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近年来,高校毕业论文质量持续滑坡,甚至出现雷同、抄袭等学术失范现象,症结主要源于高校毕业论文价值的缺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浅谈应收账款内部控制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多地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此外,我国的社会信用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备,因此出现企业间拖欠现象严重,造成企业往来账款增加,产生大量呆账、坏账。本文从分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对企业的影响入手,针对应收账款内部控制主要存在的问题,设计应收账款内部控制体系,并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论文关键词】应收账款;内部控制;资金链
应收账款作为一种商业信用,大量存在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收账款会导致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被不合理占用,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会产生巨额的坏账损失,可使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甚至破产。然而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却一直以来未受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会计职能部门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是企业原有的旧体制造成了企业粗放的管理模式;二是企业高层领导对控制经营风险缺乏足够正确的认识;三是许多企业对如何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比较茫然。
2008年5月及2010年4月,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联合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旨在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五部门联合发文,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可见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和公司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之重要。而应收账款不仅在生产经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资产负债表中有较高的比率,因此研究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增加、坏账损失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1.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目前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人治化管理,缺乏形成一套科学的控制制度。许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详细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指导,在控制管理应收账款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业务部门盲目放账、滥用信用资源,企业遭受巨大的应收账款风险损失。 “滞后”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模式
传统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模式是风险产生于发货后不能正常收回款项,往往只停留对应收账款在事后追债的状态,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不是防患于未然,而是“亡羊补牢”。从赊销活动的业务流程上看,企业控制的着眼点只是注重交易后的应收账款追讨,忽略交易前管理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缺乏一套科学的客户资信审查制度和客户授信管理制度,其结果是事倍功半,不能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质量,导致企业损失惨重。 缺乏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
很多企业一直以来处于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的状态,客户资料收集、资信调查等功能较差,事前的资信评估非常薄弱,缺乏规范的信用销售程序予以约束,对付款人资产负债以及信用情况未做深入调查,不重视对应收账款风险的评估分析。往往是销售部门为了片面扩大销路、提升市场占有率,事前的信用调查不充分或者形同虚设,而财务部门负责收款,两者缺乏沟通,加大了形成呆账和坏账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机构职责划分不清,执行力欠佳
部分企业的组织机构及职能设置还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与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相关的职能部门一般有市场部、销售部、财务部、风险管理部等,这些机构交叉管理,职责划分不清;各行其是,缺乏协调和沟通,不能对产品订货情况、销售情况、货款回收和销售获利等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监控,没有具体的责任主体对应收账款的回收负责。坏账发生时,各部门相互推诱,缺乏责任感,致使应收账款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加强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对策
应收账款管理出现的问题来自多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内部控制是一项与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管理手段,因此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十分必要。企业各项会计控制制度都应有明确的控制目标。1.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内部的控制目标
