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范文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范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供大家参考。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篇一:《试谈中华传统美德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摘 要] 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中国传统美德及修养理论来阐述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传统美德 青少年 思想道德教育

  胡锦涛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一个由多方面组合起来的价值系统。它不仅是一种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人们所认同并自觉加以维护的优秀品质和德性情操,而且更是一种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人们用以立身处世或安身立命的动力源泉。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当今时代,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永不枯竭的资源。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组合起来的价值系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对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影响最大。其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精忠报国”体现了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理性爱国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则体现了革命的爱国精神;“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的理想,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2.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反映了人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羿射九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自强不息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自然)的运行刚强劲健,有道之人应当效法天,永不自满,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进精神,“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顽强意志,均是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的光辉典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更是凸显出自强不息和发奋向上的精神气概。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3.推崇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推崇“仁爱”思想。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并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谐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秉承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侮贫的精神;中华各民族始终相互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4.倡导“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守信”。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并认为“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把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看作是人的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吕氏春秋》有《贵信》篇,把“信”当作立身处世的根本,并主张人生以“信”为贵,认为人际关系缺少了信任势必导致其紧张和冲突,结果陷入人人自危的状态。“君臣不信,则百姓毁谤,社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

  5.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在义利关系上主张见利思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十分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的修养。“约之以礼”就是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尚书》中最早提出“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孟子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五类,并提出・了调整这五类关系的准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在中国传统道德的五伦关系中,尤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伦关系。《管子・五辅》有“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的说法,儒家《大学》有“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的说法。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强调一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在义利关系上,儒家伦理道德认为,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以义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孔子把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用来评价人的道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他看来,重义者为君子,而重利者则是小人。孔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历代儒家所主张的政德、士德、武德、商德、师德、医德等职业道德,都把讲诚信、重道义、见利思义视为最主要的内容。

  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新加坡前李光耀就十分推崇中国儒家价值观,并在国内大力推行,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就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级官员也声称,人类要想在21世纪找回自己存在的价值,必须回到2000多年前的中国孔子的思想中去。外国人尚且如此推崇中国的传统道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又有何理由不吸取自己民族文化的精华,去继承民族的这份优秀遗产呢?将个人的修养同国家、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这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理想道德情操显然有着积极的作用。

  1.有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直到现在仍然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无数仁人志士实践和光大了中华传统美德。这种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将成为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

  2.有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诸多素质中是最积极、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思想道德水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呼唤着高素质的劳动者,呼唤着品德健全、人格高尚的人才,更呼唤着具有正确利义观、价值观的道德教育,以担负起培养诚信、公正、廉洁、守信、利国的一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3.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营造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使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思想道德力量。

  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教育任务,达到其教育目标。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挖掘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使传统美德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加强文本导读,彰显传统文化精粹。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胡锦涛在党的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这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构建精神家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广大青少年中存在的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的偏颇现象,究其原因都是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教育工作者应当引导他们从宏观上全面、正确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从微观上掌握具体生动的史实材料,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需要广大青少年加强对文本的学习,并对他们的学习进行适当的启发、指导。一是举办各种读书会,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或当代出版社的选编本为对象;二是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或系列讲座,使青少年由感性接触上升到理性领悟,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三是组织专门的讨论会,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论辩中澄清是非,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2.积极投身改革实践,体验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美德一直活跃在现实尤其是改革的火热生活中,是生动的、鲜活的文化。尤其是青少年必须投身于伟大的现实实践中,亲身感受它的耀眼光辉,体验它的强大精神力量,才能进一步坚定信念,并自觉推动其朝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目标发展。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参观调查。如对古代文化名胜的参观调查,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对革命老区的参观调查,不仅能加强学生对革命先辈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团结奋斗的革命精神的了解,还能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今天的老区人民如何奋发图强,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增强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挖掘培植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里,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伟大人物,如文天祥、夏明翰、雷锋等。他们的爱国情怀、崇高品格、执着精神、渊博知识、奋斗勇气,无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采用灵活的方式,借助各种媒体,介绍伟大人物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这有助于良好精神风貌的塑造。今天,我们的身边也无时不在发生激动人心的事件,无处不有值得借鉴的榜样。抗洪英雄、5・12抗震救灾英雄、爱民模范、科级尖兵、劳动能手,乃至广大青少年中的优秀者,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中华传统美德与伟大时代精神碰撞融合的理性之光。只要保持敏锐的目光,具备勇于开拓的精神,就能够充分发挥这些榜样的昭示导向作用、激励鼓舞作用和启迪作用,从而有效地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总之,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把这些优秀品德寓于现代德育之中,把传统美德作为德育内容的有效补充,并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使之内化为具体的实践。让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成为青少年自觉的习惯,将有利于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怀,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涵,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胡佐斌.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9(10).

