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其它论文范文>

有关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为了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旅游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旅游管理专业微课教学效果分析

  摘要: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微课相对于传统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课程导向与应用人才培养目标非常吻合。微课教学形式,非常适合现在这个移动学习时代,通过重构教学内容,设计实训项目,重建教学团队,实施改革举措等一系列实践探索,通过由点及面,全面实施专业课程改革,扎实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改进。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微课;应用效果

  随着国家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更新,传统教学模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近些年来,以“微”字作为标签的微信、微博、微广告、微电影等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为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由此,微课程逐渐受到了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针对微课程展开深入研究的对象以小学教育和初高中教育为主,关于高职教育的微课程研究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结构。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能力较差,更需要采取积极有效方法改变其落后的学习方式,因此,微课程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更大。本文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一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微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微课程案例的设计方案,对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教学的有效应用需要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据调查研究现实,除了在学校接受课堂教育之外,学生在课外生活环境中获取的知识占到了个人掌握知识的70%以上,而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却较少。因此,微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足够强大。微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水平,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知识内容的不断扩充,微课程的诞生使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资源进行学习,同时实现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交流问题,不再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微课程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了教材资源与课外资源,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等设计制作微视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微课程向学生呈现的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微课程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能重新观看教学过程,微课程的出现使学生可以反复研究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内容。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个人特征,以及内容知识的连贯性等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二、微课程的案例设计

  本文选取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4级(1)班和(2)班作作为实验研究对象,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教学内容,对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以微课程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两个班级属于平行班级,学生人数相同,综合能力相近,实验数据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对比性,更能凸显微课程在教学中的明显优势。

  (一)微课程设计分析

  1.教学内容:本文选取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中的“搜索引擎信息检索”作为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通过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深入探索新知识的习惯。

  2.学生现状: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一年级的学生基本可以操作使用搜索引擎,由于没有构建系统知识体系,学生操作过程缺乏条理性。

  3.教学目标:掌握搜索引擎相关知识内容,学会操作使用搜索引擎,理解关键字搜索要领,熟练正确地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了解网络对信息检索强大的支持功能;体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用性。

  4.教学重点:搜索引擎的基础知识及操作使用技巧。

  5.教学难点:关键字提取。

  (二)微课程设计

  微课程案例设计包括微视频设计和微课程画面设计两个部分。如表1所示,通过对微课程的设计可以明确教学环节和详细步骤,以及教学用时分配等。如表2所示,完成微视频设计之后,需要进行微课程画面设计,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画面布局,以及相应的媒体支持素材。

  (三)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学生通过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再以分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沟通讨论,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本组学习成果,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组间评价。学生在观看微视频课程之后,主动完成课后习题,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三、微课程教学的应用效果

  (一)微课程应用情况本文将微课程应用于北京市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一年级(1)班,(2)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1)班和(2)班的学生基础水平相同,学生人数均为45人,实验数据真实有效。

  (二)微课程应用

  1.应用对象

  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1)班,班级人数为45人,课时为45分钟。

  2.观看微视频

  教师提前到计算机实验机房做好课前相关准备工作,当学生陆续来到机房后开始组织实施微课程教学。教师将制作完成的微视频通过相关软件传到学生计算机客户端,学生接收到之后检查微视频是否可以正常观看。微视频共计8分钟左右,该教学过程用时10分钟。

  3.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在观看微视频之后,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整个过程用时约20分钟。部分学生提前完成任务,课堂气氛良好。教师在该教学过程中主要承担引导者的任务,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当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解决,确保课堂秩序良好。

  (三)传统教学模式应用

  1.应用对象

  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2)班,班级人数为45人,课时为90分钟。

  2.教学过程

  由教师在教学初期导入新课,向学生讲解新知识内容,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总结。

  (四)微课程应用效果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一般将两节课程安排在一起,第一节课由教师向学生展示操作过程,并向学生讲述操作原理和技巧,对于较难的操作部分教师要反复讲述,学生在第二节课进行实践操作。因此,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学生通过记忆和模仿教师的操作理解新知识,虽然课堂教学过程安排得井然有序,但忽略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由于学生个人认知和基础水平不同,对于相同的学习任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微课程的有效应用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通过对表3和表4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新知识的渴望”进行对比分析,微课程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微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微视频结合,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再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微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水平,能够及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理论知识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对同一知识点利用不同方式设计微课程,再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本文对微课程在《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应用效果证明了微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针对微课程的研究目前仍然属于一个崭新的领域,很多教育专家学者对微课程应用效果有着较高期待。但是,由于微课程的应用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未形成成熟完善的建设方案。本文将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研究结果证实了微课程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更深层次的微课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程梦.微型课程开发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以语文学科为例[J].学理论,2012(32).

