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的科技论文
关于环境的科技论文
绿色的环境有益于人类的生活,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的科技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环境的科技论文篇一
关于科技发展与环境道德的一点思考
【摘要】本文从分析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的逐步变化出发,深入讨论了当今科技发展同环境道德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并且提出发展整体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保护环境。
【关键词】人类 科技 自然环境 环境道德
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人类是自然历史演化的产物,人类属于自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强化的“人类中心论”,忽视生态系统生存发展的需要及其对人类的长远价值。“人类中心论”漠视自然客体,过分强调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有悖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渐失去社会思维主体地位;“生物中心论”淡化人类价值主体地位,过于激进,难以让人接受。因此,构建适合当今时代的环境伦理体系是很必要的。
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人类实践的终极价值尺度的弱化“人类中心论”,基本上是合理的,人们应当走出强化的“人类中心论”。人与自然休戚相关,应当用相对的、可变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界的有效维护,不是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开放的环境伦理学应能包容人类中心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人类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以全球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的环境保护,才有较大的安全性和包容性。应当以尊重自然规律及其内在价值的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构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模式。
二、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及其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能动性。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类要改造自然又受自然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狩猎和采集时期,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为依赖和适应;人类是自然的奴隶,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类与自然保持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也在区域尺度上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如古代部分文明的衰落(美索不达米亚、古罗马、古希腊、古丝绸之路)。
随着的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增强,又存在着过分强调人类能动作用的思想,“人定胜天”的思潮以及“人类中心论”等占主导。人类以自然的主人自居,由于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往往违背客观,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不断得到回应和报复。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如苏联在中亚的大规模垦殖,美国对中部大草原的开发,农牧交错带的不合理利用等。
在工业化后期全球环境问题突出;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长期性和潜在性;许多全球环境问题在20世纪初还未能被人们所普遍认识和关注。20世纪下半叶,全球环境问题开始凸现。针对气候变化、臭氧层减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荒漠化等问题,已制订有关国际公约,开展合作。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严重影响生态安全,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类科技发展与环境道德
环境道德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形成和社会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十分重视环境道德的、和实践。环境道德的研究和宣传具有认识和批判功能、教育和激励功能、调节和规范功能等,对于生态立法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制度是道德建设的社会基础设施,制度为人们确定行为的框架,运用利益机制对社会成员的行为选择起到导向作用。
当前存在的问题如:有的地区以发展为由,将环境问题置于不顾,在西部开发中,将污染产业向西部转移,生态建设中违背自然地带规律常识等。我们应当评估已有的工程项目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加强对环境伦理道德的研究、教育和相应的制度建设工作。
人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行为作用的生物。他的行动目标一般地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生存利益。社会环境是由人类个体构成的,它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和个体不完全整合的利益目标。一般地说,人类个体的生存利益和社会利益在宏观上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微观具体行动上往往存在尖锐的矛盾和对立,因此而产生了人类个体为了一己私利而采取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不道德行为。
