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浅谈诚信教育的相关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体优良品质的重要内容,在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和加强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诚信教育的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诚信教育的相关论文范文一:诚信教育的冷思考

  【摘要】开展了十多年的诚信教育,实效不大。因为个体的道德人格是一个整体,把它机械分割为诚信、勇敢、廉洁、感恩等,然后分别实施教育,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开展诚信教育,起因是社会上成人世界的“诚信缺失”,而非为了学生的道德发展。这就找错了方向,转移了注意力,把社会问题转嫁到学校里的学生身上。“诚信”在道德体系中只是一个普通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不具有自足性,它由道德原则、道德标准乃至道德理想与目标决定。因此,缺乏了“道”的“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教育在不放松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义”“仁”等道德标准;人道理想的教育,更应重视“道”这一道德根基的教育。

  【关键词】诚信诚信教育道德理想道德根基

  近年,诚信教育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学术界也是一个比较热点的领域。这得归于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指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在《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二十字方针中,有两个字就是“诚信”。类似的教育很多,如廉洁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爱心教育等。

  十多年过去了,诚信教育的效果如何呢?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指出:“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11月党的报告也指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可见,十多年以来的诚信教育,成效不大,社会上依然“诚信缺失”。

  那么,诚信教育为什么成效不大?问题出在哪里?

  一、人的品德是一个整体,诚信教育对整个道德人格作用不大

  各种具体的品德,如诚信、正直、勇敢、节俭、仁爱等,并不是机械、孤立地存在于人的身上,而是有机统一于道德人格之中。任何一种品德与其他品德之间并没有截然清晰的界限,而是与其他许多品德密切相关的。因此,通过种种途径、方法挑选出若干品德条目来,进行专门培养、教育,显得非常机械、勉强。杜威早就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说:“像诚实、正直、贞操、温和等,道德把它们孤立起来,称它们为德行,就好像把骨骼当作有生命的身体一样。骨骼当然是重要的,但是,骨骼的重要性正是在于它们支撑身体的其他器官……道德和整个性格有关,而整个性格又与人的全部具体特性和表现相等。一个人有德行,并不意味着培养了少数可以指名的和排他性的特性。”[1]

  杜威这段话具有多方面深刻的含义。或许,各种品德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是半独立的。根据杜威的论述,我们可以把一个个具体的品德条目比喻为人的手、脚、耳、眼、鼻、口等器官。我们需要的是整个身体的健康,但是我们所做的却是分别对各种器官一一进行锻炼:今天花一小时进行手部锻炼,明天花一小时进行脚部锻炼,后天花一小时进行胸部肌肉锻炼……这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就如西医,把人体进行解剖,机械地分割成各个部分。对于身体特定部位有问题的人或专项体育运动员,或许可以这样做,但对于普通学生、对于正常的学生,把人的道德人格割裂开来,分别进行教育,以期望能够培养出良好的道德人格,可以这样做吗?有效吗?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哈桑和梅就“诚实”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可能将这个世界分为诚实的人和不诚实的人,几乎每个人都在某些时候欺骗过人”“即使某人在一种情形中欺骗人,但不能保证他在另一种情形下是否会欺骗人……某个儿童在一种特定的情形下之所以欺骗并不是因为他有一种不诚实的品格特性”“人们在口头上主张诚实是道德的价值,但和他们的实际行动毫无关系。”[2]

  二、诚信教育治疗不了社会上不诚信之病

  从我国诚信教育的兴起来看,最主要原因就是如《纲要》所说,“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也就是说,诚信教育不是立足于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而是治疗社会不诚信之病的需要。这就有两点值得思考:

  第一,诚信教育找错了对象。既然是社会上的人存在诚信品质缺失问题,那么就应当对那些缺失的人进行教育。正如廉洁教育一样,应当对那些不廉洁的人加紧进行廉洁教育,为什么转而对大中小学生进行教育呢?究竟是在预防,还是转移注意力?如果对学生的预防是必要的,那么对社会不诚信的治疗不是更加迫切吗?

  第二,社会上不诚信之风有所蔓延,就开展诚信教育;不廉洁之风有所蔓延,就开展廉洁教育;不孝敬父母老人之风有所蔓延,就开展感恩教育……显然,这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是一种修修补补的做法。难道,道德教育就是专做修补、治疗的工作吗?道德教育究竟是要促进学生道德的健全发展,还是要去预防、治疗学生道德上的不良倾向?

  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因此是治标不治本。就其结果来说,很可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人们之所以不诚信、不廉洁等,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正如《道德经》所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人们不诚信、不廉洁等,有着根本性的原因。所以,不寻求根本原因并加以积极预防,而是等到出了问题之后才被动地进行补救,是扬汤止沸,有多大作用呢?

