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论文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论文
中华民族是世界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传承,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论文篇一
在历史教学中弘扬传统美德教育
当代社会中有些人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的思想比较严重,使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失范、诚信缺乏、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现象。甚至有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黄赌黑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网络化迅猛发展及网络技术的欠完善性,让“黄、赌、毒、邪”等腐朽文化和有害信息在网络自由传播……这些情况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致使他们精神空虚、行为失范、心灵扭曲甚至违法犯罪。而从家庭环境来说,当前独生子女多娇生惯养,自私、任性;近些年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异等残缺家庭又日益增多,加之不少家庭教育重智轻德,不能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一些学生情感扭曲、心理脆弱、浮躁逆反等问题,早恋和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
我国当前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其一,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文关怀。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校中重智轻德的思想依然严重,教育工作者在深入了解和关爱学生问题上存在差距,同时存在“三脱离”问题,即德育脱离时代生活,脱离完整教育,脱离学生心灵;其二,我们的教育缺少服务意识。学校的育人工作,简单粗暴、缺乏爱心等问题严重存在;其三,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太重,学校及社会又缺少相关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部门为学生疏解情绪,安定心理。
面对这些社会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试图从中国传统思想中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我们确实从孔子的思想中可以发现很多能够解决现在社会问题的理论。如何克服这一严重危机,孔子及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孔子的做人原则、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对现代文明社会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孔子主张应成为仁人,做人要做君子,要爱人,要重道义、轻私利,要讲孝悌,要忠信,要互相尊重、讲究礼貌等,其伦理道德思想从本质上讲固然有其封建色彩,但其中包含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人际相处原则,对构建现代社会中温情和睦的风尚和确立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良性竞争原则奠定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学说为主干的伦理新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起了巨大作用。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又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同时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发扬、光大,从而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针对当今改革开放形势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实际,我认为当前在历史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一、学习关爱知礼、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社会生活中,礼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整理、定型和对社会个体成员道德修养的文明规范。我们知道,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客观标准则是礼——“克己复礼为仁”。 [1]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等等。这样,社会个体成员道德境界的提高与整个社会文明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推进便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过程。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既定的社会关系,也赋予他们一定的道德责任。如果人们都恪守这些关系,履行其道德责任,社会就稳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坏,社会便动荡不安。
“克己复礼为仁”的详细含义还包括对人们所有言行举止的规范,这便是孔子对颜回解释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在这方面,礼既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文明的仪表标志着一个人的素养,对具体礼节仪式的熟悉则可以使人在一切社交场合中都能应付自如。所以,孔子认为,对礼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起码条件。他告诫自己的儿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3]
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创建社会主义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要教育青少年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做到“与人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 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杰出人物热爱百姓的事例,如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林觉民“将爱你(妻子)之心去爱天下的同胞”;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壮举,都充满着对大众的关心、热爱之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倒履相迫”、“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是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传统意识。孔子提倡做人要“刚健有力”,“自强不息”,为事业要“废寝忘食”。自强不息,奋勇进取,表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志气,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使我们这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使我们历尽艰难而不衰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历史上不乏前人自强不息之记载,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左丘失明而作《左传》;孙膑双腿被膑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被处宫刑而发愤十五年著述成《史记》。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生动事例,将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勇进取。 二、学习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
“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6]而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君子就能够“临大节而不可夺” [8]。为了保全自己的完美人格,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9],这种高尚气节是为世人所崇敬的。这些观点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 ,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那些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在历史教材中都有记载,如苏武饮雪吞毡、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 、陈天华钟鸣狮吼、谭嗣同快哉赴死、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的民族气节的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播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三、学习仁爱孝悌的伦理道德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仁”是人生所应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它包涵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各种优秀品德的总和与概括。而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又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在《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章节达16处之多,足以见得孝悌观念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同时,这种观念已深深地沉淀于我国民族心理之中,对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时至今日,对我们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论语•学而篇》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0] “孝”即孝敬父母,“弟”同“悌”,指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在孔子看来,“孝悌”的本质要求是“敬”。血缘纽带使人产生了本能的“亲亲”感情,而“敬”则是人对父兄尊长在亲亲感情之上的更加理性的情感要求,是“亲亲”之爱的延续和升华,即:“亲亲”是“爱”,是情感,而“敬”就是“孝”,是要求。所以他说:“今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1]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意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史实,如缇瀛救父、孔融让梨等典故讲给学生,加强学生个人心理品质和人格价值的修养,让他们有意识地做个品德高尚的人。提倡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抚贫怜弱。由家庭的和睦到社会的稳定,尽到自己的义务。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在贯彻传统美德教育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历史教师应当为此作出更多的努力。
