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管理论文
乡镇管理论文
乡镇管理是以乡镇政府为核心的乡镇组织依法管理乡镇范围内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执行决策的直接操作性、组织运作的综合性、管理环境的中间性和管理对象的涉“农”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乡镇管理论文范文一: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我经济市发展也因此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欣欣向荣,第二、第三产业因为大量廉价农村劳动力的涌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也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土地规模种植经营,在机械化种植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农民生活也因非农转移就业获得了改善,这说明要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必然要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农村人口。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了另一新的阶段,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使过去无限廉价劳动力供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经济生产成本增加,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持续高点不下,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受到劳动力供应的差异而发展不均衡,相对的却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面临严重问题,同时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有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相关资料的大量阅读,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因素
依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受到工业部门高于农业部门的经济收入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进行转移。目前,中国已经不再是农村劳动力因为工资收入水平向工业部门转移这样简单,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就业,给农村带来了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趋势,农业生产因缺少劳动力而荒废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面临“空洞化”现象。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有一个特别符合经济特征的名字——农民工,农民户籍的城市产业工人。正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才促进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工业和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农用机械和化肥,彼此相互促进,农业得益于机械化率的提升和化肥的使用,提升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农民收入的增加扩大了农村商品市场的消费能力。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城市工商业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大量的岗位空缺,因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供应才保证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城市。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向大城市,还有向中小城市或乡镇的工业部门进行转移,提升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力,丰富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层次结构,农业机械化的提升增加了劳动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的产能。农村劳动力非农收入的提高,也增加了消费需求,扩大了我国市场的内需能力,增强了我国经济抗凤险的能力,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我国依然保持平均9%的经济增速,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消费能力的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所进行房产等开支同时刺激了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及相关链条上产业。
在我国,人多地少,土地经营规模相当狭小,农业生产率低下,通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镇转移,我国农业生产劳动力生产业和农业化生产水平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的综合适合和农村现代化水平土地的使用和农业的经营更具规模和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市场农业的发展,加强大规模土地流转的可能性。
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使农村人才流失严重,青壮年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使农村的农业生产呈现老龄化和妇女化的趋势。又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转移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了部分地区“用工荒”同大量农村劳动力无法进行转移的矛盾。
二、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因素
(一)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劳动力就业领域中作用的结果,农民实现转移的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就会越高,农业部门劳动力会因工资收入而选择就业偏好,从而流向其他非农产业,当农业部门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会下降,随之工业和服务部门中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加大。
(二)产业与技术选择。不同的产业部门对于劳动的需求弹性和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当中,受到这种不同的产业部门进行筛选。由于农村劳动力大多素质不高,多集中在建筑行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餐饮业等。
(三)农业比较收益水平。农民产业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依据古典推拉理论认为,劳动力迁移是由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所引起的。而在我国农业通过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较,较大的收益差使农村劳动力希望向城市转移,同时希望通过转移,改变生活条件,为自己和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获得更好的社会环境。
(四)土地流转率低。虽然我国过去面积广大,但是可耕种土地面积与庞大的人口数量形成了很难调和的矛盾。面对较少的土地,部分农民选择进行非农转移,但是由于土地使用权的流动性较差,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农民权益无法有效保护等问题,给农民的转移带来束缚与负担。因此只有土地使用权能够自由流转,农村劳动力才能自由向非农部门自由流动,同时适度集中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经济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是地区功能和设施完善的过程,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而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变。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城镇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价值观念根植于农村劳动力身上,最终实现“离土又离乡”的彻底转移。通过城镇地区特性,进行工业主导型、商贸主导型、旅游主导型的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为纽带,构建城市与乡村间的桥梁,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少阻碍,实现非农转移就业,减少农业人口占我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
(二)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程度高,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特点,且第三产业对于投资准入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农村劳动力可以进行自主创业。但是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平较低,尤其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落后,同时所具备的第三产业服务能力很差,缺少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因此要将扩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建立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地农村市场结构,增加就业容量。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内部对于劳动力吸纳的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对于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老龄化和妇女化的趋势,必然要通过增加农业部门内部吸纳劳动力能力的提升,来稳固住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可以通过对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的营销、农产品外销过程中仓储物流等链条下游产业的建设,在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和农业收入的同时,为农业挽留住劳动力资源,避免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在农业发展可持续发展下的适当转移。
