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

时间: 斯娃0 分享

随着经济社会地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地逐步深入,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学逐步从社会的边缘步入了社会的中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供大家参考。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范文一:大学教育实践教学强化策略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结合我国实际,从大学生自身原因、当前教育体制、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分析我国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如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等。在高等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育体制;创新

对比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相信大家都有这么一个共识:我国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较强,在国际性知识竞赛中我国学生夺冠的事例比比皆是,这方面与美国学生相比毫不逊色,但在实践动手方面显得较为差劲。是我国学生天生手笨、美国学生天生就善于动手?当然不是,那么,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多年实践教学的教师,结合我国大学生现状,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工科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能力之一,如何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不论是教师还是行政人员[1]。部分高校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社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没有对社会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行科学的调研,依旧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办学[2],在教学计划中未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设置得不够合理,偏重传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即使是设置了实践教学,其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其所包含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数量也比较少。

1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1)在理论和实践关系上,部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在校期间轻视实践环节,只注重理论学习。(2)在知识和能力关系上,部分学生忽视自身能力培养,尚未真正意识到知识和能力同步增长的重要性,存在“高分低能”的不正常现象。(3)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部分学生存在着以个人为中心的“成才观”,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不到位的缘故,而当今大学生脱离劳动、脱离生产实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造成这种“脱离”的原因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某些弊端有关。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基本都是以分数作为唯一考录依据,迫使学生不得不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2当前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共同的目标和任务[3]。理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应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为国家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应是有理论、懂技术、善管理、能操作的新型工程技术人员。要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培养的人才更能符合国家需求、社会需要,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但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不可忽视实践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实践不仅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完整化,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最关键阶段,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高校即使有心改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这一现状也难免力不从心。当前教育体制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首先,当前教育模式失衡。高等教育应该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彼此渗透、有机结合、同步发展[4]。而实际上,大多数高校都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软件、轻硬件,重设计、轻工艺的现象比比皆是。近年来,教育改革后在本科教育中逐步推行通识教育,但是,这个“通识”指的是数、理、化、体育、思想政治、英语和计算机,并未包含或很少包含实践教学。虽然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但几乎都被当做理论教学的配套环节,用于验证理论、巩固课堂知识,缺乏系统的实践训练。其次,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业负担太重。学生整天忙于上课,疲于应试,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得不尽量压缩实践活动,失去了在大学阶段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机会。最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存有瑕疵。学生课程成绩越高,越被外界公认为优秀,当然也就越能在推研和就业方面得到实惠。由于实践创新能力不好量化考核,以致于课程成绩高低成了实践创新能力强弱的代名词。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亟待改进的。

3中美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

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固然与实践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有关,与当前教育体制有关,但与中国传统思想、教育环境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对比中美教育,我们发现两者有如下差异。

(1)起点的差别。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孩子教育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孩子的成长历程。在我国,孩子把电脑拆坏了,往往会受到父母的责骂,认为孩子调皮、多事;在美国,家长往往会说没关系,热心鼓励孩子、表扬孩子。在美国,幼儿学走路摔倒时,父母会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在我国,父母肯定会心疼得立刻跑过去抱起小宝贝。

(2)成长环境的差别。在美国,自立观念深入人心,即使父母家财万贯,孩子长大后还是要自己赚钱。很多家长在孩子读大学后便不再提供生活费,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打工赚钱。美国人考虑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生存能力,将来长大后如何适应社会,而中国人考虑的如何让孩子吃饱、睡暖、穿好。

(3)思想观念的差别。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重文轻工,重理论轻实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错误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学技术是一线工人的事,我以后是当管理者、领导工人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4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在高等院校内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笔者在此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几点建议。

(1)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这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校企合作办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学生通过校内实习的实践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后,还必须到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岗位进行实习以适应就业的需要。校内实习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类竞赛等,其中最重要、最有保证的是目前高校普遍设置的金工实习[5]。校外实习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企业基层,提早体验大生产的环境和氛围,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产实际问题,提高动手水平。实践教学贴近生产实际,具有工程实践的氛围,能从根本上给学生以实践的启迪。实习不仅是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方式,也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2)摒弃传统旧思想、树立正确新思想。音乐艺术是特长,难道实践动手就不是特长?读书写字要从娃娃抓起,难道实践动手就不需要从娃娃抓起?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强盛、民族进步,这不是国家领导人发表一个演讲,做一个决议,出台一份文件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努力,需要几代人坚定不移地奋斗。

