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

  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篇一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作用,他提出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也大多数为后世所继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论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实意义;职业教育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研究他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的作用与意义的看法

  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不教而杀谓之弃。”后来“德治”成为儒家共同的社会政治思想。孔子在政治上是一位社会改良主义者,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通知人才从而为政治服务。他认为贤才无疑是教育的结果。春秋时期,孔子第一个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较为科学的命题。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认为知识和道德都需要依靠学习来培养。

  (二)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目的的看法

  孔子的私学是学术团体,也是政治团体,他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以培养贤才为目的。孔子对君子的品格十分重视,认为只有那些优秀、品德键能的贤才才能做官。“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三)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对象的看法

  孔子反对门第限制,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有教无类”是又局限性的,它不等同于先进的普及教育思想,因为奴隶和妇女是被排斥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的。

  (四)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内容的看法

  孔子出于培养从政人才的目的,其教育内容基本上仅限于人事的范围,主要是限于君子做人的道理(德)和从政的手段(才),具体说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三个方面。

  (1)知识教育。孔子在知识价值的取向方面,极为推崇古典知识的作用,他自己也多次谈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由此在文化知识教育的内容方面,主要局限于古代经籍的传授,具体说就是他改编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

  (2)技能训练。作为儒学的创始者孔子在私学中是讲文习武的。孔子重射,承袭了西周军事教育形式化的传统,在教学中存在着将军事教育从实际技能的训练转向文字概念和义理研究的倾向。

  (3)道德教育。“仁、智统一”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而在仁、智两者之间,仁是根本、核心,智乃仁者之智。因此,在孔子的私学中,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内容的中心,也是其教育体系的根本所在。

  (五)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看法

  (1)自觉修养。孔子非常重视自我修养,认为实现自我修养就要实现立志、持志,克己、内省和改过迁善。

  (2)因材施教。孔子是第一个提倡因材施教的人。他认为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3)启发诱导。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在关于启发诱导的时间、具体方法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

  (4)学、思、行相结合。学、思、行是一个人治学不可缺少的三个阶段。在学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行时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阶段。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他认为贤才无疑是教育的结果。这与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基本国策在思想上是统一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象征。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必然需要教育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作为支撑。因此,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2.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品学兼优。作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必须强化对人才的德育和知识传递。

  3.孔子反对门第限制,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在职业教育中也有体现,中职已经放开入学门槛,实行免试入学,在高职中也开始小区域试行免试入学。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明天,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必将得到更广阔的应用,人人享受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

  4.纵观职业教育界教学模式改革,目前项目式教学、模块化教学、任务导向教学较为流行,但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看,都是包含三方面内容:即知识、能力、素质。这恰恰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中的传承和沿用。

  5.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原则和方法对于当今实施素质教育仍有重大意义。在很多地方,相当常时间里,教育模式采用“齐步走”的做法,追求平均分、合格率、升学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科”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摒弃分数标准,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庆祝.孔子的教学思想及现实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2).

  [2]杨万涛.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作者简介:艾菲菲(1984.1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本科,助教,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中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篇二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编纂成《论语》一书,其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一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其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所倡导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 《论语》 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之师表”,和其童年的成长经历分不开。据《史记》记载,孔子幼年时便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其父在孔子仅三岁时便离他而去。孔母颜徵在为更好地教育孔子便移居曲阜阙里。孔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孔子幼年时就极为聪明好学,其自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学习之余,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待孔子刚步入成人阶段时,其母颜氏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离世使幼年的孔子过早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砺也使孔子很快地成长起来;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纵观孔子一生,其十七岁开馆办学至七十三岁去世,教学实践长达半个世纪;其教育成果也相当丰富,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一、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

  孔子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同时他也认为学思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首先,孔子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他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说:“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其又云“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是孔子对他儿子孔鲤所说,意思是说“不学礼怎么立身处世,不学礼你怎么做人?”可见孔子对学习是非常重视的,纵观孔子的一生也是勤奋好学的典型,孔子自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其次,孔子经典地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他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仅仅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应用学来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精神疲惫,一无所得。其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礼记》中《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该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大学教育的过程和步骤,又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目标,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孔子与弟子间的教学活动

  孔子约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后来渐渐有了名声,弟子越来越多。它的学生有的出身贵族,有的出身寒门,多数来自邹鲁,也有从遥远的秦、楚、吴等国来的。孔子自三十开始他的教育事业,几乎一生都未间断过,相传孔子先后传授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教育成果相当的可观。当然也包括孔子最得意的三名弟子:颜渊、子贡、子路。

