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
基于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
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在完善课程体系、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分制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公选课的教学现状决定了该课程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最终效果。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的调查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基于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的调查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公共选修课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文章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的现状为调查依据,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现存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以期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 访谈 问卷调查 教学改革
一、引 言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公共选修课这个领域的调查研究,旨在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作为高职院校整体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全面达成教育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延展作用。
高职院校大力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公共选修课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
目前高职院校已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公共选修课体系,然而,公共选修课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研究将通过对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已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这些课程的设置频次、辐射范围、方向目标、选择人数、授课效果等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调查研究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分析学生不同倾向性的外因和内因,共因和个体因素,再对比国内外其他高职院校的情况,参照已有的经验教训,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旨在从选修课建设的角度去探讨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体系的发展,从而最终促进学生的就业与未来发展,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思路。
二、研究背景
百余年来,国内外许多知名高校在公共选修课的建设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由于学校类型、教育理念、目标设定、发展阶段以及侧重点的不同,其做法和方式也不尽相同。
根据黄伟力[1]的研究,国外大学选修课的课程模式大略分为四种:一是核心课程模式,以哈佛大学为代表。二是经典解读模式,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三是分组必修制模式,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四是隐性课程模式,以牛津大学为代表。其中,核心课程模式和经典解读模式占主导地位,为多数学校所采用。这些选修课功能多样,分为价值导向层面,心智培育层面和知识扩展层面。而且国外的选修课内容趋向专题化,注重学科交叉。而国内高校的公共选修课总体而言,也分为价值导向,心智培育和知识扩展三个层面。课程的设置方式介于核心课程模式和分组必修制模式之间,分类多是以学科门类为标准,例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等等。
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在本科院校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功经验,但高职院校的情况与本科院校又大不相同,二者在培养方向、目标设定和侧重点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成功经验不能完全照搬。2006年,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的启动,促使高职院校更加注重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和外延扩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变。
高职教育应该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不容忽视。
三、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研究为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一个课题。项目组成员经过前期的文献检索,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设计了调查问卷的初稿,并在一部分学生中进行了测试,然后根据学生们的反馈进行修改,确定了最终问卷。本研究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90份,回收率98%,其中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由14道选择题和1道问答题组成。问卷得到的主要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与就业有关的课程还是非常重视的。尽管57%的人根据兴趣选课,41%的人最爱艺术素养类课程,但实际上,最终有75%的人选了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类课程,有48%的人目的是增加就业机会。这说明学生们还是能从现实出发,更多地关注毕业与就业。
结合问答题和访谈结果,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管理层面
首先,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的分类和多数高校一样,是以学科门类为标准的,主要分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涯指导、人文文化、科技文化、艺术和专业选修五大类。学校规定,学生要在这些不同领域的公共选修课中修满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这与国外的“分组必修模式”较为接近。
但是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在设立公共选修课之初,并没有明确阐明设置公共选修课的理念及考虑的核心问题,我们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式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很多方面与本科高校相重叠,造成定位含糊,成效缺失,监管不到位。