四、结论
截止2013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亿,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其中外出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达到1.6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因此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引导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通过在经济因素方面的分析,认为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减少政府行政干预,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农村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及其管理措施分析傅卫,孙奕,孙军安,卢祖洵中国卫生经济2004-06-05
2、乡(镇)级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黄绍文,金继运,杨俐苹,程明芳资源科学2002-03-20
乡镇管理论文范文二:农村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逐步从人口大国转型为人力资源大国,农村人力资源因其规模巨大,成为“三农”基础性问题其中之一。目前,我国未能在农村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详尽和规范的研究,使得农村人力资源管理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探寻有效途径规范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系统地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积极开展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我国实现社会主现代化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指出:要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亦指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积极开展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这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在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欠缺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因此,探寻有效途径规范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加速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农村这一区域内,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农村的劳动力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人与物的配比保持在最佳比例上,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实现农村发展目标。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家庭和个人等,其中以政府为主;客体包括从事农业的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农民和失地农民等。本文从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本身、主体、客体三方入手对其现状进行剖析,试着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些现状及问题作粗浅认识和分析。
(一)农村人资源管理主体现状
1、管理主体模糊。在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管理上,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法规与政策、舆论宣传等方式进行管理。目前,如果把农村人力资源作为管理客体,那么其仍缺乏清晰的管理主体。从涉及农村人力资源的行政管理部门来讲,有农业、教育、劳动保障、人事、财政、村委会等多个政府部门和组织。对于这种现状,很难确定哪一个机构可作为明确的管理主体。
2、管理方式分散。在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各个部门依照自身职责完成相应的工作。例如,农业部门站在农业生产、农村发展角度去管理;教育部门站在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角度管理;村委会站在农村行政管理角度管理等等。但是对于农村人力资源整体来讲,依然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组织或管理机构,这使得相应的部门或单位只进行局部落实,管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即可,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一种“管理分割”的非主管状态。使得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模糊不清,更谈不上明确的管理目标,以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出现闲置和浪费的现象。
(二)农村人资源管理客体现状
1、文化知识素质低。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截止目前,虽然农民文化知识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受传统小农思想影响尤为严重,再加上我国在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够大,农村受教育程度不公,使得农民教育程度处于中低等状态,制约着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程。
2、思想保守,组织性差。农民因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易满足于现状,这制约着农村思想道德的建设,使得农民缺乏自强独立、冒险的精神。由于农民的封闭保守,信息闭塞,易形成盲目随意跟风的潮流,导致其自律性差;同时,农民对国家政策的认识与理解不够准确,使其对新项目、新技术应用缺乏信心,导致农民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这是与农村市场化所需要的开放意识、组织意识背道而驰的。
3、农业劳动力过剩。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使得大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奔赴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并不具备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这使得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这给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农民素质低下,剩余劳动力游离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
4、非农人员困境。这里非农人员主要指向农民工群体,那些已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并在城市中找到就业机会。他们从农村中解放出来,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一种“似农非农”的存在形态,并以每年急剧的速度增加。这一群体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在经历城乡迁移和职业转变的同时,希望享受同城镇居民平等的各项福利,并跻身成为城镇永久居民。目前,这一群体也因自身、制度、社会等种种因素,成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难题。
(三)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现状
1、农村人力资源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缺乏对农村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详尽的和规范的研究,对于农村人力资源未能形成一套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一方面,农村人力资源规模巨大,其开发管理需要科学的规划,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然而由于没有全面统一的预测和规划,使得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盲目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主体不明晰,缺乏相关组织建设、责任主体,使其对客体的现有存量、分布状况、流动趋势缺乏相关预测、统计、分析,导致对客体的管理、培训缺乏针对性。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建立起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组织体系。
2、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投入不足,包括教育经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