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以及群体行为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是一个综合性与整体性的道德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及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以及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和相互作用结果,一般是以环境系统的综合变化呈现出来的,例如,人类对森林的失常破坏,导致的不仅仅是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的减少,还会导致森林中原生的各种动植物属种的消亡,并由此导致原来森林覆盖下的地表水土流失、坍塌,造成农田、村庄损毁,人类群体生命财产的损失,最终还会造成该地区的沙化或石化,使人类最终失去继续生存的立足之地,最终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
四、大力发展整体性科学,保护环境
要想科学的应用不产生环境问题或少产生环境问题,那么科学认识就应该更多地、更全面地、更正确地认识自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科学在对某一对象系统进行研究之前,应该弄清楚该对象系统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如果该对象系统是简单的、机械的,那么,就可以采用简单性原则、因果性原则等对其加以研究;如果该对象系统是有机整体的,那么就应该采用整体性的方法论原则,用一种整体性的思维代替机械简单性的思维,针对有机整体性对象的特点,用新的适合有机整体性系统所具有的特征的特定方法论原则去认识事物,以获得对自然界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从目前看,基于机械自然观基础上的近现代科学获得了充分发展,它的应用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起因之一主要是由于没有或很少对对自然的有机整体性对象进行认识,如此,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整体性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的简单性方面,还要研究自然的复杂性方面;不仅要研究自然的外在关系,还要研究自然的不可分离的内在关系;不仅要研究自然的非经验性的方面,还要研究自然的经验性的方面;不仅要研究自然的因果决定性方面,还要研究自然的非决定性方面;不仅要研究自然的规律性,还要研究自然的丰富的现象,从规律性的探求到现象的展现等。 对于自然的内在关联性,可以认识到有些事物之间确实存在着内在联系。在传统的生物科学中,生物在自然内部进化,只限于从自然吸取能量和物质,只为着自身物质需要而依赖自然,而自然则是各种生物系统的选择者,而不是把各种生物系统结合为一体的生态系统。但是,“生态系统的关系不是两个封闭实体之间的外在关系,而是两个开放系统之间的相互包容的关系,其中每一个系统即构成另一个系统的部分,同时又继承整体。一个生物系统愈是具有自主性,就愈是依赖于生态系统”。如此,对具有这种内在关联的有机整体对象进行研究时,就不能像近现代科学那样,认为所有的原因都是侧向和向上发展的,采用分割的方法从同层次或低层次的实体那里为高层次的实体寻找原因,而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在对部分(低层次)运动的起因进行研究时,从与之相比的同层次、低层次或高层次那里去寻找原因。其实,随着科学的发展,这样的因果关系是不难设想的,并且是需要研究的。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有机整体性的对象系统,近现代科学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的不适用不是绝对的,究其原因在于,自然的有机整体性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绝对普遍的。考虑到这一点,那种将自然的有机整体性绝对化,从而走向绝对的整体论,会阻碍对有机整体性对象的深入研究:在思维方式上,重新坠入了它所反对的“还原论”,只不过还原论者是把一切归结为“部分”,而它把一切归结为“整体”;在认识方式上,从目前看,如果完全拒绝近现代科学所运用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方法,就不能提出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案,只能用一种信念和洞察代替翔实的探求。
目前,一种可取的态度是将有机整体性相对化,扬弃传统科学认识方法,探索新的科学认识方法,在不损害或不根本损害对象的有机整体性特征的前提下,以一种可实行的观察方法、隐喻方法、解释方法、黑箱方法、模拟方法、计算方法等,对其加以认识。在认识有机整体性对象时,把有机整体性当作有机整体性看待并加以保持,应该成为选择及应用相应的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五、结语
有什么样的自然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认识自然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对科学的认识,将这样的认识应用于改造自然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环境影响。近现代科学是以机械自然观为基础的,由此导致相应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方法的诞生及其使用,所获得的认识相应于有机整体性的对象是存在欠缺的,将此认识应用改造自然时会造成环境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针对自然对象的有机整体性,对传统的科学认识方法进行反思批判,以确立新的科学认识方法论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只有这样,科学认识才能体现自然有机整体性,也才能获得对自然的更加全面、深入、系统的认识,将这样的认识用于改造自然时,也才会更少地造成环境破坏。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理查德.S.韦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建构:机械论与力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邹本雨;科学技术中的环境伦理问题[D],天津师范大学,2003.
