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技术论文>

教师教育技术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在向开放化体系转变,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教师教育技术论文篇一

  教师教育的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在向开放化体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各自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同时也暴露出各自相应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办教师教育,在正确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同时,社会应通过继续提高教师地位、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等相关策略保证和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地位教师资格制度

  [作者简介]刘普(1972-),女,河北曲阳人,石家庄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河北石家庄050035)张淑芳(1963-),女,北京人,保定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张熙君(1963-),男,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河北保定07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6100003)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52-02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发展背景

  教师教育模式应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相适应,尤其与经济、教育的地位和教师待遇等特定国情相适应。我国的师范教育始于甲午战争以后,当时“朝野人士,深感国事陵夷,民智落后,群议变法兴学,以雪耻图强”①,于是,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了《变法通议·论师范》。文章对新、旧学堂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最基本常识”,而新式学堂中聘请的外国教习,又存在诸多弊端。因此,他认为,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不能依靠上述两类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②主张自办师范学堂,“以师范学堂之生徒,为小学之教习;以小学生徒之成就,验师范学堂之成绩。”③1897年盛宣怀在创办南洋公学时,设师范院,开始了我国的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在创建之初,主要参照日本的做法,在学校设置、课程安排、经费来源、招生对象及毕业生分配等方面都由国家统一规定。当时的学校是独立设置的,这种独立设置强调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重视对教师的专门培养,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对教师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在师资数量的需求上有所缓和,对教师质量的要求日益突出,当今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这种社会发展状况对教师教育模式又提出了新的要求。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定了教师的地位。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又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要求成为教师的人至少要获得七种被承认的资格证书中的一种。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自此,综合大学开始尝试办师范教育,师范院校也纷纷开设高职专业,向综合大学靠拢。这样,中国的教师教育由独立体系走向了开放、综合化体系。

  二、综合院校与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的优势与问题(一)综合院校教师培养的优势与问题

  1.综合院校举办教师教育的优势。一是学科门类多,教育资源丰富,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学术水平较高,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师资力量相对雄厚,有利于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四是具有较强的内部调节功能,举办教师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五是大学的社会声誉有利于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④综合院校在学科基础和知识背景及学术氛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利于复合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及某些特殊专业教师的培养。

  2.综合院校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综合院校不具备教师培养的经验。教师的职业特色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制约着教师培养。教师的劳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教育的科学性要求教师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大写的“T”型,即在专业知识上要精、深,在其他文化知识上要广、博。教育的艺术性要求教师的天赋、灵感和创造性。教育是解放的艺术、发现的艺术、激励的艺术,教师需要解放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欲望。目前,综合院校还欠缺实践经验和教育技能娴熟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教师。二是综合院校对教师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合并发展起来的综合大学,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在全国的综合排名,因而建多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多少博士点、硕士点等,才是学校关注的重点”⑤。由师专合校升格而建的地方综合院校,有些因定位不准或急功近利,盲目发展高职专业,不仅在专业设置上,高职专业的数量超过了师范专业,而且师范专业的课程安排不仅没有保留或更加突出原有的师范特色,反而对教师教育必备的课程进行了压缩,这样一来,这些院校不但没有秉承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会因为失去原有的办学优势使教师教育专业在多元竞争格局中丧失竞争力。三是综合大学在招生和毕业生去向上处于两难境地。一般而言,综合大学的生源都比较好,能达到综合大学录取分数的考生一般不会报师范专业,师范专业在综合大学的地位不会像其他专业那样高,这样,一方面综合大学的师范生会因地位不高抬不起头,另一方面仍以综合大学生自居,不甘愿当老师。⑥因此,虽然综合院校开始办师范专业,仍“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二流’中学毕业生报师范、‘二流’师范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现状”⑦。

  (二)师范院校在当今多元竞争中格局中教师教育优势与问题

  1.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的优势。一是多年承办师范教育积淀的深厚底蕴,是师范院校在多元竞争格局中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与基础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师范院校的立校之本;三是具有专业的教师教育师资,这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有力保障。

