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高职素质教育论文

高职素质教育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高职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一种教育,是一种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素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职素质教育论文范文一:高职校园文化人文素质教育思考

  【摘要】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观念落后、特色缺失、积淀不深,与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认识上存在误区,定位不够明确,以及操作方面的偏差。本文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深厚文化积淀来彰显职教文化;传承创新精神来弘扬特色文化;转变育人观念来引领榜样文化,三个方面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探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高职;校园文化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方向和路径。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均试图引入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等元素来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忽视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尽管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引入的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基础较薄弱,校园文化观念相对落后;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相对轻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千篇一律,办学理念比较模糊;文化积淀不够深厚,突击建设痕迹明显。因此,必须积极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并有着自身特色的,人无我有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既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培养,也要提高学生与所学的技能和职业相对应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起源于八十年前的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职教文化体系,培育出独特的雨耕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凝心聚力,确保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深厚文化积淀,彰显职教文化

  1.1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以职业教育为己任,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着实业报国的思想传统。近年来,学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内在契合点,建立“校企共融、文化共育、价值趋同”的文化交流平台和基于“情感和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制定了《校企合作文化建设方案》。围绕办学方向,办学目标,注重“校企结合”,课堂衔接车间,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先后与奇瑞公司、美的集团、集瑞重工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把企业文化带进课堂规范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对于人才在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学期开学在校园醒目地方学悬挂“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等标语,实训室布置植入企业车间文化元素。各系部按照各行业、各专业的不同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企业活动日”等特色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各类讲座以及和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以及就业观,培育学生的职业操守,努力适应社会一线的需要。

  1.2贯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

  学院工科专业集成度高,且大多数属机电制造类。毕业生情况调查显示,企业对毕业生专业素养给予充分肯定,但对他们的人文素养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针对这些建议和意见,学院大力推进“素养教育进课堂”,开设礼仪仪表、品德修养等人文素质选修课,促进技能训练和素养培育二者的紧密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感受和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学院还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大讲坛”系列活动,五年中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开展文化讲座百余场。同时,学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建了人文管理系,此后陆续开设了一批文科类专业,设立的文科类专业诸如应用英语、物流、市场营销等专业也都注入了机电特色,这种个性化特色培养,使得学院在就业中更有竞争力,在岗位上更易成为全方位复合技能型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1.3通过竞赛文化进行素质教育

  学院坚持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步,注重提升技能和塑造品质兼顾,通过竞赛培养师生的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的竞争精神,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学院的竞赛文化体现广泛性、多层面、交叉性、团队性。一年级是选拔团队,二年级是参赛团队,三年级是教练团队,各专业、各班级都有竞赛团队,团队可自主选择指导老师,团队人员可突破系部专业的界限。如,2014年获机械装接国赛一等奖的团队就是两个系学生组成的团队。通过团队培养、教师指导、相互学习,学院技能竞赛文化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学院品牌效应得到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得以增强,行业企业参与度也不断加深。

  2.传承创新精神,弘扬特色文化

  2.1传承雨耕精神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老校区坐落于安徽省芜湖市雨耕山,建校八十载,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雨耕精神,即负重前行的进取精神,忠于实业报国的坚守精神,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以及兼收并蓄的学习精神。学院食堂前校园“雨耕”的铭石,每年一次以“雨耕”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校友返校的“雨耕”论坛。院精品社团大学生记者团还出版了《雨耕山下》等期刊。学院还通过人文讲坛,采集知名校友资料,征集和整理实物文献,精心策划校史馆,拍摄纪录片等方式讲述校史、景观、学校发展、校园风貌和励志故事等,让广大师生关注学院办学理念、文化特色、发展脉络以及核心价值观等。如徐文杰、吴威等自强之星和道德模范等典型走向讲台讲述机电好故事、人生好华章,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学生的思想。学院成功举办多届师生书画、摄影、科技作品展,每届展览收集各类作品均超过120件。繁荣的社团文化活动不断充实着雨耕精神,学院34个大学生社团伴随着学院发展和不断创新雨耕精神。另外,由于机电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强健的体魄,学院重视将体育元素植入雨耕精神中,彰显出力量之美。学院学子在各项赛事中顽强拼搏,成绩可喜,学子的人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2.2丰富雨耕精神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借鉴江浙发达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兼收并蓄,开展文化交流。一是“文化走出去”。通过派遣交流生等方式加强与台湾高校间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文化的交流。重点围绕与台湾新竹县私立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间的历史渊源加强两校之间的合作。2013年11月,学院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协议,共建校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推动皖台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二是“文化引进来”。我院长期与芜湖书画诗词研究团体联合开展各类人文讲座、培训、艺术活动等,让高雅艺术进校园、繁荣校园。如近年来学院主导参与了“人文耀眼弋江”、“高雅艺术校园展演”等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了师生人文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2.3创新雨耕精神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的安徽省芜湖市,是一座开放包容和不断创新之城,学院与芜湖现代化建设、发展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一路前行。学院一直以“产学互动,能力为本,创新创业”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创新和发展着雨耕精神,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行业企业科技开发与创新。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全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指导。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服务载体。学院设立了每年1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助经费,投入近百万元建立了“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和“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室”。经过努力,学院孕育了为数众多的创新创业先锋,积淀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文化。学院先后获批“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全国高职高专创新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3.转变育人观念,引领榜样文化

