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生挫折教育论文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不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国的大学教育,面对大学生诸多不如意的境况,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和抗挫折能力培养越发显得重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学生挫折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大学生挫折教育论文范文一:试论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遭受一些挫折。而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却存在着教育方式形式化、教育内容单一化、教育方法呆板化等种种问题,教育实效性不高。为了提高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高校应营造大学生挫折教育良好氛围、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等。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教育
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应对挫折的心理反应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与其他同龄人相比,大学生有着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和更高的未来期望值,但大学校园中的生活和学习并非一帆风顺,大学生常常会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产生不同的矛盾、遭遇不同的挫折。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加之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很多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不知所措,不能冷静思考以应对突发状况,加之对挫折不恰当的归因容易导致其埋怨、失望、悲观和愤怒等负面情绪。因此,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分析他们产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对其加强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挫折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因行为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恐惧、紧张、抑郁和沮丧的消极情绪状态与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不仅在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有,在人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挫折具有双重性质,从积极方面看,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从而以积极的态度直面人生;从消极方面看,挫折可能导致人意志消沉,从而不思进取,甚至有过激的、危害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发生。对挫折应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挫折首先是客观存在的,同时挫折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个体对挫折的主观评价和态度。
(二)挫折教育
西方教育界认为,通过挫折教育,孩子不仅感受到从别人或外界给予中得到的幸福,更能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身寻找幸福的本能,进而培养自身内在的自信和乐观精神。在我国,则更多地把它看成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方法往往将挫折看作是人生旅程中的绊脚石,这只是看到了它消极的一面。所谓的挫折教育就是根据个体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利用已有的挫折实际或创设挫折情境,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外界帮助下通过个体自身努力,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克服挫折,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以正确的心理对待人生。
二、引发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
人的需要同客观情况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伴随着差距,学生便会产生相应的挫折感。引发个体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
(一)主观因素
1.生理因素。有些大学生过多地关注自身客观条件,如因为自己的身高、容貌、身材及某些生理缺陷,而产生烦恼、自卑的挫折感。有的大学生因不善表现或缺乏特长,产生自责、不受重视的挫折感。这些都是因为自己的生理因素而直接引发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
2.心理因素。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个体认知、思维方式、能力、需求、动机、兴趣、性格、自我意识、意志品质等心理因素。大学生的挫折感和意志水平有关,个体的意志水平越高,就越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越能够战胜挫折,越少体验到挫折的消极情绪。
3.动机冲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有数个动机同时存在,各个动机的强度也会随时发生改变,当某一时刻因多个动机强度相当而产生矛盾时,人便会难以取舍为动机所困,因动机的矛盾冲突而产生挫折感。有时动机虽然只有一个,但有多种方法或途径选择时,出现难以取舍的局面,也会引起心理冲突而产生挫折感。
4.期望水平。期望水平是指个体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的体验的深度、面对挫折所呈现反应的强度。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期望水平确定在略高于其能力水平位置上,但有的学生爱走极端,把自己的期望水平定得很高。由于诸种原因,大学生的期望值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决定了个体不同的挫折感受。如有的学生要求成绩必须是前三名,有的学生则要求及格就行,当两者的成绩都处于中等水平时,前者显然要比后者的挫折感强烈很多。
(二)客观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来说,人们更倾向于把自然环境看作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自然环境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非常有限,在面临无法预料和应对的自然因素的变化时,其学习和生活会受到极大阻碍,当动机得不到满足或出现一定程度的延迟时,大学生便会产生挫折感。不过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心理挫折是很少的,有时反而会激发个体奋进抗争的斗志,如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重建家园、共抗灾难。
2.社会环境因素。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开放使得当今大学生处在中西方价值观碰撞及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强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使其思想观念出现不坚定、左右摇摆等现象。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合作与竞争等关系中往往表现出苦恼: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又希望大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才华。社会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3.学校环境因素。大学生在入校前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向往,而当学校的教育方式、学习风气、文化氛围等与个体的兴趣、爱好、成长背景不相符时,大学生便会产生挫折感。大学生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难以相处、食堂伙食差、饮食习惯不适应,寝室太拥挤、照明不好、没有个人空间、生活不方便等因素也会引发大学生的挫折感。
4.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成员的结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教育背景以及家长的素质等无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的大学生来自贫困家庭或单亲家庭,如果家庭教育不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就会因自卑感而表现出一些反常举动或对人际交往表现出淡漠、不安、抑郁、寡欢,他们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5.偶发事件。遭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求助被拒、东西丢失或被盗、在集体活动中遭受冷落或出丑、恋爱不成或恋人分手、在社会公共场所受刁难等偶发性事件也是导致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一个客观因素。
三、我国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生挫折教育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功利思想的影响,高校普遍认为大学生成长成才重要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即使在有些高校已经开展,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形式化
很多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包括挫折教育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十几年了,但存在形式化严重的问题。挫折教育仅停留在理论上和口头上,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应用。有的高校,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述挫折教育的基本原理,学生则以口头或作业的形式反馈,整个教育过程中只有空洞的理论而没有生动的实践,学生只懂概念而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一旦在生活中真的遇到挫折时,便会不知所措。
(二)教育内容单一化
挫折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吃苦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丰富内容。有些高校没有真正理解挫折教育,误以为挫折教育就是创造困难让学生感受一下,创造失败情境让学生经历一次,创造困窘局面让学生体验一下。这就造成了教育内容简单化,很多时候仅仅把挫折和困难直接摆在学生面前,忽略了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其实,进行挫折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品质,引导他们独立地、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去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
(三)教育方法呆板化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打不成器”“不打不成才”等格言仍在一些人的教育观念中发挥着作用。至今一些家长还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打骂、不给吃饭等。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使教育难以生效,而且往往使孩子的个性和品质发展受到极大的压抑,使其容易产生其他心理障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改善社会客观环境,营造大学生挫折教育良好氛围
