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技术论文 > 实用网络技术论文

实用网络技术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实用网络技术论文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实用网络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实用网络技术论文篇一

  网络技术与网络艺术整合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 网络艺术是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具有强烈科学技术特色的数字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互动的开放式艺术形式。以“中国古代服装史”网上教学系统中服式搭配部分内容为例,介绍面向第三代互联网的网络多媒体软件的教学设计与制作技术,从网络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方面,探寻网络艺术教学的规律,为网络艺术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和指导依据。

  关键词 网络技术;网络艺术;网络教学;服装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4-0099-02

  Study of Using Network Technology Resolve Fashion Arts Teaching//He Jin, Ma Shichang

  Abstract Net-arts based on the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it is digital information. It combine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rt. The article using fashion model matching,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ashion”, a sample of a teaching system on net, to introduce to design multi-medium educational software, and how to use the network to develop the study effect.

  Key words net technology;net arts;web teaching;fashion

  Author’s address

  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050016

  2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91

  1 引言

  网络艺术是一种建立在新型媒体——互联网络上的新的艺术类型,是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具有强烈科学技术特色的艺术形式,是科学、技术与艺术互动的开放式艺术形式。网络艺术品是机器生产与人的智慧交融的产物。网络用户既是艺术品的鉴赏者,也是艺术创作的参与者、制造者。受众决定作品的发展,作品的结局存在不确定性。网络艺术是一种数字化的虚拟艺术,只存在于电脑空间,在传播上具有公开性,在著作权上兼具公共性与私人化的特点。这种开放式的传播方式,使网络艺术没有固定艺术规则的限制,展现在受众面前的崭新创意层出不穷,艺术创作呈现出异常丰富的景观[1]。

  网络艺术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总体讲,其形态可分为3类:1)已经存在的文学艺术作品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络,目前互联网络上存在的艺术作品绝大多数属此类;2)直接在互联网络上发表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作品本身都是传统方式创作的产物;3)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的进入互联网络的艺术作品。它们是通过一些特殊软件,由电脑自动“创作”的艺术作品。后2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艺术,它们具有技术依赖性、交互性和虚拟性3大特点,科学、技术与艺术3种因素相互交织、水乳相融,使网络艺术成为一门合作的艺术,网络艺术作品的创作成为一个“艺术家的身份转化为技术人员,科学技术人员同时又成为艺术家”的过程。但更多的是艺术家与各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交流合作,他们共同成为新艺术的创造者[2]。

  2 网络艺术教学软件的设计思想

  在媒体艺术设计、动画制作、服饰化妆等课程的教学中,设计网络艺术教学软件。目前初步完成了“中国古代服装史”网络艺术教学软件。

  目前的艺术类教学软件偏重于从教师的角度开发建设,偏重于对教师教学多媒体课件、教案资源的积累建设,偏重于教学资源数量的扩充建设,忽略了学习的主要方面——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缺乏交互式艺术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学生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角度去欣赏艺术作品,不能主动参与,更不能进行互动交流。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媒体功能的局限,传统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1)信息的传递为单方向:信息的发布者控制着整个传播过程,起着主导作用;2)虽有反馈,但反馈是环状的,信息接收者的反馈到达传播者所需过程很长;3)接收信息者处于被动地位。

  而基于互联网络媒介的信息传递方式如图2所示。与图1不同的是:1)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可逆的、互动的;2)发布者传播的内容应取决于接受者的兴趣;3)接受者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加以选择;4)媒体的个体化传播。

  基于以上思想,通过对“中国古代服装史”的艺术创作、教学设计与实践,探寻网络艺术的教学规律,为网络艺术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和指导依据。

  3 “中国古代服装史”网络艺术教学软件设计技术

  3.1 使用高压缩技术,解决了大量视频文件的传输高压缩技术使图形、图像、文本、影像丰富的色彩过渡得以在小容量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细节。在“中国古代服装史”的软件设计中使用mpeg4高压缩技术,保证了“中国古代服装史”能够大量地使用活动影像资料和视频文件,增强了教学软件本身及教学环境的生动感。

  3.2 智能化配色保证浏览者和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审美与兴趣调配出自己所希望的色彩专门的智能化配色软件使没有艺术基础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与兴趣调配出具有美感的色彩来。使用智能化配色软件可以任由浏览者调配服装颜色,增强交互性。

  3.3 使用高质量音频处理技术,解决了音频信号的高采样频率,保证了高质量的听觉效果利用mpeg4高压缩技术和音频制作与处理技术,在保证流畅性的前提下,实现音频信号的高采样频率、高量化比特数,从而保证了高质量的听觉效果。在原有素材音乐的基础上,制作出符合“中国古代服装史”气氛的音乐,并可利用音频处理技术及交互技术,实现作品声音的音量、音色、音调的处理。

  3.4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给出一个虚拟实景、待着装人物和可选服式,学生在选择了配套服饰后,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实时的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实时观察服式搭配效果,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修改。

  4 “中国古代服装史”网络艺术教学软件的实现

  虚拟现实是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环境,对图形图像的渲染是实时的,用户可以走进这一环境,通过鼠标控制浏览的方向,并操作场景中的对象,实现在虚拟场景中的人机交互性。三维建模可以将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中得以真实再现,使艺术创作由二维转向虚拟的三维空间,以被视物体为轴心,多角度地或运动地来观看对象,利用色彩鲜明的三维动画,达到三维视觉、立体听觉的最佳组合,为艺术创作提供一种新的平台。

  利用3DS Max、MAYA等软件,通过多种造型手段,构造基本对象组合建模、网格建模、放样建模、面片建模、NURBS建模等。例如在3DMAX中通过多种造型手段,分别做出场景、待着装人物、服装等造型,这些造型为该软件中虚拟世界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服装史网上教学系统中,服式搭配部分的人物、服装、场景均采用写实手法虚拟现实。对于人体模型,在了解人体的外观特征和对人体肌骨结构及其表现手法之后,选择Edit Mesh网格编辑的方法,从简单的BOX物体着手,将其转为Editablemesh可编辑网格对象,并应用Meshsmooth网格光滑修饰器产生光滑轮廓,反复使用拉伸、缩放、旋转等命令对控制线框上的多边形进行操作,直到达到理想效果。对于着装人体,为表现衣服的面料质感及局部衣纹褶皱,Patch面片使得创作更方便、更真实。以一个方形或三角形面片为基础,视造型需要不断在其边缘处延伸出一个又一个面片,利用调整曲线的节点及焊接片与片之间的缝隙,使曲面之间的连接达到所需的光滑程度。

  利用全方位、立体化地虚拟现实技术,观众不仅能得到视觉上的享受,还能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受。本课题中用VRML语言编程控制,其中包括Background、Inline、CylinderSensor、Anchor、ProxSensor、NavigationInfo、TouchSensor、TimeSensor、Audioclip等节点的使用,通过文件内联、造型空间位置控制、空间背景设计、空间视点控制、浏览者控制、传感器使用,构建网络多媒体软件“中国古代服装史”,更具真实感与交互性。

  5 结语

  制作的“中国古代服装史”网络艺术教学软件能实现真正的交互,浏览者可以做交互性欣赏,并根据个人的理解与审美,做个性化的人体与服装搭配,作品永远处于动态之中,充满了未知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充分扩张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服装历史的学习中,不仅仅感觉的是中国古代服饰的魅力,更主要的是学生们学会了把已经成为化石的东西重新建构从而创造出新的服饰艺术来。

  参考文献

  [1]许行明,杜桦.网络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80-90

  [2]王强.网络艺术的可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35-4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实用网络技术论文

266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