  3.1优秀教师“传帮带”引领机电文化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院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开展教坛新星、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专业及学术带头人评选及培养工作,逐步建设好政治素质硬、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文化传承好的教师队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完成学院的育人目标、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快新教师成长的步伐,学院为新入职工作的青年教师安排导师,采用“导师带徒”的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优质师资的优势,更好地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以缩短新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新教师幸福成长。

  3.2教师指导、朋辈师范创新创业文化

  学院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和思考习惯,组建了由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以及企业、专家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团”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指导。学院邀请了一批杰出校友、优秀毕业生以及创新创业典型为广大学生开展“我的青春故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报告会,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到人文素质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海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成涛.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D].湖南:湖南大学,2011.

  [3]莲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内蒙古高职院校为例[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3.

  [4]马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3.

  高职素质教育论文范文二:高职教育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策略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也关系到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始终是高职教育中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向专业技术教育的渗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策略

  与专业技术教育相比,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并非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给社会带来财富,人们或以为无用。其实,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塑造理想人格,丰富人的精神,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德,协调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促使人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高职教育不能缺少文化素质教育,已是教育者普遍的共识。然而,当进一步考察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时,情况并不乐观。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却给予了不应有的忽视,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缀,抑或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开设人文课程,抑或用一些临时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造成专业技术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两者发展不平衡。实际上,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免形式主义和外在模仿,须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把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强化专业技术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互相渗透融合。基于现状,笔者拟对高职教育中如何开展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作些探讨。

  一、学校统筹安排确保实施

  高职教育教学中,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紧密结合,更加重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强化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现状如此,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时,必须充分了解并适应现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统筹安排,使文化素质教育贯彻落实且有明显成效。学校需研究制订一系列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整体安排、系统设计,把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如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教学计划,构建较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学分制”形式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量化。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修完成文化素质学分。在组织管理上,学校可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设立专门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机构,对各院系文化素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形成制度,使此项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只有以学校统筹安排为前提,才可能实现高职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否则只是零打碎敲或浅尝辄止,收效甚微。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高职教育中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内容要拓展形式要多样,开设一些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切合学生需要的公共选修课程,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人文艺术、就业技巧、职场生存等,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选修,并从中受益。如果说开设这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显性文化素质教育,那么良好的校园环境可谓隐性文化素质教育,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校园自然环境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学术报告厅、学生餐厅、活广场、服务中心、校园雕塑等;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训、校歌、校报、校园网、宣传栏、阅报栏等,还有组织举办运动会、艺术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读书活动、电影展播等课外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极好载体,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陶冶情操、深受启发,内化凝结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创造一种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到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自身的无形资产,也是每所大学给予学生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专业技术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互相渗透融合

  专业技术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两者渗透融合,并不是让教师在专业课上专门讲授文化素质知识,更不是让教师在文化素质课上穿插讲解专业技术知识,而是说人文学科具有科学的态度,专业课程含有人文的精神。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两者应自然渗透融合,如果专业技术教育不与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就会错失一大片文化素质教育阵地。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挖掘专业技术教育中的文化元素,挖掘其素质教育的鲜活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向学生简单介绍该技术的产生过程和前人的钻研精神,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严谨作风传递给学生。如讲授法律法规类课程时,教师除了讲解法律法规知识,还可引申到做人也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如讲授单调枯燥的专业理论课时,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兴趣,讲一些和该课程相关的人文知识。这样通过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既掌握了一技之长,又增加了一定的人文知识。

  四、在社会实践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不能局限于课堂和会场,应根据青年人的特点,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潜在教育作用。特别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训、实习、实践时间还是比较多的,在学生初涉人世、立志要学以致用时,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跨界交流,都会衡量出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因此,在学生技能培训、顶岗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时段,学校应充分重视这一环节,把创新创业和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四维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起来;注重塑造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认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如工学结合、打工实习、顶岗实训、义务献血、看望敬老院老人、帮助孤残儿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也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新知,增长了才干,更重要的是自身得到了磨炼,培养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文化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因此,加强高职教育中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注重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双向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可以通过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提高学风建设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

  [1]承剑芬.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9(2).[2]代玲玲,陈少鸿.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经济,2011(4).

  [3]阚明明.浅析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再思考[J].科教导刊,2011(8).

  [4]吴秋懿,王华志,郝俊.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相融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


高职素质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2.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3.对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论文

4.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探索

5.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参考

102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