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教育对比论文
浅谈中英教育对比论文
我国英语教育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通常会参照英国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教育教学模式,获益颇多。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英教育对比的论文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中英教育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中英教育对比论文篇一
《关于中英职业教育对比的思考》
[摘 要] 英国职业教育与我国职业教育一样,也经历了一个由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学习与借鉴英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消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文凭差别;不断创新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和办学体制,设立职业教育的学位序列;改革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正名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关键词] 中国 ;英国;职业教育;文凭差别;办学体制;管理体制
一、 问题 的提出
笔者于2006年春赴英国剑桥进行了访问,期间对英国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有一定了解,英国 发展 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英国是世界最早的工业化国家,也是现代教育的发源地。英国的普通教育曾经引领世界,英国的职业教育比起普通教育发展较迟。在欧盟等发达国家中,英国的职业教育比较法、德等国也有一定距离。英国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政府才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了包括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英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又陆续发布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与培训》政府教育白皮书以及“国家教育和培训目标”等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法规,把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以期振兴英国的 经济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上世纪末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德国、加拿大)的成功经验而兴办起来的,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政府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 法律 法规。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地表现在数量与规模上,而质量与特色则没有跟上来。我们认为,对于职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应该更多地向德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学习;而在制度与政策上的国家与政府作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英国。
二、英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1.消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文凭差别
为了有效地增加青少年受教育年限,提升教育水准,2001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提出了14―19岁教育阶段的概念。他们认为,14―19岁是人生观及知识、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2001年1月24日时任教育与就业大臣的大卫・布鲁凯特(David Blunkett )在经济协会年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随着就业性质和经济行为的变化,拥有灵活的技能和技术的劳动者必须能够保持相应的变化,这对于经济的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同年6月教育与就业部颁布的《国家技能纲要》,进一步强调了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后来的教育大臣埃斯特尔・莫里斯(Estelle Morris)和现任教育大臣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都坚持了同样的观点。2002年4月,教育与技能部发布《14―19岁,更多机会、更高水准》咨询报告,提出了延长义务教育时间,推进职业教育,提高 社会 劳动力素质的具体方案,职业教育被摆在14―19岁教育阶段的重要位置。一是在国家课程中增加职业类课程的比重。继续在必修课中保留 科学 和技术两个科目,在其他学科中渗透技术和技能教育,增加职业指导内容。二是建立职业和普通教育的混合 考试 机制。鼓励学生在14―16岁阶段选择职业方向。这个阶段考试,既可选普通学术科目,也可选职业类科目,由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2005年,设立8个职业教育考试科目。三是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公民责权、职业性方面的学习以及广泛的课外活动,例如 艺术 、 音乐 和 体育 。四是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在正式表述中,义务教育阶段的GCSE证书和高中阶段的文凭(A levels)不再冠以职业的或学术的。如工程机械与数学、艺术和设计等有同等地位。
我国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八届人大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会议和《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具体是: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 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 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国家目标的宏观指导下,各地也相应制定了地方发展目标。以湖南为例,该省《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35万人,在校生达到100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20万人左右,在校生达到60万人左右;年培训 农村 劳动力500万人次,年培训在职职工200万人次,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万人次。