(3)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一个工程实际问题的提出,往往会促使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如果缺乏实践教学,那么想提出一个工程问题简直是妄想。对大学教育而言,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最佳切入点是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基于实践,源于实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纵观古今中外,任何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推动和发展的。与理论教学相比,现阶段的大学实践教学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4)以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学校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种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创业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舞台。通过各类竞赛活动,带动了广大同学进行科技创新创业积极性,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机会[6]。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必须要建设一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到企业锻炼、参与应用性项目研究、参与专业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7];同时也积极从企业引进有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从企业聘任在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管理专家到学校兼课,也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要改变目前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应该让高水平的理论教师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从事实践教学管理和研究,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课教师引入专门实验室的管理,不仅可以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使理论课教师更好地走进实验室,也有利于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8]。建立科学的组织教师到行业实践的培训制度,增加教师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从而使实践教学更为丰富,更具活力,更有效果[9]。作为一所办学仅12年的独立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历年来在省级以上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引人瞩目。该院副院长戴一峰说,这主要得益于学院把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强调能力培育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学生。戴一峰表示,当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时,蕴涵、体现这一理念的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活动、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手段等,就构成了实践教学的外延[10]。

5结语

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力军,要自觉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动手能力的培养。只要高等院校、大学生以及社会有关方面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并从各方面切实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力贯彻执行,一定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谭铁军.论工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与能力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1(8):122-123.

[2]褚俊乾.浅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群文天地,2013(1):214-218.

[3]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01-13(1).

[4]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81-84.

[5]刘俊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评析[J].江苏高教,2012(5):42-44.

[6]__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37-52.

[7]蒋俊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2):67-68.

[8]程静.试论民办高校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具体措施[J].网友世界,2013(6):63-64.

[9]王厚德,张大富,杜庆洋.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J].广东化工,2013(22):160-161.

[10]戴一峰.实践教学应贯穿教学全程[N].光明日报,2012-04-18(4).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范文二:当代大学教育困境与路径分析

摘要:在现代社会复杂的背景下,传统教育的功利性、片面性以及教育自身的矛盾和功能上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使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反思传统教育的缺失与不足,积极吸纳生态教育新理念,建构大学教育生态系统,形成新的大学教育生态,是我国当前大学教育新的要求和任务。

关键词:生态范式;大学教育;路径探索

一、生态教育理论研究

20世纪60年代,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社会问题,给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根本性问题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也出现了明显的生态学发展趋势,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新兴学科。1966年,美国教育家阿什比最先在《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提出“高等教育生态”的概念:大学构造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大学环境,并提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的著名论断。1968年,国际教育计划研究所所长菲利普?库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中指出: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是高等教育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根源在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就业之间不相适应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课程内容和教育形式的陈旧落后与学生现实需求之间的冲突等,教育危机迫使人们最终认识到教育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辩证的双重互动效应。1976年,美国的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中最早提出“教育生态学”的科学术语。他认为: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生态学理论与机制,分析各种教育现象、问题及其成因,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趋势和方向。1998年,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宏图》报告中美国教育促进基金会提出了“大学生态系统”的教育理念,认为现代大学教育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综合整体效应的生态系统,应该在研究和教学、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校外和校内事物、国际化和民族化之间保持自然的平衡。与此同时,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题为《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中提出深层生态学概念。后来,阿伦?奈斯、澳大利亚的福克斯、美国的塞欣斯和德韦尔等人在深层生态学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生态哲学。以生态哲学观为基础的生态教育以现代生态学理论的整体论思想和基本准则为科学依据,用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认识世界,从而形成带有生态意识的价值观和发展能力。从教育与道德及社会的关系方面,主张把人培养成为积极主动、自觉、富有创新精神的批判者和建设者,积极融入社会、政治改革,能够承担起个性、社会发展的责任。综合上述各种观点来看,生态教育(亦称教育生态化、生态化教育、绿色教育等)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新的教育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以生态哲学整体论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机制思考和认识问题,从而树立生态整体观、和谐观、发展观,积极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等改革发展过程,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大学教育生态困境分析

