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教育公平相关的论文
与教育公平相关的论文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教育公平相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与教育公平相关的论文篇一
《浅谈教育公平》
摘 要: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须将教育公平置于整个社会环境背景下进行分析,而不能就教育论教育,就公平论公平,教育公平具有阶段性、相对性等特征。
关键词:教育公平 机会不均 资源分配不均
一、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国家的制度性安排使教育权利和义务得以有效分配;其基本要求在于,任何一个公平的教育体系,都应该以相对有效又公平合理的方式,确保每个公民的教育权利及其实现,保证公民平等自由的教育机会,并在公共理性的基础上,达到整个教学运行的合理有序;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则强调教育的机会平等;同时,教育公平的实现也有其相对性,就教育公平而言,教育机制并不能保证达到充分的机会均等和充分的公平;因为国家不能保证每一地区、每所学校的教育投入、教学设施、师资力量都一样;教育公平作为一种道德要求,从本质上讲,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但必要的时候,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主体的国家也应采取其他措施,以相对的强制性来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及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我国各地人均GDP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2.城乡差别:农村教育问题仍然突出。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城镇和农村之间适龄儿童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在校生的比重差距明显,城乡之间的差距,就高中教育而言,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仍然较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农村辍学率偏高。
3.阶层差别: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实际的教育收费不断增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受地不同程度的影响,校园中的“贫困生”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贫困仍然是使许多青少年上不起学的首要原因。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当前许多地方出现的令农民难以承受的教育负担,是由不规范的乱集资、乱收费造成的。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全国数千万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是被忽视的。由于大学、中专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行收费,校园中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贫困生阶层。
一些调查显示,在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不同阶层、家庭背景存在明显差别。占人口90%以上的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试竞争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在学业成功上的差异同样巨大,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学习失败、辍学留级、中途弃学的,主要是家境贫寒、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的孩子。
三、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原因
我国当前出现的种种教育不平等,主要是由其发展中状态决定的:经济落后导致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重男轻女的文化传统导致女童教育的薄弱等等。这一现实是历史形成的,并将会在我国长期存在,只能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
值得重视的是,在此现实情况下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同时,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社会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因而,认识和调整这一制度性因素,应当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方案
我国教育正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由于社会财富的普遍增长、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高涨,公众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显著提高,此前在低水平下的均衡被打破。我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关注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发展阶段。当前我们不但应该,而且也有可能更多地关注、更好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1.将教育公平问题作为与效率同样重要的价值目标。我国多数农村和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普及和发展教育,具有最高的投资效益,而且最符合公平原则。在这一阶段,公平与效率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在经济和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则有可能更多地“兼顾公平”(或者说是不是应该“偏顾公平”,),重视和发挥教育所具有的减少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公平的功能。虽说公平和效率难以兼顾,但鉴于现今教育不能体现效率的情况下,应该政策性或强制性地提高公平的覆盖面,不公平的现象少了,效率就能显现。
2.增进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径。各国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是大致相同的:通过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奠定规则的公平(教育制度必须建立在惠及尽可能大范围的内的受众,不论穷富,不差别对待);通过政府行为扶持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通过发展教育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建立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3.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政策。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中小学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必要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和指导思想。由于重点学校制度和应试教育模式,造成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将学校和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是完全违背义务教育的宗旨和教育公平价值的,也是当前推行免试升入小学、初中政策、实行素质教育的实际障碍。而且我们是不是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普及9年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适当地将义务教育的上限抬高和扩充基础教育的内容以确实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正所谓水涨船高。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中国青年报.1999.12.25.
[3]胡瑞文.我国不同地区九年义务教育进展情况的分析及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4]中国青年报.1999.12.25.
[5]中国青年报.2000.4.5.
[6]光明日报.1999.8.10.
[7]国际金融报.2000.3.31.
与教育公平相关的论文篇二
《浅议教育公平问题》
摘 要: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问题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而教育问题中的教育公平则成为了其核心的问题。教育公平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教育公平 城市优先取向 资源配置 弱势补偿原则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教育公平不等同于绝对的教育平等,更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一个包含了以平等为主要取向的相对的概念。他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层次: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条件的公平,教育水平的公平。
二、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一)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加大
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区域之间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拉大,随着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的教育也与城市的教育在拉大。虽然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
(二)学校之间的不平衡加剧
学校间的不平衡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高考制度与方式问题,包括高考中的作弊问题、录取的地区差异问题、高考方式问题等严重影响教育公平问题。高考招生录取中,不同高校在不同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投放的招生计划是不同的,甚至表现出巨大的地区差异性。如各地的区域化的招生。
三、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体制使教育发展更加不公平
所谓城乡二元体制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先进城市与落后农村的巨大反差。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在城乡分治的行政建制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户籍制度、粮食供应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人才制度、婚姻制度、财政税收制度以及金融信贷制度等。这十几种制度性的城乡差异,将中国农民置于近乎二等公民的境地。城乡二元化造成了城市繁荣,但使得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存在着天壤之别。因此城乡发展的差距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实施的城乡二元体制。
(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呈阶梯状发展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经济发展不均衡不仅包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还包括阶层间的差距。各阶层在财富收入上的差距直接影响各阶层的受教育状况,社会阶层较高的人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资源,因此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受优质的教育。而物质财富资源较匮乏的较低社会阶层的人,在接受教育方面选择的余地会很小,因此阶层之间经济上的差距正在导致甚至扩大阶层的教育差距。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影响教育公平性的重要原因。
(三)制度性原因
制度性的原因主要是指一些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台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这些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指向的是我国的教育事业,与教育公平问题有着直接相关的联系,因此可以把这些原因称之为制度性原因。
四、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必须承担起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职责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政府,作为政府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种公平的教育机会。首先在法制建设上,国家应通过立法程序,把促进教育公平的方针政策、制度等用法律形式保障,使之成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和全社会遵循的准则;其次政府应建立教育政策导向机制,实行教育经费倾斜政策,尽可能加大对弱势地区、弱势学校的财政、师资方面的扶助力度。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消除二元结构
目前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大制约因素,而教育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于城乡教育之间,城乡教育不能一体化。因此需要:第一,在办学条件上必须实现均衡。减少甚至消灭弱势学校,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的标准,规范化办学,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第二,在师资队伍调配上必须实现均衡。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学校之间师资轮换调整,保证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
(三)均衡教育投入比例,合理配置资源
教育公平的相对性来看,国家教育政策的取舍和偏差,会对教育公平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国家进行教育投入需要考虑投入的均衡性,跳出固有的“城市中心论”、“发达地区论”的禁锢,要适当地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上有一个倾斜,促使农村及落后地区的教育得到健康发展,缩短城市及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以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
(四)加强教育入学体制的改革
现行的考试制度过分侧重于精英教育,同时在考试制度的某些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性。应试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优先,继而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平衡。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称,最后在科目和内容改革中适当增加能力和素质测试的比重,维护教育的机会公平。
(五)建立和健全教育补偿机制
在现阶段的中国,强势与弱势群体间的教育差异很大。国家有必要对弱势群体进行一些补偿,这就是罗尔斯的“补偿原则”。在目前明显存在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环境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广大农村、 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弱势群体应当获得相应的教育补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对待、机会均等。同时国家可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扩大教育补偿范围,扩大国家所允许的、免收学费学科的范围,鼓励学校招收贫困生、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入学就读。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对教育公平理论问题的思考.教育研究.2002(3):21.
[2]王本陆.教育崇善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顾自安.制度主义的公平观――一种"统合公平".2004(12).
[4]谢新国,周敦文.论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