  三、诚信不具有自足的、最高的、绝对的道德价值

  诚信,以及其他许多品德如勇敢、节制、仁爱、感恩、节约等,并不具有绝对的、普遍的、最高的道德价值。以杜威的比喻来说,这些具体的品德就如身体的骨骼、四肢等外部器官,这些外部器官如果脱离了人体生命,脱离了大脑的调节、指挥,那就不能运动了,也就毫无意义了。也就是说,各种具体的品德并没有自足的道德价值。它们的道德价值依赖于一个更高的中心,就如骨骼、四肢的运动依赖于人体,依赖于大脑的调节一样。   可见,各种具体的品德存在的价值,依赖于一个更高的东西。缺乏了那个东西,诚信等品德不仅不会给人民带来积极意义,反而可能危害人民。例如,你若诚实对待正在寻找机会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人,诚实地为他们提供你所了解的相关信息,那是助纣为虐;对假乞丐同情与仁爱,就是被欺骗;对“落水狗”手下留情,是妇人之仁;黑社会成员勇敢地攻击警察,对社会是灾难;小偷夙兴夜寐,勤奋地去偷窃,只会让百姓遭殃;对专制政府或政党的忠诚,将会延缓专制政权……一种品德在一些人看来是美德,在另外的人看来可能就是恶德。柏拉图早就指出:“对疯子讲实话也是不正义的。”[3]美国现代著名道德教育哲学家柯尔伯格也指出:“一个人的正直在另一个人看来是顽固;某人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另一个人却认为他不顾他人之情感。”[4]

  所以,诚信教育如果实施成功,把学生都培养成诚实、守信的人,也就是表里如一、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吗?他们进入社会将会怎样呢?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时代,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只会处处碰壁,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早在两千多年之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对这一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孔子一方面非常重视“信”(诚信)这一品德,作为其“四大教育”(文、行、忠、信)之一,要求做人应“主忠信”(以忠信为主),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诚信是人在社会上生存立足的

  根本。另一方面又反对死守具体的道德信条,强调“权”。在《论语·子罕》中,孔子提出:“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主张随机应变。在《论语·卫灵公》中他还提出:“君子贞而不谅。”“贞”是“正”的意思(或解释为“大信”),“谅”即诚信。这句话是说:君子只要走正道就可以了,不必拘泥于诚信。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认为那种“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硁硁然小人哉”,是三流之士。

  四、还有比诚信更根本的道德

  那么,那个赋予各种具体的品德以积极的道德价值,并调节、统率各种具体品德的东西是什么呢?孔子、孟子认为是“仁”和“义”。《论语·阳货》记载,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宪问》记载,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口才、勇敢这样一些具体的德、才,可以由根基性的“仁”和“义”外化而出。反之,具体的德、才却不能升华出道德根本。如日本侵略者当年对我们的侵略、攻击,在他们看来是多么勇敢,实际上却是凶残!因此,人不能仅仅停留于追求枝节性的德、才,更应追求道德之根基。

  《论语·学而》记载:“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只有接近、符合“义”,诺言才是可以践履的。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也指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也就是说,是否该诚实,要看是否符合“义”。如果不符合“义”,那么“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五、道德教育还有更根本的追求

  仁、义,或者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道德等,可以说是人道之极。但“人道”还不是道德之极。因为在人道之上,还有“天道”。天道,就是《道德经》所讲的“道”。因此,所谓“道德”,要“由道而德”,有“道”才有“德”。舍弃了“道”而仅仅追求“德”,如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廉洁教育、爱心教育等,之所以实效不大,根源就在于此。

  也就是说,道德教育可以划分为二:“道”的教育和“德”的教育。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彭正梅先生所说:“道德教育包括技术性和规范性的训育即德育,同时还包括一种信仰教育的道育,其中,后者是道德教育之根。”[5]

  可见,道德教育不能抛弃根本。正如《道德经》所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否则,根基出了问题,却去治疗皮肤之痛,非但无益,甚至有害。害在哪里?《道德经》还深刻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在《道德经》看来,人们若失去了道德的根本,却追求枝节、末叶,那是根本没有作用的。

  当然,从实施过程来看,一方面,道德教育应从具体的品德开始,因此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阶段,还不能立即开展“道”的教育,而应以美德教育、道德行为习惯教育为主。但是,美德教育、道德行为习惯教育不能机械地被分割成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廉洁教育、爱心教育等。另一方面,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在不放松具体品德教育的前提下,就应注重“道”的教育了。否则,从学前、小学到中学、大学,德育就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提升了。这显然跟不上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

  【注: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道德价值教育与道德事实教育研究”(批准号:13YJA8801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4][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柯森,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正梅.道德的力量从哪里来———儒家“万物一体”论对道德教育的“根”的作用[J].教育科学,2010(3).