控制目标包括保证应收账款业务会计核算资料准确可靠,力求应收账款及时回收,减少坏账损失的发生。企业按照会计准则相关规定核算应收账款业务,正确编制会计凭证,及时记录会计账簿,保证应收账款业务会计核算资料准确可靠。应收账款因为赊销行为而产生,应收账款意味着企业的流动资金被对方所占用。如果资金过多地占用在应收账款上,必然影响资金的周转速度,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由于企业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企业难免要发生坏账损失。企业应加强信用管理,加大催收力度,适时进行账龄分析,对超过账龄的应收账款及时反馈信息,重点管理,尽可能减少坏账损失的发生。 健全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
(1)职责分工控制,在赊销业务中赊销批准与销货职能应分离,发货、开票、收款、记账职责相分离。
(2)授权审批控制,包括赊销、发出货物、销售价格、销售条件、运费、折扣、坏账等等必须经有关人员审批。
(3)凭证和记录控制,包括建立各种凭证、账簿制度,及时记账、登账。
(4)检查控制,定期核对应收账款的总账和明细账,并做好内部核查制度,对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岗位设置、制度执行以及销售、收款的管理情况等等。 建立应收账款预警制度和责任管理
对企业经营过程产生的风险采取预警制度能够有效的防范企业风险,把风险由事后控制转到事前控制。例如,根据赊销企业规模、信用状况,设定对该企业的最高赊销额和最长赊销期。超过这一额度就停止发货,对事实上高于设定最高赊销额的客户坚持每月的收款大于供货,逐步压缩到最高赊销额以内;在设定最高赊销额的同时,设定最长的赊销期限,由业务人员在到期前跟单催收,如到期未收回欠款,则立即停止供货,组织追款。
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要明确经济责任,形成一项健全的制度,对于经常发生坏账损失的应收账款要追究其相关责任人。比如:明确划分责任范围,对负责经办赊销业务要有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并对该业务的人员要求对应收账款最终收回负责。明确规定责任的监督部门,防止责任管理流于形式。 利用金融市场,加速应收账款周转。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金融市场,将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应收账款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转让,以筹措资金,加速资金周转。常见的应收账款融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应收账款抵押。企业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短期或长期融资,在收到客户支付的欠款时再如数归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二是应收账款的出售。企业将应收账款出售给从事此项业务的代理机构以取得资金,代理机构按应收账款净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手续费,从预付给企业的款项中扣除,客户归还应收账款时直接支付给代理机构。 加大清账力度,确保资金及时回笼。企业应重视应收账款的清账工作,主要以业务部门和营销部门为责任中心,建立专门的清账队伍,将清收呆账纳入业务部门和营销部门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按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奖惩。在呆账产生后,企业应在区分责任的前提下,认真分析坏账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性质的客户,分别采取不同的清账方法。对有偿付能力而故意拖欠的客户,采取上门追讨等方式,必要时可以诉诸法律,通过法律手段清收;对确实无力支付的客户,可以通过双方协商,以物抵债、债权减让等方式清收,以确保资金及时回笼。
综上所述,应收账款是企业经营运转资金链上的关键环节之一,建立与完善企业销售及应收账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好应收账款的有效途径,通过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可以利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在效益性和流动性之间求得平衡,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各业务环节之间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稽核、相互验证的控制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应收账款资产的安全完整,使企业资金健康地运转。这样,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范文二:电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从现有存储式电子压力计的技术现状出发,分析了在井下高温、高压、远距离条件下,实现压力、温度数据实时可靠采集、传输、分析的压力计——直读式电子压力计的数据传输方案和实施,并从技术需求分析、通讯方案选择、单芯远距离传输、曼彻斯特码编解码的软硬件设计等方面,对直读式电子压力计数据传输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结果解决了直读式电子压力计的关键技术,增强了电子压力计在油田测井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直读式电子压力计,单芯远距离传输,曼彻斯特码,编码,解码
一、引言
目前存储式电子压力计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油田高温井下压力和温度的测量。存储式电子压力计在工作过程中,仪器内的单片机系统和各种传感器共同完成井下压力和温度的采集,并以数字量形式存储于电可改写型存储器中,待测试过程完成后,再将压力计返回地面,用专门配套研制的数据回放仪与压力计连接,通过软件和硬件接口通讯进行数据的接收、回放和处理,使用很不方便,影响生产。
因此,为克服存储式电子压力计的上述缺点,提高油田生产效率,提升电子压力计在油田测井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必须研制在井下高温、高压、远距离条件下,实现压力、温度数据实时可靠采集、传输、分析的压力计——直读式电子压力计。
二、直读式电子压力计技术需求分析
(一)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直读式电子压力计实现井下压力和温度参数的测量,并将测量结果通过单芯铠装电缆实时传送至地面解码控制仪,主要技术指标要求如下所示。
a)压力测量范围:(0~30、45、60、80)MPa;压力测量误差:0.04%F.S;
b)温度测量范围:(-20~+150)℃,测量误差:±1℃;
c)传输距离不小于6000m;通讯误码率1.0×10-7。
(二)基本方案及工作原理
直读式电子压力计由井下电子压力计和地面解码控制仪两部分组成,其中井下电子压力计由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单片机系统、编码电路、数字通讯接口电路和装载于单片机系统中的相关工作软件组成,解码控制仪由解码电路、通讯接口电路、通用计算机(油田配置)和相关工作软件组成。
