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小学素质教育改革已经是我国既定的教育发展方向和战略方针,因此,我们应当对国内目前的小学素质教育现状有正确、清晰的认识,努力推动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完善和优化小学素质教育体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篇一
《 民族音乐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
【摘要】音乐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音乐教育在个人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当前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导的音乐教育模式,导致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地位弱化。文章认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石与根基,小学素质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至关重要。
【关键词】民族音乐;小学教育;素质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受到广大群众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素质教育的开展,对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至关重要。民族音乐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情感寄托,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征。受西方音乐教育模式的冲击,民族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处于音乐教育中的从属地位,导致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①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审美为中心,以文化为主线,以音乐为基点”。这一理念的提出,为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音乐课程设计的方向。
一、民乐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民乐教育是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的特色体现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特色体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乐文化蕴含着华夏民族的智慧结晶,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明、精神与文化。民乐教育承载的不只是音乐艺术,更是中华精神、品质、文化、艺术的延续,是中华文明屹立世界之林的标杆。②
(二)民乐教育是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扬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地位崇高。《论语•阳货》载:“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意指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可见,古人将“乐”与“礼”提至同等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将“诗书礼乐”作为教育内容,音乐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③没有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就不会走过悠久的历史。从夏商时代的宫廷雅乐到战国时代兴起的民间俗乐,再到隋朝时社会仍处于动荡不安的情况下,音乐成了民众最为轻巧、美好的精神寄托;及至唐朝天下太平,艺术的发展达到全新的高度,唐玄宗被奉为梨园之祖;宋元时期衍生出戏曲、元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南北曲音乐系统;明清时期虽然封建制度日渐衰弱,然而优秀的民乐作品历经锤炼,日臻完美,大放光彩。在近现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低潮。在小学素质教育中推行民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传授技能,更是对民族文化、艺术和精神的传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赵晓楠曾说过:“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也就是乡土音乐教育,简单的理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④通过了解家乡的民族音乐,进而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推而广之,让民族音乐的影响更加深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民乐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古筝历史悠久,外形典雅,音色或空灵美妙、或低昂醇厚,技巧多样,表现力丰富,素有“东方钢琴”之称。古筝作品流传较广、曲目丰富,改编曲目中不乏传世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化接受度。古筝的学习较为容易,便于在小学开展普及和演奏教学。基于古筝艺术的这些优势,选择古筝作为民族器乐的代表,分析民乐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具有普遍意义。
(一)增强民族音乐传承意识
通过民乐教学使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强音乐审美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城镇学生和家长逐步重视音乐教育,但对民族音乐的接受度远远不够。民族乐器中的古筝、二胡等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爱好者,与西洋器乐相比仍相差甚远。可见,小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匮乏。民族音乐教育是增强学生民族音乐意识、提高其音乐接受度的重要途径。农村的素质教育发展滞后,民族音乐教育欠缺。音乐课程局限于简单的儿歌模唱,学生缺乏民族音乐的概念,甚至没见过古筝、二胡、琵琶、古琴、阮、柳琴、笙等民族乐器,无法体会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农村的音乐教育环境相对闭塞,对于音乐艺术的传授完全依靠学校教育,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迫在眉睫。小学生正处在思想和情感快速发展的阶段,美的教育、意识教育较易唤起他们的审美意识,从而形成影响其人生的传统文化观。
(二)培养民族音乐审美观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民乐教育可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及人生观。在多元化的流行音乐的影响下,小学生对民族器乐和传统音乐作品的了解不足,审美和鉴赏能力欠缺,需要民乐教育培养其音乐审美观,感知我国传统音乐之美。如在古筝教学中,教师通过聆听、讲解、演奏《渔舟唱晚》,带领学生领会作品中呈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典雅静谧、婉转柔美的意境美;《战台风》讴歌码头工人不畏狂风暴雨、波浪滔天,积极勇敢地与台风抗争的壮美情景;而《春到拉萨》《雪山春晓》《伊犁河畔》《彝族舞曲》等筝曲展现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凸显了异域文化风情;《打虎上山》则将古筝与京剧艺术融为一体,别有传统的韵味。⑤在小学素质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对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具有积极的渗透作用。了解民族艺术、感受传统艺术之美是我国小学生应有的审美意识。
(三)传播传统文化与精神
民族音乐传承的不只是艺术,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以民族音乐的形式再次呈现,是让小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筝曲《梅花三弄》赞美了梅花傲雪凌霜的气质,赞颂刚正不阿、高洁孤傲的品质与气节;《秦桑曲》的创作源于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表达了妇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临安遗恨》表现了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所害囚于临安狱中,临刑前对家人的思念、对奸臣的憎恨、对江山社稷的忧心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⑥学生在欣赏民乐、学习乐曲的过程中,从艺术的视角了解、熟悉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美德的培养与传播。