[6]罗尔斯顿H,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关于环境的科技论文篇二
科技管理环境影响分析
提要:对科技管理环境及其影响进行研究,旨在将科技管理环境作为科技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为科技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科技管理环境;科技管理
本文为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090703)“科学技术资金投向合理性研究一以科技三项费用投向为例”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许多学者纷纷致力于科技管理方面的研究,从目前研究的重点看,大多侧重于介绍一些国家的科技管理体制的先进经验以及对我国或者某区域的科技投入和产出的续效比较方面,虽然在这些研究中都离不开围绕所处的环境去展开,但专门针对科技管理环境进行专题研究的较少。科技管理环境是科技管理理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IMD已将科学环境列为评价国家科技竞争力的5个子指标体系之一。本文将针对科技管理环境及其影响展开分析。
一、科技管理环境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定环境作用的结果。科技管理这门学科也不例外。在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环境起着影响、制约和促进的作用。
对于环境概念的一致理解是“某一事物周围的境况”,具体到科技管理环境,是指科技管理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状况。即指与科技管理的产生和发展相关,影响并决定科技管理的思想、科技管理的目标、科技管理的任务、科技管理制度、科技管理工作组织、科技管理工作、科技管理理论以及科技管理实务及其发展趋势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状况。进一步说,科技管理环境主要包括三个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变化是科技管理环境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有关科技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中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区域或阶段的科技管理理论研究都是以其所处的科技管理环境作为背景而展开的。每一个国家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务都各不相同,都是按照它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具体的经济环境制定适合自己国家的科技管理政策和制度,都是确切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等一些特定环境。应该说,科技管理环境差异是形成科技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国家差异的根本原因。
科技管理环境不仅制约、影响着科技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而且是正确衡量和评价科技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客观标准。科技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不可能超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超前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务不但不可能适应其所处环境的需要,而且会造成科技管理工作秩序的混乱;反之亦然,落后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务对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破坏作用。因此,科技管理理论和实务必须与其环境相适应。
但另一方面。科技管理理论和实务也不是消极地适应其所处的环境,它通过自身的活动和发展变化反作用于科技管理环境。科技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以及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对不利的科技管理环境,科技管理理论和实务工作以其自身的积极运行操作促进环境的改善,以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客观环境。
因此,科技管理理论和实务的研究离不开科技管理环境的研究。如果抛开科技管理环境去孤立地探讨科技管理理论与实务,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与环境不相适应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务,它不但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反而会给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科技管理环境的内容
科技管理是一门科学。科技管理所处的外在环境因素,诸如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军事环境等,都对科技管理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完善和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纵向看,科技管理的产生、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科技管理环境的变迁。从横向看,科技管理环境差异是形成科技管理国家差异的基本原因。纵观世界各国的科技管理,差异是客观、普遍存在的。每个国家的科技管理政策和制度,都是结合各国自身的社会发展情况和具体的环境制定的,无一不体现其国家特色。
具体说,不同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教育文化水平、社会风气和习惯,甚至不同国家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都会对科技管理制度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因素有些属于直接的,对科技管理政策和实务运作起到关键性的重要影响。比如经济、法律、政治、文化、教育因素,而有些只是间接对科技管理发生影响,例如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自然条件,它们对科技管理制度的制定只是起到相对次要的非决定性的作用。下面着重以经济、社会和自然三环境为主来阐述科技管理环境对科技管理的影响过程。
三、科技管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环境。在所有的科技管理环境因素中,经济因素对科技管理的影响最为重要。它不但直接地对科技管理产生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对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来间接地对科技管理产生影响。经济因素包括国家的经济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的基本方向、国家的财政政策、一国与他国的经济关系、经济联系和经济来往等。在所有的经济因素中,与科技管理联系最密切的是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布局状况等。
