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有关于计算机科学基础论文

有关于计算机科学基础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有关于计算机科学基础论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如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问世毫无疑问地改变和发展了人们生活,推动了现代文明的进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计算机科学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于计算机科学基础论文范文一: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运用

  1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

  1.1辅助教师教学管理和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管理效果与效率都不太理想,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学管理方法的不足,通过计算机管理平台和管理软件,就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程序输入计算机完成课件内容与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教学信息、操作练习、问题指导、课程模拟等,在计算机的网上通知平台布置作业,学生直接通过网络交给老师批阅,可以免去收发作业的时间,一些计算机考试测验软件也可以在学生的平时测验中免去监考与批改的时间,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又节约了考试成本,使老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1.2方便学生日常学习,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网上快速的查阅与上传特点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方便学生查阅和学习,并有快速有效准确的搜索到需要的信息,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与话题,帮助学生触类旁通,轻松有趣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主动的学习,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与学生老师的交流话题,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在讨论中的自我主张与自我表现。计算机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它可以根据特殊人群的特点运用计算机技术有针对性的定制特殊教育教程,使特殊人群拥有自己的老师,使无法与正常人沟通的特殊人群在沟通交流上再无阻碍。

  1.3丰富教学资源,节约教育资本

  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为学生上传一些教学相关内容,灵活调整教学实践,使学生充分理解课堂内容,加深理解与记忆,使学生掌握更全面完整的课上课外知识。如以文字图片或动态视频等形式,生动直观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计算机在拥有海量资源的同时又节约了资源,以电子稿代替讲课稿与教学资料,平时测试以机考代替笔试,作业以word、PPT等形式代替纸上作。在职业教育中模拟教学又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设计仿真的学习环境,使一些具有危险性操作的培训课程安全高效,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危险性,减少了学习成本和费用,减轻了学校因教学资源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所产生的经济压力的同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查阅资料和相关信息,尤其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应用,还扩大了教学的覆盖范围,使学生有更多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和更多学习的机会,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课程编写、课件素材包的使用管理,方便学生随时点播,查阅,再次学习,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教育交流与相互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2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不断引导学生适应计算机教育方式,正确使用计算机,提高学生学习环境的控制能力,对学生在计算机教育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假设和寻找解决方案,使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正确认识计算机教育,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切实提高利用计算机教育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加强教学资源在计算机教育中的灵活运用,切合师生与管理人员的需求进行管理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依赖计算机教学,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遇到的实际问题应及时发现、纠正和改善,保持教师本身的主导地位,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不同的科目和教育人群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程序亦不同,需要教师不断改革创新制定适合自身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辅助教程,满足不同教育人群的学习要求,达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教师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成果的效果。

  3结语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使教育方式多样化,通过不同的教学演示,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了教育资本的浪费,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完善教学质量中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计算机教育所存在的局限性,只能进行普遍性固定模式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作为主导,根据学生个体实际与心理需求进行因材施教。总之,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深入实践,更好的完善计算机教育系统,使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有关于计算机科学基础论文范文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构思索

  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的基本专业建设思路。(1)传承拓展,励志图新,走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之路。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和机制,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构建高水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2)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走合作共赢、特色强校之路。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推动高素质工程师型人才的培养,坚持产学合作,强化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探索合作共赢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3)服务地方、面向未来,走奉献社会、辐射全国之路。坚持“服务地方、面向全国”的办学方针,关注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关注知识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的挑战,培养具有发展潜质、服务意识和社会竞争力、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线应用型人才。(4)优化课程、加强实践,走特色办学、工程培养之路。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潮流,[3]不断改进现有的课程体系,增设新的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4]

