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管理论文>

海外风险投资管理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为保护企业海外投资利益和海外资产的安全,海外投资企业应提高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水平,通过风险辨识、风险规避和风险救济等措施对海外投资环境风险、经营风险和汇兑风险进行主动预防预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外风险投资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海外风险投资管理论文范文一: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控浅析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危机影响的背景下,企业经营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企业活动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必须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才能避免或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从而实现持续发展。总的来说,未雨绸缪,风险控制是企业生存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境外投资;财税风险;汇率风险;知识产权保护;海外并购;人才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6-0004-03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快熟发展的时期。截止2011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

  3 800亿美元,境外企业数量高达1.8万家。近年来,欧盟成为中国的头号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将欧洲作为企业全球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海尔、联想、中纺、华为、TCL等众多国内知名公司以及众多的央企都已经或者正在进入欧洲市场。

  然而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比国内要多,陌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文章主要从中国驻外企业的经营风险、未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管控以及驻外人才的管理与激励方面进行分析。

  1 中国驻外企业的经营风险

  1.1 财税风险

  企业境外经营风险管控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对企业生产经营有着重大的作用,企业想要发展,就要进行筹资、投资、资金使用以及利润分配等一系列活动。然而由于受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限制以及内部预测的偏差,使得企业资金及流动性往往呈现不确定性,最终导致企业未来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久而久之,企业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就会产生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境内总公司以及境外主体机构都要对境外经营活动中的关键财务指标和高风险业务进行事前控制,完善严格的境外资产管控体系,降低境外企业盲目投融资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此外我们在关注企业财务风险指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税务风险所带来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纷纷加强在本国境内投资的境外机构的税收监管,国际税收管理分析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任何企业决定在境外投资经营前,都必须熟悉项目所在国的税收制度和本国的税收体制,研究其对企业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操作层面合法的规避双重征税的风险,在确保依法纳税的同时,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例如企业在境外投资时,需要充分考虑未来项目经营的运作模式和组织形式。中国驻外企业较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有:代表处、各种形式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独资公司以及中外合资公司。项目是以母公司的名义直接在当地进行经营活动,还是进一步考虑设立代表处或其他直接或间接地持股机构,不同的操作模式,其所产生的税负效果是不同的。

  总之,企业的财税风险的防控永远优于财税风险的应对。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海外经营过程中的财税风险一旦发生,企业损失的很可能不仅仅是单一的经营收益及项目利润,甚至企业的声誉和未来的市场准入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在实现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是每一个准备“走出去”的企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2 汇率风险

  所谓汇率风险是指在企业的运营过程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在目前国际经济波动的大背景下,这种风险发生非常普遍,但却是企业最难把握的部分。他不仅体现在外币支付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以外币方式结算收入。

  汇率风险主要有三种:即折算风险、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

  折算风险(Converting Exposure)又称为会计风险,是指跨国公司在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在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呈现账面损失的可能。当功能货币与记账货币不一致时,编制财务报表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换算,由于功能货币与记账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动,财务报表中某些项目的价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折算风险在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折算风险并不是真正的汇率风险,因为折算风险只是人为调整的结果,并且是对过去业务结果的反映,并不反映未来业务的不确定性。

  交易风险(Transaction Exposure)是指在运用外币进行记价收付的交易中,从合同签订之日到债权债务得到清偿这段时间内,经济主体由于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是常见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外汇风险。汇率决定着现金流价值,汇率波动对现金流价值造成的不确定,会产生损失和收益的可能性。汇率波幅越大,交易风险就越大。

  经济风险(Economic Exposure)又称经营风险(Operating Risk),是指汇率波动特别是意外的汇率波动,通过影响跨国公司的投入和产出而使公司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益和现金流减少的可能性,经济风险是一种潜在的汇率风险。与折算风险和交易风险相比,经济风险对跨国公司的影响要复杂得多。经济风险不像折算风险那样只会产生账面价值的变化,而是会引起跨国公司未来经营活动所获收益的增加或减少。经济风险也不像交易风险那样只对应收和应付款项余额价值发生变动,而是对跨国公司的销量、价格、成本及投资、融资等都有影响,潜在的经济风险直接关系到跨国公司的预期经济效益。对经济风险的分析可以说是探索研究汇率变动对跨国公司的销售价格、生产成本等变量产生影响的过程,因此,对经济风险的分析非常困难。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其连锁反应就是导致部分欧洲国家深陷债务危机。2012年由于希腊、西班牙等国走出困境的悲观估计,外汇市场出现了大幅波动,欧元持续贬值。那么在以外币结算和交易的业务中,较大的汇率波动就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汇率风险。

