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职业技术教育相关论文

职业技术教育相关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职业技术教育相关论文

  顾名思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特定职业、特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使之具有包括职业技术、技能和技巧以及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职业技术教育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职业技术教育相关论文篇一

  《浅议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

  [摘要]“人格本位”的价值取向取代“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成为当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当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面临双重任务:强化普通基础教育以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伦理价值和人文价值;加强专业技能教育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功利价值。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当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当前经济发展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人格本位;功利价值

  [作者简介]宁维芬,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南宁5300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218-03

  一、当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遵循“能力本位”。顾名思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特定职业、特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使之具有包括职业技术、技能和技巧以及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由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以社会产业对职业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对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造就大批社会急需的优秀劳动者、推动现代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巨大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多种突出能力培养的成熟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rn-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和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承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TAFE)。这些模式大体构成了西方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流。

  毋容置疑,“能力本位”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大作用,但它的弊端也日渐显露。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尤其是信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人们职业岗位变换的频率也越来越快,定位狭窄、针对特定岗位的“岗位能力”培养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其次,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与日新月异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终身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不仅关注职业能力,更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格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价值观正逐渐取代“能力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价值观,成为当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流价值观。

  “人格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增强劳动者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人格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观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论,在新知识、新技术以加速度增长和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新意识,去面对当前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因此,学生的首要目标是获得其未来服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技术、技能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发挥个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换言之,当代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不是劳动工具和“工匠”,而是具有一定职业技能、有较强烈的自主意识、特别是自主创业意识并拥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劳动者。

  “人格本位”价值取向的职业技术教育所追求的能力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使得职业技术课程教育从特定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变为广泛的综合的职业能力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强调“关键能力”教育。“关键能力”亦称“核心能力”或“普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亦即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故亦称“可携带的能力”,它具有相通性和可转换性,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它,它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关键作用。“关键能力”包括5种必修能力和3种基本素质。5种必修能力是支配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支配信息的能力、驾驭系统的能力和采用技术手段的能力。3种基本素质是读、写、算、听、说基本技能,思维技能,个性品质(包括责任感、自尊心、正直、诚实以及社交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关键能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追求的能力的范畴。

  为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实现“人格本位”的价值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了很大变化。德国实行“职业基础教育年”,在职业技术教育的第一年,学生学习普通文化课和某一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及技能,第二、第三年才开始分专业教学。因而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性、普通性增强,专业性谈化。德国把该国承认的450种培训职业分为13类,规定任何一种职业教育在第一年都要按13大类进行基础教育及培训,基础教育培训开设普通教育课程,包括德语、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等。英国在国家承认的职业技术资格教育中,均开设交流、信息技术、计算三门课程并须达到规定标准。法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专业课程大幅减少。日本规定各类职业高中在第一年均开设统一的普通基础课,学生在3年的学习时间里,有近一半的时间学习普通教育科目,这些科目包括日语、数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可见,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中,通识教育、通才教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格本位”的价值取向已深深根植于其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及体制中。

  二、当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远远未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批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岗位,就业能力不强。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等客观原因,但与职业技术教育理念落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密切关系。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面临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为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倾向:学科主义崇拜与实用主义泛滥。

  学科主义崇拜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无视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片面追求知识的理论、系统性、逻辑性。主要表现为以理论知识为课程内容主体,按学科分类划分课程门类,以理论知识为学习起点,按知识本身的逻辑组织课程内容,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科主义崇拜的课程设置追求系统地阐述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学会科学思维。最集中的反映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严重脱离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及学生实际,混淆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别。结果是学生学得苦却收效甚微,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职业能力低;教师教得累却看不到成果,上课如同对牛弹琴,教学积极性严重受挫,师生陷入

  互相埋怨的恶性循坏。

  职业技术课程设置的另一个倾向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实用主义泛滥。与学科主义崇拜无视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相反,实用主义一味急功近利地迎合市场需求。突出表现有二:其一,专注于学生特定岗位能力和特定技能的培养,忽视乃至轻视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课程设置上,大量压缩甚至基本取消普通基础课程,学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普遍偏低,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其所充当的社会角色不相称,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弱。其二,不顾自身条件和特点,盲目跟风,不加考虑地设置所谓“热门专业”和“紧俏专业”以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如不顾本校的师资条件、设备条件,一窝蜂地赶时髦开设热门专业;对市场需求不加分析,不去考察其发展需求还是短期需求,不分辨其规律性还是偶然性,只要当前有需求,就不顾一切地上。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徒有专业的虚名,缺乏扎实的职业能力,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学校不仅未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办出特色,树立品牌,而且很容易导致专业设置有名无实的消极后果。

  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上述弊端,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人格本位”为价值取向,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兼顾职业技术教育的功利价值和伦理价值、人文价值,强化普通基础教育,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技能教育,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首先,课程内容设置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学科主义崇拜倾向,又要反对急功近利的极端实用主义倾向,做到普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并重,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伦理价值和人文价值,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功利价值。普通基础课程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强化。基本课程应包括语文、计算机应用、数学、职业道德、艺术、体育、相关社会科学(历史、地理、法律等)和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在时间上,应保证有1年的时间进行普通基础课程的学习。唯其如此,才能为学生的职业技术生涯打下牢固的文化基础和道德基础,增强学生跨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偏低的局面,才能使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摆脱“工匠”的不利处境。当然,职业技术教育的普通基础课程绝不是照抄普通中学的课程。它必须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针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而编写。因此,一套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普通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便成为当务之急。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要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彰显职业技术教育的功利价值,满足社会对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一方面,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要贴近市场需求和就业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对区域劳动市场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在深入的市场调查基础上设置的专业课程,应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逐渐形成品牌课程,形成学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机制,进而培育富有本校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结合本校实际,立足本校特点,切忌不顾实际的盲目跟风和好高鹜远。本校的师资条件、设备条件和所拥有的社会资源,都是影响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因素。只有立足本校特点,才能培养出真正为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当然,本校特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在教师中提倡终身学习理念,鼓励教师积极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这样才能保持专业课程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其次,课程设置的形式,推行模块化模式。所谓模块化,就是将对实现职业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打破学科课程过分知识化、系统化倾向,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为中心,设计的着眼点是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方向将相关单元组合成模块,不同模块的有机组合形成不同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不同模块的组合,及时实现对专业方向的调整。模块化模式的灵活机动性,赋予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极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模块化模式是对传统的学科中心模式的重大突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职业技术教育相关论文

2517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