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关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一:浅议素质和素质教育
论文关键词:素质 素质教育 推进
论文摘要:新世纪的到来迎来了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竞争的优势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当前的素质教育是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是一次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是一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的深刻变革,是一次育人模式的深刻变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问题,是当今我国社会和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教育学术界近年来颇有争议。有人认为“素质的概念早就有了,而素质教育则国外没人提。国内的辞典也罕见。”有人认为:“提素质教育就是不科学。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的某些特点。既然是先天形成的,就谈不上教育问题。”有人则说:“现在提的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没有什么新意。”还有人认为:“现在有些人把素质教育搞得很神秘、很玄,其实很简单,凡教育都可说是素质教育。”确实,对于素质教育,至今仍有不少人感到惶惑不解。要搞清素质教育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素质?
一、素质的涵义
1.狭义的素质
即生理学、心理学上所指的。生理学上的素质是指人得机体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和相应的体能方面的特性;心理学上的素质,则指人得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特点。它是人得心理活动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了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上心理得发展。
2.广义的素质
即国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的概念
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身心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挥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征
(1)根本性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身心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挥为根本任务,从而逐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远大目标。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培养提高和发展人的素质,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完善人的基本品质,使教育在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素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根本性。
(2)全面性(即整体性)
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单就其一方面或片面的提高发展;在教育对象上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重视少数几个尖子生或“精英”;在教育内容上力求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促进、和谐发展,就这些方面来看,素质教育又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
(3)基础性
素质教育着重于给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打好基础,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好准备,为逐步提高国民素质打好基础。因此,该项任务从教育的层次上,通常是落实到基础教育的。
(4)主体性
素质教育是有充分弘扬人的主体的特征。它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自始至终都必须把教育的起点和终点落实到学生主体身上,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效。
三、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发展,尤其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导致一系列高新技术革命,如信息革命、新材料革命、生物技术革命,并深刻地改变了物质和精神生产。不仅使许多生产工艺急速变革,而且促使产业结构、行业分工的重新调整,同时又引发了社会劳动力的大范围流动。此外,我国实现宏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它呼唤着我国教育的加速改革,并要求教育界最大限度地拓宽视野,扩充新观念,建立起一个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21世纪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素质教育的崭新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如教育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后。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久治不愈,其根源就是“应试教育”的陈腐教育思想在作祟。因此,一方面必须彻底批判“应试教育”,清除这一严重障碍;另一方面又急需提倡素质教育,以科学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革。当然,我们现在提倡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并不是说我们原先的整个中小学教育都是应试教育,都搞错了,或需要彻底改造,甚至连必要的条件也不要了。事实上,单纯的“应试教育”是不存在的,也不能把现行的学校教育笼统地称之为“应试教育”。我们只是把现行中小学中,仅仅以应试要求、为选拔的需要、以训练培养少数几个“尖子生”为目的的选拔式教育的这种不正确教育思想和行为概括为“应试教育”。
为了彻底抛弃“应试教育”的陈腐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我们必须分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是为了发展人的素质和潜能,培养提高和优化全体学生的素质,从而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而“应试教育”只是为适应高一级学校的选拔需要和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前者主张面向全体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后者则主张面向少数几个“尖子生”、“英才”,而忽视多数学生的淘汰式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前者主张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挥,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身体心理和劳动技术等多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并依此全面检验学生的质量;后者则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就不学或少学,并以分数量人、以升学率论质量;在教育方法上,前者根据学生的差异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后者同按划一的模式,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或以分数为唯一的尺度,使教学方法僵化。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目标。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深入搞好教学研究,抓住教育这个主渠道,才能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荣华.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2]孙玉文.素质教育论坛,2007.1.
关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二:试论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传统观念中人们所认为的教育更多的是老师教、学生学。这里学到多少学的好不好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考一个高分,是否考到一所好学校。于是出现了“高分低能”,出现了“书呆子”,出现了“考试机器”等等现象。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学生缺乏创造力、想象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诸多问题的出现在警示着我们,必须重视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给孩子们一片更快乐更广阔的天地,这样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更健康更健全的人,推动社会进步。
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的讲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的讲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不可能有优秀的高等教育。受封建时代教育思想的影响,师道尊严、注入式、满堂灌、死记硬背、考试至上等思想方法沿用至今,老师教的生硬,学生学得死板,更压制了学生的诸多思想与能力。“素质教育”的提法应时而生,全民皆以为要注重素质,提高素质,然而这贯穿于“应试”当中的“素质教育”似乎必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目前教育中的问题
从学前教育开始,便对每个孩子衡量其好坏,衡量的标准便是谁的成绩高,谁的成绩差,而忽略其音体美、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素质。这种方法家长认同、学校认同,老师实行。观念不能更新,教法就不会有更新,评价方法不改,“素质教育”只能是空谈。也难怪有人说,我们的教育只有“教”而没有“育”,这种传统观念的沿袭,使我们的孩子不得不面对枯燥的课堂,单调的学习,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1.教育主管部门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
这应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问题,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不能把国家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仍单纯的以考分“论英雄”,缺乏对教育改革的雄心,或者怕担风险,担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主管部门的态度也便直接影响了相关学校及教师的态度。结果,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就“换汤不换药”,毫无意义可言。这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当然是十分不利的。
2.教学设施简陋,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教学设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众所周知,农村教育在国家青少年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然而很多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不完备,相应的运动器材、教学设备都比较缺乏,有的小学还处在没有电脑、电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的阶段,这对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有消极作用的。
3.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不高,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
知识陈旧和师资力量缺乏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两大问题。很多教师不愿知识更新,更习惯于自己原来的方法,信手拈来,轻车熟路,不用费脑筋绞脑汁。殊不知,陈旧的知识和观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很可能因此被学生甩在后面而不知。学生们更喜欢能给他们带去新鲜感,与他们的思想产生共鸣,能给他们精神启迪、能力培养的老师。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转变观念
观念问题从领导开始,带动老师,带动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这一提法,就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宰命运。那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足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影响这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一生。同时,家长要改变看待学生学习的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只要对学生发展有利,我们就应该支持。这里的发展,应该就是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2.改变固有的教学体制
领导和老师在更新观念的同时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改革,从原来的“满堂灌”“填鸭式”中走出来,尝试“活动教学”“愉快教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情境活动等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表现力,为素质教育提供动力。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想有高素质的学生,必须得有高素质的教师。作为基础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应该更严格些。教师有了较高的理论素质,才能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队伍,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如潺潺流水般为学生不断地输送知识营养,才能真正为学生的素质提高储备能力,贡献力量。
4.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这一硬件工程必须完善,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外在保证条件。素质教育还要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利用广播、卫星、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大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力度,恰当地运用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
5.改革评价制度
“应试教育”是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导致学生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素质教育是把考试作为一种手段,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种应试教育也便成了评价学生的一种手段,单一且不科学。这种只看成绩不看人的评价制度必须改革,不改革评价制度,其他的改革都只能流于形式,难以使素质教育真正实行起来。评价中“注重知识,突出能力”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学生的衡量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学生能从多种评价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评价制度的改革,势必使老师学生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达到“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
2001年5月29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文件中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基础教育担当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基础教育中的弊端我们要积极应对,以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为依据,设计用于检查和评定教学工作质量的素质教育工作监测指标体系。用此指标体系作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学校管理行为,评价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我们的基础教育必将伴随着素质教育成长。
参考文献:
[1] 《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
[2] 《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
[3]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关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5.高职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