  诚信教育的相关论文范文二:论高校诚信教育的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诚信缺失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实施重塑校园诚信、创建诚信高校的对策,很有意义。

  关键词:高校;诚信;危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99-02

  收稿日期:[HTSS]2006-04-04

  作者简介:叶春桥(1971-),男,浙江余姚人,助理研究员,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高校作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目前的诚信状况令人担忧。这不仅有损高校形象,还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一、高校诚信缺失的表现

  1.毕业生违约现象频频

  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过程中出现的违约现象屡见不鲜。在高校毕业生中,任意变更、撕毁合同,不履行合同规定义务的人已不在少数。据有关部门统计,这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违约率在持续攀升,部分重点大学已超过5%。

  2.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上,一些企业往往不愿招聘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不惜以身试法,制造虚假的获奖证书,夸大自我评价,甚至诋毁其他竞争者,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以达到应聘的目的。

  3.学术领域的诚信失范

  近年来,我国一些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涉嫌学术剽窃的事件屡见报端。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高校中应有的那种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被一些教师弃而远之,有的人为了获取名利,失去了高校教师起码的道德,对学生的治学态度产生于极坏的影响。据上海某知名高校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同意“天下文章一大抄,只在会抄不会抄”的观点,甚至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也直接从网上下载,换个名字就只字不改地交给老师。在图书馆的各类杂志中,经常可以见到其中的某篇文章被标上“已用”的字样,也已成为目前大学校园见怪不怪的现象。

  4.“考试信用”严重贬值

  近些年,尽管我国各大高校采取了种种措施,想方设法严肃考风考纪,但仍有不少学生对考试作弊“情有独钟”:从偷看、抄袭、传递纸条、请人代考到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作弊,方法之新和手段之多令人咋舌。部分任课教师碍于情面,对于这些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是“高抬贵手”。考试分数造假现象,这已引起了不少高校的关注。

  5.助学贷款还款违约行为值得关注

  助学贷款,本是国家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推出的一项带有政府行为的助学工程,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关爱。然而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却迟迟难以推动。据有关方面调查,有近20%的贷款毕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还款违约情况,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已开始显现,教育部不得已采取了将严重违约学生名单在媒体上曝光的举措。

  6.高校人才流动中的诚信缺失

  近年来,一些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为吸引人才,推出了“三不政策”(不要档案、不要户口、不要人事关系)和“三高政策”(高工资、高福利、高待遇),这的确吸引了一大批全国学术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授。有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不顾与原所在单位签订的人事合同的约定条件,擅自离职,有的甚至不辞而别。如此行为,使其原工作单位的教学、管理乃至整个教学活动遭受极大损失,师资队伍建设元气大伤。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他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受此影响也人心浮动。“挖墙脚”现象若长期存在,必将使中西部地区的一些高校不可避免地出现优秀教师大量流失的后果,这严重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7.民办高校招生中的虚假行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大批民办高校应运而生。各民办高校为了抢生源,使出浑身解数。他们不惜采取种种不规范的手段,开始无序竞争。如在招生宣传中,片面夸大自己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并在车站、码头、路口等设点招生;一些不具备办学资格的学校也大肆招生,对整个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二、高校诚信缺失产生的原因

  1.腐朽意识的侵蚀

  在我国,曾长期地受到封建统治和小农经济的影响,自由散漫的小农意识已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并形成了以个人利益作为判断是非标准的思想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不少人为了个人利益投机取巧、不择手段。这种封建意识和腐朽的社会思想在我国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对当今高校师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西方各种思想大量涌入国内。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爱国、勤劳、俭仆等优秀思想在人们心目中被淡化,重道德、讲信誉的传统也被腐朽思想和意识给削弱了。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虚报浮夸、权钱交易等社会丑恶现象大量存在,并向高校蔓延,高校师生也屡屡受到这些行为的影响和侵害。那些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的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甚至受到排挤、孤立和打击报复,于是诚实成了傻瓜的代名词。高校中部分师生为此对诚信产生困惑,并造成诚信意识的模糊和淡漠。

  3.个人利益的驱动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鼓动人们追求个人利益。这在社会尚未建立良好约束机制的情况下,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容易引起人生观、价值观、遣德观的蜕变。

