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显示着真正的个人自由,文学有了从“诗”上升到“思”的机会和条,,为实现文学自身的精神超越提供了可能的契机。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篇1

  试谈海明威的《雨中猫》

  【摘 要】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雨中猫》语言朴实,情节简单,但小说的主题却意义深远,耐人寻味。这篇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主要是读者有很大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故事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读者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从背景设置,人物刻画,故事主题,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让读者对《雨中猫》有更深,更新的认识。

  【关键词】解读;背景设置;人物刻画;故事主题;替换手法

  一、背景设置

  在故事的开头,海明威有一大段向读者介绍故事的背景。原文如下:“It was raining. The rain dripped from the palm trees. Water stood in pools on the gravel paths. The sea broke in a long line in the rain and slipped back down the beach to come up and break again in a long line in the rain. The motor-cars were gone from the square by the war monument. Across the square in the doorway of the café a waiter stood looking out at the empty square.”

  在开头的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rain”这个词出现了5次,而且整个故事也是在雨中发生的。由此可见雨这个背景是海明威精心设计的,当然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果不是下雨,小说中的女主角就不会待在房间里无聊的看着窗外,更不会看见雨中棕榈树下躲雨的猫;如果不是下雨,女主角也不会对此猫油然而生一种同病相怜的同情。雨是整个故事的起因,也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在微观上,雨是故事发生的现实环境;在宏观上,雨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海明威在这段中把现在雨中的广场和以前天气晴朗的广场做了一个对比:雨中的广场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冷漠无情,雨中的战争纪念碑,雨中的大海都是那么的悲凉,没有一点美的感觉。而以前晴朗天气下的广场是那样的温暖与美丽—每天都有画家来这写生,因为画家们都喜欢这里的棕榈树和面对大海,颜色亮丽的旅馆。这个时候的广场是不一样的,同样,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也和以前的社会环境不同。

  二、人物刻画

  在这个短篇小说中只有五个人物出现——一对美国夫妇(George and his wife),雨中的猫,小旅馆的老板和服务员。在故事的一开始,这对美国夫妇就被介绍给读者了,直到小说的结尾,读者也不知道女主角的名字,而她丈夫的名字在小说一开始就出现了。说明在一战后的美国,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很低的,人们不会记住这些女性的名字,记住的只是她们丈夫的名字。没有名字的女主角代表的不是她自己,而是一群女性。她们不仅在社会上没地位,在家同样得不到重视。这对美国夫妇也不是个例,她们是当时大多数美国夫妇的代表。丈夫一直在看书,似乎他的全部活动就是看书。丈夫没有注意到妻子的情感变化,因为他的注意力在书上。这让人不禁想到现代生活中的年轻夫妇。他们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玩手机,打网游,看电视。他们不和对方交流也不想花时间交流。George就是这些年轻丈夫的一个代表,他不和自己的妻子说话,也不和她交流,更不知道她的想法,以至于妻子心里喜欢小旅馆的老板;以至于妻子在一个下雨天无聊到“胡思乱想”。如果妻子生活在现代,她不止会呆呆的在家乱想,早晚有一天她会出轨吧。女人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关心自己物质生活丈夫,更需要一个关心自己精神生活的丈夫。可是那个时代的丈夫都是那么的不解风情。妻子都是那么的闷闷不乐。

  小说的另外一个主人公就是这只雨中的猫了,因为猫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从妻子发现那只猫——妻子想要得到那只猫——妻子冲到雨中寻找猫——寻猫未果——最后有人送来了猫。故事情节从开始发展到高潮最后到结尾,猫一直贯穿其中。不仅如此,猫还与女主角的命运息息相关。蜷缩在雨中躲雨的猫与故事中女主人凄凉的社会地位和境遇是如此的相似,这就是为什么女主角一看到猫就心生同情,因为境遇相似,感同身受就更容易产生共鸣。女主人和猫都是境遇尴尬,需要别人的关注,关心和关爱。雨中的猫受到雨的限制,而女主角受到当时社会的限制。女性总是习惯逆来顺受,但当有一个更弱小,更需要保护的东西出现时,女性的本能——母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女性会变得勇敢而坚强。在小说中,小旅馆老板和女服务员是两个非常有趣的人物。他们虽然不是故事中的主角,确实故事中真正的英雄。小旅馆老板和女服务员对妻子来说是个陌生人,但是他们总是能在需要的时候给女主角以精神上的支持。他们的出现让女主角觉得自己是个女人。每当女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都会出现以替代丈夫应该扮演的角色, 这又是一个替代。所以女人就喜欢小旅馆的老板——“she likes the way he received complaint, his dignity, the way he served her”. 女人喜欢小旅馆老板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小旅馆老板对她的态度与丈夫完全不同,是小旅馆老板让她觉得自己是重要的,她是有尊严的。当女人冲进雨中时,是女服务员为她撑开伞遮雨;当她想要一只猫时,又是女服务员为她抱来了一只玳瑁猫。这些都很生动的刻画出一段婚姻中所缺失的东西。