国家的经济体制对科技管理的影响最大,它主要体现在财政体制方面。在我国,国家通过财政预算和相关科技税收政策等方式管理科技投入资金,财政科技投入是保障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实施和国家科学研究机构正常运行,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手段。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投入水平,社会经济的支持是科技投入水平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科技活动的产出效果。主要还是取决于该地区对科技在资金、人力、设备、信息方面投入的多少,而这又受制于该地区的经济实力。美国之所以在科技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上投入那么大,与其强大的经济后盾是分不开的。而来源于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科技投入水平,其规模和方向也受到环境需求的引领和制约。只有当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产生了对科学和技术的需求时,科学和技术才可能以意想不到的力量迅速地进发和发展。我国当前科技投入之所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科技需求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因素是政治、文化、法律、教育、科学和技术等因素的总称。除了经济环境对科技管理产生重要的直接影响外,社会环境各因素对科技管理的影响也是直接的。一国的经济体制和法律框架共同决定了该国科技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国家政局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该国科技工作的秩序和科技管理信息的真实水平。文化教育是科技管理的基础。它包括基础知识的普及和专业教育两部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能够为科技管理理论和实务起到极为有力的推动作用。具体讲。社会环境对科技管理的影响分为以下方面:
1、政治因素对科技管理的影响。首先,科技管理要受到所处的政治环境的稳定与否的影响,稳定的科技管理必然要求有一个稳定的政局作保证。如果政府领导人不断更迭,政策多变,必然使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管理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政局的不稳定所带来的经济的变幻多端,如物价变动、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等,给科技管理也带来诸如此类的一些新问题,如引起科技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多变、项目产品市场供求的变动等等;其次,一定的政治体制是形成特定科技投入水平的先决条件。恩格斯说: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大规模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社会制度的不同导致了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差异。先进的社会制度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科技投入水平也呈现较高的趋势;再次,经济竞争的本质是科技竞争。各国为适应科技竞争的需要,纷纷制定了不同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科技投入水平。
2、法律因素对科技管理的影响。法律对科技管理的影响历来很大。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必然受到法律的约束,科技管理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从某种角度讲,法律对科技管理的影响甚至超过经济因素。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会采用法律法规手段来建立科技管理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功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就是采用了法律条文的形式。而有关科技管理的法规有:《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等。
3、文化教育因素对科技管理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特点、文化水平都直接对科技管理政策和方法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科技管理专业教育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考察:一要看教育机构和培训人员的数量与层次是否满足了国家科技管理需求;二要看专业教育的内容、质量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要求,以及所培养的人员能否具各从事科技管理工作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科技管理作为一个专业,在全国高校中设立的少而又少。近年在研究生教育中以管理科学与工程或者技术经济与管理作为研究方向进行专门研究的有一些,但与整个国家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才需求相比简直是风毛麟角,科技管理专业教育的薄弱是导致目前我们科技管理干部队伍专业知识匮乏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投入总量和结构决定了它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的速度。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偏低的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科技方面的人力投入规模,成为限制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瓶颈”环节。教育投入的滞后,必然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贡献率水平的缓慢,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匮乏、科技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等棘手问题会越来越明显,导致企业因为人才的缺乏越来越依赖外部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在引进国外进口设备的时候,还需要花费巨资购买设各的技术应用,这大大增加了资本和设备的投入成本,削弱了投资贡献率。
4、科学技术对科技管理的影响。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门知识,它的发展不仅给科技管理理论和实务工作提供了更为科学、严密的指导理论,也提供了科技管理必须配套的相关学科知识。科技管理是一个由演绎法、归纳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实证法、事项法、系统法、统计学法等多种方法组成的集合体。要想从多角度、多方面研究科技管理理论,必须掌握上述科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三)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自然环境对科技管理的影响是间接的、次要的。自然环境包括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资源和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态度等,它对科技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物产决定了该国或地区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如,澳大利亚以采矿业、畜牧业为主,中东以石油开发为主,马来西亚以种植亚热带植物为主等,不同的生产内容必然要求各国或地区在制定科技管理政策、尤其是政府扶持领域时要根据环境的特殊性来考虑。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国的农业情况在各省又千差万别,极其复杂,针对这种情况,在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科技管理体系的建立上就必然要有所侧重和加以倾向。
2、自然资源的有限和日趋紧缺。尤其是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社会需求的日益膨胀,促使世界各国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极度开采来发展本国经济,造成了自然资源日趋耗竭、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局面。为了遏制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的这种恶化状况,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控制环境污染、节能减排问题等成为各国科技政策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