湖南省教育的“十一五”发展目标,提出了重点打造的“八项举措”,其中一项谈到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并举,到2010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含中专)的在校生人数应该大体相当。但职业教育的实际又是如何呢?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普通高中得到发展,而职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却在萎缩。1998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72万人,占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58.29%,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54.12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52.86%。1999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上年下降2万多人,2000年比1998年减少约1万人。2000年11月,湖南省对岳阳、常德、怀化3个市的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了实地调查,农村职业学校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份额,已从1997年的49.07%下降到2000年的40.15%。2001年,全省中职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37.64%,2002年进一步下跌至35.65%。至于办学条件与办学经费,职业学校离要求更是相差甚远。2000年,湖南省对11所农村中职学校调查,生均专业教学设备为1 369元,与正常标准相差254元。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本科以上学历仅占专任教师的42%,比农村普通高中学校低19个百分点[1]。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重普教而轻职教,如果政府能从证书上取消二者的差别,统一学历,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2.不断创新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和办学体制,设立职业教育的学位序列
中等教育上连升学和就业,下接初等教育,具有升学准备和就业准备功能。如何实现这双重功能,历来是个棘手的问题。从建立文法中学和技术中学的双轨制,到推行兼顾升学与就业的综合中学,再到实施中学后就业培训计划,英国人从未放弃对中等教育功能实现路径的探索。证书制度的变革是其中重要一环。1994年德林报告(Dearing Report)提出,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后应有三条出路:直接就业者参加国家职业资格(NVQ)考试;学术升学导向者参加高级普通教育证书考试(A Level);职业升学导向者参加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MVQ)考试。根据英国政府1991年5月《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白皮书规定,这三类证书在国家资格框架内相互融通。其中1992年专为16―19岁青年设置的GNVQ最有特色。它介于普通教育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之间,采用单元课程与单元学分累积制的方式,使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通过中介性课程过渡成为可能,构建了普教与职业课程一体化的技术平台。GNVQ一经实施就得到中等学校的广泛欢迎。1992―1999年有189 000名学生注册,涉及2 000所学校。2002年6月,66 000多人参加了中级GNVQ课程的学习,参加初级GNVQ课程学习的人数达到14 500余人。2003年5月,英国课程与资格委员会宣布,将于2006年8月逐步以职业课程普通教育证书(GCSEs in vocational subject)取代中初级GNVQ。这个变化很值得注意,它标志着英国人又在审视GNVQ实施中的新问题,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与劳动就业的结合问题,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
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定位在专科层次和职业培训、减轻政府的就业压力上。教育部长周济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这种定位,形式过于单一,而且不设学位,没有形成序列。这种短期的教育培训形式在客观上必定受到就业形势的 影响 而变化不定,对市场的依附性太强,缺乏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科学性。职业教育自身没有高等教育,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名义上为高等教育,其办学条件无论是设备、师资、资金投入等都不能与普通高校同日而语,其生源质量也是最差的。职业教育“先天”就不足,后天又缺乏营养,只是一时应急之举,权宜之计,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生自灭。职业教育既然是与普通教育并重的一种教育形式,为什么不能设立职业教育的本科、 研究 生教育,并授予自己的学士、硕士、博士呢?说到底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政策,还只是缓解政府就业压力的一种策略。
3.改革 职业 教育 的 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正名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体制不顺,是制约职业教育 发展 的一大顽症。对这个在许多国家都没有解决好的 问题 ,英国人率先提出了大胆的解决方案。近30年来,英国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几经变化。1991年由教育 科学 部更名为教育部;1995年教育部与就业部合并,更名为教育与就业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两部合并从宏观管理层面上解决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此前英国与许多国家一样,教育部和就业部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上职能相互交叉、相互制约,彼此有着很多矛盾。英国于1986年成立了由就业部领导的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负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政府明文规定,职业资格与普通教育文凭互通。这无疑侵犯了教育部的利益。后来发生了两部对培训和资格证书及其授予权的争夺战。两部合并后,1997年原教育部所属的学校课程及评估委员会与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合并,争夺战也由此而告终。此举不仅得到了本国 工商界和学术界的赞同,而且也为世界各国解决教育与就业的管理提供了借鉴。同时,两部合并为长期分离的学术和职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教育等值的教育提供了可能,是职业教育 历史 上一个重要的篇章。