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技术论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电子信息作为一种新的运作方式给人们的生产带来巨大的推动,同时也向技术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学习啦小编整理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论文篇一

  现代电子信息控制与技术

  【摘 要】电子信息是指利用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在确保系统不被更改、泄露,系统可靠运行的前提下,确保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因此,加强电子的控制管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于确保信息的安全、可靠地运行,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策略;信息;管理;控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蓬勃兴起,并得到大幅度地提升。电子信息作为一种新的运作方式给人们的生产带来巨大的推动,同时也向技术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子信息多数应用在企业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交易,信息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了电子信息的合理化、自动化、包装的标准化、机械化、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等。它将运输、加工、整理、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一、电子信息安全的需求和风险分析

  (一)保密性。保密性对电子信息系统来说,它意味着私有交易不会被其他人截获及读取,有效确保交易的匿名性,使交易不会被追踪,任何人无法利用达到别的目的。

  (二)完整性。电子信息系统的完整性是指通信过程中接收到的消息确实,并且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也不可能是一条伪造的消息,没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有很多电子信息没有建立内控机构,已建立的部分机构多数处于被控制对象的领导之下,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确实知道对方的身份,利用可靠的对象通信。保证了电子信息的完整性。

  (三)可用性。由于电子信息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信息失真现象仍有发生。如常规性的单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信息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等等。电子可用性就可以把这些信息保护起来,防止他们使用户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在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可用性有时还意味着用户仅需经一次登录就可以访问任何其他有权访问的资源,避免使用不同的登录过程。

  (四)风险分析。网络信息的开放性、无边界性,要求针对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的攻击实际上包括拒绝服务、删除数据、修改传输信息、冒充颐客或服务器进行交易、设置网络窃听器从数据包中获取敏感信息等。电子信息对运营状态相互实时监控井自动调整,当发生故障或网络信息流量突变时能在有效时间内进行切换分配,保证网络正常的运行。

  二、电子信息中的有效控制

  (一)通用技术。用于保证信息安全的技术会影响到系统的许多组成部分,包括各种通用的安全技术,目标就是使用电子手段来实现日常所进行的交易。一个有效的可能成功的电子支付系统必须被广泛认可,该系统发送信用卡号码;经保密路径发送信用卡号码,通过常规HTTP协议进行,当需要进行支付时,使用借-贷模型,用户需要在支付服务器上开设一个账户,支付服务器维护账目的绝对平衡。银行维护若干密钥对,对某种特定面值的硬币进行签名,这枚硬币用于支付时可以跟踪到用户的交易。随机生成一个很大的编号,利用一种机制来保证电子硬币不被重复使用,鉴于无法控制远程用户对电子现金的复制,通过足够多的信息能查出使用者的账户信息.从而采取相应的反措施

  (二)系统控制。

  1、访问控制。电子信息的基础平台是互联网,电子信息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就是交易的安全,从技术手段的角度,从系统安全与数据的不同层面来探讨电子信息中出现问题。在电子信息中,系统安全采用的技术和手段有冗余技术,有效访问控制技术,采用实现双向控制或有限访问原则,使受控的电子访问权限和信息流向能得到有效控制。系统安全分为应用安全和安全漏洞扫描,面向应用选择可靠的操作系统,可以杜绝用户可安装操作系统保护与恢复软件,并作相应的备份,对系统的安全风险级别进行划分,通过不同版木的操作系统进行扫描分析,对扫描漏洞自动修补形成报告,保护应用程序、数抓免受盗用、破坏。访问控制对进出网络的IP信息包进行进行过滤流控制,实现网络信息审计警告等功能,达到用户的细粒度的访问控制目的。

  2、安全监测.对网络访问者权限的识别,可以通过用户名口令、密钥、磁卡、IC卡,防止网络上的窃听、泄漏、篡改和破坏,保证网上信息数据的使用。应用系统使得存储于本机和网络服务器上的个人和单位重要文件处于安全存储的状态,通过网络传送给他人的文件进行安全处理,有效杜绝文件在传送或到达对方的存储过程中被篡改等,主要用于信息网中的报表传送、公文卜发等。因为IPSEC核心协议,具有加密、认证双重功能,使企业在较少投资下得到安全较大的回报,并保证用户的应用安全。采取信息侦听的方式,对网络系统进行扫描、记录和跟踪等,对检测到的漏洞信息形成详细报告进行改进,使网答能检测和答理安全风险信息。

  (三)管理系统控制。通过网络及时掌握和控制的投入,压缩资金的占用,加速生产管理的资金周转,合理编制投产批量计划。在网络中对用户建立一个用户卡片,记录分析出各用户的信誉度,有效降低电子信息风险。进行各种产品成本的核算和分析,寻求达到控制产品成本的目的,通过网上即时反映出来的不同管理形式的成本值的对比来决定,限制企业盲目生产和发货,实现电子信息使用控制,对尚未使用具体情况随时在计划内进行调整,达到合理使用的目的。

