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比较教育学论文

比较教育学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比较教育学论文

  以不同视角关照比较教育学知识与教育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实践来看,比较教育学仍然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比较教育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教育学论文范文一:关注中国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问题是大家关心的话题。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明确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概念。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扫除成人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以及消除男女受教育之间的差别。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论坛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召开,通过了《达喀尔纲领》,使得全民教育的目标更为具体化并确定了时间表。

  为了积极应对《达喀尔纲领》,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全面地总结了2000年达喀尔世界全民教育会议以来中国全民教育实现的历史性的突破,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扫盲及其少数民族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同时也清晰地记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推进全民教育的历程。

  一、全民教育思想的兴起及其基本内涵

  早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就宣告:“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几十年来,许多发达国家把全民教育作为缓解社会危机和国家反贫困计划和经济振兴计划来对待。亚太地区于198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推行“亚太地区全民教育计划”的建议。1990年3月“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在泰国宗迪恩召开,这标志着全民教育思想的正式产生。进入21世纪以来,全民教育思想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之一(另一个是终身教育思潮),它不仅主导了当前世界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

  全民教育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三:首先,从个人发展的层面上看,全民教育既是使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籍以促进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又是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其次,从社会或国家层面上看,全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和国家走出危机、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然选择。第三,全民教育是促进世界文明共同繁荣的需要。目前,全世界面临着一些令人生畏的问题:环境的普遍恶化、人口的迅速增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等等。教育,尤其是面向所有个体的全民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全民教育思想教育主张

  首先,从教育对象的范围来看,全民教育主张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儿童的早期护理与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扫盲、特殊教育、技能培训、妇女教育等等。显然全民教育的对象是无所不包的一切有生命的个体的总合。全民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全民”,是无条件的,有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涵,致

  力于是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获得学习的机会。实际上,处于现代社会阶段的全民教育思想也有理想化的成分,人类目前还不可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受到基本相同的受教育机会,甚至不能保证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甚至未来人所追求的目标。

  其次,从教学方法来看,全民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它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现代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全民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和开放性。一方面,全民教育内容丰富、对象复杂、形式多样,要求教学方法依具体情况而不断变化,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远程教育的空前发展,使全民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必然向开放性方向发展。还有,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提出,全民教育必然要反映自我教育、自主学习方面的教学方法的要求。但是现代全民教育思想在凭借现代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还要继承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精华。

  第三,从教育目的来看,全民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全民教育是普及教育的继续和发展,只有建立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机会均等,从而使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成为可以实现的理想。但是,全民教育拘泥于普及教育,它放眼全球,从解决人类普遍关心的、困扰人类的一些世界性问题高度,来审视教育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全民教育不仅仅是人的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必须。,并有一定的意识和能力参与解决困扰世界的一些重大问题。通过全民教育,让全人类和平共处、共同进步,从而使世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最后,从教育内容来看,全民教育思想作为代表现代社会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思想,越来越与终身教育思想融合起来,在教育内容方面体现出无所不包的广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中国政府率先承诺在中国普及“全民教育”,为此,中国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使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全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10年来,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2000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成就。目前在发展中人口大国里,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同时实现“文盲人口减半”和“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中国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广泛好评。

  但是也要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中国的农村教育事业和扫盲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由于人口众多、国力相对落后,中国内地仍有8700万成人文盲,其中青壮年文盲2300万人,全国8%的地区还没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又是非常困难的地区,在农村教育方面,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大力推动西部‘两基’攻坚任务,本届政府决心要在任期内完成这项任务。

  中国不仅要保持已经取得的成果,还要面对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此次高层会议恰恰为各国代表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和探讨的平台。虽然我们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有自己的国情,各国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教育差异,但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全民教育发展的奋斗目标,相信此次会议将有力地促进全民教育有关问题的解决。相信这次高层会议的召开,必将为世界全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比较教育学论文范文二:日本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