  三、孔子以及《论语》的教育思想

  (一)德育为先。孔子注重君子品格与道德修养,如果把教育分为“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的话,孔子无疑会把德育放在教育之首。孔子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必须先从德育抓起,他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是孔子对其弟子说的,意思是要求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也是对孔子为人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老师,他强调自己的弟子要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学问。天地之间人是最宝贵的,只有做到堂堂正正的君子,只有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才能有资格做学问,当然孔子所言的“学文”不是单单的学习文章,而是“六艺”。

  对老师的这番话,其弟子也表示赞同,其中有个叫子夏的弟子更进一步发展了老师的思想,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段话是说,与妻子相处时,要尊敬她的贤德胜过喜好她的美貌;侍奉父母则要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尽忠职守;和朋友交往要诚实信用,这样的人如果自谦没学过什么东西,我还是认为他算是有学过的人了。由此句话不难看出子夏此言偏重于人际关系的道德化,其中包括了忠、孝、信等德目,但是若要从孔老师的角度来看,仅仅具备这些还是不够的,因为这些还大致局限于个人品性、道德等内在的修养,虽说已经具备可“学文”的资格,但仍应该继续学习,就连“博学好礼”的孔老师都在“学而不厌”,作为刚具备“学文”资格的人更应该学习。

  (二)终身教育。孔子认为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教育是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伴随一个人生命的始终。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时便已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到了四十岁就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追求,到了五十岁时就明白天命,到了六十岁时听人说让人不快的话也不生气,到了七十岁时可以听从自己的内心去生活,而不超出道德的约束”。“朝闻道夕死可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学习的鲜明写照。

  (三)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这也是他的一个重要教育方法。在《论语》中,有很多生动的事例,孔子对不同学生教学方法也不同。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仁者爱人”;司马牛常常“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发言;仲弓对人傲慢,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得意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孔子就用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孔子常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他认为:“由也果”(认为子路果敢),“赐也达”(子贡为人豁达、大度),“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柴也愚”(高柴较迟钝),“参也鲁”(曾参较耿直),“师也辟”(子张较偏激)等。孔子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都了然于胸。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才”,正是有了孔子这样一位好老师,才有可能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培育出众多人才。

  (四)有教无类。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基于“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招收学生,有七不分:一是不分贵贱。在孔门中,出身最好,身份最高的,有孟懿子。他是鲁国三臣室之一的孟孙氏的继承人。是遵照父亲的遗嘱,同哥哥南宫敬叔一起“学礼”于孔子的。另一方面,在孔门中也有出身不好的。如冉雍,“父贱而恶”。但孔子没有嫌弃他,而且还很器重他。二是不分贫富。孔子的学生,有贫有富。贫者如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富者如子贡,“结驷连骑,家累千金”。三是不分智愚。孔子的学生,接受能力强的是颜渊“回也闻一以知十”;其次是子贡“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高柴和曾参的智力水平较差,但他们并不受歧视,而曾参还是孔子的爱徒。四是不分恩怨,不计前嫌。如子路在拜门之前,曾“陵暴孔子”;司马桓�的胞弟,桓�曾经要杀孔子,但孔子后收二人为徒。五是不分年龄。孔子学生中年龄最大的是颜渊的父亲颜路,只小他六岁,年龄最小的是公孙龙,小他五十三岁。颜路和公孙龙来比,同学间年龄的差距是四十七岁。六是不分国籍。在孔门的“七十二贤人”当中,多数都是鲁国人。此外,如宋、卫、齐、陈、晋、楚、秦、吴等国都有。七是不分美丑。孔子学生中仪表最好的是子张,所谓“堂堂乎张也”。而澹台灭明和高柴二人则是“状貌甚恶”,高柴且身长“不盈五尺”。这七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兼容并蓄,一视同仁的。

  (五)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处理不好;派他去搞外交,却不能应对自如;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期望其教学能使每个学生各有专长,将来能从事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据《雍也》篇记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处事果断,有的通晓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担任大夫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六)学贵有恒。孔子认为,对待学习要有恒心,坚持到底,才能成功,不可半途而废。他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意思是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孔子很欣赏学而有恒的学生,“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意思是孔子评价颜回时说,他死得太可惜了,我只他不断进步,没见到他停滞不前。

  五、结语

  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并非能用言语表达清楚的,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正如孔子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不管《论语》也好,孔子也好,他们所传递的不仅仅是严谨、务实的教育态度更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朴素的就像太阳每天升起一样,我想这也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最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简体字体)[M].上海:中华书局,2006.

  [2]孟子著,余国庆解读.孟子解读[M].合肥:黄山书社,2003.

  [3]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丁广举.忠信教育法及其评要[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刘振东,孔庆常.论语类纂[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

  [6]唐恩佳.孔学论集[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6.

  [7]温岭市孔子思想研究学会编.儒学探求[M].温岭市孔子思想研究学会印,1996.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2.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3.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4.论孔子的德育思想的论文

5.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

6.孔子教育思想读书心得3篇

2264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