  规避外汇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恰当选择合同货币,在签订合同时,应该适当的考虑货币汇率问题,在合同上明确的标识合同价款、货币付款方式等问题,尽量使合同的内容符合自身的利益,并为财务风险提供可靠的法律保证。二是通过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保值操作。三是运用经营多样化、筹资多样化和投资多样化的策略,使部分外汇风险相互抵消,从而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1.3 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是其竞争力的保障。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短短的30年间里中国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符合世界规则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然而中国在知识产权的竞争中仍处于被动地位,无论是从知识产权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知识产权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其中既有自主知识产权水平低、知识产权战略及管理体系落后的情况,同时又面临国外知识产权壁垒以及中国运用知识产权参与竞争和维权意识不强,欠缺经验,不了解相关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缺乏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长远考虑等问题。

  首先,和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不但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而且水平相对低。仅以专利为例,我国申请的专利技术层次低,核心技术奇缺,大部分核心技术需要进口,近十年来,我国企业在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逐年上升,这无疑说明了我国高度依赖国外技术引进的事实。同时缺少世界知名品牌已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软肋。其次,中国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体系都还不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开放与运作知识产权的经验和技术都还相当薄弱。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联想品牌,就在企业准备将笔记本电脑打进欧洲市场时,其辛苦经营、享誉海内外的“LEGEND”商标在当地已被多家公司注册,可是回购商标的代价太大,不是一两个国家的事,联想最终不得已在国外市场启动另一个商标,并为此付出了重新打造一个品牌的市场成本。最后,在涉外经济中产生了大量的知识产权纠纷,针对中国的知识产权纠纷大多以中国企业败诉或妥协而告终,其代价就是要么退出国际市场,要么支付高额专利使用费。知识产权纠纷和专利使用费的支付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严重障碍,成为中国企业的不堪承受之重。

  针对以上问题,企业应当做好有关知识产权的风险防范和救济工作。企业在引进技术和日常的生产销售过程中,要对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严格把关,通过订立公平的合同条款,努力把侵权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避免不合理的收费。企业还要灵活运用各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自觉维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法利益。

  企业应当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扩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企业一方面要积极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要利用知识产权对公众公开的特点,学会利用和借助已公开的技术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知识产权提升产品质量和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管控

  欧债危机下,欧洲部分企业市值缩水,资产贬值,为了缓解流动性短缺,金融或实体企业迫不得已低价出售自己的资产,这无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平台和机遇。2011年12月末,中国企业三峡集团成功收购葡萄牙电力公司控股权;1月10日,山东重工潍柴集团宣布收购全球最大的豪华游艇制造商——意大利法拉帝公司;1月末,三一重工宣布以3亿多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等。

  海外并购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他不仅可以降低打开国际市场的成本,分散风险,还可以通过规模优势,创造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收益以风险为代价,在意识到海外并购的战略在取得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的同时,更应对相关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否则可能使自身的经营陷入困境。以下文章就企业海外并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简要的分析。

  2.1 法律风险

  企业跨国并购涉及的法律诸如公司法、劳动法以及反垄断法等,繁多复杂,中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时必须正视中外法律环境的差异,否则将会给并购带来较大法律风险。目前,世界上已有60%的国家有反垄断法以及相关规定。例如欧盟反垄断法规定,若收购方已控制了某一行业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或在收购完成后,其市场份额超过四分之一,则欧盟反垄断委员会有权对该并购协议进行审查。这将对并购的进程以及结果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对此务必高度重视。

  2.2 信息不对称风险

  海外并购的双方处于不同的环境当中,中国企业对目标企业进行的调查可能不充分,由于任何企业都可能有些无法披露或被忽视的信息,例如企业隐瞒债务以及或有负债的信息、企业身陷诉讼仲裁等纠纷的信息以及企业与其客户关系融洽与否的信息等,即使企业进行事前的尽职调查,但也难免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因此企业在签订并购合同时,不将这部分风险纳入考虑范围的话,其潜在的风险一旦变为现实后将降低目标企业的价值,给并购方带来极大地损害。