传统教育是在工业文明形态下形成的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为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者为目标,以此认识世界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价值观过分张扬人类的主体性与社会性,却忽视了人类的自然性与客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人类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并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现代社会复杂的背景下,传统教育的功利性、片面性以及教育自身的矛盾和功能上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致使教育甚至整个社会发展陷入困境。人类面临的困境要求传统的“工业化”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必须改变,建立与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文化,确立新的教育价值观,即生态教育价值观,促进传统教育文化向生态教育文化转变,把“单向度的人”塑造成社会性与自然性完美结合的全面发展的人,实现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正如托马斯?贝里所说:“现代社会需要一种宗教和哲学范式的根本转变,即从人类中心主义的实在价值观转向生物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实在观和价值观。”[2]大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由人参与组建和科学管理的社会生态系统,既有人的要素也有物的要素,其中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过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和生态整体,教育生态系统在有序、科学的运行中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但是,由于生态教育文化缺失以及观念、视角的局限,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生态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生态意识淡漠。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我国的教育理念发展迟缓。所谓现代教育,依然是承袭工业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而这种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一般重视工具理性而忽略人文关怀,功利需求显著,生态意识淡漠。二是教育生态文化缺位。我国的教育文化往往忽略人的生态意识和发展能力,现行的教育体制没有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和体制,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教育行为与规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应试竞争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残酷竞争中迷失自我,扭曲人格,而这种应试教育的残酷性和功利性忽略了人的本性和成长生态环境和规律,致使受教育者生态素养和发展能力缺失。三是教育生态结构不合理。我国高等教育是以工业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作为主导范式,在办学格局上,以专科为主,综合为辅,形成宏观上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微观上的系、室建制抑制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局面。在目标取向上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能力与素养,其结果是学生因缺乏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而不能自觉主动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行为和规范。四是教育生态实践缺失。教育生态是以真实情境中的直接接触和真实体验为基础的,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识、情感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及批判性思维。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忽视教育生态实践环节,或实践内容、体制、模式的不合理,教育生态理念不能够有效地纳入到学生的常规管理中,甚至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难以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思维,进而养成行为和习惯,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影响教育效果。总而言之,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双重危机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失衡,和谐人格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人类原有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发展模式、伦理观、教育观等受到质疑,人类的价值观开始由工业文明主导向生态文明价值观转变。因此,反思大学传统教育的缺失与不足,积极吸纳生态教育新理念,构建大学教育生态系统,形成新的大学教育生态,成为我国当前大学教育新的要求和重要任务。

三、大学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指导思想

教育生态观从生态系统论出发,认为教育本体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综合整体效应的生态系统,教育本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和转化,体现教育发展的生态属性、功能和价值。教育生态化不仅是教育内容的生态化,更是教育本体的生态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一种自然、开放、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自觉地实现教育生态综合效益的新型教育范式。因此,在教育生态观下,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建立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和协调机制,使之与周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从而将人置于教育生态系统中促进人的全面、协调的生态性发展,同时通过这种和谐机制促进高等教育的生态发展。

(二)建设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教育生态系统的本质属性。从系统的观点看,在教育发展演化进程中,与周围环境诸要素之间构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系统网络,各要素各环节之间进行信息、资源交流,形成积极、健康的动态互动关系,并维持系统基本平衡。正是传统教育的功利化破坏了教育本身的生态平衡,才出现教育危机。因此,只有遵循系统的规律,综合考察对象,关注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动态效应,准确把握教育体系的生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促进内外协调,避免或减少系统的冲突和矛盾,实现整体优化,从而保持其发展的整体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2.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生态运动是生态系统的实践本质,教育生态的最终目标和归宿不是单纯的理论探讨,而是教育生态的实践运动。教育生态观从生态内涵阐释教育价值理念,在理论上形成自身本体式建构,协调自身特有的生态系统。在实践中立足于现实的人的本质,从社会生态分析出发,阐释教育内在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本真意义,构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的价值理念,从深层生态理念去建构全新的教育生态系统,创造一种和谐、可持续的教育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持续性发展,使教育真正成为具有理论与实践张力的现代科学。

