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科技论文(2)
机械类科技论文
机械新科技论文篇二
浅谈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根据 应用性本科 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业界需求分析,本文确定了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工程 实践培养体系、实现学校与业界深度关联、树立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工程 教育 观,构建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机械专业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 经济 竞争在进一步加剧,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创新是人类 社会 发展 的强大推动力,自19世纪 工业 革命以来,创新推动着机械工业不断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一个工业化国家一定要有大批的技术创新人才,应用性本科在培养一线创新人才方面应更有作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究应用性本科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 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业界需求分析
从机械行业看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社会和业界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只关注教学本身,而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与业界需求,从而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努力使学生更加接近社会需求,应是教育回报社会共同的追求。结合机械类专业特点进行业界需求分析,深入调查毕业生的生存状况,了解社会机械工程类技术人才的要求,正确把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与业界需求之间的矛盾,试分析如下:①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知识内容非常基础,专业教材知识陈旧、 企业 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广而深的专业知识。②课程体系设置: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有些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不能满足当前企业需要,尤其缺乏 现代 设计与制造新技术的内容。③实践 实习环节:学校实践和实习大都流于形式,企业迫切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与持续的创新能力。④素质教育:高校 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较少,企业要求毕业生富有责任心,具有踏实、勤恳、虚心和不怕吃苦的职业品德。
根据培养模式与业界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行客观分析,结合机械类专业特点,培养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社会对机械工程类技术人才的要求。
2 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中重点高校主要培养工程研究型人才,高职类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而教学型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重点是培养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 管理等方面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强调学用结合,注重培养实际 工作能力。
我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一线技术工程师。工程师主要使命是“能够帮助改善生命质量、提高工业和个人生产率、进而提升每个人的生活水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21世纪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具有坚实的 自然 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和机电工程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潜力, 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在机械行业生产一线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3 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为了配合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构建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习实训体系、课外实践体系和社会实践体系,同时完善实践教学的 组织、过程管理与考核,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知识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强化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3.1 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工程和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构建创新型国家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工科专业,应该将工程教育与创新教育列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要特别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与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开发、培养则是教育更本质,更核心的内容。以此为旨建立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工程教育与创新教育,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异常重要。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必须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将理论、实践教学与实际工程背景紧密相连,并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原则,从而使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及创新教育始终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2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构建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优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确保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以主干课程为核心,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对相关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为了构建面向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表现为:①扎实基础:通过思政课程、数理基础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和 计算 机基础课程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②拓宽口径:专业基础课程集机械、 电子 、信息、材料和管理等知识于一体,专业课模块按专业方向设置课程,注重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③明确方向:在专业基础平台上设有机械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使学生方向明确并且学有专长。④注重应用:注重学生交际能力、人文素质、工程意识、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优化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点。着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使新的培养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树立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教育思想。
3.3 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理论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机械类专业 实践教学内容应实现设计与制造、机械与 电子 、基本理论与工程 应用、经典内容与高新技术、单元技术与系统思想、工程技术与 管理 科学 、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融合,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从工程的角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设计制造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模块。①基本技能模块包括物理实验、工程制图测绘、工程力学实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实验、金工 实习、 计算 机应用和外语应用等,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理工科素养;②专业技能模块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电工电子课程设计、电液控综合课程设计等,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实践技能;②工程实践模块包括数控技术、CAD/CAM/CAE、先进制造技术等工程实训,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④创新设计模块包括创新科技活动、机械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思维与技术创新能力。⑤ 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模块。根据国家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开展数控技术、PRO/E、ANSYS、UG、Solidworks和CATIA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提高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职业技能。
“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该实践体系使学生能够获得较系统的机械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实现学校与业界深度关联,形成很好的创新 教育 生态 整个国家教育系统是一个大的教育生态系统,一个学校也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很多是直接为业界服务的,通过学校与业界的深度关联来构建良好的工程与创新教育生态。高等学校的教师有义务主动搭建高校与业界深度关联的平台,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业界的真实需求。创新的思想源泉都是由业界迫切需求所直接驱动的,与业界人士共同解决 企业 中的工程实际问题,则更有利于高校师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锤炼。要想在我国形成很好的创新教育生态,高校应该主动地和业界 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应该把业界作为教育生态 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
3.5 融入新技术,树立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工程教育观 现代 的先进设计技术、制造工艺、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和制造生产模式及系统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和全新的理念,而且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生产方式。为了培养真正可持续 发展 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应探索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新技术新工艺,让学生认识宏观的、崭新的设计与制造思想及发展动向。
制造自动化和微细加工技术为代表的加工方式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在教学中,应当实现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技术的知识融合。如在机械类等课程中增加现代制造业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工程知识。包含有制造自动化技术、微细加工技术、快速成型技术、逆向工程技术、虚拟制造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其它相关技术等。
机械制图课程应引入三维建模方法,企业采用了三维设计与工程分析平台,因此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应实现高新技术与经典内容相结合,即应用层(图形CAD、三维建模和多媒体技术)、设计层(虚拟设计、数据库技术、可视化技术和逆向工程)和创新层(智能CAD、专家系统和人机设计)的结合。
随着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工程分析技术已经深入应用于企业实际,因此有必要基于CAD/CAM/CAE数字化新技术进行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获得使用CAD/CAM集成 软件工具进行产品设计和制造,培养学生的设计制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其在现代制造业中的竞争力。
4 结论
根据应用性本科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业界需求分析,提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教学改革中所做新尝试和新实践,必然推动机械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快速发展,为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其他地方型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 文献 :
[1]李培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我见. 中国 高等教育[J].2008(5). 20-21.
机械类科技论文相关文章:
2.机械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