  2.3 人力资源的风险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之一,只是在不同行业,其作用大小不同而已。人力资源的整合在海外并购中异常复杂,因为一般一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一般都是受到普遍认同而又不易改变的,因此并购后如何安抚企业关键岗位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领导以及雇员,如何安置企业富余职工以及企业文化的整合,这些都是影响企业预期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有的甚至可能影响到并购的目的能否实现。

  2.4 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跨国投资者在从事国际投资过程中,因东道国的政治体制、政策、发生变化或其采取的某些行为引起的投资者项目可行性和赢利性波动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使项目变得不可行或盈利能力下降,甚至使投资者彻底失去已经建成的项目。随着海外并购增多,东道国既想吸引外资,又要控制外资保护本国产业的安全。今年来欧盟成员国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大市场,但欧洲在国际贸易界向来以“欧洲堡垒”著称,对待中国投资的态度同样掺杂了太多的猜忌和限制,他们总会以各种借口对国外企业对本国企业的并购加以阻挠,

  因此,我们在进行并购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不能将跨国并购简单的看成是一个单纯的价格谈判问题,而要从政治层面对并购环境进行把握。此外某些国家的社会治安和市场秩序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良好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境外投资的基础。   3 驻外企业的人才管理与激励

  其实不仅企业的经营行为存在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也可能存在很大风险,外派人员管理好坏,将是关系到子公司能否有效运营和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现在。企业人员流动较快,商业秘密、客户群都有可能因相关人员跳槽而暴露和流失,在这个环节上,不管是国内总公司,还是公司的驻外机构都不能忽视。

  在我国驻外企业大多是有实力的公司,他们为达到获取商业信息、扩大业务范围和零距离服务客户的目的,在海外建立办事处、分公司或子公司等驻外机构。驻外机构的人事管理与激励政策必然是总公司企业管理的外延部分,由于驻外企业远离总部因此往往容易出现人才管理和激励的偏弱性,从而影响企业外派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企业绩效最大化。因此严格甄选外派员工,选择政治素质较高、业务素质过硬、个人道德品质好的员工赴海外工作,避免因员工个人问题引发不必要的管理风险。

  此外,企业境外机构工作人员除了国内总部外派之外,对一般岗位的员工可推行属地化政策,逐步、适当扩大海外项目当地员工的雇佣比例,加强对当地雇用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尽可能减少外派员工数量。推行属地化经营的同时,需要规范雇用当地员工,充分利用当地政府或第三方资源建立雇用当地员工审查制度,同时要与当地雇用员工依法签订有关劳动合同,明确各自权利义务,避免日后产生劳资纠纷。

  在强化企业驻外机构人员管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人才的激励机制。首先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是外派员工管理的关键环节。外派员工薪酬制定上应以所派驻的岗位、职务等为基础,参照所派驻地的消费水平并结合与母公司的差异,综合考虑到当地环境的特殊性(如政治环境安全与否等)、汇率波动的大小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所派驻人员的薪酬标准,并充分考虑员工对公平性的感受和期望,来做综合设计。对外派人员来说,津贴、补贴极其重要,因为这是调节他们心理平衡和生活保障的有效途径。其次,如果想要真正激励员工,进行有效地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努力为其创造一个事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企业应该给予外派人员足够的晋升空间,在其完成工作回任后能够充分发挥其在国外所接触到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4 结 语

  总的来说,境外企业要充分认识国际经济活动的复杂性,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强化风险评估和防范意识,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做好规避、控制、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准备,有效防范国际化经营中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小海.企业法律风险控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海外风险投资管理论文范文二:中资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防范

  2000年我国不少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紧张的矛盾;有利于有效地减少贸易争端;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更是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企业走出国门后,面临的风险也加大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作为国有控股的海外上市公司,因投机石油期权造成了约45亿元人民币的损失。“中航油”事件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家公司的悲剧,更是为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敲响的一个警钟。该事件的惨痛教训值得反思,以防其他企业重蹈覆辙。

  一、“中航油”事件简介

  1993年5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但该公司先后经历了两年的亏损期和两年的休眠期。1997年7月,陈久霖入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并逐渐从集团争取到集团进口航空油料的采购权,使公司每年能获得稳定的垄断利润。2001年年底,中航油在新加坡挂牌上市。

