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论文的写作范文
关于科技论文的写作范文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了,国家间的竞争也转变为科技的竞争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科技论文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技论文的范文篇一:《浅论科技人员的科技道德责任》
摘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而科技人员的科技道德责任问题也随之提上日程。文章探讨了科技人员在科研选题、科技研究与开发及科技应用中应承担的科技道德责任,并通过分析科技道德失责的表现及原因,提出了解决科技人员科技道德失责的途径。
关键词:科技道德责任;科研人员;科技道德失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洗礼,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等,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随之引发了人们对“科技价值中立”这一观念的重新思考及对科技人员的科技道德责任的进一步探讨。
一、科技人员的科技道德责任
科技人员的道德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研选题中科技人员的科技道德责任
科研选题是科技人员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结合自己的专长和条件,确立研究课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技人员的主要活动是查找、阅读情报资料,制订计划以及最重要的工作――思考。科技人员首先应考虑“应不应该做”,应尽可能全面的考虑该科研项目会给社会乃至全人类所带来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科学的最高宗旨是为人类造福,它是为了人类本身的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因而对目前可能损害全人类利益的,危及社会基本伦理规范的研究项目应该放弃、暂缓或封存。
(二)科技研究与开发中科技人员的科技道德责任
科技研究与开发中科技人员的科技道德责任主要体现在科研方法的选择上。科研方法是科研人员用来证实某项科技设想,使之得到承认、得以应用的手段。科研人员应尽量选择不伤害人类或至少应衡量利弊,选择对人类利益损伤最小的科研方法。
(三)科技应用中科技人员的科技道德责任
科技应用是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和价值体现,而且科技应用在人类社会中的客观效果与科技人员在科研选题时的主观愿望是辨证统一的,可能与科技人员的初衷一致,也可能由于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偏差。当某种研究成果将严重损害相关群体利益的时候,科研人员有义务向有关人群乃至全社会发出警示,且要为研究的直接后果以及难以预知的间接后果负责,还应对政府和工业对某项科技成果的应用的重大决策提出科学性的建议。
二、科技人员科技道德失责的表现
科技人员科技道德失责的表现主要有:否认科技人员负有科技道德责任,对科技成果弄虚作假,恶用或滥用科技成果。
(一)否认科技人员负有科技道德责任
一些科技人员为了推卸责任,不承认科技工作者对科技成果造成的巨大损害负有科技道德责任。如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曾说“科学家的任务就是搞清自然在如何起作用,至于有无必要制造氢弹,是否使用它的问题则与科学家无关。”他们不同意把应否选择对社会有意义的课题纳入科学研究范围,认为科学研究不存在道德责任问题。因为科学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追求知识,科学家只能是为了了解自然。固然科技人员的任务是认识自然,但我们最终目的还是要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二)对科技成果弄虚作假
如在1997年初,国内主要媒体纷纷报道“洪国藩解开了水稻遗传之迷”、“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洪国藩等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构建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但是美国一位研究水稻基因组的专家却惊讶地发现,洪国藩的图实际上是拼凑出来的。科技人员对科技成果弄虚作假的例子在当代已不罕见,毋庸赘言。
(三)恶用或滥用科技成果
如美国二战时将原子弹运用到对日战争中,致使日本无辜民众死伤众多,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网络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各种有害信息的制作与传播以及其他各种不法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科技成果在为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它的误用或滥用也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三、科技人员科技道德失责的原因
科技人员科技道德失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责任主体不明确
现代科技活动与古代科技活动大不相同。随着科技的进步,科研活动的复杂性越来越来高,单靠个人力量完成已不大可能;随着科研活动的职业化,成为一种集体活动,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得科技活动的主体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一项科技活动中,对后果产生影响的不仅是科技人员,也包括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因而当某项科研活动出现不良后果时各主体之间相互推诿,形成一种谁都有责任但谁也不愿负责任的局面,从而导致科技道德失责问题的产生。
(二)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