  [2]董艳梅.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高校道德建设新模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4).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篇二:《谈高中阶段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形成的思想道德精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青年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至关重要,也对保持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十分重要,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要坚持做到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与遵守社会公德教育相结合、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教育相结合、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高中 中华传统美德 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同时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加强道德修养提供了宝贵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共创民族精神家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知行合一,具体深入。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相适应,高中阶段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传统美德教育要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坎坷多艰,在不断融会众多民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祖国荣誉重于一切,爱国就是要卫国和兴国。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壮举广为人民所传颂。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渗透着为国牺牲的要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都表达了为国家为社会而献身的精神。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以炽热的爱国激情“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自觉投入到抗震抢险赈灾……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传统美德教育要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

  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都包含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引导青少年把“先忧后乐”作为道德准则,并注入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新内容,以此作为激励高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三、传统美德教育要与遵守社会公德教育相结合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它是对人类共同生活的反映。“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员总是要共同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即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凡涉及到人类共同利益、公共视野、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行为规范,都被视为社会公德。它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十分密切,要求比较低,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人们只有遵守社会公德,才能建立安定的生活秩序,使人们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高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四、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教育相结合

  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爱、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员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五、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我国人民历来讲究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圯上老人”、“举案齐眉”、“曾子杀彘”、“让枣推梨”、“宾至如归”、“千里送鹅毛”等典故,分别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上述成语、典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

  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纵横家苏秦“悬梁刺股”、书法家王羲之“羲之墨池”等故事,表现了古人有一股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对高中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党的报告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根据报告的精神和毛泽东同志的教导,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采取具体的科学分析的态度,挖掘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服务,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篇三:《浅谈班主任如何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内容摘要:文章分析了班主任在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几条具体途径来促进学生美德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班主任;美德教育;途径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而著称于世,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秀历史遗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炎黄子孙世代相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历史责任。

  可是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不良的道德倾向。这些思想在青少年中也有所反映,如不关心国家大事、学习缺乏正确动力、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弄虚作假、追求享受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扭曲,不矫正这种扭曲,要培养一代跨世纪的人才是很难实现的。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措施,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可采用如下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渗透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但教学又具有教育性。通过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任何学科,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具有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通过各学科进行渗透,不仅内容广泛,而且形式多样、角度多变,会使受教育过程变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由于各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各有不同,渗透教育的特点和作用也就不同。因此,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不能牵强附会地“穿鞋、带帽、贴标签”,而要认真挖掘本学科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贴切、自然、合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二、通过开设传统美学课等形式进行教育

  可以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开设班队会、故事会等,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学生系统地灌输传统美德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宣讲一些通俗易懂的传统美德的故事;讲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例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经过学生的消化吸收,提高他们的明辨是非,区别善恶的道德认识水平;陶冶他们爱国爱民、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立志勤学、求索攻坚的道德意志;养成他们天下为公、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整洁健身的道德行为。

  三、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行引导

  通过榜样示范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对于学生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磨练品德意志和训练品德行为将起到巨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1、英雄模范人物(名人、伟人)的楷模作用: 英雄模范人物(名人、伟人)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出来的先进代表,在他们身上聚集了劳动人民的理想、意志、和品德,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先进思想,是人民群众的楷模。在传统美德教育中,通过对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实际的宣传和学习,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受到感染和教育。

  2、教师的表率作用: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师要“身正为范”。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教师是最好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师表,教师的角色地位决定他的态度、言行,必然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很自然地将自己的老师作为效法的楷模。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倾向、思想观点、作风、言行举止,都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事,怎样做人。

  3、三好生、优秀干部的典型作用。

  这些是从学生身边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是学生最熟悉、最直观、最现实的榜样。这些榜样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经历相似、环境相同、年龄相近,用这些典型为榜样教育学生可亲可信,可仿可效,可望可及,易为学生接受,易使其信,容易引起共鸣,容易使榜样的力量得到更好的发挥,易激起上进心;它可以促进中学生互相学习、你追我赶、共同提高,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进行行为训练

  1、节日感受法

  利用节日,如植树节、清明节、母亲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教师节、元旦节、春节等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节日风俗,让他们以图文结合的绘本、手工剪纸等形式去制作墙报、手抄报,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习节日文化,感受道德风尚。

  2、联系生活法

  利用班会讲身边事,眼前事,以情动人,以事实服人,使学生识别真善美,假丑恶。班会一节课时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大好时机,我从不用于语、数教学,考试等学科学习。我将充分利用班会,讨论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事情。如:我发现地面很脏时,我就会问:地上的垃圾从哪里来的?一年级的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检举别人,我又问:你们如何去处理这些垃圾呢?孩子们纷纷行动,有的把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有的往别人的桌下赶,有的拿扫帚扫,等孩子们忙完了,我再一一评论谁是谁非,孰美孰丑。

  3、活动影响法

  德育教育需要活动。活动教育影响人,关键在于,它是潜移默化、不动声色、非强制性的。无数事实证明,有时一次活动胜过无数说教。如利用清明节给烈士扫墓,讲革命烈士故事,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开展“让妈妈高兴”的孝道教育;重阳老人节,组织学生给“五保”老人买米,担水,梳头,打扫卫生等,开展敬老活动;组织学生植树造林,维护交通秩序,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如拥军优属,为民服务、赈灾、助残、环境保护、义务教育、法制教育等宣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爱民情感。

  4、实践操作法

  文化理论课学习的本身也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一笔一划的书写,作业的完成等都能产生很强的教育力量,因此通过课堂活动的一系列的要求,和它的坚持不懈的不断履行,如:遵守集体的学习纪律和规定,循序渐进地进行养成学习习惯的自我约束,完成学习任务的刻苦努力,规范的书写都可以使学生内化一定的行为规则,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磨练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从而使学生从各个方面接受传统美德教育和影响。

  总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途径很广,方法很多,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就会取得可喜的成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把她原有的智慧发掘出来,继承下去,使她能不卑不亢地服务于当代教育。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之花在具百年历史文化底蕴下盛开的更加鲜艳!

  参考文献:

  杜丹.班主任工作中的美德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09年第5期:96

  刘忠勋.德育教育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1.传承中华文化

2.传承中华美德作文600字精选

3.弘扬传统美德演讲稿

4.关于传统美德的议论文

5.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作文精选

155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