  (四)使用网络监测和锁定监控.对网络实施监控,自动记录企图尝试进人网络的次数,采取措施预先阻止今后可能发生的入侵行为。对于通信线路要抑制和防止电磁泄漏,对电源线和信号线加装性能良好的滤波器,采用电磁屏蔽措施和干扰方式的防护措施,利用计算机系统辐射相关的伪噪声向空间辐射来掩盖计算机系统的工作频率和信息特征。必须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接口处设置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以阻挡外部网络的侵入,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将这一事件报告给审计跟踪系统,利用文件和数据库设置来限制用户的使用方式。也可以利用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对数据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使用其中一个密钥进行加密,提高系统抵抗外来非法黑客入侵的能力,加上防火墙和数抓加密技术加以保护。在数据加密上不断提高和改进数抓加密技术,使不法分子难有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靳林.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唐永波.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相互关系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50-52.

  [3]黄福华.湖南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发展的对策探讨J.民族论坛20032:27-28.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论文篇二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摘要:从学校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定位出发,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身特点,提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设计方案。从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于人才的培养起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20-03

  一、引言

  自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到2008年增加到559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给毕业生、家长和各高校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为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各高校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湖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03年成立的新专业。由于是新办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不足。虽然在随后的几年中,对一些专业课程的学时、开课时间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整个课程体系还是不够完整。2006年在学校教务处和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国内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调研,从我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拟定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完成了新的专业课程设置。从本专业5届毕业生的考研率和就业率来看,课程体系改革对本专业学生的考研和就业起了积极作用。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品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这就要求电子信息人才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此,国家人事部、信息产业部,于2006年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目的在于及时更新各类信息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高校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理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以顺应我国经济建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03年成立的新专业,在专业开办之初,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实验设备缺乏等问题,这就势必导致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是:(1)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学时偏少。(2)专业实验课时不足。(3)专业课程之间衔接不够。(4)开设的专业课程数量过多。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服务,修订专业培养计划,适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思路及具体措施

  1.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思路。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落实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以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为导向,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多学科性大学,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湖北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教务处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形成了此次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1)加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3)注重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与先进性;(4)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2006年在学校教务处和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科分布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并依据湖北工业大学课程体系结构框架(见表1),修订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此次修订主要对原课程设置进行了以下几方面调整。(1)取消了几门课程。按学校规定本科阶段课内学时2500学时,本着“以有限的课程覆盖日益增长的知识面,不求全、细,重在精、新”的原则,取消了与专业方向关联程度不高的课程:软件工程、数据库概论。取消了与大学物理内容有重复的课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2)增加了几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为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加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3)增加了专业实验课的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实验学时。(4)适当地将课程前移。按照我校的本科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学生在第八学期只安排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教学任务,第七学期有部分学生要为考研做准备,也有部分学生开始找工作,所以很难有太多的精力用在第七学期安排的课程上,导致这学期的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新计划将二门课程前移。(5)理顺了课程的先后顺序。在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之初,由于培养计划尚不完善,在执行过程中,对课程的设置有所调整,导致部分学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先后顺序颠倒,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此次修订基本理顺了课程的先后顺序。

  四、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修订完成后,从2005级开始按新培养计划进行教学。任课教师和学生们普遍认为:新培养计划从我校的目标定位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较好地解决了原培养计划中的绝大部分问题。目前,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按新培养计划已培养了2009~2011三届毕业生。这三届毕业生考研和就业的总体情况明显好于2007~2008届毕业生。由于就业情况与当年的就业环境有很大关系,不好进行对比。因此仅以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历届毕业生的考研情况(见表2)进行对比。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9~2011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和毕业生考取211学校的比例明显高于2007~2008届。可见本次课程体系改革对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考研、就业都起了积极作用。

  湖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以来,已有五届毕业生。其中2009~2011届毕业生是按修订后的培养计划进行教学的,而2009~2011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和毕业生考取211学校的比例明显高于前两届,这说明新的培养计划对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此证明笔者对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计划也应及时更新。因此,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将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方见树,廖湘萍,李雪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5):89-92.

  [2]杨成全,卢玉和,石云龙,王振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79-84.

  [3]雷学堂,冯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10):149-151.

  [4]乔闹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的研究[J].科技教育,2011.

  [5]刘东,卢进军,卢超.新形势下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教育,2011.

  [6]赵华君,廖长荣,邓于,谭菊,杨守良.新时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92-94.

  [7]王敏杰,朱连轩,袁超.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实验课程改革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9.

  
看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电子信息科学论文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论文

4.浅谈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5.电子信息毕业论文范文

231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