  [2]何小华.《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1).

  有关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基本衣食住行,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各大高校审时度势,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旨在推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满足旅游业岗位的用人需求。笔者从各大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起点和层次各不相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就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009年,在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目前,中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日趋旺盛,目前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旅游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企业不平等的用人制度造成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表的蓝皮书表明:中国旅游业收入逐年创新高,旅游市场呈现出“两高一平”的局面,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入境旅游平稳增长。我国旅游业的增长使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以及较大的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服务范围较广的产业,就业门槛较低,能够吸纳大规模的毕业生。同时,我国各地区的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也非常大,就北京、上海来说,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均在55万以上,并且现在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有一千多个。由此可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大弥补岗位人才缺口的局面,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不愁将来会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潜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了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业不合理的用人制度、社会各界对旅游行业的偏见等因素致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潜流失”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一毕业就能担任管理层职务,这种眼高手低的择业观念,致使很多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是失落。所以部分学生会选择转专业或者是修读双学位来达到将来不从事旅游管理岗位的目的,尤其是本科毕业生从事旅游业工作的占总学生规模的不到35%,许多毕业生都从事了不对口的职业,形成了“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就业局面。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亦有困境

  一般按照理论上讲,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情况不容乐观的是,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质量无法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人才“供需”矛盾日趋明显。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高校紧跟社会岗位的需求,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远远超出了旅游企业可提供的岗位;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又是“弱势专业”,许多考生在不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或者是“被调剂”的情况下误学了旅游管理专业,结果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大量流入其他行业,未入行,先转行的局面。由于教学模式的缺陷以及学生的个人态度造成了旅游企业在招聘旅游管理人才时迟迟招不到人或者是招不到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给企业、学校、学生都带来的困惑,陷入了无尽的恶性循环中,这样旅游管理专业会给后来的学子和家长带来这样的影响:学习旅游管理专业难就业、就业面狭窄、找不到工作等等诸如此类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极为不利的负面评价。

  二、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一)现阶段旅游业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不合理、不公平

  旅游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功利性较强,企图缩减用人成本,因此,招聘人员时过分强调毕业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或旅游从业经验,完全忽视了毕业生的可塑性和再造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不合理的教学模式的培养下缺乏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是如果就因为这个原因将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者拒之门外,是否会显得旅游企业不通情达理?旅游企业要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为广大旅游管理毕业生提供一个可以施展自身能力的平台,经过严格笔试、面试和考核后择优录取。另外,旅游业的现实情况:管理人员要从服务人员做起,要做好饭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基层服务人员和部门经理的经验。而且服务人员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较低,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高校毕业,可是毕业后还是照旧需要从基层干起,不甘于基层等服务客户的工作,毕业生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局限了个人的发展空间,造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缺乏合理有效的旅游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盲目的将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等同,忽视了毕业后所要从事的是旅游管理职业,而非是旅游本身;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盲目跟风,在校期间只忙着报考旅游证、二级计算机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证书缺乏针对性,对学生日后就业用处不大,忽视了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奋斗目标的规划,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愿望不强烈。

  2.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

  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对于从事旅游管理的晋升行规无法坦然接受。在情理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学生在家里被奉为“天之骄子”,可是如果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就要从基层服务员干起,大部分大学生心气高、碍于面子,不愿意从事较不体面的服务性行业,就业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校期间没有从事服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大学毕业后无经验之谈,更不要说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提升为正式的管理部门高层干部。

  (三)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与社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只是生硬的培养学生,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不负责任,沿袭落后的教学体制,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体系,导致学生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就业岗位的要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没有针对市场需求而设置,而且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外向型旅游行业的岗位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初级教学阶段,比如在大一、大二年级,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对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设置,致使学生缺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另外,教材内容太陈旧,缺乏系统新和创新性。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

  各个高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之前,要明确并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有紧紧围绕的中心,不至于盲目追求办学模式的创新,而与教学任务严重脱节。值得部分高校的借鉴的是,在国际较发达的地区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当明确,国内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高校,比如旅游教育领域世界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在校学习-岗位实习等环节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适合旅游业、旅游教育、旅游行政部门以及其它相关行业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旅游管理人才”。那么,如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立足于旅游业发展的岗位需求,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复合式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第二以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想意识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第三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级旅游专门人才;第四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实现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技能的相辅相成。

