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对外汉语中的汉字识字教学--语言文学论文
汉字是有系统的而不是零乱的,它是以象形字为纲而有序排列的。这一点在文字学的学术界早已有了定论。
今天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语言文学论文:简论对外汉语中的汉字识字教学。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够帮助到大家:
简论对外汉语中的汉字识字教学
一、汉字识字教学的意义
语言是人们思想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能自然而然地学会母语。然而,无论对本民族的人还是外民族的人来说,语言只解决最起码的生存问题,要提高生活的品质,要使社会不断文明和进步,还必须学会使用语言的书面载体――文字。虽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字千差万别,但就古今中外所使用的成系统的文字来看,可以分为三大类(赵金铭 2005:414):1)记录音素的是音素文字,如英文、法文;2)记录音节的是音节文字,如日文的假名;3)记录语素的是语素文字,如汉字。三种体系的文字在使用时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并没有很大的优劣之差;但学习时却有天壤之别。音素和音节文字的学习可能只需一两个月的时间,而语素文字的学习可能要若干年,无论是学习母语文字还是学习外语文字都是如此。
音素和音节文字(下称表音文字)是以区别语音为主,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音素都是很有限的,因此,它所需要的文字数量很少;文字数量少,笔画不必很多、结构不必复杂就能显示彼此的差别。而语素文字(下称表意文字)是以区别语义为主,文化越是发达,语言中的语义就越庞杂,因此,它所需要的文字数量必须很多;文字数量一多,就必须靠不同的笔画和结构来显示差别。所以,表意文字数量多、笔画多、结构复杂造成了它必须至少要多化许多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被掌握。即便是两千常用汉字可以覆盖阅读材料的85%,人们依然无法进行有效的阅读;打一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即便是我们能认识日文中的绝大多数当用汉字,有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是读不太懂。而要达到有效阅读的水平,通常又超出了一个普通人能够自然承受的限度。上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对汉字的“讨伐”虽然过激,但如此众多的国学大师参与其中,说明了汉字难学的事实。
二、汉字识字教学的问题
根据目前教材、教法、教师和课程设置的现状,可以有两种诊断:
1、没有问题,照旧
从我们本土小学基础教育的效果来看,可以说达到将近百分之百的成功。若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汉字教学效果来看成功率也是非常高的。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大部分来自韩国和日本,因此,问题好像也不太大。海外其他地方的汉语教学就不容乐观了,即便是华裔,也是功效甚微。对此,最通常的解释是:学生自己不够努力,学习方法不对。我们通常要求学生能适应我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要做大量的作业,通过大量地抄写生字去掌握汉字,否则就不是我们教材、教师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的普遍观念:学生学得不好是学生本身的问题。
2、有问题,要改革
(1)汉字的构成规律是指:汉字是有系统的而不是零乱的,它是以象形字为纲而有序排列的。这一点在文字学的学术界早已有了定论。早在两千年前《说文解字》就已经把汉字系统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包括教材编写者对这点并没有完全掌握,教材的编写也是以语言的功能性为纲要,而并不考虑汉字的系统性,即先后所学的汉字之间缺乏系统性。因为汉语和汉字各有各的规律,它们并不同步。目前许多汉字识字教学不符合汉字的构成规律。
(2)汉字被使用的规律是指:汉字的使用频率各不相同,数理统计对此也有了明确答案,虽然统计材料各有参差,但结果也相差不大。即各种常用字表:1000最常用字、2500常用字、3000常用字、3500常用字、4000常用字等等。大多数教师对此有所认识,但教材的编写大多是以2500常用字作为一个整体来作依据的,并不是完全按照汉字的频序来编写。学生每次所学的生字很有限,以2500常用字来计算,如果每次能学25个生字,也要学100次,而每次要学的生字并不是按照它们的频序来排列的。所以,汉字识字教学充其量也只是部分符合汉字被使用的规律。
(3)汉字被学习的规律是指:一,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二,先语后文。这两点似乎颇有争议。简单和复杂的概念比较明确,指独体字和合体字,但易和难的标准有时很难确定。上海地区小学识字教学近几年的教改已经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从真正掌握一个汉字的角度讲,独体字要比合体字容易。因此,汉字被学习的第一条规律应该是:先象形字后会意字、形声字,先独体字后合体字。根据目前的教材,基本上都是随课文识字,而课文又是按语言功能排列的。比如:“爸”先于“父”和“巴”的学习,“校”先于“木”和“交”的学习。因此,目前的汉字识字教学不符合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