  2.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虽然大部分师范院校是在继续保持或发展教师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按社会需求开办相应的高职专业,但也有部分师范院校在改革大潮中迷失方向,以牺牲原有的优势为代价盲目发展高职专业,结果导致目标定位混乱、特色丧失、优势不再、师范生的竞争力下降、高职生的竞争力更弱等现状。这集中表现在能够体现教师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薄弱,除了各类相关知识体系陈旧、课程压缩外,各级领导还将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到高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上,忽视了教师素质专业课,造成自上而下的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懈怠。“检验师范大学综合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应该是教师教育和教育学科的地位是否更加巩固,教育研究水平和政策服务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培养出来的教师和学科人才是否得到社会认可,学术实力和办学声誉是否得到提升,对国家和地方教师教育和高师院校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否得到发挥。”⑧因此,师范院校在向综合大学转型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自己原有的优势为代价,而应在巩固原有的教师教育和教育学科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学科整合和理念创新使自己的特色更加突出,从而提高自己在多元格局中的竞争力。二是师范院校的教育改革滞后于中小学教育改革。师范院校教育理念的创新远远跟不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师范院校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指南针和风向标。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师范院校的教育理念及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的教育实际,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真正进入中小学后“在教育理念方面并无明显优势”⑨。这主要是因为师范院校“关于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课程,关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课程,关于教育评价、教育管理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等多方面的课程”⑩设置不足,以至于师范院校毕业生在面对中小学教育实际以及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优势。三是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环节形同虚设。教育实习是教师的必经之路,是从学生过渡为教师的关键环节,是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有力保障。但就目前来看,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环节形同虚设,根本不能真正起到实习的作用,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有站讲台的机会,更不可能通过实习使所学的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也更谈不上通过实习使教育技能得到提高。

  三、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策略(一)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

  列宁认为,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是建设教师大军、提高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他曾经指出:“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因此,他强调指出“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造就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重视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存和生活条件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使民族兴旺发达,使国家繁荣富强。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最近几年,我国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教师的待遇有所改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在经费保障内容中明确提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教师工资可高于公务员。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作用及教师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教师教育会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而得到相应提高,当教师的待遇真正高于公务员时,教师专业会吸引大批高素质的学生,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二流’中学毕业生报师范、‘二流’师范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现状”。

  (二)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我国自1993年之后相继颁发了《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为保证教师质量奠定了基础。一般而言,教师资格考试分两步走:一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等教师必备知识的考试,上述三科考试合格后再参加认定如说课、试讲、体检等。教师资格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条件要求,是教师质量的最低标准。教师的工作关乎国家的兴衰、全民的整体素质,甚至是人类未来的发展,保证教师质量,就是保证人类的未来。因此,应严格执行并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以确保教师质量。

  (三)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应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教师教育专业

  1.更新教育理念,完善专业设置,强化能力培养。在教师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时代,各类教师培养机构应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优化与整合课程设置,丰富与更新知识结构,完善与提高能力培养。知识与能力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古时候,只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才能胜任教师,现代社会发展更加迅速,知识激增,信息爆炸,创新不断,对教师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认为教学是把自己储存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现在,这一说法已经不恰当了,教师的教学不是灌输,而是启发,知识不是从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把打开知识宝藏的钥匙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源源流动的活水,这就对教师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得真正“活到老,学到老”。因此,各类教师教育的学校和机构需要更新理念,在丰富与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说知识是胜任教师的前提,能力则是胜任教师的保障。教师需要多种能力,尤其是当今社会,专业化的教师需要拥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各种能力,因此,教师教育学校或机构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2.落实与加强教育实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真正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与道德修养,解放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坚定学生的教育信念,激励学生的教育热情,端正学生的态度,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足准备,为未来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注释]

  ①③汤才伯.廖世承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53,453.

  ②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7.

  ④⑤严燕.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困境与超越——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作会首届年会述要[J].教师教育研究,2005(4):76,76.

  ⑥石欧.契机还是危机:当前高师教育的几个现实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5):10.

  ⑦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2.

  ⑧钟秉林.论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的改革——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改革探索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⑨⑩耿文侠,冯春明.综合院校与师范院校毕业生从教状况比较[J].教育评论,2004(21):21,2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77,678.