  三、故事主题

  《雨中猫》的故事主题丰富而又隐晦,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逼笔者而言,这个小说确实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婚姻或幸福生活?什么是幸福婚姻或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故事中的婚姻到底缺失了什么?海明威虽然没有告诉读者答案,但读者会去不由自主的像这些问题。

  当然猫不是美满婚姻的必需品,更不是必要因素。在一个家庭中,夫妻不仅是身体生活在一起,还要有共同的精神生活。丈夫不是养家糊口的机器;同时妻子也是管家的工具。夫妻要为彼此提供精神支持。故事中的夫妻缺少精神交流,妻子的需求不是丈夫来满足的,而是由替代品,不相关的人来完成。这就是婚姻中让人悲哀的地方。

  四、总结

  《雨中猫》看似一个简单的发生在夫妻间的故事,但却反映了生活中深层的问题。它确实引发了读者对美满婚姻的的思考。虽然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但仍然影响着21世纪的读者。

  【参考文献】

  [1]耶鲁大学公开课: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和福克纳.

  [2]《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和福克纳》

  [3]邱平壤.海明威研究在中国[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4]Chang Yao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Press.2008.

  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篇2

  浅谈莎士比亚悲剧的文学特色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人文主义风潮,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文学评论家以“莎士比亚属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评价他的文学成就,可见其影响力之深刻和广泛。本文以莎士比亚系列悲剧为例,剖析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巨大成就以及莎式悲剧对英国戏剧文学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文艺复兴 英国戏剧文学 莎式悲剧

  文艺复兴时期,一股人文主义之风席卷英国文学的各个领域,黑暗中的人们似乎看到了幸福的星星之火,于是人们希望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英国文学也随之逐渐蓬勃发展,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应运而生,莎士比亚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特别是他的莎式悲剧,将“以人为本”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英国戏剧文学史上占据着无法比拟的地位。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以及英国戏剧文学

  16世纪末,文艺复兴的思潮席卷欧洲诸国。其核心思想就是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提倡解放人性,抵制中世纪无情的禁欲主义等。英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比西欧国家稍晚,但仍然带给英国不可忽视的影响。文艺复兴的思潮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给英国戏剧文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享誉世界的剧作家都出现在这个时期。谈及英国戏剧,其起源于中世纪教堂的宗教仪式,取材于圣经故事的神秘剧和奇迹剧,15世纪后,出现了以抽象概念作为剧中人物的道德剧;到了16世纪末,在文艺复兴思潮的推动下,英国的戏剧文学更是进入到了全盛时期。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尤其是他的莎式悲剧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性的揭露和批判,以及对时代精神和社会本质的高度剖析,在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触动的同时,将英国乃至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推向了最高潮,其意义已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国家的范畴,并已成为世界文学交流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莎士比亚悲剧的创作背景及简介

  17世纪初期,英国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社会黑暗日益暴露,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交出政权,詹姆士一世接替,但英国社会还是动荡不安。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像易碎的玻璃瓶,不堪一击。随着文艺复兴运动蔓延,迅速发展的资产阶级思想逐渐渗入人心,这与封建各种生活制度和习俗格格不入,人们沉沦在这矛盾的泥沼中而难以自拔。莎士比亚痛感人文主义理想难以实现,其早期激情洋溢地歌颂人文主义理想的主题也转变为对社会丑恶的揭露和批判,这在历史上被称为“悲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主要悲剧作品有:《麦克白》、《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被合称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部部经典,堪称世界精品。