三、民族音乐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推广
民族音乐有利于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但是当前广大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是,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民族音乐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存在教学设施不足、教学观念陈旧和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无法体现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既无法使学生产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也不利于民族音乐教学的深化和提高。⑦在课程设计上,对音乐课重视不足,教材也缺乏及时的更新,影响了民族音乐的时代性和文化影响力。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缺乏民乐教育及演奏人员。在相应的排练场地、乐器配备都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大多数小学选择钢琴、手风琴作为配弹乐器,使民族器乐与日常教学绝缘,丧失了很好地介绍、推广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机会。
(一)采用多种手段,提升民族音乐教学的魅力
民族音乐需要传承与发扬、繁荣与创新,必须在小学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这需要政策的支持、学校的重视、制度保障和社会协同的共同努力。教育工作者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在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和推广方面,努力做到三方面:1.让民族音乐吸引人。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民族音乐的推广具有有利的条件,因为小学生较易接受知识、性格可塑性高,有利于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但同时小学生文化积累不足、民乐学习较枯燥、流行音乐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等因素制约了民族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开展。对此,教师可以从欣赏流行音乐《青花瓷》《菊花台》入手,介绍其中大量引用的民族器乐特色及民曲构成特点,辨别中国风的流行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的区别,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便于校园民族音乐文化的普及和音乐文化氛围的建立,从而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2.让民族音乐感染人。中国民族音乐注重写实,是音乐家的思想情感在客观世界的反映,很多经典曲目都来源于诗歌或历史故事,民族音乐的底蕴深厚、故事性强。如学习筝曲《满江红》,结合岳飞慷慨激昂的英雄故事,同时欣赏筝曲《满江红》,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既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又能普及与推广民族音乐。学习《二泉映月》这一经典名曲,结合阿炳的故事,增强了音乐教学的故事性,能较大地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有利于建立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和艺术欣赏观,同时充分展现传统乐器的演奏特色。3.让民族音乐焕发新的光彩。在当今网络交互时代,大数据信息的交流成为可能。民族音乐教学亦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为遵循古法而拒绝变化、改革,这会导致其失去文化的制高点,以至于失去艺术的主体地位。200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宋祖英和加拿大歌手席琳•迪翁合唱了《茉莉花》,将这首传统名曲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从编曲、配器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东方音乐的魅力和艺术性,成为民族音乐改编的经典之作。流行乐坛演唱组合玖月奇迹所采用的就是民乐新编的方式,他们所改编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九九艳阳天》等民歌和民曲,采用复调、多声部合奏等形式,在主旋律与音乐主题思想不变的前提下,对音乐的表现形式、乐曲编排进行了突破性的二次创作,既让民族音乐焕发出新的光彩,又为传统乐曲的现代发展打开了新思路。
(二)通过三种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民族音乐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推广,对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工作者应避免将民族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当做知识来传授,而应作为一项基本的审美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艺术感受力和思想辨别力。首先,重视学生的聆听体验,这是培养感官审美的重要途径,是最直观、本源的艺术感受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对艺术作品感受程度的高低,介绍不同地域风格、不同层次的民歌、民曲、地方戏等多种表演形式,如东北民歌《小拜年》、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等多种民族音乐形式,使学生感受民俗风情,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其次,重视学生的感应体验,这是培养思维审美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对乐曲的结构、表现特点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所介绍,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曲目的能力。最后,重视学生的情境体验,这是培养情感审美的重要途径。“歌以咏志”,感受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艺术情绪及思想表达,是全面理解一部作品精髓的关键。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欣赏乐曲、分析乐理,而是建立可以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的途径,让学生感受情感的表达。拥有了这三种音乐体验的方法,让每一位学习者既能感受《渔舟唱晚》《节节高》的欢欣、喜悦和祥和,也能感受《满江红》《潇湘水云》的悲愤、忧伤,以及作者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素质教育与民乐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民乐教育应成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影响着小学生的民乐传承意识和审美观念,也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小学素质教育阶段恰恰是帮助小学生形成传承音乐文化意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时机。因此,民乐教育对于小学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民族音乐是一座璀璨的宝库,它穿越千年、千锤百炼、底蕴深厚,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需要承前启后,不断探索、发掘它的精神文化,以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龙昱冰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
注释:
①周世斌.有关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研制与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学术探讨[J].音乐艺术,2012(3):30-35.
②金哲.论民族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6):150-151.
③柳宏.儒家经典的价值挖掘与诠释转型[J].理论学刊,2010(1):70-76.
④杨娟.有关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2009(10):67-70.
⑤张珊.试论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筝曲创作[J].中国音乐,2002(2):29-34.