注释
[1] [2] [5]吴新成:《论语易读•颜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206页。
[3] 吴新成:《论语易读•季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306页。
[4]吴新成:《论语易读•雍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91页。
[6]吴新成:《论语易读•子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50页。
[7]《孟子•滕文公下》朱熹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月,125页。
[8]吴新成:《论语易读•泰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35页。
[9]吴新成:《论语易读•卫灵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276页。
[10] 吴新成:《论语易读•学而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页。
[11]吴新成:《论语易读•为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7页。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论文篇二
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材 传统美德 人文素养 道德修养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及其教育,尤其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世代相传的道德,主要有爱国、重气节、仁爱、谦虚、自强不息、和为贵、节俭等等。这些传统美德理应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予以足够重视。若能结合语文教学,适时地向学生进行这些传统美德的教育,这既是对自己民族精神、民族大义、国格、信念的推崇,也是让学生的心灵与历史接通的契机。无疑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开创新天地,真正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1955年到19%年,直至目前的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具—基本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其中指向不言而喻,即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及其教育,尤其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此观念的提出与普及将使语文教育更具活力与生命力,必将使语文教育真正走向素质教育。本文将谈谈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抛砖引玉,并求教于方家。
(一)
回顾历史,中国古代的教育把道德育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且注意在各种教育内容中,以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同时在学校学规中提出道德要求,以从制度上强化道德意识。这显示了极强的道德本位精神,也体现了当时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特征。汉以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影响巨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这也使得伦理道德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重德尚义便成为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和基本精神之一。简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道德。
(二)
中国文化重道德的特点在文学艺术中有鲜明的表现。“文以载道”是文人的责任。文学艺术作品不仅追求艺术美的境界,更追求“善”的道德境界。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评价,也常常以道德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世代相传的道德,主要有爱国、重气节、仁爱、谦虚、自强不息、和为贵、节俭等等。
(l)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落地有声的警句,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东亚大陆上,历尽艰难而依然生生不息、繁荣发展,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而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是学校德育最基本的永恒的主题。语文教材中爱国的典型素材俯拾皆是:《屈原列传》中,屈原竭忠尽智,一心为国,正道直行,其刚正不阿的品格,“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美德,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在国家危急关头出使抗敌,表现了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其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至今熠熠生辉,感人至深……因为爱国:谭嗣同自请以身殉法、从容就戮;荆柯勇刺秦王,壮烈而死;左光斗反对奸候、宁死不屈。因为爱国:南宋诗人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辛弃疾“西北望,射天狼,’;明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爱国主义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其巨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且也将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的振兴和繁荣昌盛而顽强拼搏。
(2)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历史上,古老的中华民族曾以这种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创造了至今仍令世界众多学者赞叹不已的辉煌文明,将中华文化推至世界文明的颠峰。自强不息首先表现为人们不畏挫折、顽强奋斗的精神。孟子认为,艰难困苦的环境可以磨练人们的意志,造就能担当大任、有所作为的人,所以他写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在受屈辱的腐刑之后,自强不息,历时十几年,终于完成了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以“立言”成就了他的不朽。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对独立、完美人格的不懈追求。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人格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理想而完美的人格的追求十分执著。范仲淹出将人相,屡遭贬滴,仍以天下为己任,壮志不衰。这种自强意识,使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千百年来孜孜进取,不断创新、奋进。
(3)重气节。在历史上,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多有列举,且他本人就是重气节的典范。宋端宗景炎元年,元兵铁蹄践踏了大半个中国,他们依仗有利地形,逼迫南宋投降。在危急关头,文天祥挺身而出,出使元营。元军派人劝他投降,并许以高官厚禄,文断然拒绝。元人又以死相威胁,文毫无畏惧,说:“吾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以致元军“相顾动色,称为丈夫”。文天祥这一次出使,一反以前南宋使节的奴颜脾膝,苟且偷生的态度,捍卫了民族的尊严,表现了宁死不屈的高尚民族气节,谱写了一曲流芳千古的民族正气之歌。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这是中华民族重气节的生动写照,这种美德培养和影响了无数的华夏儿女。
(4)谦虚。谦虚是中国人推崇的传统美德。人以谦自处,可以知不足而不断进取,避免自满和固步自封,以谦和他人相处,则可以博取众长,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曾问礼于老腆,又“人太庙,每事问。”表现了万世师表的谦虚风范。《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原发自作者之心,出于作者之口,但文章却把它推到“古仁人”身上去,这实在是一种伟大的谦虚。
(5)和为贵。中华传统文化中尤其重视人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孟子就明确阐发了“人和”观念,“人和”就是人的团结,也即是人心的凝聚,人心凝聚的基础是道义,所以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由得道而得人心,便可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使国家无敌于天下,以至“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把“人和”作为国家巩固、安定的最重要的基础,所以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贵的美德不仅有利于各族人民建立和巩固友好关系,还能促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6)节俭。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光大。《训俭示康》中司马光崇尚节俭,反对奢靡腐化堕落,提倡“以俭素为美”。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居官身贵,崇尚节俭,无私自廉,“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在物质丰盈之时,我们理当记住:“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三)
概而观之,语文教材中所展示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多方面的,在此不能一一阐述。这些传统美德理应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予以足够重视。若能结合语文教学,适时地向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这既是对自己民族精神、民族大义、国格、信念的推崇,也是让学生的心灵与历史接通的契机。无疑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开创新天地,真正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l]胡美山.站在新世纪门槛的呐喊.新华出版社,2001年.
