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要想做好中学阶段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就要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研究
1引言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各种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与流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尽管已经取得一定的尝试成果,但是依然存在深度挖掘与整合的必要。笔者认为在探索汉语言文学课程与流媒体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流媒体技术发展及应用情况,从而充分挖掘出流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使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内容与影视流媒体技术相结合,推进汉语言文学教学信息与流媒体技术的深层次整合。本研究主要分析流媒体技术与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三种整合形式,希望能够为流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及其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2流媒体技术与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形式研究
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流媒体技术的整体运用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进行全文通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特征等,当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观看流媒体影视作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感受文章的内涵,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比对影视作品与纸质作品之间的差异性。当学生在对文章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之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自觉地以一种批判的视角去审视影视作品,分析纸质作品与影视作品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就不是单纯地为涉奇或看热闹来看,而是带有一种强烈的目的性进行比较、揣摩与探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这些都是由于流媒体影视较强的感官性及表现力所呈现出来的。流媒体影视作品让学生能够更快融入故事情节当中,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合到作品当中,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从而将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与生动的流媒体技术相结合,转变为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与教育方式。该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形象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产生移情教育效果。这种整体运用影视作品的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等。流媒体影视段落或者情节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在进行文学作品分析时,如果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作品中的某一环境氛围,或者是某一人物特殊的心理状态,就可以利用流媒体影视片段,单独进行展现,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创造时期的环境特征及人物特殊的心理状态等。流媒体影视片段与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结合更容易实现,教师只需要根据相应的提示执行前进、后退或者是暂停等操作,还可以利用编辑软件截取所需片段。比如小说《飘》以电影的形式展现时,在开头部分就表现出作品较强的历史性,在南北战争的画布上,浓墨重彩地勾画了郝思嘉和她生活的触角所触及的那些轰轰烈烈的场景。欣赏这部片子,感受到的不仅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有那硝烟四起的年代带来的历史环境的真实感。而主人公郝思嘉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她不是一个单一性格的化身,她对家园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对北方佬的愤恨,她女人的妒忌、报复,她小孩的任性,她在灾难面前的坚强和软弱,还有她对钱财的小小贪婪,正是这些一个正常人应有的优点和缺点,令屏幕上的她凹凸有致。通过影视作品,不仅看到她华美的服饰,凝脂一般的脸庞,还有她个性鲜明、敢爱敢恨的人物特征。流媒体影视作品图片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传统的汉语言课堂教学中插入影视文件中裁剪的图片,并结合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编辑,比如利用特写镜头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在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一些流媒体影视作品中截取的图片,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展示人物的性格,丰富教学内容。在对影片进行再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可以截取单帧图片,把这些单帧图像保存成bmp、gif、jpeg等格式,再用PS、美图秀秀等图片编辑处理软件进行编辑与修饰,以突出表现人物、事物对象中最值得表现的部分如眼睛、手等,在课堂上展示,从而实现刻画人物细部或者透射人物心理活动的教学目标。
3流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实现教学信息的交互性流媒体教学信息不仅可以进行点对面的传播,而且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传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一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而随时调整流媒体中的视音频数据流。通过流媒体的视频及音频信号交互与点播功能,教师、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叉沟通,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了解各自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此外,流媒体技术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在线直播,在链接网络的条件下,教师无需提前下载或者是存储需要在课堂上展示的内容,就能够直接播放课堂教学所需内容,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又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及时有效的信息。学生在观看教师所播放的流媒体视频及音频的过程中,一边回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一边结合自己的思想对流媒体播放文件进行思考,不仅能够达到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紧跟教师的思路,不断思考与创新。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流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流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该专业本身特色十分吻合,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了解各种文学作品的特色,并逐步形成纸质作品与流媒体影视作品比较的自觉性,有利于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不同作家作品的优势与不足。此外,流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平台将电视的模拟信号实时采集并直播出去,并建立自己的网络教育电视台。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自己教学规划确定所选的频道,然后采集在平台上,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要而有针对性地观看,并将平台的电视频道建成包含数百频道的大型网络电视台。采用云计算方式,中心教委可将各学校的直播信号融合,并整合后再传给没有直播采集信号的学校,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4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流媒体技术的整体运用,流媒体影视段落或者情节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流媒体影视作品图片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三方面研究流媒体技术与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并指出流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所具备的教学信息交互性,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的优势,希望能够为流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1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流向调查及趋势分析
为真实地获得第一手资料,准确地了解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通过两种方式对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2014四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一是通过池州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查阅了近四届毕业生详细的就业统计资料和数据,二是寻找毕业班各位辅导员的帮助,获得每届毕业班的qq群和微信群,主动与已经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进行联系,通过追踪调查对他们的就业现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企业是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领域,而通过参加考试到中小学担任教师和考上公务员进入党政机关以及其它事业单位的毕业生的比例却是较低。这说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虽然不低,但就业流向的基本趋势却是日益走向了多元化。在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就业主要流向主要是以下领域:一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文字工作部门,二是教育系统。但在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跻身于党政机关、教育服务工作和其他事业单位的文字工作部门的每年加起来最高的还不足30%。现在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岗位是:文秘、文案策划、行政助理、行政前台、前台文员、前台接待、平面设计师、市场专员等,占了就业岗位的70%以上。由此可见在日益猛烈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主要就业去向已经完全被颠覆了,多元化趋势已经显现并将继续增强。而传统的不重视就业去向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在市场需求多元化趋势面前,难以适应,表现出明显的弱势,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转化率较低;第二,学生社会化程度不高,较少与社会直接接触,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第三,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强;第四,实践动手操作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的能力不强等。基于此,一个摆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者面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积极探索并尽快建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多元化就业趋势下的职业素养的培训,满足地方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定位没有个性化