  [摘要]:为了适应日本社会的变化和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迎接21世纪的挑战,1984年,内阁大臣中曾根在第101次国会上,提出把教育改革作为施政的三大政策之一,同年设立了直属大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要求对有关教育的各项政策进行全面、综合的调研和审议,并提出教改方案。日本也掀起自明治维新以来的所谓第三次教改浪潮。面对21世纪的科技、教育发展日本提出了三个教育目标:①广阔的胸怀、强健的身体和丰富的创造力; ②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 ③世界中的日本人。

  [关键词]:80年代 教改 高等教育 发展趋向

  历史迈入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社会,知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主导力量和社会进步的直接推动力:21世纪也是网络信息的时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的需求,尤其是信息通讯的迅速发展对社会、教育都有极大的挑战。21世纪的知识“产品”席卷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全面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不但经济全球化,东西方的教育、文化也在经济全球化中互相碰撞与融合;21世纪是人为中心的时代。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更加重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对于人的潜能的开发,以及人对社会生活的自觉参与。

  人们发现面对即将到来的世纪,唯有做的就是在教育上的改革。只有改革教育上的不足点,改进教育的缺点才能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给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培养人才。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迅速超过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但从80年代末开始日本经济陷入低迷期,使日本于70年代确立的“技术立国”的神话破灭,经反思使人们意识到是日本经济赖以重振的基础研究和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出了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教育从新恢复过来为社会、经济服务呢?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大量的加大职业教育的数量,大量兴办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以及专业学校。一方面给日本经济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利益至上的教育思想,给学生、给家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随着日本经济发展速度的降温,政府必须面对如何改革当时教育制度。具体做法就是把以往教育重视经济的价值取向转变为强调人的精神丰富,打破学校教育的终结性与封闭性,试图在一种大教育观的指导下,建立终身学习的网络;并且,突出了教育的灵活性、个性化和特色化;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增强文部省的政策指导职能和地方教委的活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弹性化,发展研究生教育,振兴学术研究;加强国际交流等。只有这样日本的经济才能发展,虽然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高等教 改革有所收获但是办的不太成功。此次的教育改革是日本教育改革的第三次教改浪潮,它重点放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尤其是职业技术和专业学校的改革上。日本80年代踢出的教育改革目标具有浓厚的国家主义和能力主义色彩。

  1987年8月,日本内阁设立了“教育改革实施总部”,负责落实“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改革方针。同年9月10日成立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研究机构——大学审议会,期望通过高等教育推动第三次教育改革。但是,限于当时日本社会所处的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其教育改革实践基本上是在战后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框架内进行了局部的修补或调整。总的来说80年代的教育改革动作不大,也没见到什么明显成效。

  那么,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倡导的教育改革迟滞不前,而改革的动力冲不破传统的阻力呢?到世纪之交的2000年,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与大学教授谈到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启动时认为,80年代的教育改革之所以失败原因有二:其一,是当时的“临时教育审议会”缺乏行政能力。因为“学者及教育家在实行改革方面是缺乏力量的”。其二,是教育改革理念缺乏哲学指导思想,没有确立作为支柱的基本方针。关于战后的大学和研究生院改革,他认为“日本的大学偏离了以制定国家政策为宗旨的轨道,继续维持着19世纪的保护所谓‘象牙塔’的旧体制”。总之,人事上的失败是导致“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教育改革主张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

  其实战后日本有三次的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80年代以来的改革就是第三阶段的改革。从70年代初开始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国际化。70年代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教育以完善人格为目的”,“完善人格,作为教育努力的最终目标”。1971年6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省提出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整体扩充改善的基本政策》的咨询报告,这个文件成了日本7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日本继明治初期和战后初期两次重大改革之后的所谓“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据。1974年6月文部省制定的《大学院设置基准》,使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法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1978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其咨询报告中提出修改《大学设置基准》,使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1984年日本政府设立直属于首相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1985年6月,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咨询报告》,是80年代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1987年9月,文部省设立了大学审议会。概括起来,80年代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放高等教育机构;二是充实与改革研究生教育;三是加强学术研究。