其次,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的结构没能同步调整,学校缺乏开设多样性公选课的教师,尤其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多面型教师,使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充分发挥。
再次,监管不到位。学校虽有校规校纪,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学校规定一学期累计旷课达多少节便要给予一定的处分,但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却流于形式,有些学生并没有因旷课而受到处分。类似的规章对学生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造成学生逃课没有顾忌,不思后果。再者是任课老师和管理人员检查监督力度不够,使学生有了可乘之机。特别是大课,由于其考勤检查难度较大,再加上大教室的扩音设备不理想,学生听不清老师讲话,造成大课逃课率偏高。
最后,评价机制不健全,考核方法过于单一,有些考核实践能力的考察无法实施,学分制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2.教学层面
公选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有的课程受到学生欢迎,表示有很多收获,有的课程学生满意度不高。通过调查,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课程不能兼顾选修课学科跨度大、学生前期知识储备不足的特点,避免与专业课的重叠,有些没能侧重普遍性和实用性。有些受欢迎的选修课人满为患,有些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的课程也为了修满学分不得不选修;二是课程内容难易不均,有的专业性太强,有的又太简单,有的内容老套落伍,跟不上时代发展,“年年岁岁花相似”的选修课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与专业的需要;三是教学方法陈旧,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缺少互动,课堂缺少活力。老师讲课不风趣,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另一方面,有些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授予的知识过难,没能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及时调整,让学生如在听天书一般,很难消化掌握,想听也听不懂;四是监管不到位。由于公共选修课往往采取大课的教育方式,教师难于有效管理,学生兴趣自然降低,逃课现象大量出现。加上考试不严,容易蒙混过关,一些学生认为很多课只要考前背背笔记就搞定了。通过数据可以看到,教师授课的好与坏、是否采取点名形式等教师的因素对于大学生的缺课情况也是有着很大的影响;五是重视不够。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出现忽略对公共选修课等非专业课的管理,忽视人才的引进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同的教师、相同的教案一教到底。 3.学生层面
调查发现,大学生逃课反映最多的理由是认为学校课程对于实践可有可无;学生们对于上公共基础课的积极性不高,认为这些课程没有多少实际作用,没有正确地理解这些课程的意义所在。如果老师管理不严,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就会逐渐淡化,形成“一次多,二次少,三次寥寥”的课堂到课率,即使采取强硬的管理措施,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究其原因,主要是选修的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自身知识和素养的提升,而是为了学分而修,因而,他们往往选择一些容易通过的课程;也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旷课,为了迁就考级考证,课外辅导,业余活动,兼职工作等其他事项,选而不修,使公选课流于形式。
部分学生进大学后,学习目标不明确,或者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加之在大学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律性,不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因而学习松懈,没有学习激情。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大学是为了毕业而不是为了学习”的观念也是造成大学生逃课的一个重大原因。
四、解决办法
1.管理层面
首先,不同学校采取了不同的公共选修课的分类标准,就说明了他们在设计这一教学体系时,所考虑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例如麻省理工学院,这是采取分组必修模式的一个典型代表。培养目标是开发学生的理解力、成熟的处事能力和迎接现代社会挑战的能力。很明显,这种模式符合麻省理工学院“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美国的伦理价值观、政治秩序及内外政策”[1]的目标。
那么,高职院校在实际确定以学科门类为标准的分类体系和若干领域必修的分组模式时,考虑的核心问题是专业训练、某种教育理念、文化教养,体现对一种特定的社会制度或价值体系的理解与认同,还要面向生产第一线的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上,才能确保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式相融合,课程的实际内容与设置理念不脱节。
国内外很多大学设置公共选修课的目标都是多元的,但大多都包含价值导向、心智培养和知识拓展三个方面,这是高职院校可以借鉴的。可以把教育理念及学生的成长需求作为目标,从而完善高职院校的公选课体系。高职教育的本质不只是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而应同时使他们具备健全的职业人的素养和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
确定了科学合理的目标,就要有相配套的课程标准相匹配,同时提供客观而全面的评价体系,才能促进公共选修课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收到实效。
其次,要加强对公选课必要性的认识。公选课更偏重于素质的养成,是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和职业素养的必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素养包括职业岗位素质,职业生涯理念,职业精神,职业礼仪和不断适应变化的自我开发能力。[2]这些都可以在选修课的领域内得以扩展和强化。
再次,要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善师资队伍的现状。从师资队伍的结构,年龄比例,经费投入,硬件设施,鼓励和监督政策,到校企合作专家的配备,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才更能胜任这一教学要求。学校要鼓励大批学术和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责任心、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投入到选修课的教学中来,让学生们都能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增强选课之前对授课教师资质的介绍,将选修课程的简介、教授配备情况、教师的学术水平及研究成果公布出来,使学生选课时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选课的成功率,也有利于提高师生双方的满意度。
