径科学),校企合作上“三共一体”(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评价),实训实习基地“三点齐全”(三个重点:一个校园,一个实习基地,一个专业联盟)行业特点鲜明,标杆作用显著的省内杰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秀品牌专业。
(二)探索专业品牌化建设的路径
具体而言,教育理念上的“三化鲜明”指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专业教育国际视野,专业建设能够契合和引领地域性旅游产业发展,专业教育教学中网络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师资队伍上的“三百完备”指本专业教师100%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0%具有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从教学能力、行业实践能力上得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上的“三型凸显”是指本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是具有高超的旅游管理类工作技能,且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课程改革上的“三层递进”是指体现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旅游行业通用技能的平台课程和以职业特定技能习得为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多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路径上的“三元并立”是指针对中高职衔接学生(如对口单招、中高职3+3入学)、普通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及高职、本科衔接学生(如3+2入学)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达成共性和个性并存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上的“三共一体”是指与行业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开展课程评价,使得“教”“学”“做”“评”“用”全面与旅游行业需求接轨。实训实习基地的“三点齐全”是指打造三个重点:其一,将校园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营造整体旅游实习、实训氛围;其二,打造一座高水平旅游管理类实训基地;其三,与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合作,建成专业联盟,共同建设实习、实训点,实现资源共享。
(三)创新专业品牌化建设的方案措施
1.明确教育理念目标: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工作。拓宽专业教师国际化视野,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增加学院与国际院校间的合作。深入开展本专业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料库建设,建设成果覆盖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实现“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创学生展示平台,构建多渠道教学平台。投入建立智慧应用系统,完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
2.优化师资队伍目标:实现本专业教师100%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0%具有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实行校企“双带头人”制“双骨干教师”制和“双兼职”制,培养“局长型教师”“经理型教师”,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100%。提升教师入职门槛,鼓励教师报考行业证书。秉承“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工作态度,完善教学人才“梯级培养机制”,增加人才储备量。
3.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管理类人才。完成“课证融合”的建设方案。实施差异化学训交替式的教学方案,即班级之间进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学期交替的教学模式。
4.创新课程改革目标:构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完成核心课程改革,核心课程服务行业企业,确立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鼓励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举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兼职教师教学示范课”活动,评选学院“十佳兼职教师”。
5.革新培养路径目标:开辟中高职衔接、高职教育、高职本科衔接的培养路径。构建“2+0.5+0.5”的学程分段、“就业、升学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应用研发能力以提升校企互哺的社会服务能力,为省内外、中西部地区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并免费提供省内外专业教师来校作访问学者的机会。
6.坚持校企合作目标: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评价。定期召开“校企专家专业指导会议”,成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编撰课程教材,完善校企合作课堂授课模式。课程成绩评定时实施第三方评价主体的介入,制定新的考核标准,把行业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融入平时的校内考核。
7.更新实训实习目标:组建一个校园,一个实习基地,一个专业联盟。依托4A级景区的规划标准,完善校园基础建设并优化配套设施。规划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校企共同体”实习基地。切实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科学的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成立旅游管理专业联盟,形成联盟资源共享,联盟内资源共享平台,制定定期交流制度,拓展联盟院校间的校际合作范围。
总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品牌化建设需要宏观的规划。品牌专业建设应该是一个长久的、科学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品牌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程序。专业建设规划是专业建设方向和目标的根本行动准则。因此,专业建设规划书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莹雪.基于4H培养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1):120-122.
[2]苗耀华,李男.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73-77.
[3]葛丽芳.谈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320-321.
[4]胡章鸿,李芸罗,朝霞.江苏高职重点专业群建设的四维分析[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4,(09):55-57.
旅游管理本科论文相关文章:
1.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