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管理学论文>档案管理>

关于档案方面毕业论文例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社会实践的历史记录,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的资料的总称。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档案方面毕业论文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档案方面毕业论文例文篇1

  浅议县级档案馆的档案保护和重点档案抢救保护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县级档案馆档案保护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改善相关工作提出了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档案;保护;现状;措施

  馆藏档案是国家和人民的财富,这些档案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有着广大的利用价值,因此完整的收藏和保护好档案,不仅是档案馆的基本职责,也是每个档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仅就自己在抢救档案工作时的所见、所想,引发了对县级档案馆如何才能做好档案保护工作的思考。

  1. 县级档案馆档案保护工作现状

  1.1 重视不够。

  像我们这样经济久发达地区的县级档案馆,每年县财政拔给的事业经费连开展正常业务工作都十分困难,用以从事档案研究和保护的经费就更无从谈起,往往给一些珍贵的历史档案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1.2 缺乏人才。

  由于档案保护工作专业性强,需要具备专业保护知识的人才,而档案行业恰恰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这就给档案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困难,没有好的人才,就谈不上对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就谈不上对珍贵的历史档案进行正确、及时的修复。

  1.3 缺乏设备。

  县级档案馆一般没有抢救档案的专用工具和设备。面对潮湿、虫蛀等不利因素给档案带来的影响,我们只能采取开窗通风、放置防虫霉药物等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延长档案使用寿命。

  1.4 措施不严。

  虽然从国家档案馆到县级档案馆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档案保护措施,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屈指可数,再严密的制度还是要靠人去落实,人不去遵守,制度就形同虚设。

  2. 改善县级档案馆档案保护现状的措施和办法

  档案保护作为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档案保管条件正得到逐步改善,但同时也应看到,各地档案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像我们这样欠发达地区的县级档案馆档案库房达不到安全保管的最基本要求,保管条件恶劣,严重危及档案安全。

  2.1 县级档案馆作为国家设立的集中收藏档案的基层机构,其首要职责,就是要完整的收藏和长久的保存档案。其次,从已经发生的档案损坏事故情况看,绝大多数带有人为因素,忽略了改善保护档案的物质条件和管理措施,一旦发生突发灾害,就往往会束手无策,难以应付,使档案遭到不应有的损失。。

  2.2 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符合档案安全保管要求,能够发挥档案馆各项功能的基层档案馆。

  2.3 创造条件搞保护。

  由于档案保护工作受经费和人员等条件限制,档案保护工作一直是档案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要结合实际,土法上马,扎扎实实做好档案保护工作。如档案怕光,可以安窗帘;档案怕灰尘,可以安排专人打扫;怕档案生虫,按要求放置防虫霉药物,每年进行防虫霉检查等等,其实有很多简单易行的方法,所需经费不大,效果又很好,关键是看档案技术保管人员的责任心强不强,肯不肯动脑筋想办法。

  2.4 建章立制,完善措施,为做好档案保护工作提供保障,建立健全档案馆各项制度,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把保护档案工作贯穿于档案工作全过程。

  3. 建好特藏档案室,做好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

  档案保护是实现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重点档案是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的精华,它的价值与日俱增,而数量则越来越少。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重点档案和保护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采取的保护措施要准确到位。

  3.1 在存放重点档案的特藏室的建设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应充分考虑到档案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的配置,报警装置,以及防火、防光、防尘、防盗等要求。

  3.2 做好特藏档案入库前的准备工作。

  特藏档案入库前涉及到珍贵、重要档案的确定。这实际上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逐卷逐件查阅选出适宜存入特藏室的档案原件。对选出的原件(纸制载体的)进行复制,加盖包括去向、时间和责任人的移动章,及时归入原卷原位存放,以便日常利用;对移存特藏室的档案原件,加盖包括新给定的目录或专题号、来源、异动时间和责任人等项的移动章,归入特藏室。

  3.3 特藏档案的整理和装具的选择。

  将选出的材料先进行技术性的保护工作,然后再按照时间,内容,载体等,分别整理成特藏专题。载体特殊的可以以专题为单元分类存放,如声像、照片、字画、票证、印章等档案所存放的装具应因档而异。

  3.4 强化特藏室的日常管理。

  特藏档案都是馆藏之宝,馆中精品;所以,特藏室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库房一般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制度和实时监控系统,有条件的档案馆甚至可以设计进入后即关闭,没有钥匙不能出去的专用门禁系统。

  3.5 特藏档案需要特殊的保管。

  要针对不同档案,采取不同的抢救和保护方法,制定不同的抢救和保护方案。同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对外积极开展利用。

  总结

  要做好档案的保护和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工作,一定要切实加大落实力度,加强监督指导,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真正把抢救和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抢救和保护的科学研究,培养抢救和保护工作人才队伍,确保重点档案得以永久保管与有效利用。

  关于档案方面毕业论文例文篇2

  浅探我国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

  【内容提要】 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统计和总结,指出目前我国濒危历史档案抢救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与对策。