  专业主要建设方案

  1.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总体思路: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5]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的软件开发、系统应用和信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用于规范培养学生具有公共能力、专业能力与发展能力三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课程体系按照公共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发展能力课程三大板块设置。其中公共能力课程板块再细划为价值判断、交流沟通、身心调适和信息处理四个能力子课程板块;专业能力课程板块细划为计算思维、系统应用、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四个能力子课程板块;发展能力课程板块设“Web系统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和“物联网应用开发”三个专业方向。在每个专业方向下各设有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管理、系统应用和职场适应五个能力课程子板块,然后根据每个能力课程子板块需要的支撑课程(含实践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课程设置。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强化了实践教学,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内涵发展,体现有用、适用和够用的原则。

  2.制订课程评价体系

  (1)构建以能力考核为目标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贯穿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其学习效果应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来体现。课程评价从课程终结性考试转变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试,建立起适应不同课程类别且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注重能力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2)构建以能力考试为导向的课程考试内容。考试内容从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转变为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为主。(3)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多元化考试方法。课程考试方法从单一的闭卷考试转变为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模式,如现场操作考试、综合大作业等。这有利于教师从中获得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产生的能力和素质的真实判断。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1)师资配备。采用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配备,专业基础课程及实践由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授课,专业课程及实践由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和企业外聘教师共同授课。(2)引进人才。大力引进具备企业工作和有工程经验的高学历高职称专职教师。(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与企业联合设立顶岗工作机制,让专业课教师了解、掌握技术生产过程和企业劳动组织过程,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讲授生产实际所需的知识、技能。(4)加大现有教师的再培养。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赴省内外高校作访问学者或进修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体验其他院校的教学、科研、生活等氛围,将好的经验带回来并传承下去。(5)激励机制。保障挂职顶岗工作教师的待遇,对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在考核和评优中优先考虑;对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奖励。

  4.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

  (1)理顺实验室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实施校系两级管理,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统筹调配和统一管理,利用信息管理平台推行灵活多样的开放管理形式,创造条件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课外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2)挖掘现有实验仪器设备潜力。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研究性实验项目,逐步完善实验项目库建设,提高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率。(3)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扩大现有实验师资队伍和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素质,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团队。(4)加强实习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数量,并注重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

  建设方案实施的初步成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创新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专业就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经过几年的建设,本专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第一,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实施“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IBM软件产品实训基地签订协议,合作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IBM软件工程师)班,首开我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先例;并与当地政府部门结成战略合作关系,为当地政府部门开展相关业务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并将相关政府部门作为实习教学基地;积极联合企业共建实验室,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紧扣市场前沿需求,先后与华点软件和双星科技共建了联合实验室。这些基地和联合实验室的建立为本专业架起了一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的形式对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重视专业技能提升,积极组织学科竞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是本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能力锻炼与培养的有效平台及途径,也是检验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从2005年开始学校组织师资指导学生参加ACM学科竞赛,几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亚洲区铜奖1次及省内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7次。通过学科竞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改善创新环境。近3年来创设了“ACM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软件项目实训中心”、“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和“雪芽”创新团队等多个创新性试验点。在这些创新性平台上每届受益学生达150余人,学生参加Google第二届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全国大学生挑战赛并获华中赛区三等奖,获1项Google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立项支持;学生参加第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获2个一等奖;学生获得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计划立项4项、校级立项9项;学生开发中小型软件产品40余项。创新性平台中的学生毕业后在其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第四,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了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我系同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先后建立了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实践基地、IBM软件产品实践基地等多个相对固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本专业已有1000余名学生通过这些实习实践基地得到了专业技能的锻炼,较成功地完成了从高校向社会的过渡,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较强。

  第五,办学思路清晰,就业导向明确。坚持“专业+技能+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开放促交流,以交流促资源共享,将企业的资源为己所用,为师生创造更多合作交流和发展平台。密切务实地展开校企合作,使不少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被企业录用。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其中50%的学生就业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型城市的IT企业。

  第六,瞄准人才需求,适时调整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及时进行调整,按学科定义专业能力与素质,按职业方向规范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职场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有关于计算机科学基础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计算机科学基础的课程论文

2.计算机科学基础课程论文

3.计算机科学基础课程论文范文

4.计算机科学基础课程总结论文

5.有关计算机科学论文

11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