  4.教育的失误

  目前,高等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少教师只管“教”,不管“育”。教师只管传授知识,不管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教育中没有情感教育,没有善的情感,何来诚信呢?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在评价机制上,更是存在重知识轻道德的弊端。

  5.信用法律制度的缺失

  由于我国尚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维系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制度和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成。再加上依法治国的思想虽在举国上下已达成共识,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很严重。司法中也存在弄虚作假现象,法律的伦理作用乏力。正是由于缺乏健全的信用法律制度,导致社会上出现的待人处事出尔反尔、毁约、违约、欺骗等不诚信行为频频发生,而又显得无奈。

  三、高校诚信缺失的危害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公民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诚信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培养和造就合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人才。只有具有诚实守信、真才实学的人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遵循诚信的道德准则。同时,高等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高校应当成为构建诚信的示范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提高全民素质的主渠道,它的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因此,高校诚信已成为构建社会诚信的基础,是落实“以德治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强保障。

  高校师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和失信行为的屡屡发生,导致了高校中诚信缺失的发生。诚信缺失在高校的存在,将损害高校内的人际关系,造成师生之间的不信任,导致人情淡薄,损害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并直接影响到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它还极大地败坏了高校的形象和声誉,阻碍高校健康持续的发展。

  高校师生作为整个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认知能力较强和思想素质较优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诚信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现阶段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影响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高校产生诚信缺失,必将导致社会诚信状况的恶化,造成对人们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冲突,甚至出现价值观念混乱、道德失范,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而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四、创建诚信高校的对策

  1.树立诚信为本观念,加强高校自身建设

  我们要切实加强高校自身的诚信建设,在高校内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高校的管理部门要规范自身的行为,要把“诚信”作为学校工作的基本准则,渗透到学校工作和学生活动的方方面面。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特别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招生、就业、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学生干部选拔等方面,必须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2.加强师生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加强高校的诚信教育,首先必须抓好高校对教师的教育,“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教师要以德兴教,以身作则,在诚信教育中,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要“言必行,行必果”,高校教师应当行为人师、学为世范,要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对教师还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要净化科学风气,弘扬科学精神。

  要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点,融入到“两课”教学中。同时,我们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道德的典籍,另一方面可以带学生参观具有良好经营道德的企业,切实感受诚信与成功的关系,激发学生内在的诚信意识。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诚信既是市场经济准则,又是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志之一。要在师生中倡导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大力弘扬诚信精神,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我们要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3.建立诚信体系,完善诚信机制

  我们要建立高校师生的诚信档案,以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说明师生的诚信的程度。当一个人有诚信缺失行为时,都会在个人档案中有所显示,并且要保留数年。这种负面评价对其入学、择业、求职、晋升及使用信用消费都会有所影响,将使诚信行为不良者受到惩戒。有了制度的保障,诚信将成为每位高校师生生存、立足、发展必不可少的无形资本。有了制度的约束,恪守诚信将成为每位高校师生的人生信条,使他们能像爱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诚信品德。

  要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即让失信者占不了便宜,让守信者能得到奖励,使不守信者付出沉重代价,直至名誉扫地,寸步难行。只有建立这样有效的失信惩戒和守信受益机制,才能让诚信的观念深入人心,诚实守信的风气才能日益浓厚。

  4.建设诚信文化,加强诚信研究

  只有诚信文化,才能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中,润物细无声地引导、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形成遏制产生不诚信想法的心理防线。因此,我们要花大力气培育和打造诚信文化,在高校校园内营造一个讲诚信的文化氛围。同时,我们也要加强高校诚信的理论研究,通过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不断完善高校诚信建设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指导,积极推进高校的诚信教育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正元.论高校诚信教育的现代价值[J].唯实,2002(10).

  [2]徐伟.重视加强校园诚信教育[J].科教文卫.2002(8).

浅谈诚信教育的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诚信教育论文

2.诚信教育主题论文

3.浅析如何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

4.浅谈小学生诚信教育

5.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价值与路径论文

6.诚信论文范文精选

7.关于社会诚信的论文

浅谈诚信教育的相关论文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体优良品质的重要内容,在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和加强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诚信教育的相关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关于初等教育的论文
    关于初等教育的论文

    初等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初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新一代儿童的素质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

  • 有关公民素质教育的论文
    有关公民素质教育的论文

    公民道德教育一直以来是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伟大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主体,他们的公民道德

  • 浅谈公民道德教育论文
    浅谈公民道德教育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已经成为现实的需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民道德教

  • 浅谈公民教育相关论文
    浅谈公民教育相关论文

    我国积极推进公民教育,既是我国构建民主法制的文明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转型时期提升公民意识、培养和造就我国现代和未

140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