最后,可以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作用,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基础、能力和特点形成有各自特色的学习形式,教师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能,拓展课堂的张力,形成重过程轻结果的考核方式,设计提高教学效果的合理的考核目标,以评促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强调实用性和能力的考查,采取笔试以外多种灵活的考核方式,以期推动学分制改革。
学生希望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选修课程,比如减少公共选修课期末考试的科目数,尽量不进行期末考试,学习成绩应以平时表现为依据,从上课的考勤、课堂参与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给出优秀、通过、不通过的考核评价。
鉴于此,可以通过学分折算的方法,把学生课外活动和课堂表现这两个隐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使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得到正式的认可,使学生彻底改变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不良习惯。还可以通过学分互认的方法,把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的表现纳入考核体系,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相对灵活又有章可循的弹性学分制,从而解决高职院校因为强调实践能力和行业针对性强而不宜实行学分制的问题。
2.教学层面
首先,要确立灵活有效的课程形式。根据每个门类不同的课程标准,要配套灵活的形式,如经典解读、专题分析、互动研讨、概论导读等;以多样的形式来呈现多样的课堂,加强师生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逐步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自信,锻炼能力;课堂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增减自如,在一定的框架下给予教师更高的灵活性和自主权,使公共选修成为能够培养大学生社会竞争力的课程。
其次,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补充课堂教学。网络资源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实时传递,拓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及时沟通与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公选课的吸引力。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经实现网络选课,这一举措在教学管理上表现出了很大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如果把这一形式再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层面,必将收到可观的效果。
最后,深入了解学生所想,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学生理想中的选修课应该是能够真正学到东西,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的;是应该实用,贴近生活,形式多样的;课堂上应该是自由有趣,形式多样的,但是我们的选修课可选课程种类不够丰富,课程内容较为枯燥单调,一些老师的授课形式单一固定,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更多的时候,是选课制度所导致的学生们选不到自己想要的课程。希望老师的授课是幽默自由活跃的,希望考核的形式不要带来额外过重的学习压力,希望考勤和作业是合理并且有意义的。根据学生的意见,公选课的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反应,及时与学生沟通,反馈意见,定期作出调整,增加某些受欢迎的科目和平行班级,缩减某些课程,推广学生易于接受的授课形式和方法,提高公共选修课在学生中间的影响力。
3.学生层面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是为了学分而选修某些课程,既违背了学校开设公选课的初衷,也带来了学分高于一切的不好风气。而且太强的功利性促使一些学生只热衷于选修与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性课程,而忽视了人文社科和道德素养的完善。这样长久下去,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影响到授课老师的情绪,最终使公共选修课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要督促他们尽早尽快地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认识到公共选修课对他们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促进未来职业发展的必要性。
其次,针对学生逃课的心理给予必要的疏导,采取相应的措施。一些优秀的学生之所以要逃课,是因为他们认为课堂和书本上的内容不能够充分增加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对这些学生学校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参加更多的科研调查和实践项目;一些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往往忙着玩网络游戏,忙着谈情说爱,忙着考驾照,忙着考证,忙着找工作赚钱等等。目前高校大学生流行的一句话“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形象地反映了大学生的逃课现状。针对这些学生,学校可以一边严格考勤纪律,加强班级管理和宿舍管理,一边用一定的奖励政策来引导他们重新回归课堂。
最后,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在调查问卷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无暇顾及选修课的学习,导致了选修课选而不修的情况。无论是忙得放弃选修课还是闲得逃课,都表现了现在年轻学生们一个普遍的问题: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不会自我管理,不会平衡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因而学校有必要据此进行一定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自立,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能够完成好社团工作、班级工作和社会工作,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而发展完善的品格和人文素质。
五、结 论
公共选修课开课可以灵活多变,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作出调整,能够紧跟市场需求,及时反映社会进步,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公共选修课不仅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寻求个人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力和办学声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从管理、教学和学生三个层面入手,改变完善高职院校公选课的现状,尤其是学分制在公共选修课中的探索和尝试,可以为必修课的培养方案提供有益的补充,更可以为高职院校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