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有关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农业经济管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经济发展效益。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农业经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农业经济管理论文范文一:探索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新途径
近年来,绥化市把强化农村经营管理、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作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切入点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工作机制,在全市统一推了集体“三资代理”机制,建立了“123”管理模式,切实解决了农村集体资金使用混乱、资产随意处置、资源发包显失公平和以资谋私等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三资代理”,就是坚持村级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审批权不变和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则,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都将“三资”业务委托给乡镇,按照一定原则、方法和程序,统一组织、指导、监督的一种管理方式。“123”管理模式,即组建“一个”服务中心、健全“两套”工作流程、实行“三种”管理方式。
一、设立“一个”管理机构,搭建“三资”委托服务的代理平台
各乡镇整合现有人力资源,组建“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无偿代理村级集体“三资”的有关事宜,中心主任由乡镇长担任,副主任由分管农业领导担任,经管中心主任担任常务副主任,成员由纪检、经管、农业、水产、司法等相关人员组成。下设办公室,主任由乡镇经管中心主任兼任。“三资代理”服务中心设立“三资”委托业务受理、财务结算查询、政策咨询、信访接待等窗口。负责乡村集体“三资”的监督、检查、指导、服务,对受委托“三资”进行核实、评估、作价,监督村委会实施公开竞标,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台帐保管、调整以及其他相应“三资”管理事项。为保证服务中心正确履行职能,加强对“三资代理”工作的监管,还相应的成立了“三资代理”督查领导小组,特邀县市纪委驻中心镇工委书记和县市委驻镇党风巡视组组长、县市审计局驻镇审计特派室主任和屯民主监督员为成员,监督乡镇“三资代理”工作,全程参与重大“三资”处置活动。“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定期召开会议、发入户公开卡公开“三资”代理情况,接受农民群众监督。“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成立以来,纠正“包包账”、“白条抵库”等问题,纠正非在册资源违规发包合同,重新公开竞价发包。
二、健全“两套”工作流程,严密“三资”规范处置的操作程序
全市统一制定完善了农村集体资金和集体资产、资源监管工作流程,将流程制成工作图版,印发“三资代理”入户明白卡,让群众知情监督。一方面健全资金监管工作流程。村集体一切收入都及时足额纳入乡镇“三资代理”委托服务中心统管资金帐户管理。实行支出审核审批制,按照年初预算,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报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审批,并及时公开。支出单据需经民主理财小组、支部书记、会计、审计员、农经主任、主管领导、中心主任七级联审后方可入帐,保证了“村里花钱不管钱,镇里管钱不花钱,农民享有支配权”。另一方面健全资产、资源监管工作流程。村集体处置资产、资源时在民主决策的基础上,村委会制定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出售方案,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报乡镇“三资代理”委托服务中心审核评估,向社会公示7日,由村委会组织公开竞价发包,所有的竟包过程都有录像和村民参与监督。资产、资源发包合同做到统一拟定、统一印制、统一签证、统一编号、统一管理。
三、实行“三种”管理方式,建立“三资”有效监管的运行机制
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对村集体“三资”实行“资金委托代管、资产统一监管、资源联合协管”,构建了长效监管运行机制。一是资金委托代管。各村只设一名助理会计,村集体资金委托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代管,严格控制财务支出。开支在300元以下的,在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下,由村财务负责人审批;开支在300元到500元的须经村委会研究决定,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后由村财务负责人审批;开支在500元以上的,经村委会和民主理财小组研究同意,报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审批后执行;开支在1000元以上的由村民代表议事会通过,报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审批后执行。二是资产统一监管。乡镇“三资代理”委托服务中心统一建立村集体资产台帐,对集体资产的经营、处置、收益进行指导监督和规范管理。现在村级集体资产全部实行了个人承包经营、拍卖和租赁、投资参股和集体统一经营等经管方式。三是资源联合协管。村集体资源按照民监督、村申报、镇审批、市复核的程序,实行市、镇、村、民四级联合管理。全市机动地、草原、水面、棵林木所处的方位、产权、变更、收益等情况都逐项登记造册。
为保证“三资代理”123模式有序进行和扎实推进,重点强化了三项保障措施。一是研制开发“三资管理软件”。财政拨付专项资金用于“三资”管理软件的开发。“三资管理软件”在具有基本的核算功能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了备案查询、提示告知、制约限制、终端监控等四项功能,保证了“三资”管理科学化。二是建立形成有效监督网络。在充分发挥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作用的基础上,全市划片组建了驻中心镇纪工委,在行政村分别组建了纪检监督小组,在自然屯分别聘请了基层民主监督员。实现了监督的网络化,把农村经营管理与监督有效结合,保证“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正确履行职责。三是提高乡村干部政治和经济待遇。为增强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全市提高了村“两职”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对表现突出的村支部书记可上挂乡镇党政副职,村支部书记在现有工资基础上年增加2000元,村委会主任增加1000元,连续工作满15年,年龄60岁,无违法违纪行为的村“两职”干部退休后可终身享受每年3000元的生活补助。
建立实行“三资代理”123长效监管机制,收到了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果。一是强化了镇村经营管理,实现“三资”管理规范化。制定 “三资代理”暂行办法,健全相关的配套措施,使“三资”管理实现了民主化、公开化、制度化和档案化。二是加大了监督制约力度,保证镇村干部清正廉洁。规范的工作程序,严格的制度规定,约束了干部行为,铲除了以资谋私的土壤和条件,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三是突出了民主权力和地位,有效的维护了集体和群众利益。“三资代理”坚持主体不变的原则,充分发挥村民理财小组和村民代表议事会的作用,“三资”运行阳光操作。民主管理监督工作也从“为民做主”变为“由民做主”、从“干部定事”变为“群众定事”、从“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政”、从“制度约束”变为“程序民主”的转变,群众意见少了,找事的少了,全市因“三资”问题越级上访事件明显下降,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四是堵塞了各种漏洞,不断壮大了镇村集体经济。五是抓住乡村工作关键,探索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新途径。“三资”是农村工作的核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创建实施“三资代理”123管理模式,有效强化了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管,推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有关农业经济管理论文范文二:立足地方经济建设探索改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摘 要】我们根据贵州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突出“地方性、应用型”,培养适应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总结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所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地方经济 建设农林 经济管理 专业培养 模式
专业培养模式是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培养模式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能否顺利发展。专业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原则才具有生命力。因而,不同的办学区域、不同的学校类型、不同的培养层次以及不同的服务面向等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我们主动适应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为贵州地方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为贵州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前景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对贵州教育的投入会逐步加大,对地方学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无疑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人才培养经验丰富,有扎实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基地。在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各项事业有序展开,应该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办学质量,为西部大开发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显得非常迫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需要一大批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经济的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为此,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高质量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人才的机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无疑具有重大的责任与义务,必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优秀人才;这就为农经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必须调整改革、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促进学科健康、协调发展,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咨询服务。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学识的深浅和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能否顺利发展。我们根据国家教育部21世纪人才培养的计划,本科专业培养模式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多层次,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客观要求以及贵州经济的发展为指导原则对农林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充分考虑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的科学配置,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适应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