先语后文指的是先学习语言,后学习文字。学习有一个“敏感区”,教孩子爬楼的实验告诉我们,在“敏感区”的时间段里,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汉字体系的特殊性,学汉语汉字和学英语英文有很大的差别。英语英文的学习差不多是一回事,因为它语言和文字的指向都是语音,通过文字学习语言有时甚至还多了一重记忆功能。但汉语汉字的学习几乎是两回事,因为它语言的指向是语音,而文字的指向是语义。既然“听、说、读、写”的顺序反映了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尤其是汉语言文字,那么,这两件事究竟应该分开做还是一起做也就不言而喻了。
实验告诉我们:语言能力越强,联想记忆的能力也越强,学习汉字就越快。这一点,在本土小学识字教学中已经成为自然的法则,这也是它成功率高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和汉字基本上都是同步学习的,很多人认为,这有两个好处,一是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学习汉字的必需性,二是使他们更多地接触汉字。其实,这两点完全可以在教材的编写中体现出来。因此,汉字被学习的第二条规律应该是:先学习语言,后学习文字;先注重听说的基础,后学习读写。因此,如果单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汉字识字教学也不符合汉字被学习的规律。尽管我们从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本土小学识字教学的科学性,但由于最后一点即先语后文的科学性以及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特殊性,目前本土小学识字教学还是有效的,教学改革也缺乏迫切性。
三、汉字识字教学的策略
汉字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必须经过有如专业运动员的强化训练才能真正掌握。我们可能已经忘了儿时默不出生字挨打的痛苦,我们可能已经忘了当年老师的训斥。但是我们个个都经过专业的强化训练。由于我们的忘却,我们很难想象留学生,特别是西方人学习汉字的痛苦、迷茫和无助。“?丁、c、b、d、p、q”虽然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但拉丁字母数量毕竟有限,甚至不用通过抄写也能掌握它们的差别,它完全在一个普通爱好者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一个普通爱好者所能承受的极限到底是多少呢?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和统计,极限就是能默写出大约500个汉字。虽然电脑打字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它又带来许多错别字,特别是同音字的问题。这在目前上海小学识字教学的教改和美国很多大学提倡的“五笔书写”中得到了证明。
学习和汉字属于同一种表意类型的古埃及文或玛雅文:如果不按照文字的结构系统去学习,而是一篇篇文章死啃,绝大多数人也会叫苦连天。这就是表意文字的魔力,没有一把尚方宝剑是不行的。如果我们肯定了目前汉字识字教学的科学性,那么,我们就必须对所有的学生继续实行专业的强化训练,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我们对目前汉字识字教学的科学性持怀疑的态度,那么,我们就应该改变这种现状,让所有的学习者也都达标。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让汉字识字教学符合汉字的构成规律,符合汉字的使用规律,符合汉字的学习规律。
首先,我们企图调整的是学习汉字的顺序,即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在数千常用汉字中,象形字是符合以上三条规律的。它们是核心汉字,绝大多数是独体字,包含了绝大多数的部首和最基本的声旁,可以组成几乎所有的合体字;并且,它们绝大多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1000常用字以内,平均笔画只有4.5画。这些字有300个左右,也在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之内。先学好这些字,再学其他字可以说是驾轻就熟。至少以后不用个个生字都抄写很多遍,和3000常用字相比,少抄写70%以上,省时省力。这就像学数学要按照加减乘除的顺序一样,加法学得扎实,其它的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如果颠倒了这个程序,就要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其次,我们企图调整的是学习汉字的方法,即怎么学。在汉字识字教学中,由于是从象形字开始,所以,就可以顺势说明汉字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在合体字中的功能,帮助学生加强记忆,以代替纯粹抽象的笔画抄写。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还企图调整学习汉字的时间,即什么时候学。本土小学识字教学不存在这个问题,在学生入学时,他们的语言能力已经“生成”,可以说已经完全掌握了语言,今后的问题是不断丰富。但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却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语言基础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字识字教学的方略是:调整汉字教学的时间,即先语后文;调整汉字教学的顺序,即先象形字后会意字形声字或先独体字后合体字;调整汉字教学的方法,即解释来龙去脉加抄写。根据汉字识字教学三类不同对象,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开设专门的教学班级实施汉字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