2001年6月大选结束后,教育与就业部又更名为教育与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新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将提高全体劳动力技能水平作为政策核心,突出了对技术教育的重视。新机构成立两年多来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高等职业院校并没有归入高教部门,而是单设了职成司、职成处,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放在一起。成人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曾盛极一时,在上世纪末,基本上烟消云散了。现在的职业教育如果不引起国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很可能要重蹈成人教育的覆辙。过去,设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现在下放到省市,国家连审批都不管了。审批权下放到地方后,高职院校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地方政府对这种很难显示自己政绩的职教工程是只批不管,更不愿意出钱,挂完牌就万事大吉了。
由于没有列入教育部门专管,在 社会 上职业教育也很难得到认可。港商与爱国人士对教育的捐献,普通高校、普通中学甚至希望小学都能得到,唯独职业院校从来没有得过一分钱。从 理论 上说,职业教育关系到国家千千万万的第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与造就,它的回报率是最高的,也是最需要大力投入的,只有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最好的师资才能培训最优秀的人才,但实际情况却是职业技术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远远不如先进 企业 的生产设备。这就好比一个发展 中国 家培养的学生到一个发达国家去就业,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吗?一些地方政府宁愿花钱修建一些使用几天,闲置一世的楼台场馆(如一次性使用的 体育 赛事场所)也不愿给当地的高职院校出资。
4.发展教育事业的自身诉求与教育产业的双重动力
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美国哈佛大学,排名第二的英国剑桥大学(上海交大的2006年世界大学排名)都是私立大学。按照 经济 规律 ,资本的投入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据世界有关机构调查,全世界赚钱的行业中,教育培训排在中上的位置。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是12.3%,在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指标更是高达20%。在英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剑桥、牛津这样的城市就是靠大学支撑的。每一个中国学生自费到英国读大学(预科两年,大学三年)约花费100万至200万元人民币。英美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国际学生都要收取比本土学生高得多的高昂学费。留学生交纳的不仅仅是高昂学费,还有生活费、住宿费及其他费用,带动了第三产业。每一个留学生同时也给留学国家增加了一个就业机会。 目前 有超过60 000名的中国大陆学生在英国接受全日制教育,占到所有欧盟国家中国留学生总数的60%。2006年赴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签证发放数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21%,达到20 640份。英国的海外留学生中,中国学生占到将近15%,绝大多数是自费留学。除了学历教育外,英政府还大力兴办专为非 英语 国家幼儿提供全日制教育的寄宿学校,以及与之相衔接适合各年龄段的各类学校。据英官方 统计,仅英语教学这一产业每年即可为国家积汇10亿英镑。英国还在全球设立英语水平等级 考试 与培训,如英国 文化委员会设立的雅思考试和剑桥大学设立的剑桥商务英语考试。这两种考试也形成了一个产业。2006年,140 000名中国学生参加了雅思考试。中国加入WTO后,教育作为一种跨国服务行业,已经向世界开放。目前,82所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约占全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一半)正致力于在中国开展教育交流活动。英国已经在中国建立了两所中外合作高等院校,它们分别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
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诉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经济上的穷国。我国有13亿人口,近10亿 农村 人口正在走向城市成为农民工。如何把这样一个 影响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舒尔茨早在20世纪60年代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发展职业教育对提高国民的 科技 素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留住本国教育资本同时吸引外国资金。我国邻近的东南亚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 学习 的榜样。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开发与利用我国文化资源也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兴办教育,招收国际学生无疑是一条传播中华文明与提高教育收益的双赢之路。但时至今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还没有招收过一个国外学生,招生市场眼睛向内抢生源而不能到国外去争取一席之地根本原因是政府政策的制约。
实际上,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职业教育与培训都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有资料显示:中国培训教育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 000亿元,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IT培训、英语培训和少儿教育已成为目前培训教育业的三大支柱。2005年整个IT教育和培训服务市场销售额达到41.49亿元,并仍然保持着年增长率30%以上的发展势头。当前中国英语培训市场的市场总值大约是150亿元,预计到2010年,我国英语培训的市场总值将会达到300亿元人民币。在未来五六年中,我国婴幼儿教育市场消费额将达到上千亿的规模[2]。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成功上市,成为我国首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企业。这也说明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投入,也有产出。但必须投入在先,产出滞后。
[ 参考 文献 ]
[1] 张作功.湖南农村职成教育发展的若干 经验与设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4,(22):25-26.
[2] 2006年中国教育与培训业 研究 咨询 报告[EB/OL].http://www.ccmnet.com,200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