⑥鲍晓媛.传统古筝音乐对现代筝曲创作的影响[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145-149.
⑦张黎红.论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东北师大学报,2012(2):198-201.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篇二
《 小学素质教育可行性实施措施论文 》
当前,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又一重大变革,课程改革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搞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的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因为,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1.语言。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小学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有条理、生动形象。例如,数学语言是利用一些数学的名词术语、关系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结论或说明解题思路的语言。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而且要求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也能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例如,把算式(65+35)÷(40-35)读作“65与35的和除以40与35的差,求商是多少”。这样,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总之,语言修养是与思想修养分不开的,每一个教师都要下功夫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2.板书。板书是小学教师的第二基本功。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理解概念、系统掌握知识有极大的影响,并对学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板书应规范、有条理、重点突出、简练明确、布局合理。板书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纲式,有的边讲边板书,也有的在新课结束时系统板书。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一节好课的板书,在教学时犹如一幅具有整体结构的蓝图,把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鲜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学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学教育中,有些学科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解决这个矛盾,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学具也成为小学教师的另一个基本功。首先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具和学具。例如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低年级可多用大小、颜色不同的纸或其他材料剪几何图形;中年级可多用钉子板;高年级可发动学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发展过程,使用时要注意恰当的时机,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以达到直观的目的。教师还要具有操作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基本功。
4.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教学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的教学环节中,如收发作业本、使用学具、订正作业等都应有统一的常规,反映在教师敏锐的视察力、说话的感召力和行动的感染力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神情、言语、气氛上洞察学生的内心活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话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以教师自己谦虚好学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难的乐观情绪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动来有效地组织学习。
5.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门学科又怎么渗透呢?这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注重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注重“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把原来单一的学科课与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才能使学生动静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展语言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掌握基础知识与发挥特长相结合。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入课表;活动课程有专人指导,检查、落实;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通过活动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创设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学校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例如: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应是一种比较广泛的、长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的社会信息。(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创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公务员之家
四、改进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体现素质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进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成效,体现素质教育。
所谓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但方法不能只限于几种,它应随教学任务、教材及教学对象而不同。如: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启发式谈话或发现法等,都是在一定情况下适用的。总之,无论那个学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体现素质教育。
五、开展课外活动
从教育和教学的实践,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单靠课堂教学一种渠道,难以完成教育、教学和培养的任务,与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的要求很不适应。特别是随着社会信息化、学习化的发展,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进行素质教育而言,两者缺一不可。课外活动决非可有可无,也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或“延伸”,而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根据各学科教材特点,各年级学生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已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篇三
《 小学素质教育改革创新论文 》
【摘要】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的最基本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时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策划者,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作者反思现行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对小学教育内容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创新
小学阶段教育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它是一项奠基工程,具有导向作用,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必须首先从儿童抓起。小学要给一个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小学教育如何改革,已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颁布施行,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小学基础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当前小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误区,正在影响制约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这些误区进行深入的反思,从而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使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从教育的本质、功能、机制去认真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它必须适合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及发展速度和价值观念,从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的客观需要。因此,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
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工作内容和实施方式。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小学德育需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需要教育者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单靠强压硬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学培训。教师要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研究小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并及时进行总结。换句话说,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必须加强德育管理。现代小学德育管理的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加强和改善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实现德育目标。
现代教育思想主张学生应该自主、愉快地学习,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能够激发其兴趣与活力的学习环境。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观念和意识的创新。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个性健全发展的引导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接轨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相互依存和促进关系的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是灵魂,制度是保障,技术是手段,创新教本和课程是核心。有了这些教育的超前意识和观念的创新,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历史赋予人类教育的使命,也是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育理论创新是教育的生命、教育发展的动力,但是究竟什么样的理论才算是创新,教育理论创新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教育理论创新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的教育理论创新其标准是不同的。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理论创新应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标志的原创性成果。实际上教育理论创新的标准因为历时性和个人价值观多元性的影响,很难做到最大的客观公正与统一,总之,依据学生兴趣进行引导的自发创新就是教育创新的根本,创新的目的要依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的兴趣,优化学生的创新结构,从基础教育出发,寓研于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客体,以探索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乐于探求、发现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养成一种善于追根寻源的习惯,这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公务员之家
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教育改革的办法求得解决。要从根本上克服当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保证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健康的进行,使之更好的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依法治教,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改革的基本方针,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向创新教育的改变,着眼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并进一步培养大批跨世纪优秀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教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只有切实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小学教育真正高质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小学教师修养概论[M].辽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2]郭福昌.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袁衍喜.现代教育改革与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
[5]李玉华,林崇德.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
[6]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
有关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推荐:
6.关于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