  从2003年开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且获得盈利。自2004年初石油价格逆势上扬,到2004年3月28日为止,公司已经出现了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为使年报过关,公司采纳了头寸展期方案,即买回看涨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看涨期权。两天后公布的年报显示,2003年盈利3,289万美元,股价冲至1.76新元高位。与此同时,油价继续上涨,至2004年6月,公司账面浮动亏损已达3,000万美元。此时,公司仍是继续展期持仓。

  到2004年10月为止,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万桶,超过了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1,700万桶两倍还多;而此时的账面亏损量已达到1.8亿美元,有8,000万美元保证金缺口需要填补。但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仍未考虑收手,而是向母公司请求资金支持,母公司当时接纳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提出的“内部救助方案”,并筹款补仓。2004年10月26日,公司被逼在油价高位部分斩仓,造成实际亏损1.32亿美元;至2004年11月8日,公司再度被逼斩仓,又亏损1亿美元。面对越来越难把握的局面,中航油集团着手向主管部门请示,国资委最终决定不对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进行无原则救助。2004年11月29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申请停牌; 翌日,公司正式向市场公告已亏3.9亿、潜亏1.6亿的消息,并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

  二、“中航油”事件的成因解析

  “中航油”事件从现象上看是公司从事石油衍生金融产品交易导致巨亏,但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1. 法规不完善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在海外进行衍生金融产品投资失败后,我国政府就加强了对在海外从事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的立法。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虽然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但是《办法》明文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国有企业。因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注册地在新加坡,这便形成了公司业务范畴里的灰色地带。即作为国有企业不得进入、但作为境外公司却可合理进入期权投机业务。但是,如果国有企业为了逃避监管,在境外注册一家公司从事期货交易,那么如何来防范这种危险?

  2. 产权制度缺陷和“所有者缺位”

  近几年,国企在治理结构上,动作不少,形式上越来越象,实践中收效甚微。其根源是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人缺位”,政府作为所有者却把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权等原应属于股东的权力交给了国企经理人员。在“软预算约束”条件下,往往倾向于盲目对外扩张或进行“冒险活动”。国有企业由于实际上的内部人控制而暴露在巨大的道德风险之中。

  3. 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目前对境外企业的管理部门及其职能分别是:商务部负责设立境外中资企业的国内审批,财政部负责财务管理,国家计委负责外汇指标审批,外汇管理局负责外汇的拨付,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诸多部门责任不同、各自为政,没有一个主管部门能够牵头协调,这样必然会造成境外企业管理体制不顺,境外国有资产流失,每个主管部门都有责任而又都不承担责任。

  4. 监管不力

  中国证监会是在中航油巨额亏损事件发生后才“发现问题”,而不是在监管过程中发现。新加坡的监管机构对该事件也有不可回避的责任。就在出事前一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评为新加坡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及透明度高的优秀企业。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亏损瞒而不报,在公司发现投机失利和耗尽现金的两个关键时间,其股价更是达到了最高点。这暴露出新加坡监管机构的官僚以及制度的失灵。

  5. 政府给企业的损失买单

  陈久霖坚信自己“赌输”了,会得到国家的“输血”。集团在2004年10月21日明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处于高风险状态,仍然隐瞒真相,向一批基金出售中航油新加坡公司15%的股份,将所得款项1.08亿美元用于补仓。以至事发以后,陈久霖还声称“再给我5亿美元,就会翻身”。其实,这不是陈久霖一人的想法。众多的国有企业领导都心存“国有企业亏损,国家买单”的侥幸心理。

  6.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由于陈久霖对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他的个人地位很高,他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在新加坡的代表,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董事会成员大多数来自集团,自然难以对陈久霖形成制约。特别是在2002年陈久霖出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后,对他的约束更是形同虚设。

  7. 内部控制乏力

  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发展空间大为拓展,但是由于海外企业远离集团总部,集团总部难以全面掌握海外经营者的所作所为,使得控制难度大大增加。据中航油集团透露,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一直独立运营,当中航油集团得知其累计损失已高达5.5亿美元的时候,集团高层都十分震惊,中航油集团对海外机构内部控制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8. 人员的选择和任命存在缺陷

  陈久霖学越南语出生,在衍生品交易方面并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他曾说,“没想到后来要那么多的保证金”,可见他对衍生品交易的运作以及背后的风险一无所知。中航油集团公司从2002年10月开始向新加坡公司派出党委书记和财务经理,但首任财务经理因陈久霖认为其英语不好被调派为旅游公司经理,第二任财务经理被安排为公司总裁助理;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竟然不知道其从事场外期权交易。由此可见,中航油集团公司在人员的选拔和任命上存在一些问题。