1.修订教学计划,设置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宗旨;“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办学理念,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一是加强农林经济管理发展趋势研究,定期进行调查,了解地方人才需求。二是及时增加学科前沿知识,补充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相关的课程。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新教材建设。积极选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规划类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主编或参与规划教材编写,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新要求。加强“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推广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根据农村、农业职能部门、企业具体实际,让学生自己去规划农村、企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学生课下自己找资料、去思考和设计方案,回到课堂上,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融入畅谈式教学方式,畅谈式教学使学生如鱼得水,让学生自己阐明观点,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的讨论,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案例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这样不仅可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参与科研工作,而且学生们能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学习或研究工作,“错误”决不是可怕的事,相反,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怕犯错误,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创新的成果,没有多少次的失败是不可能取得的。
3.丰富实践性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革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育是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作为理论教学的延续,通过对学校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基础研究和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学生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环节。我们先后在全省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如普定县、纳雍县,构建起了假期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三者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体系,假期社会实践强调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调查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教学实习课程内容在现实中的应用,毕业实习则主要承接社会提供的研究课题。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项目、课题,先后带领学生深入贵州省20多个县、市、区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调查研究报告,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在传授一般知识的同时,更具有针对性。
4.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在力争国家社课题、省部级课题和地方政府、企业课题,一方面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以教师通过科研项目,带领学生参加课题调查、科研,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提前参与科研活动,及早适应创新环境。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通过科研活动,提倡一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拔尖”的育人环境。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利用与地方各部门的相关社会关系,参与社会及地方的各种规划及实践项目,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地方经济建设的专家顾问。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地方管理人员及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作为客座教授,不定期进行学术讲座,担任相关课程的授课任务。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攻读学位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责任心强、科研能力高、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促进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的发展。 三、结语
经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办学特色。我们总结为本科教育独具特色的“四子模式”:即学生要受到“脑瓜子”教育,学习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要受“笔杆子”的训练,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和风格;要受“嘴巴子”训练,学生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以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要受“键盘子”训练,学生不仅要能思、能说、能写,还要能做,要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为了强化上述四子能力,我们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一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选择上,尽量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地方的需要与自己的培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杜绝空谈;二是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利用寒暑假时间,要求学生深入到农村、企业和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开展指导与评比工作,将学生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社会实践环节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多赢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仅有的两次全国性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比中,获一等奖1篇2人,二等奖2篇4人,三等奖3篇3人,优秀奖17篇24人;获奖调查报告篇数分别占全省的100%、100%、75%和75%。毕业实习先后承担了三都县、贵阳市、普定县等20多个地县单位的农业经济规划、农业综合开发、“九五”、“十五”、“十一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项目规划等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三是开展演讲比赛,每个学年举行一次,要求以班为参赛单位,先在班内进行选拔组队,再在全系范围内进行淘汰赛,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四是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要求副教授以上教师每年为学生举行一次以上学术讲座。通过上述办法,使本专业学生的四子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他们毕业后也很快适应了承担的工作。用人单位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好,综合表现为政治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开拓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强。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开拓进取,勤奋求实。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本行业、本单位的骨干力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他们在省内外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经济现代化建设正在做出各自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樊东,王晓云,赵奎军.农科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18-21.
[2]许玉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31-33.
[3]韩玉志.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4,(11):80-81
有关农业经济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农业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