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格式规范
科技论文格式规范
科技论文可分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三类,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科技论文格式规范,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科技论文格式规范
1 题目
题目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用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具有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题名像一条标签,切忌用较长的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以保证达到“简洁”的要求;而“恰当”的要求应反映在用词的中肯、醒目、好读好记上。当然,也要避免过分笼统或哗众取宠的所谓简洁,缺乏可检索性,以至于名实不符或无法反映出每篇文章应有的特色。题名应简短,不应很长,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2 署名
著者署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著者系指在论文主题内容的构思、具体研究工作的执行及撰稿执笔等方面的全部或局部上作出的主要贡献的人员,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负责答辩的人员,是论文的法定权人和责任者。署名人数不该太多,对论文涉及的部分内容作过咨询、给过某种帮助或参与常规劳务的人员不宜按著者身份署名,但可以注明他们曾参与了哪一部分具体工作,或通过文末致谢的方式对他们的贡献和劳动表示谢意。合写 论文的著者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著者的姓名应给全名,一般用真实姓名。同时还应给出著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或著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或通信地址。
3 文摘
文摘是现代科技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极短的文章才能省略。文摘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文摘有两种写法:报道性文摘—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文摘也称简介;指示性文摘—指示一次文献的陈述主题及取得的成果性质和水平的简明文摘。介乎其间的是报道、指示性文摘—以报道性文摘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文摘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的文摘。一般的科技论文都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而对综述性、资料性或评论性的文章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文摘。文摘可作者自己写,也可由编者写。编写时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观点;不要重复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书写要合乎语法,尽量同文稿的文体保持一致;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摘要字数一般在300字左右。
4 关键词
为了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寻找文献,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应在文摘后给出3-8个关键词。选能反映文献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列人似语主题词一劫的规范性词。
5 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科技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科技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
6 正文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科技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并且突出一个“新”字,以反映 科技论文具有的首创性。根据需要,论文可以分层深人,逐层剖析,按层设分层标题。科技论文写作不要求文字华丽,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说清楚的,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应由表或图来陈述。物理量和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7 结论
结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结论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一是由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二是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三是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四是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五是对进一步深人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8 参考文献
它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著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被列入的论文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著者亲自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
关于科技的论文范文
大学科技园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提要本文介绍大学科技园的产生与发展,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学科技园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
重点项目:2010年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0RKGB3023)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之一。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范围内大学科技园蓬勃发展,催生了大批高科技企业。我国《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认为: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窗口。在大学科技园内,高校的科技成果不断得到转化,流向企业,拉动高校科研和市场的结合,使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并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实践基地。
一、大学科技园的产生与发展
大学科技园最早出现于美国,1951年世界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诞生,这一大学科技园完全脱胎于斯坦福大学。在其推动之下,众多高技术企业与斯坦福大学一起构成了美国最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硅谷。硅谷的巨大成功使得科技园区在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迅速扩散。日本从六十年代开始着手实施筑波科学城计划,法国于1969年开始建设索非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英国于1975年成立了剑桥科技园。面对世界性兴建科学工业园区的热潮,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也不甘落后,相继创建了一批科学工业园区,如我国的台湾(新竹)、韩国(大德)、新加坡(肯特岗)、印度(班加罗尔)等。
我国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1988年东北大学正式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在我国,大学科技园一般是指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把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建设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1988~1999年为起步成长阶段,全国共有31个大学建立了科技园;从1999年至今是从国家层面上全面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实践期。科技部和教育部决定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这一最具潜力的创新载体为对象,从国家层面上联合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旨在促进高校进一步转变观念,开放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通过与各类社会资源优势结合,迅速把综合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目前,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6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借鉴与启示
从国际上来看,科技园区一般由国家、地方、国家与地方联合或有条件的大学承担。首先要有极强的理工科技力量;其次要有广阔的校园或校园周围有发展建筑物的条件。比较典型的两个科学园是斯坦福研究园和剑桥科学园。
寻找到大学与工业结合的理想模式──高科技园区是斯坦福大学的首创。20世纪五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园区──斯坦福研究园,使得工商业与科研、大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斯坦福研究园的推动下,众多高技术企业与斯坦福大学一起构成了美国最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硅谷。