对科技人员道德责任的约束,目前我国通常是以道德规范加以约束,对其是否应承担责任,承担什么责任,法律上并无明确的规定,因而对科技人员违反科技道德的后果没有强制性约束力,无法对其进行制裁,因而尽快完善法律监督体制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三)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与舆论导向的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多元化,对于某一事物,尤其是新兴事物,人们会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再加之没有正确的舆论引导,导致在该领域的评价标准多元且模糊,科技领域即如此。科技人员对自己在科研活动中的所作所为及效果有不同的认识,对是否应当承担科技道德责任也有不同的看法。一旦舆论不能对科技人员的负责和失责做出及时判断并公开其责任信息,就会混淆其他成员道德选择的价值标准,致使科技活动主体道德责任观念缺失。同时由于没有正确的舆论引导,也使得科技人员缺少了民众的监督。
(四)科技人员自身的科技道德修养和科技道德品质
一些科技人员的科技道德修养和科技道德品质不高,缺少科技精神,因抵制不住金钱等物质性利益的诱惑或对名利的追求,在科研活动中弄虚作假,违背科学求真求实的价值要求,滥用、恶用科技成果。
(五)受长期以来错误观念的影响
片面的“人类中心论”的哲学价值观,导致人类无节制地滥用科技成果。科学至上以及科学无善恶观念,致使一些科技人员及群众认为科技人员只对科学本身负责,不用对利用其科研成果所导致的社会后果承担责任,即使要承担责任,也不应由研究者本人而应由决策者、组织者或是政府承担,因而导致科技人员缺失承担科技道德责任的观念。
(六)科技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的成果,是一个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的知识体系与活动过程,受人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对科技后果和影响的认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可能产生超越本身研发目的以外的社会后果是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
(七)科技人员价值选择的冲突
每一个科技人员也是社会的一份子,要受社会生活的制约,当其面临多种价值观念冲突,需要做出选择时,如当国家需要自己做出贡献进行某种科研活动,但它有可能损害人类利益时,科技人员是坚持科学是为人类造福的价值观念,还是坚持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呢?不同的价值选择也是造成科技人员失责的重要原因。
四、解决科技人员科技道德失责的途径
(一)科技人员自身主动承担起科技道德责任
1、科技人员应积极参加以科技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科技道德认识和科技道德品质,增强道德责任感。
2、注重对科技人员的科技道德教育。(1)通过学校教育,紧抓在校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科技道德观,树立科技道德责任感。大学生正处在道德迅速发展和成熟的年龄阶段,合理有效的伦理教育能促进这一过程,并对今后的专业行为产生持续影响;教育学生如何识别和处理伦理问题,可以增强其伦理意识,提高处理伦理问题的能力,以免日后工作中在碰到伦理问题时无所适从。(2)定期组织科技人员学习科技道德知识,提高其道德责任感。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科技人才应该从全球的视角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自然界的影响,理解科技人才的职业职责和道德责任;具备基本的道德推理和是非选择能力。
3、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大力宣传科技人员的优秀事迹,为广大科技人员树立楷模。通过舆论宣传使科技人员对科技领域中的善行、恶行以及自己在科技活动中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有更明确、生动的认知。
(二)建立、完善相应的制度、措施,约束科技人员承担科技道德责任
1、加强立法与法律监督,正确处理违反科技道德责任与违反法律责任的衔接问题。对于已形成共识的科技伦理道德,根据具体情况,可将成熟的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道德准则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性来规范科技活动。只有严于执法,依法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才能有效规范人们的科技行为。
2、建立伦理审查制度,确保科技人员科技道德责任的贯彻与落实。(1)建立专门的科研道德行为管理机构。国家科技部应设立伦理审查与研究机构即伦理委员会,各省市自治区及市县两级的科技管理部门也应设立相应的伦理审查机构,对所有立项的科研项目进行经常性的伦理审查与研究。(2)建立伦理听证制度。对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和科技成果的应用以及在道德责任不明晰的情况,应该举行伦理听证。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科技人员和管理决策者应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地向公众揭示当前科技的潜在风险,通过伦理听证,广泛倾听群众的声音,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及建议,以减少因考虑问题不全面而给人民的利益可能带来的重大损害。至于一些科技成果所造成的道德责任不明晰的情况,应通过伦理听证,加强探讨,逐渐使其应用规范化,明确其应用中的道德责任。
3、普及科技道德知识,通过民众监督使科技人员的科技道德责任落到实处。随着科技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伦理已经超越了科技研究者和政府,成为所有社会成员需要面对的问题。公众的责任不仅是从观念和意识上要树立对科技的正确看法,理解科技“双刃剑”的含义,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从行动上切实保护环境和自然生态,拒绝为追求短期利益而采用严重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的技术,警惕对科技的忽视和滥用,努力减轻或排除可能造成的危险。通过对民众普及科技道德知识,培养大众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弘扬主流的道德风气、主流的价值观念,防止对科技的滥用,有效监督科技人员的科技道德
行为,使其科技道德责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T・罗宾逊.关于“科学人”的争论.国外社会科学[A].徐少锦.科技伦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刘让新.论提高科技人员伦理责任意识的途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3).