“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的本质区别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能够直接适应社会相应职业与岗位的需求”[1]。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以培养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将学校定位为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科学研究,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作为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专业定位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仍就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没有超越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局限,对学生的社会应用能力重视不够,没有构建起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2.2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与时俱进
受意识形态对文学渗透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绝大多数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习惯性地承接了传统,依然是将重心集中在传统专业课上,侧重于学科科研、理论教学。以池州学院汉语言专业为例,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理论等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中占据70%以上的比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学科地位很高。而一些应用型的课程占据的份量太少,且地位不高。而处在时代前沿且有较强实用性的网络编辑学、现代办公技术等新兴课程和广告设计、DV制作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因为师资力量薄弱或教学条件限制等原因,很少甚至是几乎不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所存在的体系单薄,知识信息量小,内容陈旧、重复等问题,必然会带来毕业生“所学非用”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长期忽略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当然就没有办法去实现“要通过专业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性创意来从事和提升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
2.3对学生的评价体系陈旧单一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评价体系基本上还处在还比较陈旧和单一化的状态,主要是以书面考试和小型论文写作为主,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其依据基本上是以笔试的成绩、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上的表现这三部分为主,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重视不足,比如对学生的视野广度、交际交往及职业规划等非专业能力,其评价标准不是很明确,且执行的力度也很弱,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而大学里党员的培养、奖学金的评定、三好学生以及优秀学生的选定,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学生智育成绩的。这种以检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主的评价体系,淡化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必然是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3.1确立应用能力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对应的社会职业来看,不管是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岗位,还是大中文覆盖的职业,都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中文方面的专业应用能力。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具有现实性,又要具有前瞻性,应紧扣学校办学定位,积极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突出的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逐渐由传统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应用能力型人才培养,可以按照“基础性+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质量为目标。这里的“基础性”、“合格”是指学生能具有较好人文素养和文化功底,“特色化”、“特长”是指学生能掌握现代社会实际岗位所必须的核心工作能力,这样结合起来,学生的就业能力必然能大大增强。
3.2构建应用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理论知识学习最终还要转化为专业应用能力。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专业应用能力具体可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这两大类。专业基础能力具有共性和基础性,包括所有大中文覆盖职业都需要的中文专业应用能力,如口语表达、书面写作以及文本解读和鉴赏等能力。专业岗位能力是本专业所对应的中文类职业岗位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行政管理、文秘、新闻、广告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应用能力,是直接根据职业市场的需要而进行的细分化能力。由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改革课程的设置,应以这两个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拓展为目标。第一,通过优化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来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普通话、教师口语等十余门课程必不可少,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性和精干性课程。而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以及申论写作等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应用能力。另外还有文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史及作品、古代文学史及作品、外国文学史及作品、影视文学、相关拓展性选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鉴赏能力。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保证专业教育的规格,避免出现片面强调应用性而不注意本科教育水平的现象。第二,重视专业技能课的开设,提高学生专业岗位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通常包含有师范和非师范方向,师范类专业岗位能力主要包含语文教学能力、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综合性能力。除此之外,考虑到很多师范教育方向的学生,毕业后不会从事教育工作,课程设置上还应增加应用文写作、言语交际学、朗诵、演讲、辩论等实用性课程。非师范类专业岗位能力有文秘方向,要求具有较强的写作、管理、协作、表达等能力,其应用型课程应该占70%左右,除了开设行政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实用公文写作、秘书学、秘书心理学、秘书实务、公共关系学、统计学基础等方向性选修课程外,还应开设办公自动化的使用和维护、电子政务和信息管理、网络传播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等课程。
3.3搭建多样性专业实践平台
首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语言文学专业应建设开放性的实习实训平台,借用、整合教育资源,积极与校外单位交流互动。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可以安排一些教师到实习基地或指定单位兼职进行“锻炼”一段时间,目的是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弥补实践性环节上的不足。从学生这个角度来说,师范专业可以加大与中小学基地互动,除了把学生安排到中小学实习以外这种传统的方式以外,也可以主动安排一些讲座,邀请来自当地的优秀中小学的语文教师来给学生传授经验;非师范专业可以与党政企事业、文化公司、新闻传媒等单位进一步拓展合作的广度和力度,选择一些相关职业和行业资深人士,作为兼职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这样既加大了见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也壮大了其规模。同时,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应灵活地进行教学管理,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现实的工作环境,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明确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增加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就业的质量,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其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将第一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取长补短,互为补充。第一课堂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无法安排充足的时间来锻炼学生的能力,因此通过第二课堂来完成就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实现途径。此外,也有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地方和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正在尝试着实行短学期的实践教学,通常是按年级来设计实训内容,采用实践能力培训和训练,再辅以讨论会和讲座等形式,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如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从“说”和“写”这个基础开始,重点是强化对师范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和“三字”的训练;二年级的学生利用暑假里近两周的时间进行实践必修课程“社会调查”,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提前到社会中去接受锻炼;三年级学生立足实际,更有针对性,以未来职业规划、工作需求、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目标,采用开设灵活多样的非学术性的讲座,来全方面、多角度地强化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
3.4建立注重过程考核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能力评价方式应走向多元化,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书面作业或口头表达、常规考试成绩与竞赛结果相结合等等,评价的组织也应从单一模式转变为多种形式混合。总之,要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能力,当务之急是要建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从学科定位的层次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课内外教学环节的实践性等方面同时改革。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6.汉语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