要真正完成对大学生的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必须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并要营造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良好氛围。因此,首先应对我国现行的教育观念和体制进行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并落实好素质教育。社会及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环境,由此起到消除大学生挫折感的作用。高校应进一步优化专业和课程建设,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学校要把挫折教育融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学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智育的最重要途径,也是进行挫折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品质情感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应然的诉求。再次要建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高校应尽可能地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充实图书资源、提供优良的人性化服务等,消除可能致使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因素。最后重视家庭在挫折教育中的作用。改变父母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家庭在挫折教育中真正起到助推作用。总之,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和谐、文明、健康、进步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其茁壮成长。
(二)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能力
要使大学生明确人生的意义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对其加强“三观”教育。只有使其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其吃苦精神,使其保持进取向上的个性,他们最终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才能提高抗挫折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便能对自身作出客观的评价,便能有效避免因自我评价不当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加强“三观”教育,必须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出发,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学生,用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勉励大学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大学生,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规范大学生。
(三)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20%靠学识和专业技术。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过程。高校可以开设常态的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在课外时间可以开展有关抗挫折教育的讲座,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挫折概念、挫折心理反应、挫折阻抗、挫折疏导等有关挫折的理论,提高其认识,逐步培养其正确应对挫折的心态,增强其应对挫折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网。高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使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接受专业的帮助,并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处理挫折和危机的经验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成正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更具有直观性、典型性和具体性。实践证明,社会阅历丰富、社会实践较多的人往往比社会阅历缺乏、社会实践少的人抗挫折能力更强。而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社会实践少,不能对挫折进行正确认知和有效应对,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不知所措。因此,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应变能力,体验克服困难的成就感,从而提高自身应对挫折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经受住挫折的磨难,才能培养起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品格,才能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
总之,挫折教育是一项过程复杂、任务艰巨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需要构建起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只有多管齐下、同心协力、互相配合,才能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有关大学生挫折教育论文范文二:对于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飞速发展,高校大学生面临着诸来自多校内外压力,如情感、就业、学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因此对在校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显得异常的重要。本文通过阐述高校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必要性,分析大学生遇挫原因,探讨了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提高大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使其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必要性;途径与方法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我国已将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还不是太乐观,许多学生在挫折面前不能独立思考,冷静下来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而是采取一种消极回避或者过于激进的行为,这样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埋怨、悲观、失望,甚至轻生的念头等消极情绪,这些不当的处理方式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而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素质教育是是每个教育阶段都倡导的教育理念,它除了包含常规教育理念上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育素质、文化素质和科研素质之外,还包括抗挫素质培养。我国的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讲授轻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受挫能力不强,导致毕业后走上社会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这也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造成的结果。因此,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挫折教育能力,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很好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培养,一旦步入社会,发现与大学校园环境相差极大,只看到了社会的复杂面和阴暗面,不能正确处理,那么会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不适应感。因此,给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遇挫原因分析
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其原因也多种多样。
(一)人际交往不适应导致的挫折。进入大学前,学生主要精力和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好就行。进入大学校园后,生活丰富多彩,人际交往频繁,有些同学因为缺乏与人交往经验,不善与人交往,长期以往会产生与人交往的困难感,形成自闭,内向的性格,产生压抑感和挫折感。
(二)学习方式和特点不同导致的挫折。大学生学习除了上课,学习全凭自觉,所以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大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大多数学生高中毕业前,习惯了靠教师手把手教,家长看着,填压式学习方式。这些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如没有养成良好的自觉性和学习习惯,遇到考试突然乱了阵脚,往往成绩并不理想,自信心大打折扣,长期以往,厌学、逃课等不良习惯严重滋生,造成了挫折感。
(三)恋爱观不成熟导致的挫折。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现今校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对于高校我们既不反对,也不提倡,但是不少大学生对爱情观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慎重的态度,不能摆正爱情的位置,因恋爱受挫已不争的成为大学生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
(四)就业困难和压力导致的挫折。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的问题,更是国家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难已成为在校大学生一个切实存在的心理负担,特别是面临就业的毕业生,对就业难,求职过程中挫折不能正确对待,从而产生诸多不良情况和沉痛的教训。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利用“两课”,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两课”教育是现代高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开设的人生成长课程。高校必须在“两课”教育中,发挥主导功能,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培养其勇于应对挫折的能力,不断提高抗挫能力。高校应将“挫折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识别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理性的对待情感等问题,不断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抗挫适应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学工人员要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确意识。通过广播、宣传栏、网络等途径宣传心理咨询的性质和作用,解除学生疑虑。为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定期、定点和专人心理咨询,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心理学技巧正确发掘自身心理潜能,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性情,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保持自信、乐观、真诚、豁达和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要提高大学生的抗挫能力,光靠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抗挫能力。学校应当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磨练,积累抵抗挫折的经验。
有关大学生挫折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4.挫折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