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管理论文 > 形式与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形式与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形式与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政治是人类群体生活中可欲的价值,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例如统治一个国家,亦指对于一国内外事务之监督与管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式与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形式与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篇一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学科,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迫切需要,在专业建设和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出现了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特征研究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特别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规律研究的倾向,这种过分重视形式特征而忽视内容特征的研究倾向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应努力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规律,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研究; 形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06-05

  内容和形式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形式是指把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在两者的关系中,一般来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正是由于内容在事物特征揭示方面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或方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学科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录下的独立二级学科,实现了由“工作”到“科学”,到“专业”,再到“学科”的跨越。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或方法问题受到重视,但如何体现与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的问题又构成新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问题的产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问题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建立。以198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标志,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专业建设的发展阶段。

  教育部在《意见》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史、党的建设、团的工作、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等专业课程,分别委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主持编写。”[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1991年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有关高校的专家编写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12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年,原国家教委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委员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进行了总体规划,启动了第二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教材。200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开展一次回顾与前瞻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探讨,既为硕士生、博士生提供一本参考书,又向学术界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象”[2]。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该书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统编教材,被广泛作为教材使用。从上述发展的历程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知识基础,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可供讨论的学科话语体系,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特有的知识结构。

  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材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建设过程中本身也存在着特有的问题,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些隐忧。

  1.学科领域的相对局限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其知识体系构建和教材的编写,主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以专业人才培养和本科专业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学科建设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它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和学科最核心的知识结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不局限于学校,也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所开展的工作,因此,由本科专业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虽然把握了本门学科的核心知识,但是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知识结构方面则存在着局限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后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以后,一些高校也曾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领域拓展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且出版过一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教材和专著,一些教材也对企业管理理论给予足够的关注①,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总体上依然相对比较多地局限于教育领域,并且相对局限于专门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面对日益复杂和专业化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面前,显得缺乏必要的干预力和解释力。

  2.学科建设的路径依赖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如何进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成为当时专业的奠基者思考的重要问题。尽管《意见》并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进行明确规定,只是宽泛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3]但在实际专业建设中,鉴于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主要是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因而在具体学位授予时可以授予法学学士或教育学学士。后来,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列入政治学一级学科内,成为政治学学科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越来越偏向从政治学取向开展学科建设,在硕士和博士层面更多授予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育学特点依然十分明显。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对教育学特别是教育学中德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依赖。有学者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来源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对教育学路径依赖进行过细致梳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形成微观的思维,与其在建设过程中对教育学的借鉴有关:“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微观’色调,形成于其以教育学为底色的学术史。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的客观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极其相近的‘德育’在教育学领域中予以研究的悠久历史与丰厚积累,以及我国教育学的发展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应关注,等等,使得作为学科或学术体系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其创建之初,更多地取向于对教育学的参照。”[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对教育学的路径依赖,不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域越来越“微观”,而且越来越偏向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形式”特征,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日益忽视,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形式主义偏向。   3.学科建设与实践分离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一门本科专业,拥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逐渐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三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工作辅导员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说这三支队伍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三者应该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以相对独立地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进行构建,因而,在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种理论学科,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日益脱离的倾向。正如有研究者分析:“长久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之间似乎隔着一道高墙而难以跨越,即使是在方法论研究方面,学术圈内的种种研究与富有前景的探讨,似乎都无法跨越‘学术研究’与‘实务工作’之间的鸿沟。”[5]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专门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出现人们期望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现状,相反,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还似乎出现了另外一种偏向:一方面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埋头于理论体系的构建,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务的观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又很少自觉运用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工作,两者之间的鸿沟在日益加深。[6]这种倾向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忽略,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可以相对独立于思想政治实践进行理论的构建,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相脱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门纯粹的形式学科,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的属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看成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学科,抹杀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统治阶级形形色色类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内容上的根本区别;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门纯粹的理论学科,脱离当前我们正在做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纯粹理论分析。

  1.过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斗争实践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思想的结合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特殊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学科,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需要对思想武装群众的形式进行研究,更应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同所代表的人民群众之间实现思想结合的内容和形式。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特征,比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媒体、介体、环体的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关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矛盾和实施教育的规律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都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和领域。但是,如果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与特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结合起来,探讨特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的规律和方法,就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演变成缺乏内容的形式研究,甚至把思想政治教育演变成形式的科学,丧失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阶级特点。

  2.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

  与过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特征相适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也存在着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主要特点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般的科学,而忽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与历史上存在的类似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国外资本主义所开展的类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着共性之处,但是,它们在内容和实质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我们并不否认,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类似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在当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都会努力采取各种方法使其统治阶级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7]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上各种统治阶级学说与世界上各种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其所代表的人民群众的过程的规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各种各样意识形态采取各种方法实现思想上的统治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3.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具有自身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又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仅仅局限于书斋里的理论研究,而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回应党的思想理论教育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广大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工作开展理论研究。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程中,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和学科化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逐渐有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逐渐开始退进书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纯理论研究。我们认为这种研究也是必要的,但如果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纯粹的理论研究,甚至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变成一种文字游戏和玄学,这样就越来越与形式主义为伍了。

  总之,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的形式学科,片面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形式特征;过分强调探讨整个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忽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规律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脱离开来,进行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等。这些都具有形式主义的某种特征,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程中内容研究与形式研究相离的表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脱节的思想根源   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脱离现象的主要思想根源是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形式主义是一种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方法和作风。“形式主义者割裂形式与内容的内在联系,夸大事物的表面形式,抹煞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形式主义在观察问题时,对现状、历史、对任何事物都不作具体了解和分析,只根据事物的形式来判断事物的性质;不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和不顾及事物的本质,只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分类,取代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而不考虑事情的本质;在工作中不讲实效,满足于追求形式。形式主义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8]形式主义是一种不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受到过严厉批评,但是,政治上的批判、思想上的清理并不意味着这种思想方法的灭绝,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这种思维方式还伴随着西方分析哲学、逻辑实证学、元伦理学等哲学思潮的兴起而死灰复燃,并且一度成为时髦,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形成一定的影响。