  (二)建议高考生理性报考,招录有行业内就业意愿与行业潜质的学生

  部分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由于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以及“在服从调剂”情况下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时候,对这门专业感到很失落,甚至通过选修双学位或者是转专业来改变自身的未来职业选择。要想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校要从招生源头做起:首先要宣传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比如说酒店服务人员要具备外向型的性格特征,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未来就业方向等情况,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专业选择,防止考生错报专业,经过正式学习后才发现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其次,教育部和各大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报纸、白皮书等形式向广大高考学子具体介绍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为学生报考志愿提供参考依据,便于考生作出理性的专业选择。这点,各大高校要借鉴旅游教育领域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第一,该学校在招生时不仅注重考生的成绩,而且会进行一定的笔试、面试或者电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喜好态度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就业方向,反馈给学生专业评估报告,招录有行业潜质与行业内就业意愿的学生;第二,努力加强专业建设,增强旅游管CENTURY理专业自身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努力将该专业做大做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管理专业。

  (三)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设置

  高校专业是否成功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便是课程的设置,其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的架构。目前旅游业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其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还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综合运用能力,能够与客户进行顺畅的沟通,以及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这对于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来说需要作出合理的规划、设计:首先,要坚持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的实践性特征相符合,又要具有专业综合性的原则;其次,课程的开设要注重理论的应用型,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另外,学校要注重初级阶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学术性的课程,教学理论离不开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克服以往旅游管理专业在大一、大二课程设置上缺少实践应用类课程,重视对学生初级阶段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他方面,要增加选修课程的范围,合理设置涉及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惯例等方面的课程,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岗位,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个人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除此之外,学校要不惜投入重金邀请旅游业资深专家学者参与课程设置,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招聘对口教师,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应用性,提升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行业的竞争力。

  (四)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高校因素、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干意识,为竞争激烈的旅游管理岗位降温。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创业,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笔者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完善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就业或者创业类的指导性课程不要仅仅局限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两门选修课,要增加实战演练性的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定期聘请校外专家、企业界人士或者校内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做一些创业经验之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保障安全和不影响正常学业的情况下在旅游企业兼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总结丰富的工作经验;教育部和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筹备的创业基金,拓宽大学生开设特色旅行社、小型旅店筹集资金的渠道;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意识,不要企图毕业后自身的事业能够一蹴而就,要在兼职实践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要甘愿从基层做起,避免眼高手低,在兼职过程总结出旅游管理的新思路,为自身日后的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政府要引导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寒暑假大学生实习岗位,维护大学生实习的劳动合法权益,保障大学生在实现期间的人身安全。

  (五)对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实平台

  目前来讲,校企合作教学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应用的较广泛,旅游管理专业带有自身的特性,其不需要进行实验研究,也不需要呕心沥血的撰写学术报告,唯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实践演习能力,学生只有在亲身体会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以致用。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取得卓有成效的形式有多种,笔者从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出发,将校企合作的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联合办学、企业参与旅游院校办学、校办企业等为代表的以办学模式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二是合作形式为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顾问委员会等以以实践教学体系为结合点;三是体现在理论教学体系上,表现为编写特色旅游教育教材、开展专题讲座、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等。笔者建议从以下校企合作模式出发,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一是旅游企业根据工作岗位需要与学校共同确定培养对象,签订用人订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签订订单的用人单位就职,旅游企业也省去了不少人才招聘环节、节约用人成本,实现了校企双赢;二是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企业不仅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习场地,还在教学领域开展合作。企业及时的向高校汇报国内外旅游饭店业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同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三是高校投入资金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实训基地,集学校的主体地位和酒店的载体地位为一身。校办企业实现产教合一,既能实现人才培养效益,又能创造经济价值。

  (六)借鉴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利用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时间,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业认知、专业知识的深化以及实操技能的锻炼四个方面逐级深入、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帮助毕业生热爱、了解自己的专业,进而乐于走进旅游行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国内外有必要借鉴其成功经验:大一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分析学生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启发学生对职业做出初步的定位,并且为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制定出短期、长期的学习计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自我个性、能力有了充分的认知;大二时。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步增多,再加上学生对工作岗位环境接触的机会较多,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开设一些认知实习课程,促使学生形成对所要从事岗位的初级认知;大三时在课外要延伸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一些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工作环境,提供实践演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业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还要建立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走入企业岗位,在实际工作中了解酒店的工作流程,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师资力量对于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质量提升非常重要,要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首先就要建立“行业实践+研究平台+创新团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旅游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学校要定期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组织教师亲自去观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市场营销等机制,教师在亲身体验之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才能有机的将这些事例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校建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所,进行创新团队建设,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可操作的平台;学校要重视教师与校外先进旅游管理师资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学校从旅游企业中引进、聘请高水平的业务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相长,在产研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为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努力奋斗。结语: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是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素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各大高校和教师要高瞻远瞩,站在社会时代发展的浪尖上,打造出一批旅游管理精英队伍。

  参考文献:

  [1]范新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5).

  [2]杨帆,朱定秀,程晓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高校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4,(6).

有关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关于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2.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关于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5.旅游管理论文范文

12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