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教育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康德说过: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慕课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摘要]慕课是近两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种大规模在线教育形式。随着慕课的发展,它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逐渐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面对慕课这一新挑战,我们应该正视、接受,从而不断完善教学。
[关键词]慕课;基础教育;教学
随着科技发展,全球进入数字化时代。在数字化的推动下,一种大规模在线教育课程诞生了。这就是慕课。慕课(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的中文音译,意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慕课是印刷术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更重要的是,它将改革大学教育,重塑高等教育版图”。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认为“慕课带来的是超时空的变革是教育史上继班级授课制以后最大的一次革命,它使教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使优势教育资源全球共享、全民共享”。由此可见,慕课在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慕课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影响
慕课于2011年开始风行。美国《时代周刊》把“PlanetoftheMOOCs'’(慕课星球)评为2012年美国十大教育事件之首。2013年,以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加入全球最大慕课平台为标志,中国开始引入慕课。慕课在成为高等教育教学宠儿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2013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成立,以研究开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慕课为中心,推动慕课发展。中心联合清华大学附中等知名高中、初中与小学,分别组建了C20慕课联盟(高中)、C20慕课联盟(初中)与C20慕课联盟(小学)。这些C20联盟,专注于开发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视频,打造基础教育慕课平台,促进翻转课堂的实现。随着慕课的不断发展,慕课对基础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慕课“并不只是优质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而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助推传统课堂教学的转型”。慕课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实现了教学模式从“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上课前学生要完成观看教学视频、参与在线讨论等基本的教学环节;课堂中,教师集中解答学生在先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已领悟知识、解决仍迷惑的知识。课前,教学视频实现知识的传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课中,师生、生生的互动实现知识的内化,使得学生已理解的知识得到巩固,未理解的知识得以解决。而传统课堂则是课上教师传授知识,课下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进行知识内化。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学习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习(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的安排等)完全依赖教师,很少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由于大多数教学仍采用班级授课制,所以学生按照完全一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来学习,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未得到重视;再者为快速提高学生成绩,多数教师采取知识灌输方式,课堂讨论少之又少,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慕课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在课上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调节学习进度(迅速掌握的知识可以进入下一步学习,未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视频的反复播放和与老师、同学之间的探讨进行反复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其自主学习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下,以教为主导,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主要任务是将人类积累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慕课翻转了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而且促使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掌握知识的来源渠道。在这种模式下,多数知识的传授由教学视频来完成,而学生需要从教师那里学来的更多的是学习的态度、方法。教师需要借用各种方法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如何课前自学,从而逐步实现能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二、慕课在我国基础教育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思维习惯的阻碍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要改变这种长期盘踞在师生脑海意识中的固有思维与行为,并不是短期就能成功的。
首先,教师面对这种新兴教学模式,不仅要从心理上接受,而且其现有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等也要发生重大改变。同时慕课对于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其次,学生面对这种新兴教学模式,起初,可能受好奇心的驱使而乐于参与其中。但在后期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一方面学生可能因习惯于只需依赖教师提供知识、无需自己思考的传统学习方式,在长期形成的惰性驱使下不愿意进行自主思考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可能由于在自主学习思考过程中遇到困难,而在之前的学习方式中未曾遇到过类似的困难,以致其学习积极性降低。
(二)资金技术资源的短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革新会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而慕课正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的,它需要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目前,世界各国主要依赖企业投资和慈善基金,以及民间组织来推动慕课发展。由于慕课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刚刚起步,并未形成完善的资金保障系统,所以在资金技术方面我国仍然处于短缺状态。同时,又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财富分配不均匀,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慕课的推广步履维艰。
(三)慕课虚拟交往的瑕疵
慕课属于在线课程,因而其交往形式是虚拟的“间接交往”。而这种“间接交往”缺乏集体学习的生存环境,容易导致学生在人与人交往中产生障碍,进而影响学生的生活以及之后的发展。因此,慕课虚拟的“间接交往”是不能取代课堂教学的“现场”交往的。教学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师生之间的特殊交往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还包括师生心灵的交流。在交往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通过合作、沟通等形式获得认知体验,促进精神成长,从而实现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
三、慕课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启示
慕课在我国基础教育运行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如何看待?慕课对之后的基础教育教学又有哪些启示?这是我们今后在基础教育中应该重视的。
(一)改变传统观念,加强教师培训
对教师要加强相关方面的培训,不仅从观念上进行引导,同时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也要进行专门讲授与指导。教师不仅要设计出能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在线课程,还要能够运用慕课所呈现的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要通过分析学生在自学环节的重复收看率、练习题答对率等数据,清晰掌握每个学生在学习的哪些环节最容易遇到困难,是不是已经克服了这些困难,利用了哪些教学材料和方法等),同时还要利用这些数据,对学生进行多维评价。
(二)完善资金保障,加强技术开发
由于慕课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刚刚起步,所以需要通过政府支持以及民间赞助等形式完善慕课的资金保障系统。同时,在慕课开发过程中,要加强相应的科学技术开发,作为慕课的技术保障。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要重质量、讲实效,将慕课学习的管理、答疑等各个环节都重视起来,提高慕课教学效果。