  《哈姆雷特》中包含了“篡位”和“弑君”等色彩,深刻地分析了当人们在面对人性和理性时所面临的窘境。这篇巨作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中国有一句名言:“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要人们尊重同一个问题的多种看法,尊重对方的不同观点,尊重事物的多样性,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这句话正好涵盖了哈姆雷特强大的、多重性的性格,他是一个很耐人解读的一个人物形象,展现了莎翁强大的艺术写作力量。

  《麦克白》的题材源于古老的传说,虽然也包含了“谋反”、“弑君”、“篡位”等话题,但剧中人却更容易陷入众叛亲离的悲惨局面当中。同时,莎翁在这部戏剧中巧妙地加入了迷信、巫术、恐怖、黑暗、宿命等鬼魅的色彩,显得尤为玄幻,更具舞台效果。

  《李尔王》则更深层次地引导出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思考,至真至善的考狄丽娅在最后终于打败了两位残忍的姐姐,但她也死去,这种同归于尽的结局是莎士比亚悲剧的最大特色,意即人类的前途是光明的,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然而这过程却必定是十分艰辛的。

  相对于其他三部悲剧作品,《奥赛罗》的爱情成分稍微多些,虽然不是正面描写,但读者仍然可以看到一对突破世俗和封建鄙视的感人情侣。然而,正如历史年轮上的新事物,很多都夭折在摇篮中。这部包含“谋杀”、“种族歧视”和“战争”等元素的剧作,成功地描述了一个完美无比的将帅终究还是未能抵制住内心的煎熬,亲手杀死了自己亲爱的妻子,走上了悲剧之路。

  三、莎士比亚悲剧的文学特色

  首先,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各阶层的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就如他戏剧中所说:“反映自然,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其中最令人震撼的剧作还要数《哈姆雷特》,其题材取自于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古老故事,读者们看到的这个宫廷世界肮脏无比,充斥着不仁不义、谎言和伪善,还有各种各样的谄媚者和阴谋家。王子的叔父害死父亲,做了国王,还夺取了王子的母亲为妻,而王子的母亲竟心安理地面对这些,王子似疯似癫的话中,都暗含了理性和感性。该部作品暗示着英国王室的腐败落后和贵族们的勾心斗角等恶行。面对这些,作者对社会的疑惑和无奈常常借助所塑造的人物之口来表达。比如,主人公哈姆雷特有这样一句名言:“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言外蕴含着深深的无奈和痛苦,以及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其次,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多重性悲剧因素。有果必有因,每一个人物的悲剧都不是单纯的,除了外在的社会原因,与自身性格的原因也脱不了干系。四大悲剧中的主人公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等人物形象都具有强悍的内心世界,比起古希腊悲剧人物更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这让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内外双重矛盾的漩涡之中,尤其是人物内心的煎熬变化过程,是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李尔王本是一个感情用事,处事毛躁的昏庸国王。然而,两个不孝女儿的虐待使得他沦落到只能痛苦地在狂野暴风雨中咒骂。经历过这些,他终于变成了一个体恤民生疾苦、感悟人间真情的国王;而哈姆雷特为了给父亲报仇,不断对自己谴责和质问社会,复杂的内心和外部压力深深困扰着他;而骁勇无敌的奥赛罗落入小人陷阱,最终败在嫉妒面前,令读者唏嘘不已;同是能勇善战的麦克白,拥有无比荣耀的身份和地位,然而野心还是不断膨胀,被预言害了一生。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以人物性格为主的人文主义精神,也是“人”的意识在莎士比亚思想中的集中体现,蕴含了戏剧人物的多重性悲剧因素。   再次,莎式悲剧不仅在情节方面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文学语言方面也更是独具匠心,具有高度的戏剧性和人物个性。如《李尔王》中的老国王李尔,轻而易举就说出:“凭着赋予我生命的神明起誓,我已经告诉您她(考狄丽娅)的全部价值了……我是绝对不愿意把一个我所憎恨的人匹配给你,所以还是请您丢开这个天地不容的小贱人,另寻佳偶吧……”这些肤浅的话语足以证明李尔王是一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不理会忠诚的大臣肯特的冒死进谏,草率地做出决定。莎式戏剧言语极具个性化,也极具戏剧化,时而借剧中人物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类的希望和寄托,时而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在《奥赛罗》中,陷害将军、害人害己的小人伊阿古,和罗德利哥密谋杀害凯西奥、计划失败后,在众人面前,他大喊着:“啊!好一个杀人的囚徒!啊,坏人!”就冲上去把罗德利哥刺死了,这充分体现内心有鬼的人迅速行动杀人灭口,欲隐瞒自己的罪行。莎士比亚对此做出了生动的描述,很好地展现了人性的丑恶,不愧是大家手笔,令人折服。