工作过程中,井下电子压力计由地面解码控制仪通过单芯铠装电缆提供能源,温度和压力传感器分别将环境压力和温度转换为电信号输出,该电信号经放大和模数转换后由单片机系统进行数据实时采集和处理,然后按一定周期经数字通讯口输出。井下电子压力计和井上解码控制仪之间通过单芯铠装电缆连接,解码控制仪中通讯接口电路接收井下电子压力计输出的压力和温度数据,并经解码后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
三、数据传输方案选择
设备之间数据通讯通常有并行通讯和串行通讯两种方案,并行通讯的缺点是传输距离短,通讯信道所占点号多,而串行通讯与之相反。根据井下电子压力计与井上解码控制仪的数据传输特点,需选择串行数据传输方式。
在曼彻斯特编码中,用电压跳变的相位不同来区分逻辑1和逻辑0,即用正的电压跳变表示逻辑0,用负的电压跳变表示逻辑1。
在油田测井中,井下电子压力计在井下采集大量信息,并传送给地面解码控制仪;但井下电子压力计到地面解码控制仪这段信道的传输距离较长且环境恶劣,常用的NRZ码不适合在这样的信道里传输,而且NRZ码含有丰富的直流分量,容易引起滚筒的磁化。曼彻斯特编码方式使得信号以串行脉冲码的调制方式在数据线上传输,和最常用的NRZ码相比,消除了NRZ码的直流成分,具有时钟恢复和更好的抗干扰性能,这使它更适合于从井下到井上的信道传输,因而在井下电子压力计和地面解码控制仪之间选用曼彻斯特编码使数据传输可靠性更高、传输距离更远。
四、曼彻斯特码编码软硬件设计
每一周期井下电子压力计需将采集到的压力和温度两个参数分别进行曼彻斯特编码方式输出,井下电子压力计与地面解码控制仪之间按如下通讯协议进行。
a)压力与温度均以字为单位进行传送,先发送压力字,后发送温度字,一个压力字和一个温度字的组合称为一个消息;
b)每一个字由20位组成,第1~3位为3个起始位,第4~19位为16个数据位,第20位为奇偶校验位;
c)压力字3个起始位电平为先高后低,温度字起始位为先低后高,高低电平均各占一位半,压力字与温度字校验位均采用奇校验;
d)传输的波特率:5.7292kbps(175μs/位),传输一个消息共耗时3.5ms。为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井下电子压力计同一消息在一个采样周期内重复发送两次,地面解码控制仪根据校验位判断每个字的正确性。
由单片机编程输出两路I/O控制信号,经过滤波电路、运放电路、整型电路后,产生曼彻斯特编码双相电平信号,并经单芯铠装电缆送至地面解码控制仪。为满足曼彻斯特编码格式及井下电子压力计与地面解码控制仪之间的通讯协议,井下电子压力计软件采用如下的编程方式输出波形。
a)压力字同步头为262.5μs高电平后跟随262.5μs低电平,温度字同步头为262.5μs低电平后跟随262.5μs高电平;
b)若数据位为逻辑0,则在87.5μs低电平后跟随87.5μs高电平;
c)若数据位为逻辑1,则在87.5μs高电平后跟随87.5μs低电平;
d)校验位的波形产生方式与数据位相同。
五、曼彻斯特码解码软硬件设计
地面解码控制仪需将井下电子压力计输出的曼彻斯特码进行解码,并按通讯协议用软件将接收到的曼彻斯特码数据转换为井下电子压力计测得的压力和温度数据,即地面解码控制仪中的解码过程为井下电子压力计编码过程的逆过程。曼彻斯特码解码过程可分为如下三部分:
a)同步字头检测,并辨别其为温度数据还是压力数据。
b)对曼码形式的数据进行解码,从曼彻斯特码波形中分离出同步时钟,并将时钟和数据进行处理使曼码数据转化为非归零二进制数据。
c)将串行数据转化为并行数据,并进行奇偶校验,以检验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经过几千米铠装电缆传输上来的数据,幅度衰减到毫伏级,因此井上需要精密的解码电路,才能保证数据传输无误码率。井下传输上来的数据经过滤波电路、精密运算放大器、双D触发器输出曼码波形给单片机,经过单片机的程序转化为井下的压力与温度数字量。
六、试验结果
直读式电子压力计首台产品完成厂内试验后,到油田用8000m的铠装电缆连接井下电子压力计和地面解码控制仪,将电子压力计下放到井下6500m的深度,在温度高达150℃、压力为30~60MPa的油井中测试压力和温度。在三次连续5个小时的测试过程中,数据传输准确可靠,没有出现丢点现象,误码率为零。
七、结束语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结果解决了直读式电子压力计通讯方案、通讯协议、单芯远距离传输、曼彻斯特码编解码软硬件设计等关键技术,增强了电子压力计在油田测井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1553B总线及其在测控网络中的应用.计量与测试技术.侯青剑.2005.3
[2]《采油工程手册》.万仁薄
范文三: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教学型院校,人才培养更是学校的主体功能。不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是“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都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建设型的应用人才。作为高校教师,要树立全心全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人才的理念,才能自觉主动转变传统的教师地位,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以新的定位适应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改变单纯的成才教育,把大学生的成人与成才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摘要]高等学校的改革必须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上,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树立全心全意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理念,在教育改革中转变传统的地位;学生也需要树立成才的理念,在学习中转变固有的惯性地位,课堂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得以推进,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建本科,课堂教学,改革,换位思考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在于教与学主体理念的建立