[2]文史知识编辑部.古代扦情散文鉴赏集.中华书局,1988年.
[3]赵宗娓.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发展先进文化 弘扬传统美德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除了以上内容以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博大精深,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注重整体精神,强调爱国思想,中华民族最注重崇高的“整体”与“爱国”思想与精神;追求高尚境界,向往理想的人格,提倡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爱国爱民精神;推崇以人为本原则,强调人际关系和谐,主张增进理解,提倡人类的同情和慈爱,以求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目的;重视修身践履,强调言行一致,提倡人的道德理论、道德意识必须与自己的道德行为相一致;注重自我反省,强调正直和善良,主张要坚持真理,主持正义、公道;注重锐意进取,强调开拓创新在追求理想的目标和对待新生事物的实践中,体现出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的精神。
2 现阶段弘扬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致使人们的荣辱观发生了某些畸变与偏差,如对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将诚实守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视之为不合时宜的行为;更有少数人以违法乱纪来显示其拥有的特权与显赫地位等等。这些,不仅使某些人走上了犯罪道路,也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败坏了社会风气。
所以,在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及行为准则日趋多元的今天,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尤为重要。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需求:
一是民族复兴的需要。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形成了丰富全面的道德规范。无数历史事实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迅速崛起并立于民族之林,对国民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优秀道德教育尤为重要。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今天,党中央又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号角吹响,意义深远。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有良好的道德来规范和维系。三是实施育人目标的需要。就道德素养而言,我们应该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德是最起码的条件。
3 我国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党和国家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重大举措,“和平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和战略,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核心能力。
3.1 中共中央胡锦涛倡议创办的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已经于2004年9月正式注册成立,其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华文教育事业发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3.2 中央正在组织专家研究“传统文化经典如何进课堂”问题,传统文化进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据学者称——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研究基地组织了一次专家论证会。论证的内容是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课堂。
3.3 为适应全球汉语热和对中国文化的渴望,教育部在全球推展汉语桥和孔子学院建设工程。在国内教育中,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古代诗文作品在初中、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中分别约占35%和45%。
3.4 文化部重点工程:与各国 “互设文化中心”和与各国互办文化年。目前中国文化中心已经在韩国、毛里求斯、法国、马耳他、贝宁、埃及等国落户。将要进行有中俄文化年、中德文化年、中日文化年、中韩国民间交流年等。
4 学习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校园先进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美德文化的精华,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自主创新中深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适应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4.1 首先,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在社会与生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中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各学科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及深化。
4.2 学校应利用重大节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学雷峰纪念日的学生实践活动,“三八”妇女节母爱的教育、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等。此外,学校还应利用爱国主义场所创建教育基地,实现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美德的体验实践教育。
4.3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开设家校课堂,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步向家长宣传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4.4 我们华星幼儿园非常注重孩子的传统美德教育,从幼儿一日常规入手,教育幼儿懂规矩、讲文明、爱国家,孝父母、守规矩、讲诚信等,利用升国旗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为幼儿教授三字经、古诗词、成语故事等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诵读活动,收到良好效果,2004年被评为“爱国启蒙教育全国示范园”。
中华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之相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传统。作为教育灵魂的德育,更是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氛围中折射出璀璨的光芒。随着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学校应致力于把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意识,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和熏陶,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有关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