科技论文的范文篇二:《试谈科技文体与科技翻译》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翻译活动越来越频繁,翻译领域也因语体风格不同分工越来越细。科技语体是适应科学技术内容、范围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言语体式,具有准确、简洁、客观、严谨等风格特点,其功能是准确地记述自然、社会及人类思维现象,严密地论证其内在规律,以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传播服务,进而起着服务于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本文将对科技文体的特征及翻译方法问题展开探讨。
一、科技文体的特点
(一)准确性
科技文体的第一个本质特点是准确性。科技文章描述客观事实或真理,因而必须尽可能地避免任何误解。科技语言中包含大量基础科学词汇和专业术语。今天的世界,科学和技术主要通过英语进行国际交流。英语的科学词汇和技术术语在国际上由标准化组织和有关国际学会厘定、审核公布,因而赋予了这些科学词汇和术语以国际性。英译汉的科技语体的文章,要通过查询专业技术词典、文献资料或者基于某个领域约定俗成找到与这些英语术语严格对应的汉语术语,才能做到表达准确。
在科技英语文体中,有大量的一词多意的词汇。这些词貌似简单,其意义却与其在日常英语中的意思不同,或者依据其所用于的不同学科专业而不同。对这些词的翻译应根据其语境。如“carrier”一词,在物理学中意思是“载体”,在医学上为“带菌者”。
(二)简洁性
作为一种信息和交际文体,科技文章应以最简短的文字传递事实和真理,避免使用空洞和浮华的词语,以利于信息准确和高效的传递。由于传递信息是科技文章的首要任务,由于传递信息是科技文章的首要任务,一篇科技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成为衡量科技文章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科技文章必须以尽可能少的文字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在科技英语中,有些表达方式可以起到简洁的作用。例如:
例1: S1:Loss of efficiency in the boiler will be caused if heat is dissipated through the walls of the combustion chamber.
S2:Loss of efficiency in the boiler will be caused by the dissipation of heat through the walls of the combustion chamber.
在上述例子中,第二句使用了名词化结构将第一个句子(复合句)转换成简单句,简化了句子结构。通过抽象名词“dissipation ”及其构成的介词词组,表达明显地取得了简练、凝重和浓缩的效果。抽象名词的使用还表明科技语体借助于抽象思维的逻辑性和概念化。
(三)客观性
科技文章主要描述客观事实,自然定律和进行理论演义。科技文章的目的旨在客观的传递信息,因而客观性是科技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据国外语言学家统计,科技英语中的动词至少有1/3使用被动语态,原因是科技英语描述的主体往往是客观的事物,不涉及有关的人。被动语态的使用可以突出动作的对象,突出所要论证及说明的主旨。
例2:These symptoms are caused by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s)”,or “little strokes”.
例3:All these factors can be expressed as complex mathematical equations which can be solved by a computer to give the optimum equipment minimum cost.