  【关 键 词】档案保护/濒危历史档案

  我国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沉淀了大量的珍贵历史档案。据国家档案局2007年统计,目前仅保存在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的档案有3.3亿多卷(件),其中建国前形成的历史档案共3300多万卷(件),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历史档案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有的已处于濒危状态,如何采取有效而科学的手段来尽可能地延续这些历史档案的寿命是档案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展开相关研究,本课题组在2005-2008年三年多的时间里,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共收集了约400万字的相关资料,经过认真研究,首先对濒危历史档案的定义进行界定,随之制订了历史档案的损坏等级,最终形成了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和我国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指南。

  课题组在对100家各级档案馆(包含所有省级档案馆和省会城市档案馆)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了国家、省、市和县级档案馆有代表性的12家档案馆的历史档案进行了抽样调查,共计抽样1782卷,84132页,通过分析和总结,初步了解了目前我国历史档案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与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各种损坏情况在历史档案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残缺、污染、虫蛀出现的比例较高,另外,印章字迹的褪色和扩散现象较为严重。南方地区档案馆的虫霉危害比较严重,西北地区历史档案的干裂较多。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损坏档案的修复技术,如修裱、纸张补洞、字迹恢复等方面,而对历史档案的保护现状、种类与分布情况、损坏程度及抢救方案等方面缺乏深入与系统的研究,对历史档案的总体保护重视不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还没有开展全面、系统的普查工作及对整个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修复工作缺乏科学管理。

  1.尚未开展全国性的历史档案调查

  在每年的统计数据中,关于档案修复的信息基本只能了解到需要保护的档案总数和当年已经修复的数量,然而这些档案中历史档案的损坏程度如何,其具体信息内容如何,稀缺珍贵与否,有多少已面临濒危等等一些问题都不能准确掌握。由于没有全面调查造成了对历史档案保护总体状况了解不够全面和系统,以至于难以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和长期保护策略。

  而作为历史档案抢救和保护的主要实施者,一些档案馆目前尚未做过全馆馆藏情况的相关普查,因此,对本馆馆藏历史档案的各方面情况只是大致了解,并不能做到细致入微。在宏观层面保护策略缺失的情况下,各档案馆的历史档案保护工作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和相应的指导,这就使得历史档案的保护工作缺乏整体性的把握及其长期的计划性,以至实施抢救工作时对具体档案的针对性不强,这样就影响了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

  2.抢救与修复过程缺乏科学管理

  在历史档案的抢救和保护过程中,一方面缺乏必要的管理策略,对需要抢救的历史档案没有制订详细的抢救计划,更没有进行抢救后的鉴定与验收。另一方面缺乏科学管理,例如,一些档案馆在对纸质档案进行湿托修裱工作中,有的工作人员因没有按规范进行操作而使修复后的档案存在隐患。个别档案馆在进行档案修裱时由于未对字迹材料进行耐水性测试而盲目进行湿托造成字迹扩散,使一些历史档案由于朱丝栏的严重扩散而造成整册变为红色。

  二、开展全国性历史档案调查

  开展全国性历史档案调查是制订历史档案保护策略和保护计划的前提和基础。纵观我国目前历史档案保护情况,缺乏基础性调查工作无疑是诸多问题中较为突出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世界各主要文化遗产国几乎都进行过有关文化遗产的全国性大普查,无论是西方的英、法、德、意,还是东方的韩、日,其文化遗产保护基本上都是从普查开始的。国内文博系统已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性普查,图书部门也于2007年对古籍善本着手进行全国性普查工作,但历史档案的全国性调查目前尚未纳入日程。

  应该说,对历史档案进行全国性调查是档案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全国性调查可以对历史档案保护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从而为我国历史档案保护事业奠定科学有据的工作基础。通过调查,一方面可以从浩如烟海的馆藏档案中找出急需保护的濒危历史档案;另一方面,全面了解历史档案的保存现状和信息情况对随后抢救和保护策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的统计和整理,可以进一步构建全国历史档案各项信息的数据平台。

  调查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调查内容

  全国历史档案的调查范围应包括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保管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形成的各类档案。所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档案馆保护状况的调查和对历史档案个体情况的调查。

  首先,对档案馆保护状况的调查是对各个档案馆历史档案保护情况的宏观调查,主要是掌握我国历史档案的数量与分布范围、保存时间、地点与保存方式等情况,旨在了解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历史档案保护情况,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历史档案损坏、濒危的原因;另一方面,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解决目前现有保护工作中的问题,为制订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抢救措施和保护方案提供参考。

  其次,对历史档案个体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全国范围历史档案的载体情况、保存现状、损坏程度、形成时间、信息内容、记录形式、重要与否等相关方面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2.调查方法

  在确定调查目标和内容的情况下,选用何种调查方法不但会影响整个调查工作的进程,还将对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精确度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可以采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四种方法,这四种方法各有侧重,不同的档案馆可以根据自己馆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调查。

  (1)普查是一种全面性调查,即对档案馆全部馆藏历史档案进行普遍性的、逐卷(件)、逐页的调查,本方法适用于馆藏历史档案数量不多的档案馆。

  (2)抽样调查是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技术之一,该方法依据随机原理,抽取一部分馆藏历史档案作为样本,在置性区间内,推算馆藏历史档案的整体情况。抽样调查主要又分以下三种。

