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近代史论文 > 汉字解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解的结合论文

汉字解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解的结合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汉字解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解的结合论文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中国近代史纲要》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篇,具体内容包括: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汉字解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解的结合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汉字解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解的结合全文如下:

  汉字不仅是美丽的方块符号,也是表情达意的沟通工具。尤为重要的是,汉字还是中国文化的基因。透过汉字,我们能够感受到它历经沧桑的历史温度和文化气息。笔者尝试将汉字解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讲解结合起来,让青年学子了解"东方魔块"无穷魅力的同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从而能更好地激发其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透过"中国""夏"剖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思想根源

  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诸多,譬如:闭关锁国、政治黑暗、腐败严重、国库空虚、财政拮据、经济技术落后、阶级矛盾尖锐等。但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还是思想的原因,而通过对"中国""夏"字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华夏中心主义正是我们夜郎自大的症结所在,也正是我们落后的思想根源。

  甲骨文的"中"字像一道飘扬的"旗帜".古代君主有大事,如集合民庶,或召集军队,都插旗建"中"于空旷之地,人们看见"旗帜"便从四面八方趋附到"中",听达命令。所以,"忠"的本义即"插旗为中,以为标识".在古时候,只有氏族、部落的酋长、贵族,以及国君才有资格插旗建"中",而那些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只是听从命令的庶民。因此,"中"象征的是权利,地位,尊卑,秩序。故"中"者,有"中"央、居"中"之国说。

  中国者,即中央之国,即中原地区。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先民,以中国人自居,称东西南北诸氏族、部落为"四夷".《礼记王制》说:"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孟子说:"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夏",从金文中看,其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实际上就是"人"形。所以,"夏"的本义是"人",但是凸显头不大、身手足齐全、体格健壮的人。《说文》讲得有道理,"夏,中国主人也".所谓"中国",即黄河流域及中原一带。所以,古代中国人也称为"华夏"[1].

  通过分析,我们能够看到正是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周围的游牧民族相比,他们很早就开始进入了礼制社会,并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所以中原人颇以自己的文明而自傲。由此在"人"字的基础上,又造出"夏"来显示自己是优秀民族。中国古代文化是在与外界隔绝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并且很早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与周围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关系,长期以来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单向辐射性的文化传播,所以华夏文化优于蛮夷文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滋长起来。这种骄傲伴随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积淀与日俱增,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达到了极致。这就是华夏中心主义,是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的一种概念,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世界观[2].这种思想势必导致华夏独尊的文化自大主义和文化排外主义,即中国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关系,是中心之国与四方蛮夷的文化等级关系,天朝上国与周围属国的藩属关系,这种中国所特有的"天下"意识,一直持续到19世纪。

  世界文明的历史和西方文化人类学者的研究都证明,如果文化之间缺少博弈和交锋,那么其发展和演变将举步维艰抑或停滞不前。正是由于华夏中心主义思想作祟,在全球发生变局之时,天朝上国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所以中国只能在封建主义的迟暮中步履蹒跚,国门轻易地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可悲的是,国门洞开之后,却不知道痛定思痛,依然眛于世界大势之外,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这导致我们错失了一次又一次改革机遇,导致落后遭挨打的悲剧接踵而至甚至绵延一个世纪之久。因此,"中国""夏"所代表的华夏中心主义,正是中国近代落后遭挨打的思想根源。

  二、透过"贼""寇""盗"审视西方侵略行径及缘由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犯下了数次侵华罪行。它们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具体来讲,就是割占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资源、践踏中国文明。而汉字也形象地把这些侵略行径表现了出来。

  "贼"的金文,左边是一只手,右边是"戈"(武器),中间是"贝"(贵重之物),表示"手持戈破贝".

  本义是"破坏".这个字反映了诸国列强在侵华战争中公开抢劫中国财富,大肆破坏文物和古迹的罪恶行径。譬如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京前洗劫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他们疯狂盗抢瓷器绸缎、名贵字画、金银珠宝、文物古籍等,后纵火焚园,并将香山、万寿山、玉泉山的殿阁建筑付之一炬。参与打砸抢烧的英国军官戈登坦承:"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这些自诩为"文明使者"的西方列强所表现出来的丑恶嘴脸和强盗行径,使帝国主义侵略与殖民主义势力的野蛮本性暴露无遗。

  "寇"的甲骨文,外面是一座大房子,里面的左边是面朝左的一个人,右边的表示一只手举着有杈的棍子打人,其本义是"盗匪".西方侵略者在历次的侵华战争中野蛮屠杀了大批华人。甲午战争期间,1894年11月,日军攻陷旅顺后仅仅四天就屠杀了中国居民2万余人。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展开了烧杀淫掠"大竞赛".

  中国平民和被俘战士被集体射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人以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3].