3.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在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现代社会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态存在,教育系统本身即属于生态构造,在保证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和耦合的同时,使之与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社会需求系统、社会实践系统和营造自我发展的绿色空间相协调,构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教育系统的发展变化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制约着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化,这决定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必须在现实生活、自然条件中进行,准确研究教育现象,掌握教育生态发展与变化规律,全面优化教育生态,增强系统的活力和功能。

(三)建设路径

教育生态,在本质上,按照生态理念进行教育制度体系重新组织和改革,全面优化教育环境,促进教育本体的生态化,在教育生态运动中逐渐形成一种自然、开放、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自觉地实现教育生态综合效益的新型教育范式。1.教育生态文化建设教育生态文化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但有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还有健康、安全、愉快、舒适的生态需求。教育生态文化目标是回归人格健全、有鲜明个性的“人”本身,关注人的生态发展,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实在的生命存在,尊重生命个体的主体性或参与性,在社会实际、日常生活中扩展和丰富自我精神世界,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实现教育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在生态教育文化代替传统教育文化过程中必然引起教育功能的相应调整,从人的生态发展的角度对传统教育功能进行新的认识、发掘和整合,发挥更强、更好的作用。因此,教育生态文化建设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坚持生态价值取向,按照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改造传统教育文化,在教育观念、教育功能和教育任务等方面体现生态发展的要求,探索新的教育思想、方法、规律、内容和结构,建构新的教育生态文化。

2.教育生态内容建设现代大学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生态教育思想及其基本原则广泛地作用和影响着现代教育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各式各样的刺激因素之间的互动形成一种特殊的知识环境,发生健康的教育生态运动。因此,生态教育要从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与时俱进,更新、完善教育内容体系,要把生态教育思想、原则渗透到整个教育理念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实现人生价值观念重建。目前,高校实施的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更要培养学生的教育生态观,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和谐的人,从整体上认识自我及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教育所形成的文化是更加广阔、更高层次的文化,根源于真实、完整的社会生活,是人与自然、社会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有利于激发教育主体的认知情感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使之转化成为个人内在的一种教育行为,自觉承担起对民族、社会、国家的责任,最终实现对教育主体即大学生的思想、人格、能力等方面塑造和完善[3]。与此同时,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内涵发展。

3.教育生态实践建设教育生态是一个多种要素组成、多元发展联结的网状系统,以全新的教育视阈和方法,构造一个相互联系、千变万化、丰富的知识环境,拓宽人们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从而保持显性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育生态的核心价值在于尊重教育主体的知识、能力与情感诉求,关注人文精神和生命质量。实践是生态教育的基本属性,它依赖于灵活多样的实践教育将显性教育转化为隐性教育,在生态运行中自觉树立生态观念,培养生态情感,引导、产生生态行为,全面充分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形成良好的人格和精神世界。

4.教育生态制度建设根据生态系统理论,高等教育在生态演化过程中,与社会诸环境之间形成一定的生态性和生态关系,生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通过不同路径进行信息和资源的交流和转化,维持系统基本平衡和良性运行,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整体综合效益。在高等教育生态运行管理中,遵循生态学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动态管理,解决高等教育机体内出现的各种生态危机,如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区域分布等结构矛盾,以及政策机制、科研机制、评价机制等各种问题,确保教育系统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处于相对和谐、稳定的状态,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赵秀芳,苏宝梅.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高校生态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67.

[2]陈雯兰,邢运凯.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分析与设计[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5):127.

[3]赵辉.基于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33):67.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1.高校行政管理现状思考论文

2.关于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思考论文

3.高校档案文化价值的思考论文

4.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论文

5.关于高校职称评定的思考及对策探讨论文

6.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与思考论文

933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