  9. 经理人业绩评价与激励报酬系统不科学

  我国很多国企在考核海外下属企业时普遍采用利润指标,但对于海外机构如何运作没有具体的约束,致使某些海外机构在一些重大投资和运作方面没有及时上报母公司,自然驱使海外公司不顾潜在风险追逐利润。这就造成了像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那样出现了在媒体披露以后其母公司才知道亏损的信息。

  10. 企业领导缺乏对商业模式和市场交易工具的了解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下造就的一代企业“精英”,他们不缺雄心壮志,不缺政治敏锐,甚至不缺市场竞争拼杀的勇气,但只要进入到商业模式圈中很快就败下阵来。不少企业家并不熟悉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例如,“中航油”事件中有关决策者缺乏相关的期货市场专业知识和起码的风险意识,却被赋予了过多的权力。当企业家无知时任何政府的监管都无济于事。在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内部,亦缺乏真正懂得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人才,否则集团不会轻易通过陈久霖的“内部救助方案”,使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越陷越深。

  三、防范海外投资风险的措施

  1. 完善境外投资监管的法规

  对境外投资的监督与管理进行立法,不仅要行使“属人管辖权”,而且要行使“保护性管辖权”,填补海外注册的中资企业不受监管的空白。

  2. 建立境外企业产权管理体系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为使产权机制进入境外企业,必须保障国有资产终极所有权权益,充分发挥法人所有权的职能作用。必须真正发挥国资委的作用,切实体现出资人的利益,改变“所有者缺位”现状,通过产权代表将国资的意志体现出来。

  3. 加强监管

  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事件中,我们看到无论是证监会、新加坡金管局,还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国内母公司,对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监管都处于失控的状态,不仅对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违规操作置若惘闻,而且连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虚假业绩报告也得以顺利出笼。因此,不论是监管理念还是监管手段上,都需要进行相当大的调整。

  4. 加强内部控制

  由于地域等因素,对海外公司的监控不可能像在国内那么方便直接。出国审计的审批手续也比较麻烦。这就造成了海外公司的管理者在一些决策方面忽视了风险的因素,导致了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在中航油事件中,其母公司声称新加坡公司石油期货交易是在场外交易,无法监管。其实,不管是场内交易还是场外交易,支付的保证金肯定要通过银行来进行结算,大量的现金流的出现,其母公司却看不出来,关键还是内部控制薄弱。

  5. 构建科学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报酬系统

  构建科学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报酬系统,推行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财务业绩指标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相统一的考核制度,约束经营者的过激和不当行为。无论业绩好坏,向上级定期提供项目的业绩和风险的报告,以便上级进行核查。公司不应该仅仅奖励那些获得高额利润的管理者,公司还应该对恰当地终止了不良业绩项目的管理者进行奖励,尤其是对高风险的项目管理者尤为如此。

  6. 创建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文化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其实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政府对在海外进行衍生金融产品投资也有相关的规定。我们不是缺少制度,而是缺少维护与实施制度的文化。因此,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积极健康、团结民主、注重实施制度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

  当然,在控制海外投资风险时,必须考虑其成本和收益。尽管控制可以降低风险,但是,控制措施的成本可能是极为高昂的,控制措施本身会消耗人力和物力,并且还会束缚决策者的手脚,降低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丧失获利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义高. “中航油”败在哪里(J). 金融经济,2005年第3期。

  [2] 王巍. 陈久霖失败背后的经济逻辑――什么比中航油更值得关注(J).中国企业家,2004年第12期(下)。

  [3] 傅凯文、张帆、王晓冰等. 成败陈久霖(N). 财经,第122期,2004年12月13日。

  [4] 常怡. 陈久霖被送往新加坡监狱服刑,中航油事件终落幕(N). 经济观察报,2006年3月26日。

海外风险投资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风险投资管理论文

2.国外融资论文

3.关于国外石油公司项目投资决策管理借鉴论文

4.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5.国际财务管理论文

6.我国海外基础设施投资的法律思考论文

海外风险投资管理论文

为保护企业海外投资利益和海外资产的安全,海外投资企业应提高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水平,通过风险辨识、风险规避和风险救济等措施对海外投资环境风险、经营风险和汇兑风险进行主动预防预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外风险投资管理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43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