  西方道德教育中形式主义思潮的兴起是以对传统宗教教育、道德教育中过分重视“内容”或“知识”的灌输的反叛为起点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兴起的教育进步运动,杜威强烈反对近代德育中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灌输的倾向,他认为,“关于道德的”教育即是直接的道德知识传授,即使进行了这种观念的教育,也只能进行道德伦理知识传授而已,并不能代替真正的道德教育。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道德内容教育的价值受到质疑,道德教育的形式方面,如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思维发展、道德情感发展、道德行为发展等越来越受到重视,道德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形式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就是伴随着这样的思潮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为一种主要的道德教育理论。这种理论重视对道德教育的基本范畴、结构、功能和语言的分析,反对对现实道德问题的描述;坚持道德形式特质的培养,反对具体规则的教授;关心道德教育的过程,蔑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9]它的哲学基础即西方分析哲学、元伦理学,这种形式主义哲学思想偏重于从语言、逻辑等形式特质上思考问题,而不对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有学者对形式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特征做过如下分析[10]:一是主张从形式而非内容特征界定道德和道德判断;二是重视对道德教育基本概念的分析;三是重视学生对道德推理过程的理解,强调道德推理的技能、技巧等形式特质的培养,反对道德内容的教授;四是认为道德教育是中立的,也就是教育内容不应是特定社会和集团的特殊准则和规范,而应该是人类普遍的价值和道德原则。

  西方这种道德教育理论如果说在当时条件下,针对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过分注重道德规范和道德知识的说教灌输,而忽视个体道德发展的现象;针对西方把道德教育作为党派和统治集团利用工具的现实,而主张不以某一党派和统治集团的道德观念作为教授内容,主张道德教育关注形式特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那么,在今天,对我们开展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其消极意义十分明显。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教育观在道德教育上的一种表现:一是脱离道德内容的形式只能是抽象、孤立的形式,而缺乏实际内容;二是主张了道德相对主义,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三是把道德教育变成了一种玄学和文字游戏。笔者曾经对西方德育课程中的形式主义倾向进行过批判,由于西方道德教育流派对内容的忽视,“因此,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和德育方法研究就成了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流派研究的重点,西方道德教育流派的很多理论实质是方法的理论:价值澄清理论是课堂教学法;麦克费尔的体谅关心的理论‘提供了把人生生活与德育教学结合起来的上课形式’,认知发展理论的‘新苏格拉底法’,是课堂讨论的一种方法,而‘公正团体法’是一种隐性课程的德育方法;贝克的价值德育理论实质是一种课程教学的伦理反省方法;等等。这些方法就其本身来说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如果方法不与正确和特定道德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这也表明西方德育课程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一面”[11]。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各种形形色色的德育理论和流派以各种形式和途径流入我国境内,在我国一些德育研究论文、教材和著作中,频繁出现西方德育理论与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加批判地介绍和运用现代西方道德教育流派教学方法的现象,这种倾向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形式主义倾向的一种思想来源。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与思想武装形式相结合的学科,是一门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应遵循内容研究与形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1.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规律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所代表的人民群众的结合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曾经有过生动描述。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把这种过程比喻为“闪电”,认为“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2]。列宁曾借用考茨基的“灌输”理论,提出“工人本来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3]。也就是“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关系外面灌输给工人”[14]。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实现结合过程的独特经验,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实现思想结合的过程是一种特定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与思想武装的形式相结合的过程,它有利于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2.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尽管人类社会历史上和当今世界范围内存在着类似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但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各种类似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武装自己,丰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人类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和集团的类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经验的研究和借鉴都代替不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所从事的事情为中心开展研究,这样才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才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是校正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基本方式。证据为本运动是美国和西方兴起的一股把科学研究、实务工作与研究对象的价值整合起来的思潮,这种思潮首先发源于医学领域,它主张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不能仅仅从病理出发来进行医疗决策,还要通过从以往治疗的实际病例中寻找有利于疾病治疗的最佳证据来进行医疗决策,根据这种思想,在医学领域形成了一门新型的医学分支学科即循证医学。[15]后来,证据为本的思潮又广泛运用在心理咨询和精神疾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主张治疗师将科学研究、临床证据和病人的价值观念进行有机整合。目前,证据为本的思想已经广泛运用在教育和实务工作领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张通过科学研究,把科学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结合起来,实现精细教学。证据为本的思想可以作为把学术研究、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实务决策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同时,通过实务工作的具体决策,也使得科学研究更有针对性和适切性。它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把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提供了一种研究的范式,证据为本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以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通过多元、多学科进行系统深入探讨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实现研究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注 释

  ①如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借鉴时,除了介绍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借鉴以外,还特别用较大篇幅具体介绍了行为科学和企业文化理论的批判借鉴问题。

  参考文献

  [1][3]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2172,2172.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前言.

  [4] 沈壮海.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初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2):84-90.

  [5] 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54.

  [6] 佘双好.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推动行动研究与学术研究结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11-15.

  [7][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17-18.

  [8] 冯契.哲学大词典(分类辞典)[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08.

  [9][10]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6-47,48-55.

  [11] 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3-84.

  [13][14]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263.

  [15] 佘双好等.证据为本心理治疗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74-8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形式与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259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