斯坦福研究园的成功离不开美国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与引导。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案,如著名的《拜杜法案》等,促进了大学技术向产业界的转移。同样在八十年代,美国政府又陆续出台了鼓励投资和对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风险投资的发展,使其逐步取代国防军费,成为斯坦福研究园的主要资金来源。
斯坦福大学的智力资源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依托。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和人才资源,担当了硅谷智力库的角色。硅谷很多公司的创建者就是来自于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或教授。他们所经营的产品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斯坦福的科技成果,但是斯坦福大学并不介入园区任何企业的经营,园内也没有一家属于斯坦福的公司。
斯坦福大学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这大大加快了技术转移的速度。斯坦福大学和产业界的密切结合已成为一个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硅谷内的企业与高校之间有着紧密的合作与互动关系,企业有强烈的意愿与高校合作,从高校那里获得人才、技术和管理知识;而高校与企业合作则可以从企业那里获得资金、实际经营经验和创业知识。斯坦福大学还制定了一套报酬制度,提高教师与工业界进行联系的积极性,并且优先考虑可能对大学学术目标做出贡献的企业进入研究园区。
斯坦福大学十分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校园内弥漫着强烈的创业氛围,斯坦福工学院迄今仍保持着鼓励创业的传统,在繁重的工科课程学习之外,创业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仍是工学院学生的必选内容。斯坦福研究园吸引高技术人才和高技术企业集聚的机制,催生了有利于新企业萌生的经济环境。创业者、高技术和创业思想的集聚,又吸引了美国乃至全世界风险资本家的涌入,为新创企业提供风险资本。斯坦福研究园集聚优势的自我良性循环最终促成了整个硅谷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
剑桥科学园是1970年拥有土地的圣三一学院决定将剑桥市东北角一块面积为53公顷的土地提供出来建立的,剑桥作为国际著名的大学城,以浓厚的学术传统著称,剑桥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直接促成了剑桥科学园的创建。剑桥大学在剑桥科学园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工程学院为当地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知识保障,商学院在管理经营和市场销售方面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剑桥大学在物理、计算机和生物科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是推动科学园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剑桥大学鼓励创新,园内许多高技术公司都是围绕一项或多项创新的科技成果诞生,如西普数据公司和剑桥系统公司就分别衍生于剑桥大学的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
剑桥大学的教学、科研领域均与产业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目前分布在剑桥及其周围地区的1,000多家高技术公司中,50%以上的企业与剑桥大学保持着联系。科学园内的所有企业都可以使用大学的数据库,产业界人士可以到学校办讲座、授课,学生可到公司实习、兼职等;教职员工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讲学或参加企业的专家委员会,与公司合作进行卓有成效的开发设计工作。剑桥大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代表大学同产业界进行贸易洽谈,以大学的科技成果入股为科技成果转化筹集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发挥大学科技园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美国大学科技园协会(AURRP)认为,大学科技园应以科研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学为依托,全部或部分由一所大学或几所大学相关的机构或同大学具有合同或其他正式关系的机构所有。依托大学的知识、人才和科技优势,利用大学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的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真正形成知识经济规模效益,这就是其对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之所在。借鉴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大学科技园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1、政府应尽快完备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优化大学科技园发展政策环境。国外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离不开各国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与引导,为此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政策法规,强化政府部门、企业以及个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鼓励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大力推动项目招标和中介评估制度,提高科技投资的使用效率;发展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采取加速折旧、税前扣除等方式,调动企业进行R&D投资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2、大学科技园要明确功能定位,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无一不是借助于大学的资源,即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研究开发资源、人才资源等。我国的大学科技园,特别是以研究型大学为依托的园区,也应利用大学的人才优势,充分发挥知识和技术大量集聚的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以孵化高科技企业为核心,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根据自身优势和区域环境条件,依托大学所具有的优势学科,集中发展相应的特色产业,形成自身的优势。
3、大学科技园应培育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人才培养。文化是区域创新环境各因素中最难以形成的,也是最难被别人模仿的地方。大学科技园要加强文化建设,树立开放型、国际化的办园理念,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塑造企业家的创新创业形象,以高校的母体文化为背景,促进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使园区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大学科技园还应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人才培养,把其作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基地,在孵化技术、孵化企业的同时,也孵化出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各类人才。
4、大学科技园与产业界密切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如美国的斯坦福科学园和英国的剑桥科技园都与企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有强烈的意愿与高校合作,从高校那里获得技术、人才和管理知识;而高校与企业合作则可以从企业那里获得资金支持、实际经营经验和创业知识。企业与高校之间紧密的合作与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可以大大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知识保障。
5、逐步完善大学科技园的中介服务功能。高校应完成从直接参与者到促进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转变,对科技园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人才的输送、科技成果的提供上。在高校内可成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包括技术、培训、咨询、信息、管理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服务,开展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同时,理顺和完善科技园的正常管理体制,改革校办企业经营体制,高校以无形资产、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参股,以获取投资收益,让真正懂得并且善于经营企业的人才去运营企业,做到校企分开,充分发挥出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和作用。
(作者单位:1.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2.山东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兰杰.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3.
[2]王桂月.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2009.12.
[3]李林,曹文华.中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看了“科技论文格式规范”的人还看:
4.科技论文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