以上两例把“symptoms” 和 “factors” 放在主语的突出地位,使读者立即注意到句子所要讨论的对象是这些“症状”的原因,这些“因素”的表示方法。
(四)严密性
科技文章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严密性,这一点可以从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上体现出来。科技文章使
用很多的衔接手段达到整体的连贯。科技文章严密的逻辑主要体现在严密的推理、判断以及各语言成分之间紧密的内在关系来体现的。在翻译中,译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衔接和连贯意识,妥善处理句子或句群间的逻辑关系,唯有如此,才能产生高质量的译文。
二、以科技文体特征为视点的英汉功能翻译法
(一)词汇层面
1.词义选择
例4:(1) Energy will operate some changes under this temperature. (in physics)
这样的温度将会引起一些能量变化。
(2)The computer can operate only according to instructions. (computer science)
电脑只能按指令运行。
(3)Storage cells can be used to operate automobiles. (automobile engineering)
蓄电磁可用来发动汽车。
(4)The doctor decided to operate on him immediately. (medicine)
医生决定马上给他动手术。
从以上句子我们可以看出,“operate”一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这是因为其所用于的学科领域和与其搭配的词汇不同,即语境不同。在第1句中, 因为句子的其他部分暗示这是一个物理概念,而且与“changes(变化)搭配,operate” 译为 “引起”比较合适。第2句中,“operate”用于计算机领域,与“instructions(指令)”搭配,译为“运行”。在第3、第4句中,“operate”分别用于车辆工程和医学领域,译为“发动”和“动手术”。对于这种一词多义词的翻译,一定要根据语境进行准确的词义选择。
2.词义引申
例5:The adjustment screw has stops at both sides.
译文:调整螺钉的两端没有定位块。
分析:“stop”本来的意思是“停止、阻止”。考虑到专业语境,在本句中,“stop”指某种机械部件,它能阻止两个部件间的相对运动。在此采用引申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定位块”。
(二)逻辑层面
1.增加逻辑衔接词
例6: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is a method of answering theoretical questions; technology is a method of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Science has to do with discovering the fact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observable phenomena in nature and with establishing theories that serve to organize these facts and relationships; technology has to do with tool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implementing the findings of science. Another distinc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to do with the process in each.
译文:科学与技术之间有区别。首先,科学是……而技术是……其次,科学……而技术……最后,……
分析:原文是典型的演绎型段落,第 1句是主题句,指出“科学与技术之间有区别”。然后从三个方面解释了这一区别。本段是描述性修辞,使用的修辞手段有“比较和对照”。原文对“science”、“technology”以及“difference”三个核心词的重复,对文章的连贯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原文中的第2、第3、第4 句存在着隐性的逻辑关系,即并列关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在展开部分增加了逻辑连接词“首先”、“其次”、“最后”,使隐性的逻辑关系显化。这样的译文能使文章的层次清晰。
2.重新安排信息
例7:We think it is often possible to obtain a more pure precipitate by redissolving the the precipitate, having washed it as free as possible from soluble impurities, and reprecipitating.
译文:我们认为应该首先尽可能地将沉淀物中的可溶性杂质洗去, 然后再次将沉淀物溶解, 溶解之后再进行沉淀。这样常常能够获得较纯的沉淀物。
分析:本段中,“by”后面有三个分词短语,我们应该注意这些分词的不同时态。第2个分词短语“having washed ”用的是完成时态,暗示着这个动作发生在其他两个动作之前。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逻辑顺序,改变原来的句子顺序,按照时间顺序重新安排这三个动作。
三、结束语
基于上述理论演绎和例子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将文体分析的方法 应用于科技翻译,能提高科技翻译译文的质量。采用这种方法产生的译文,不仅符合科技文体的 语言特征,在各个层面符合译入语的习惯表达,而且有利与科技文章的翻译达到准确、简洁、清晰、严谨的文体效果,最重要的是其适合的文体和语言形式能充分实现译文的信息功能。
参考文献:
[1]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 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谢小苑.科技 英语翻译技巧与 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严俊仁.新英汉科技翻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4]张梅岗,余菁,等.科技英语修辞[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5]赵萱,郑仰成.科技英语翻译[M].北京:外语 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
[6]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科技论文的范文篇三:《浅谈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和对策》
摘要: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现状的阐述,对新形势如何构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 。
改革开放 以来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
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
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
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 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 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 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 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
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 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 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 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
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 “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 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 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
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 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 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 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 m 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 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 经验,筹建高水准的 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 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 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 管理,实现 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 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 “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 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 发展农业合作经济 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 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 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J].中国农技推广,2001,(1).
【2】叶兴庆.未来中国农业政策走向分析 [EB].http://w hinado.Cn/ReadNews.8 sp?NewsID=270
2.关于光的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