  90年代,日本对大学课程进行改革,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的一体化。1995年,日本政府确立了科技创新立国的国策,并相继制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实行“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90年代后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扰着日本高等教育界,据此,文部省修订了《大学院设置基准》,并出台了其他相关政策措施,开始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1998年10月,日本大学审议会提交了题为《21世纪的大学像和今后的改革方策——在竞争环境中充满个性的大学》的咨询报告,全面规划了21世纪初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及改革方针政策。2001年6月11日,文部科学省向日本第10次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审议通过了文部科学省的“大学结构改革方针”。总的来说,90年代以来大学改革主要是四项:第一,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本科教育进行改革;第二,把大学院建成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在质、量两方面进一步充实大学院的教育;第三,向社会开放设施设备等学习条件,为社会人士提供更多的终生学习机会;第四,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全面展开。

  日本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无论从规模、制度、组织和培养方式等所有方面均面临着挑战。为应对挑战,日本政府至今仍持续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并把研究生教育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这是日本追求新的国家目标的需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在以IT产业为标志的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与美国相比也处于下风。可以说,缺少创造性人才,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日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所以日本要想在国际社会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更加积极地对国际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对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以加强基础研究,多出一流研究成果,培养世界顶尖科技人才,推进日本的产业振兴,实现由“日本制造”向“日本创造”的转变。

  其次,这是日本大学摆脱生存危机的需要。90年代以来,日本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即少子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就学率几近100%,高中阶段的学生就学率也已达到96%以上,高等教育的学生就学率如果将高等专门学校计算在内的话则超过60%,即日本社会已经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自1992年18岁人口高峰过去以后,到2009年高等教育将进入全部高中毕业生入学时代,日本高等教育机构将面临着由“学校选择学生”转为“学生选择学校”的挑战。这一发展趋势必将导致以招收本科生为主的私立大学的经营越发走向困境,而以承担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日本国立大学要维持生存就必须实行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采取扩招以广泛吸纳成人研究生入学的政策,将成为国立大学抢夺生源的有效经营策略之一。

  第三,是日本应对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挑战的需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比较封闭的。但随着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以及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迅速进展,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在逐渐加深。日本要在全球化时代增强国际信誉,就必须创造面向世界的开放性环境,以吸引国外优秀人才融入日本社会。在这方面,日本的教育机构特别是大学和研究生院在广泛吸纳留学生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综上所述,日本研究生教育制度创新是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理性选择,其改革过程主要是围绕“入口”和“出口”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从国内形势看,前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缓解大学生存危机和满足国民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对高层次教育的广泛需求,改革研究生教育制度和培养方式,实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弹性化”、“多样化”;从国际形势看,要摆脱经济长期低迷的困扰局面而实现产业振兴,就必须通过改革大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生教育的组织机制、加强大学的基础研究,以培养能够活跃在国际尖端研究领域的精英人才,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而追求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实行研究生院“重点化”改革,实现高等教育“高度化”。

  当然,日本研究生教育制度创新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方面。如日本COE项目的实施类似中国的“985工程”。而在立项建设的过程中,日本政府一改过去那种由政府行政命令式的均摊或指派的办法,改为以日本学术振兴会为中心、另由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私立学校振兴·共济事业团、大学基准协会四个机关联合组成的“21世纪COE计划委员会”——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来实施,就值得我们借鉴。但日本通过扩招来摆脱大学生存危机,使研究生院人满为患、研究生求学意愿低下、博士过剩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导师指导能力欠缺等问题,同样值得我国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国际教育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96页.

  (2)李振玉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

  (3)赵洪伟.《日本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第320页,第327页,第326页,第337-338页,第338页.

  (4) 李振玉.《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研究生教育制度创新的过程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

87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