  最后,在《哈姆雷特》中多处出现的独白手段,为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哈姆雷特时而装疯卖傻时而清醒正常,只有他的内心是他真实的想法,他那无比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在独白中展现出来。例如,他想去他母后面前的时候,他内心如同倒了五味瓶:“人的心啊,不要把你的天理伦理丧失,我坚定的胸怀永远会拒绝庸俗的灵魂入住,我来做一个残忍的杀手,但我不能够当逆子。我要用那像利剑一样的语言把母亲的心刺穿,却不能损伤她任何一根毛发……”这是哈姆雷特在面对谴责母后时候,内心的复杂和顾虑。在生他养他的母亲面前,他作为儿子,却要指责母亲的过失,确实令他很纠结,这是一件极其痛心的事。而国王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占了老国王的位置和他的王后,心中复杂的想法也通过独白赤裸裸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啊,我杀害兄弟的罪行,让我的灵魂背负着一个最原始的诅咒啊!我不敢祈求上帝的原谅,虽然我强烈的愿望如同我的决心,但我那不可饶恕的罪行快击溃我的坚强意志……天使们,救救我吧!试一试吧!坚强的膝盖,跪下来吧……”这段独白体现了他无尽的忏悔,可谓其还是有良心的,只是被权力和欲望蒙蔽了双眼。

  四 、士比亚悲剧对英国戏剧文学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麦克白》、《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赛罗》,集中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抨击了资本主义利益驱使下的邪恶本质,展现出阶级压迫和残忍给社会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压力。自17世纪开始,莎士比亚戏剧文学逐渐传入到美、德、意、法、俄、乃至世界各国,各种莎式悲剧应运而生,其作品中所折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辉以及出色而娴熟的艺术技巧,对世界戏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和深远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他的系列悲剧中,其通过具有强大艺术魅力的典型形象,从他们的个性、行为和社会矛盾出发,深层次地揭示出了阶级制度的腐朽及社会的阴暗面,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其意义已远远超越了他的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范畴,并已成为世界文学发展和交流的重要纽带及灵感源泉,必将为人们广为传颂。

  参考文献:

  [1] [英]弗雷德里克・威廉・梅特兰、约翰・汉密尔顿・贝克:《英格兰与文艺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 [英]莎士比亚,朱生豪译:《李尔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 [英]兰姆,甄春亮等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 [英]莎士比亚,李宝红、张志华译:《哈姆雷特》,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5]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版。

  [6] 何其莘:《英国戏剧史》,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7] 华泉坤、洪增流:《论莎士比亚塑造悲剧主人公之三种共同的艺术手法》,《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8] 王鲁雨:《论莎士比亚的悲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5年第4期。

  [9] 李伟民:《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0] 罗明洲:《警告无序:莎翁四大悲剧的另一种阐释》,《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11] 叶倩:《悲剧世界的终极力量说与莎士比亚悲剧的审美性解读》,《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2] 李莉:《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死亡主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3期。

  [13] 刘淑芹:《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特点》,《电影文学》,2007年第24期。

  [14] 刘建国:《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文艺繁荣的原因》,《人文杂志》,1988年第2期。

  [15] 卞之琳:《了与不了: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纪程――〈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前言》,《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

  [16] 李伟民:《来自真善美的永恒动力――从〈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到〈莎士比亚与现代西方戏剧〉》,《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第1期。

  [17] 邹锋:《莎士比亚悲剧的审美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8] 张隆溪:《悲剧与死亡――莎士比亚悲剧研究之一》,《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19] 王忠祥:《〈哈姆雷特〉的悲剧冲突与哈姆雷特的典型意义》,《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10期。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汉言文学论文”

274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