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教育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对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状况是影响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目前,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看,由于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大,使得农村各教育机构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师资不佳,教育培训环境也急需改善。不完善的教育环境,减少了农民的培训机会,削弱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抑制着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3、农村人力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
高素质人才流失也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我国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工业,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上来,为城市化进程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这也拉大了城乡经济差距,形成了现代化工业与传统落后的农业并存的二元格局。所以,由于城市物质丰富、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等多重积极因素的影响,高素质人才不愿意留在农村,大量聚集于城市。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数据显示,农村常住人口中劳动力总资源为5.3亿,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务工人员1.3亿,并特意申明:“按专家们通常测算,中国农业本身需要2亿劳动力。”据此速度发展,高素质人才大量外流,剩余的老弱病残是否可以胜任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故我国急切需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科学配置及引导流动的工作机制。
二、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一)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建设势在必行
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它农民自身的利益与国家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以指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建立切合企业实际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法。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规模巨大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群体,拥有一个明确的管理主体必不可少,所以构建农村人力资源的管理机构势在必行。目前,在我国也出现了类似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雏形,譬如湖北省政府成立了 “青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是一种建立政府指导、管理、协调青少年工作的新机制,该委员会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团省委等20个部门组成的省政府青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副省长蒋大国担任委员会主任。我国可结合本国国情设立类似的统一领导的协调机构,临时作为农村人力资源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目标和要求,确定管理职能和方法,使农村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拥有一套具有明确“管理主体”的管理体系。
(二)建立一套合理配置非农人员计划机制
非农人员的计划配置机制,是指通过政府合理引导,将非农人员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各个社会组织之间的优化配置过程。面临我国非农人员不断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农民工数量的骤增,使得农村人力资源在空间分布持续失衡,这给我国本已形成“二元格局”的城乡版面又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因此,政府应从宏观上把握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布并形成一套合理的配置机制。
1、推进农村组织化进程。即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发展公司+农户、农业企业等多种合作型组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培育乡村龙头企业,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进组织化程度。使得部分非农人员在多种农业类合作型组织中得以配置。
2、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参与市场竞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大型企业在乡镇投资建厂。同时加速乡村其他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同时发展乡村金融业、旅游业等其他服务业,为农民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得非农人员在农村其他行业中得以配置。
3、城市是吸纳非农人员的主要根据地,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为从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提供更为广泛的就业空间,使得非农人员在城市中得以配置。
(三)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程度,在一定程上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知识水平,提升了农民的知识素养;在农村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为主的人力资源培训类型,培训的内容及形式也实现了多元化。但是,个人认为,农村的教育培训投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一套恰当合理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格局需要应进一步的提升优化。
1、核查现有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等基本情况,以便于管理主体对本区域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流动比率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2、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总规划。根据农村教育培训发展状况、农村人力资源教育程度的不同,对农村人力资源制定差异化培训目标,然后有步骤、有计划的组织实施。
3、多元化分类开发。针对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去向,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培训。一是仍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基础教育,着力提高农民教育程度,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取消、减少或补贴各种学杂费,并有效改善农村教育的办学和师资条件等。二是提升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已经就业的农村居民,根据其职业、岗位的相关要求,实行一对一、点对点式培训,着力提升其本身职业技能,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调动农村人力资源接受培训积极性。三是加大针对自主创业而开展的培训力度。对回乡创业的非农人员,政府应积极展开对创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以及一些政策上的优惠。
4、对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执行过程要进行监督、分析和考评,确保完成制定的预期目标。
总之,农村人力资源因其规模巨大,探寻有效途径规范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三农”基础性问题其中之一。而目前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模糊、方式分散;客体文化知识素质低、思想保守,组织性差等困境;并且农村人力资源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投入不足、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只有通过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建设、建立一套合理配置非农人员计划机制、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等有效措施来规范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加速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舒解兰. 广东农村人力资源问题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2.
[2]赵懂锋,陈元芳.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47-49).
[3]甫永民,王征兵.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分析[J].商业研究,2008,371(21-22).
[4]郝慧娟.基于优化配置思路的农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现代商业.2014,1(192).
乡镇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乡镇行政管理论文
5.农村社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