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的创立者保罗·朗格朗倡导教育从人的生命一开始到结束都需要不间断的发展,并且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要有相互的联系。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关注大学课程的“点”的学习,与学生后来人生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树立课堂教学主动服务社会的观念。到目前为止,许多大学教师的教学观念都仍然是比较封闭的,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备课,远不如基础教育的探讨、互动和取长补短,基本上还是个体的、封闭的。每门课程都有教研室,但是大学的教研活动真正用于研究和探讨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备课的时间很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主动服务社会,就要走出自我封闭的象牙塔,投身到社会中去,改革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教学研究紧密结合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由于几千年来的中国教育文化的积淀和应试教育的长期约束,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部分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惯性定式。在课堂上,处于消极的、被动的地位。要改革和改变当前的大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学生的主观能动参与,学生要自觉树立成才理念,引导式的、研究性的、富于创造的生动的大学课堂,才能更好呈现。第一,学生应当要有成才的理想和目标。理想,曾经是无数人人生指引的灯塔。但是现在的学生比较现实和功利,注重实际的利益和短期的效益。激励学生树立人生的理想,规划人生目标,学生才能尽快找到学习和发展的方向,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主动学习和发展自己,这样大学课堂教与学才能有效实施互动。第二,学生要有奋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钱老之问,引发我们对当今教育的深思。在20世纪前半叶,国家和民族处于水深火热、战火连天的大灾大难之中,却涌现出了许多后来成为大师级的人物。那一代人,当年都是在为民族的解放、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民主富强而奋发学习。正是这种能量,使人爆发出超越物质和环境的动力,克服和战胜了一切困难,成就了未来的人生。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尤为重要的,这些年条件好了,但是大学生中为国家富强发奋学习的精神却减弱了。杨国荣讲教育要对学生的意愿、兴趣、个性等进行“顺导”,但不能简单地迎合学生不良的方面:“迎合的结果是使学生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或者甚至降低其水平,而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①所以学生的思想工作,就是要教育、引导和激发学生在课堂、在校园、在社会发挥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学生要有适应社会的迫切需求。很多高校在服务社会功能的要求下,在学生就业的压力下,为了拓展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和能力,开设了许多通识课和选修课程,开展了一些能力培训。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一些学生不领情,认为是“被”选修了,“被”就业了,“被”加重了负担。当然,学校要总结和反思,一些课程是否有针对性和效果。但学生也要反省自身,是否有适应社会的迫切需求。我们的思想工作,也要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对人才要素构成的需求,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责任感,自觉地建立起适应社会的迫切需求,课堂教学的改革才能得到响应,才能有实际的效果。
二、在人才理念的引领下,教师课堂教育的换位思考
教师一旦树立起全心全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理念,就需要把人才理念落到实处,自觉引领课堂教育的改革。课堂教育的改革,最重要的是转变长期习以为常的教育者的地位。
(一)教师应当变主导者为引导者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宏观的层面上虽然受前苏联和欧美国家的影响,但是在教师的教育地位和教学方法上,却往往受私塾和书院的影响,尤其是文、理学科。在传统的教与学的地位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主宰着整个课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采取的就是满堂灌,不管知识有无用处,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时间到皮包一夹走人。这种状况下教师备课时考虑的往往只能是学生的共性化的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今天的课堂教育,教师就应当转变角色,变主导者为引导者。根据张楚廷先生的建议,大学课堂以“讲述思路为主”。因为大学生有更强的自学的能力,大学的教学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获得知识、再发现知识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讲原理重要的是讲原理的来源;讲述论证,重要的是讲清论证的思路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讲知识内容,重要的是讲教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察和思考。儒家倡导“因材施教”,重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就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考虑学生的求知点和兴趣点,把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要点进行拓展学习和深一步的钻研。胡和平强调大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教育,“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必须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的,良好的教育一定是二者的高度协调和统一。”
(二)教师应当变说教者为倾听者
在教学内容和思维方法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的教育主要采用演绎法。教师习惯于从一般到个别,用成熟的理论框架推及到个别与特殊。这实际上就是把教师已经熟悉和嚼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往往就成了从理论到理论,从知识点到知识点的说教者。大学课堂,应该是研讨性、互动性、发展性的课堂,学生应该有充分的思考和发表自己观点、意见的地位,所以教师变说教者为倾听者,要倾听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根据胡和平的建议,大学的教育既要重视演绎性教育,又要倡导归纳性教育,归纳性教育则是从问题入手,一开始就使学生建立起问题意识,像欧洲一些大学在推行的基于项目和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这种教育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设计上重视归纳性教育,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现象、事物、问题入手,展开思考,通过思考得出学生自己的结论、看法或感受,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表述时,就转变了自己的说教地位。然后,在和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得出更科学、更精准的结论。