  "盗"的甲骨文,右上部是一个面朝左而立的人,张口流出了滴滴涎水;下部为"舟",上古文字中"舟"与"皿"常无区别,形容人之贪婪,见利垂涎三尺,简直口水都可要以舟载之了。《说文》:"盗,私利物也。""盗"的本义为"极欲",由此引申为"盗窃"."盗"也指"强盗".而列宁曾指出:"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近代以来,为何诸多西方国家都将中国视为侵略对象,都想从中国分得一杯羹、一块肉来吃?究其原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曾经缔造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可以更好地充当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及廉价原料的供应基地和自由的投资场所。因此,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脚步接踵而至。

  三、透过"国""敢""毅"彰显中国人民扞卫领土的坚定决心及顽强的抗争精神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遭受了无数次侵华战争,其中大规模的异族入侵有六次。但即便如此,西方国家依然没有征服中华民族。原因在于诸国列强之间利益纠葛矛盾重重,明争暗斗相互钳制。然而究其根本,却是英勇无畏的中华民族顽强抵御了外来入侵。为何中国人民视领土如生命,寸土必争、英勇反抗?汉字之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国家之国,与或、域为同义词,国周围的口,突出疆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疆域即领地。而领地意识是人存在的心理基础,当人们拥有的时候,自我意识便得到了确认。因此,海德格尔哲学以人的存在来表达自我意识,这意味着领地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或"(域)的金文从戈。《说文》释义:"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国"反映了用武力保障的自由空间,这是一种国家的自我意识,而国家的自我意识便是主权意识[4].

  由此可见,防卫和领地意识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国家存在的前提是拥有一定的空间---领土,拥有武力,构成主权。这即是国家的三要素:领土、居民和主权,且三者是统一的,当某一要素受到侵犯时,国民势必会拿起武器保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尊严。

  毛泽东曾有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国门洞开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列强侵略纷至沓来,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奋起抗争,探索出了一条又一条救亡图存之路,充分彰显了民族精神。

  甲骨文的"敢"字,刻画的是一位英勇的猎人手拿猎具捕抓野猪的画面。野猪的凶猛不言而喻,这凸显出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甲骨文的"毅"字,描摹的是一只野猪被猎人追捕,通过耸立自己身上的鬣鬃以示抗衡,以示临危不惧的栩栩画面。这两个字其实也形象诠释了中国人民为了扞卫民族生存的权利所进行的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首次反抗帝国列强侵略的武装斗争,昭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精神特质[5].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时十四年之久,占据中国江南半壁江山,给中外统治者和侵略者沉重打击。谭嗣同的"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体现了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6].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爱国官兵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动人篇章。

  四、透过"龙""兴"展望中华民族如何走向伟大复兴

  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不断壮大的重要精神依托。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

  回顾龙的形成历程,我们会发现龙身上代表着一种可贵的精神特质,这便是中华民族能够历经五千年之久依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根本所在。而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对于实现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至关重要。复兴伟业需要万众一心、凝聚合力。"兴"字的内中乾坤,为我们生动揭秘了民族复兴之梦何以实现的根本支点和动力之源。

  考察历史从中窥见,古时的中国分为很多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图腾。为了生计和领地,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甚至战争。而赢得胜利的部落便会把对方的图腾图案加到自己的图腾中去,以此显示自己的强大,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龙。因此,龙就是中华民族由不断冲突逐步走向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而"龙"也日益演化为一种精神的寓意象征和优秀的民族品格---团结、凝聚、包容、和谐等。纵观世界历史,诸多古代文明曾经璀璨耀眼,横跨洲际的大帝国也盛极一时,而今无不烟消云散没落在萋萋荒草和累累废墟之中。而唯独中华文明依然薪火相传,和日月同辉与江河同在。

  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以"龙之精神"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兴"的甲骨文的四角是四只手,中间抬着一个很重的器物,其本义是"抬举"之义。金文又增加了一个"口"字,表示用口叫喊(一声声号子)、共同抬举之义[7].《说文解字》说:"兴,起也。……从'同',同力也。"史册在案,昭然若揭。从列强入侵到人民解放,从建国立业到改革开放,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皆为中华儿女集体智慧和共同奋斗的合力使然。毋庸置疑,由"弱"到"强"、由"衰"到"兴"的历史图景和现实境况,正是中华民族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伟大成果。有向心力才有凝聚力,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和创造力,这也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2012年11月29日,带领第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陈列,并首次论述了"中国梦".他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8]36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8]39-40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力量就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克敌制胜的根本保障和强大法宝。在"龙"和"兴"的释义之中不难发现,从建设兴国到复兴强国,正是有了"龙"这一民族精神的脊梁支撑,有了"兴"这种集合力量的磅礴气势,我们才能一步步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贫穷落后走向伟大复兴。汉字之妙暗藏玄机。表面上来看,貌似先人造字的偶然为之,实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而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把"对文字的解读、研析与历史风云变幻"结合起来,剖析一个个汉字,展阅一幕幕史卷,其宗旨即"透过文字看历史".

  这种方法极力避免了学术性的枯燥和理论性的艰涩,以真实灵动的历史故事为线索,深入挖掘汉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将学生引入一个由汉字所带来的既深奥精微又美丽动人的历史世界。由此,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增强了其学习兴致,激发了其文化自觉、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培育其健康人格,提升其人文素养,塑造其精神内涵,在潜移默化中使当代青年学子"牢记历史事件,拓深历史底蕴,担当历史责任",从而不断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造血发力、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28.

  [2]王培元。从"立国"到"立人":爱国主义从近代到现代的演进[J].社会科学辑刊,1996(5):94-99.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211-212.

  [4]罗建平。汉字原型中的政治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42-43.

  [5]亡羊。中国古代没有爱国主义吗?---与王培元同志商榷[J].荆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31-36.

  [6]周辉湘。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潮层次论[J].中州学刊,1998(3):129-132.

  [7]王国安。图说汉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88-189.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8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