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测量技术论文范文(2)
公差配合测量技术论文范文
副标题#公差配合测量技术论文范文篇二
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改革浅论
摘 要: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械技术人员必备的互换性与检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相关内容并能够学以致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文章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 机械类专业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课程改革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高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涉及机械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装配及维修等领域,其技术性、实用性强,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由于课程的基本概念、名词术语、原则规定多,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兴趣点,突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合理规划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开发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改革做了相关研究与探索。
一、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结果不仅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还只能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或是说只是有表面认识。理论知识的讲授占用了大部分的课时,学生几乎不了解实际应用。因此,遵循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讲《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的基本理论部分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适当缩减课堂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
例如,用典型实例如减速器、活塞连杆组等载体进行课程引入,将轴、箱体、轴承等零件直接摆在学生面前,通过感官的直接认识使学生理解零件的配合必须满足一些要求。从零件维护、更换引出互换性的概念,提出几何量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从而介绍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等概念。《尺寸的公差与配合》、《形状位置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概念及检测》重点介绍几何量精度的基本术语及意义,尺寸公差标准及标注,常用表格的使用,形位公差的标注。这部分内容的授课,主要是以讲练结合为主,锻炼学生的查表、计算、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测量基础》、《极限量规》的内容综合成《测量技术基础》。重点介绍量具、量仪、极限量规的选择与使用、测量方法及测量误差等概念。主要培养学生挑选、使用量具、正确读数等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课程有完整的领悟。
二、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说,学生做,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也没有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需要把每一个知识点系统地讲解完,而是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探讨,从而总结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学到相应的知识,又能调动兴趣点,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体现了他们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公差与配合的相关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自我总结的教学方法。例如,基本术语与定义不应是让学生枯燥地“背概念”,应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由学生自己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这样学生学起来不会有太大压力,通过练习题反复熟练,概念自然烂熟于心了。再例如,在教学生总结公差带图画法的时候,要着重强调“0”这个数字,因为以往学生在画图时很容易丢,课本上公差带图画法的第一步是画零线,而教师总结时第一步为“零”“线”,经老师讲解学生一定会注意到这二者的区别,从而印象深刻地画“0”。当然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进行巩固,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多已经减少了“黑板&粉笔”的使用量,将枯燥的概念、理论、公式变为灵活可动的flash、视频,将密密麻麻的板书变为清晰的课件,时动时静、丰富多彩,从平面到立体,学生感兴趣,知识变得更容易接受。
三、改革授课方式
公差方面的知识均与实际加工、测量相联系,在实验室教师可以边教边演示,学生可以边学边测量,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实验时进行分组,每组有减速箱一台,游标卡尺、螺旋千分尺、内径百分表等仪器,教师运用课件生动讲解,学生现学现用,及时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意义。从实物到图纸,再从图纸到实物,反复进行增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公差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钳工、车、铣加工等一些实训课程也会同步进行。学生到车间进行加工实训教学,也需要看图纸、加工、检测。通过实际检测并对照图纸上的要求,学生对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公差知识有了很深认识,并能灵活运用测量仪器。这种融合于实践的教学过程,虽然是在课堂授课之外,但是效果显著。
四、改革考核方式
为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改革考核方式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的是过程考核。为强调这一特点,特将考核分为四部分:
1.平时表现:上课时的表现、作业、实验完成情况,团队协作等。
2.操作考核:设定难度的高低及不同层次要求的完成内容,将零件公差的确定、测量作为考核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得出测量结果,并确定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以测量结果与操作过程作为评价标准。
3.最终考核:结合图纸,学生能正确测量并合理标注在图纸上即为合格。如圆柱齿轮公差的考核是通过装配齿轮箱,要求学生按照图纸上的设计要求合理选择齿轮公差,并检测齿轮的各项误差,判断是否合格。
4.理论考试: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通过课程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实现了课堂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庆隆.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改革初探.
[2]李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3):3-4.
[3]罗杜宇,李哲林.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7(3).
[4]范强,刘浩亮.技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20):266.
看了“公差配合测量技术论文范文”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