(三)教师应当变真理者为研究者
早在20世纪之初西方教育思潮中,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就提出了教育应有利于发展民主和自由,学校要成为一个民主的机构;在这其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发号施令,应当具有民主作风。要实现教学的民主,教师就应当变真理者为研究者,转变真理在握的权威立场,而与学生平等地研究和探讨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师的观点和看法,往往就是真理性的,教师总是以权威训导的立场教育学生。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教学内容,学生也就会很自然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在解除了教师高高在上的压抑的氛围里,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才能更轻松地激发出来,形成互动的研究性课堂。
(四)教师应当变理论者为实践者
现在的高校教师,博士毕业任教,就是寒窗苦读22年以上,应该说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早在20多年前,我们就已经看到和呼吁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差,可是这个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变。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高校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轻视和缺乏实践能力。我们的研究生教育,重在知识的培养,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有机会进入行业和社会。高校教师也是很难进入社会各行业,把教学与社会各行业的实际能力需求结合起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要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落实在“应用型”上,因此要转变我们理论者的身份,成为实践者,主动进入社会各行业,了解实际,熟悉实际,并掌握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在成才理念的引领下,学生课堂学习的换位思考
高校教育的时空主要是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在教师,也在学生。仅有教师的教育改革,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热情的参与,也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没有好的效果。学生在成才理念的引领下,也还需要转变课堂学习的惯性地位。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对于主动学习,《中庸》篇中孔子就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先秦的《大学》,虽然不是指的今天的大学组织,但它讲的学习之道,就是要培养孔子所提倡的博、问、思、辩、行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格物、致知、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的大学就是培养国家的建设人才和栋梁之材,对先贤提出的成才标准,没有主动学习的精神是不行的。学习需要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而且知识无止境,没有博学的态度是掌握不了深厚而广博的知识的。学习需要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是批判的眼光,才能解决疑难和发展创造。学习要善于总结和思考,要养成归纳性思维、演绎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学习要能明辨是非,掌握选择价值的标准。学习还必须深入实践,践行理论,形成能力。所以孔子提出的博、问、思、辩、行,都必须是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的,教师是教不会的。
(二)变共性化学习为个性学习
今天大学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多是面对大多数学生的,所讲的可能都是共通的、普遍性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自觉转变学习的地位,不要随大流,不要得过且过;不能教师讲什么我就看什么,教师讲多少我就学习多少,布置几道作业我就完成几道作业;也不能同学们怎样学我就怎样学。张楚廷提出了“元学习”的概念,即学习是为了发展学习主体的心智,那就是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询问,以及培养兴趣、锤炼意志等。个性化的学习,就是元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个性化的学习兴趣和专研方向,有自我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提问和独立完成课题的立场和能力。
(三)变知识性学习为实践性学习
大学期间学生的实践,有德性培养的实践,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有能力化的实践。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学课堂也要面向社会。学生也就要善于把学习的眼光从课堂转向社会,把学习的态度从单纯知性转变为兼顾实践性。主动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必要的能力培训,自觉提高适应社会、适应行业岗位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大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要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课堂教与学的积极互动,才能使教学的各项改革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