  简单随机抽样——根据随机数表,随机抽取馆藏历史档案总体的一部分样本进行分析,从而去推断总体馆藏历史档案情况。本方法可初步了解馆藏历史档案的现状,为开展其它调查方法奠定基础。

  等距随机抽样——在馆藏历史档案中依一定间隔进行取样,进而组成样本进行分析,以反映馆藏历史档案整体状况。本方法可较为客观和具体地反映馆藏历史档案的保存情况,适用于馆藏历史档案数量较大的档案馆。

  分层随机抽样——先将馆藏历史档案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随机或等距抽样。本方法可缩减总体抽样的工作量,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增加抽样结果的可靠性,适用于馆藏历史档案数量较大、形成时间跨度较大、保存场所不一、来源多样的档案馆。

  (3)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馆藏历史档案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历史档案进行调查,这些重点历史档案在馆藏历史档案中虽然只是一部分,但它们在所研究现象的总量中却占有较大比重,因而对它们进行调查就能够反映全部现象的基本情况。一般来讲,在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基本情况时,就可以采用重点调查。

  (4)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在对馆藏历史档案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有代表性的历史档案,进行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其特点在于:调查数量少,具有代表性。

  3.样本量的确定

  样本量的确定不但要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还需考虑调查对象的特点以及所能使用的资源。调查中,档案馆可根据自身馆藏历史档案的数量、调查选用的方法、调查历史档案的损坏和珍贵程度、调查所能使用的经费、参加调查的人员等情况,确定具体的样本量。

  三、实施濒危历史档案抢救与保护的工程化管理

  工程化管理是对一个工程从概念设想到正式运营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因为濒危历史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档案,对其的抢救和保护过程实施工程化管理旨在对濒危历史档案抢救工作的全过程,根据濒危历史档案抢救的实际要求,按工程化管理的思想来进行科学管理。

  1.制订濒危历史档案抢救方案

  濒危历史档案抢救方案是对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其任务是以保护濒危历史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进行科学的整体策划,制订系统和详尽的抢救措施等,它在濒危历史档案抢救工作的全过程中,具有纲领性的地位。因此,在制订方案前,要进行充分地摸底调查,弄清楚哪些是亟待抢救的,数量有多少,抢救力量和水平怎么样,如何做到有的放矢,编制抢救馆藏濒危历史档案的方案,努力实现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的目标。

  2.构建濒危历史档案抢救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设立开放性、分布式的濒危历史档案抢救信息平台,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各类基础资料和信息库,包括抢救材料种类、产地、品种、规格和价格等;二是设立专家数据库,将我国档案抢救与保护方面的专家纳入其中,在制订抢救计划和具体的抢救操作中可以针对不同的抢救对象,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三是将已抢救的档案全部纳入信息库中,建立一个完整的抢救过程数据体系,同时,提供已有的抢救实验方法和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实现抢救信息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和服务的网络化。

  建议建立国家档案局、省和市(地)三级互联的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平台,对全国的档案抢救工作进行监测管理,以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集成信息库为支撑,提高抢救和保护的信息化程度。

  3.建立抢救档案

  抢救档案是指把抢救前的档案状况以及抢救原则、方法、材料、时间、人员等所有的详细记录所形成的档案。应将抢救档案与抢救后的档案一同归档。建立抢救档案的意义在于:第一,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档案原件不被后人在再次抢救中随意改变原有材料和形制;第二,如果档案原件的原貌被改变了,那么什么时候改变的,改变的依据是什么,都可以通过抢救档案查询到有关信息;第三,一份科学完备的抢救档案可以为后人在再次抢救中提供档案原貌的第一手参考资料;第四,抢救档案保留了抢救信息和抢救经验,便于同行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现在,国家图书馆已经把在抢救前制订抢救方案和抢救后建立抢救档案作为该馆抢救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并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的抢救信息管理系统,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4.制订抢救材料和方法标准或规范

  目前我国档案抢救主要是凭抢救人员的经验对损坏档案进行修复,没有相应的规范或标准,抢救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制订抢救的标准与规范已刻不容缓。通过制订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材料、技术和用具标准或规范,起到保证濒危历史档案抢救质量的作用。

  5.建立濒危历史档案抢救评估机制

  评估的主要内容是:对抢救后的档案进行质量验收,同时,还应对抢救过程进行检查,如采用的抢救方法是否有利于濒危历史档案的长久保存与保护,抢救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抢救的过程是否严格按相关的标准进行等。

  6.完善档案保护教育培训及资质认证制度

  依托国家档案局教育培训中心、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和高校,培养档案抢救与修复专业人员,提高现有档案抢救与修复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按有关的上岗要求对档案抢救与修复从业人员进行资质认证。

  【参考文献】

  [1]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周宝中:《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战略和相关研究》

  [3]冯惠玲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郭莉珠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22-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

  [6]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7]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华夏出版社,2002。

  [8]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管理选编》,紫禁城出版社,1995。

  [9]李玉虎主编:《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93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