(三)结合传统教学,发挥慕课优势
无论是哪一个教育领域,人才培养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只有各种模式并存,以多样化的形式满足社会各方面的不同需求,教育才能发挥出最大功效。目前,慕课存在着知识结构不系统、课程不完备等不足。而且,必须正视的是慕课缺少人与人的现场交往,缺少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生活的历练,因此,并不能将我国教育问题的解决都寄托于慕课。结合我国的基础教育情况来看,在基础教育课堂中大规模推广慕课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恰当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既有年幼天真的儿童,又有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人际交往对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而只有将慕课的优势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为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四)遵循学生特点,谨慎引入慕课
慕课的主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学围绕学生展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往往因为年龄较小而缺乏自觉性,难以确保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注意力集中。有些学生可能对慕课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出现听不懂的情况,但又懒于反复听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降低学习积极性;有些学生可能出现课前自学开小差的情况;而有些学生可能上节课的知识点已经掌握,但由于学习时间短暂,出现遗忘的情况。
因此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谨慎引进慕课,开发适合学情的慕课。对低龄学生需要传统教学为主,慕课形式为辅,同时加入一定的教师监控,因势利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对慕课教学形式的逐渐适应,教师监控可以逐渐减少。
教育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最高理想和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归宿。因此,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从价值取向、结构模式、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启示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最初萌芽于其在1839年至1841年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性应该是自由的,从此开始了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考和论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指出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何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而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从他那个历史时代人的发展的“异化”现转的思考和批判开始,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的界定也表现为多方面的规定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形成的分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智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含义;二是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包括物质活动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三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不是指个人能力的平均发展,更不是指所有个人都必须按照一个相同的模式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应该是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人类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也是人们向往和追求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根本宗旨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及其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1、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我们应把“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科学的统一起来,科学而全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个人思想品德充分发展的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社会制度和政治稳定;另一方面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更多地使个人得到自我实现和满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因此而忽视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和保障,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与基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必须坚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
2、在结构模式上:确立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主动性双向互动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受教育者当“人”看,而非“器”待。吸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应当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主体与主体”双向互动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启示我们,对现代社会开放和多元价值的现实,及对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创造性的呼唤,必须建立“主体―客体”平等交往、双向互动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育者负责价值引导,教育对象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基于自身思想基础及内在的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接受教育的影响,进行自我建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再是主体和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
3、在内容上: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人的素质的高低,受教育的程度,人的价值观念、思维能力、行为方式和创新意识等现代化程度,不仅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而且决定着人们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程度和深度。一是“提高教育素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现。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劳动能力亦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要打破脑体分工,打破部门、工种之间的固定分工,使人们能够了解整个生产体系,能够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唯一办法就是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教育素质的基础。应当看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教育素质,而提高教育素质是现阶段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突破口。
4、在方法上:创新方式方法,务求教育实效
方法是方式的延伸和具体化,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不仅方式要科学合理,方法也要灵活多变。“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当代大学生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强,这就要求教育应该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尊重学生的主体角色,避免生硬的灌输,教师角色要从“权威教学”向“共同探讨”转变,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形成良性授受互动,以此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以“情感式教学”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染打动学生、以“辩论式教学”激荡学生智慧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8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3]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