  教师教育技术论文篇二

  教师的教育学

  当许多教育学者们忙着建构体系严整规模宏大的理论大厦之时,一线的教师们却只能对着高文典册,煌煌巨著望而生畏。此时,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肖川先生却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和中小学的教师一道分享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也就成为了肖川先生教育学思想的鲜明标志。肖川先生的四卷本教育随笔:《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的情趣与艺术》,就是他近二十年来辛勤耕耘的成果。

  在《为教师而写作》一文中,肖川先生明确的坦言:“在今天的华夏神州,有1400万教师,这也是中国最大的知识群体。为他们而写作,是我今后治学为文的一个重要的追求。”

  “为教师而写作”,是因为肖川先生清醒地意识到“教育的真正内涵,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而“价值引导”的工作是要靠教师来完成的。“眼界决定境界”,教师教育学理论的高低也就决定了教育的高低。

  因此,肖川先生心目中的教师应该是“有思想的”,并最终能成为“理想主义者”: “教育作为价值引导的工作,存在于立足现实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教育的这一特质,要求教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教师”有着什么样的内在特征呢?肖川先生在多篇文章里与教师们分享着他的思考。

  从教育的内涵来解读,“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他(她)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高度,即人性所能达到的高度。”(《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在《对教师的期待》一文中,肖先生言辞恳切地告诫教师:“作为教师,您首先是一位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 “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心中培植爱的情感。”

  从社会历史的进程来考察,肖川先生认为“在今天,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先进文化”应该是合乎人性的、有助于个人自由而充分发展的文化,也是有助于建设一个平等、民主、自由、公正、理性、和谐的社会的文化。这样就给“教师”这个概念赋予了新的时代的内涵:“所以在今天,我们的教师只有具有现代民主政治的意识,才是与我们肩负的责任相称的,我们才有望成为‘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觉培植教师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成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谙熟人类文明历程的人,成为在自己的内心确立起并坚定地守护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的人,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石》)在肖川先生看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教师”,简而言之,就是能够大力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教师。

  那我们应该如何来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教师”,或者说如何实现“教师的成长”呢?

  我们的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焦虑、过敏、抑郁、偏执等特征与倾向普遍存在于一些教师身上,说我国中小学教师是全世界最辛苦的教师恐怕也并不过分。因此,肖川先生极力呼吁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全社会从各个层面上来形成合力解放教师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如果不这样,首先我们愧对教师,另外,这也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大事。”(《教师的解放》)

  当然,作为教师本人,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别人”来“解放”我们自己,我们首先要学会自己“解放”自己:“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是充满热情和乐观精神的,有着健康和积极的心态。而这也是作为优秀教师最为重要的品质。”(《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在《懂得尽可能多一点》、《给教师的建议》等文章中,肖川先生都反复述说着“理想主义者的教师”应该 “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以及“有意味地言说”等等。

  只有心态积极了,才能“与经典为友”:“以古典的心情,以从容的气度,打磨经典”(《与经典为友》)。因为有很多的学习,其价值是十分间接的、潜在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其实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不无憧憬地写道:“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于是,我们在这种“古典的心情”中渐渐培植起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了文化底蕴,才会有教师的专业成长达至专业的成熟。肖川先生提出,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专业眼光”、“专业品质”、“专业技能”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成熟”就是自主地、理智地热爱,“成熟”意味着心智的和谐发展、有效的自我表达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了达到这样的“专业成熟”,肖川先生认为:“教师的专业成熟,其途径大体上有学历提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参与教育实验这样四种形式。”(《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

  肖川先生根据对当前的教育状况深入的考察,他积极地提倡 “校本培训”等教师培训途径。通过分析现状,他认为教师所应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因此,在校本培训中,引导教师系统地阅读是极其重要的:“通过系统地阅读优秀的教育文献,在教师们的心中确立起关于教育的基本的问题、基本的概念与范畴、基本的原理与命题”(《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而且“促进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

  不仅如此,肖川先生在《校本教研与教师成长》、《校本培训的具体路径》等文章中,从当今的教育改革现实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诸如“教学叙事研究”等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由于教师所肩负的巨大的职业责任,因而教师们成天埋头于如何教好学而无暇顾及自己的职业生命。而教学叙事正好是以教师历历在目的职业生活为基本的立足点,通过激发教师对自己的日常职业生活的描述与记叙以及整理和反思,从而使得教师亲身体验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生命之美和职业生命之乐。”(《校本教研与教师成长》)

  同时肖川先生非常赞同“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熟的有效途径”的理念,他认为,“学校中,教育科研的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发现规律,建构真理’,而在于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变为教师的自觉的教育理想与教育信念。”(《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因此,肖川先生希望广大教师踊跃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课程改革有助于改造我们的国民性”、“课程改革的第二个积极意义是推动教师成为探索者”(《课程改革的意义》)。于是,肖川先生不遗余力的努力“培植教师的课程意识”,鼓励教师应该“以改革的精神反思课程改革”,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并且强调“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成长的策略》),他宣称:“课程改革是对教师人格的一种锻造”(《以改革的精神反思课程改革》)。

  但鉴于“唯科学主义”在教育学中、特别是在“教育实验”中的影响,肖川先生认真思考着“教育实验的文化解读”:“教育实验是在教育活动中进行的,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引导的活动,教育实验理所当然更应该彰显价值引导,它作为探索活动应该是在这样一个前提和基础上才能得以确立。从文化生态的观念上看,作为探索、研究活动的教育实验都只有在完整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成长的前提下进行,才是健康的、符合教育道德亦即教育人道主义的。”(《教育实验的文化解读》)他极其郑重地宣言:“教育改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是教育人道主义的‘绝对命令’”(《以改革的精神反思课程改革》)。是的,在我们学校的上空,应该永远飘扬着一面“教育人道主义”的旗帜,这就告诫我们必须以积极而又审慎的态度推进课程改革。

  “”当然不会忘了教师团队中“平等的首席”——校长,而且由于校长的重要性,肖川先生对于校长的论述也是着墨颇多的,但肖川先生特别强调的是:“一所成功的学校的领导者一定会坚信:对于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苏霍姆林斯基)”(《写给校长:成为卓越的领导者》)。

  因此,校长作为“团队的精神领袖”,首先应该坚守人必须获得自由、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从理论上讲,校长主要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创造学校文化,如何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以培养和提升教师,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等等。”(《校长的职责与境界》)面对当前现状,肖川先生不无忧虑的写道:“今天更多的校长忙碌的却主要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而进行的公关应酬,多方筹措经费以弥补办学经费的短缺,为课题立项而奔波等等。这是极其不健康、不正常的现象,尽管责任主要不在校长,但作为有境界的校长至少不应该推波助澜。”(《校长的职责与境界》)校长作为“教育思想的领导”应该更有“智慧与真情,眼界与境界”。为达于此,肖川先生建议校长应该有自己的阅读计划,以广泛的阅读,来充实广阔的精神空间,以此丰富和激活师生们的创造冲动。

  同时,校长作为“卓越的领导者”应该坚信,当教师们把自己看作是对整个管理体系都至关重要的领导者时,他们会发挥自己的潜能,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他们将发现“教育就是服务”的真正含义。因此,肖川先生评判道:“从工作角度讲,一个好的领导不是复制自己的强项,而是补充自己的弱点,增加自己的强项。不是找一个人去做和你同样的工作,而是来组织一个团队,做你所不能的做的工作。如果能够这样选人来组织一个团队,就是一个好领导者。”(《写给校长:成为卓越的领导者》)

  总之,在肖川先生看来,“一个好校长就在于:他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追求,有坚定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能够为学校提出富有感召力并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公正、廉洁,有责任感和事业心,进而富于个性魅力和人格魅力;善于在教师中发现和培养领袖。”(《让精神的旗帜在校园猎猎飘扬》)

  肖川先生在《我的2005年》及《细数阳光:我的2006》等文章里记叙了他这些年的行程,而走遍大江南北的背后是深入各地的中小学课堂,听一线教师的授课,与教师们交往与探讨,考察各地的教育状况的历程。“近年来,我也尝试着在基础教育界面对中小学生来上公开课。我先后在广州、深圳、厦门、福州、石家庄、赤峰等地尝试着从小学到高中的多门学科的教学,感受颇多,深知上好课的不易。我也非常愿意向中小学优秀教师学习。近年来,我每年都要听上百节课,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课。”(《名师带给我们的启示》)肖川先生在《用整个生命去备课》的序言中曾如数家珍地概括了众多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特点。作为著名大学的知名教授竟然能如此关注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这令人感佩。肖川先生还经常为众多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的专著精心写作序言和书评,其对教师的拳拳之心与殷殷期望,让我们能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着的源于心中教育信念与使命的宗教情怀。

  因此,我们可以说,肖川先生的“”已不再是大学课本里那些故纸堆似的有关“教师知识”的“教育学”,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有着真实现场感的“”。

218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