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电大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许多国家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提高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事业,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立法等各种措施,强化政府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职责。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一: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心逐渐从注重教师教育的外部因素如教学环境、政策因素等转移到教师教育的内部因素,即教师本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发展上,即自我专业成长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师范教学模式由于能够“通过集中精力对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分析、评估、或者改变教育意义、教育目的、教育信仰、教育决策、教育行动或者教育产品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充分利用教学的内部知识,提升反思能力,因而日益成为教师教学专业化运动中的一项基本教育原则。

  关键词:反思能力;实践;参与式学习;建构主义

  有关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研究者的分析主要从两个视角展开。一是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分析我国自中等师范院校升格后,在新的两级师范教育体系内教师培养的不足与缺陷;二是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视角,将师范生培养与教育培养模式联系起来,探讨制约师范生胜任教学岗位的因素。

  (一)教师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从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出发,研究者认为当前教师培养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生源素质下滑严重;

  2.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陈旧、封闭(李尚卫等,2009),没有地方特色,偏重学术性,实践环节偏弱(苏春景等,2010)。从教师培养的学段来看,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更为严峻。有研究者认为(彭小奇等2011),除生源质量下降之外,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还遇到了学生可塑性和培养潜质不足,培养模式不适应小学教育要求的突出问题,甚至于出现“高师毕业生站不稳三尺讲台”的情况。就其原因的分析而言,研究者认为(李尚卫,2009;阮成武,2008),随着我国传统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型,原有的教师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培养教师的职能被削弱的“去师范化”演进。并且,随着教师教育体系的升格,中等师范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性优势并未转化到高等教育层次的教师培养当中,再加上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福利收入等方面差强人意,部分地方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在转型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培养机构盲目追求综合化、研究型,缺乏服务于基础教育需求的意识,没有投入精力和资源去了解幼儿园教育需求,探索培养教师的有效模式和路径,导致课程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毕业生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面对此现状,笔者尝试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尝试来改进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

  (二)学前教育学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1.突出实践性,实行模块化教学针对实践环节薄弱的状况,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专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学前教育学》课程构建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体现为“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两大模块。两大部分指在每一个模块中均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内容。第一大模块指:专业理论学科教学模块。如理论学习内容包含学前教育历史、目标、任务、等内容,与其相对应的实践学习内容则为与之理论相对应的实践技能。模块二的内容主要指通过课外社团活动进行的非正式学习,如:通过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评比,真正调动起学社国内参与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

  2.突出参与性,项目化教学教材部分共有十二章,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将其分为六大主题13个项目,尤其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与有效性。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结合项目研讨,开展研究性学习,凸显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模式.非正式学习以小组报告、小型研究的形式,重在提升合作能力和反思意识。探索实践———讨论———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为依托,将周教育见习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将课外活动与学校教学技能大赛相结合,同时结合本专业周见习活动(20学时)或者隔周半天下园开展专题性研究,使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更为扎实。另外学生思维模式僵化不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仍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反思是形成实践性知识的过程。舍恩主张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过程(赵明仁,2009)。教学反思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调试,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陈向明,2010)。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法的角度来讲,师范生通过教学反思将已有的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更新其思想观念、丰富其知识结构,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从而有助于其专业能力的提升(陈薇,2012)。因此,从实践与参与的角度去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组合,将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一定反思意识和参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师范生,这也就立于将实践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融合,真正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范式探索-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4):41-53.

  [2]陈薇.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

  [3]李尚卫.袁桂林.我国农村教师教育制度反思.教师教育研究,2009,21(3):34–38.

  [4]苏春景.张济洲.从农村教师教育现状调查看地方高师课程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10,30(8):84–87.

  [5]彭小奇.刘志敏.陈梦稀.蒋蓉.李茂平.创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培育农村优秀小学教师.中国高等教育,2011(8):29-31.

  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二:学前教育中声乐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如何让学生对声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正确的发声方法中加以贴切而生动的情感表现,是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本论文将从学习兴趣、发声方法和情感表现三哥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学习兴趣;发声方法;情感表现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专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声乐课的教学的目标完全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中声乐,学前教育中声乐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具有精湛技巧的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幼儿教师。这就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使之具备一定程度的演唱能力、声音运用的能力和对音乐表达的能力。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得丰富的音乐感性知识,使歌唱成为从事专业学习的有力工具。声乐在音乐艺术的领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歌声,其目的是通过歌唱来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它的最凸显的特点是通过美好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抒发歌唱者真实的情感和情绪,从而最终达到能和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专业院校中所采用的“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固然能够更准确、更直接、更有效的进行教学,从而也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准确、更直接、更有效的歌唱方法。但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对于幼师的学生来说,既不太可能也不太恰当。鉴于幼师学生较多,所设置的课程种类也较多等诸多原因,因此,幼师的声乐课普遍都采用了集体课的教学方式。那么在这种有限的教学模式下,如何来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段话“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特别感兴趣时,他往往就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学习。许多研究证明浓厚的兴趣往往可以激发人们积极的思维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由此可见,兴趣的力量对于人的潜能发挥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下面我们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呢?首先,示范很重要。示范是声乐教学中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规范的示范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播放一些中外优秀歌唱家的音像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和聆听直接领会歌曲的旋律、节奏、风格以及歌曲的情绪等等,从而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演唱能力以及表演能力。二是教师的示范。教师的现场示范是声乐课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在学习一首新歌之前,教师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和生动的表情将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无疑会立即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兴趣激发下,教师可以更好的把“言传”和“身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三是学生观摩性的示范。定期选择演唱能力较好的学生分别进行歌唱,通过歌声的展示来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从而激励起其他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这种集体课形式的声乐上,课堂上有唱、有听、有问、有答、有想、有议,这样既可以调节课堂节奏,又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大程度地给学生创造了独立思维、在共性中发展个性的机会,更有利于解除学生身心紧张的情绪。在课堂中“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极大地被调动。因此,声乐集体课这种教学方式本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里特征,是刻意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因而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这些训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爱好后,才会收到感染表现出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学习和创作,而出现由“要我唱”变成“我想唱”的情形。因此,在声乐入门辅导的阶段中,着重培养兴趣爱好,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

  2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幼师生的年龄段在15-20岁之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声乐基础。因此,必须由此制定出一套周密而有计划的教学计划与方案,因材施教,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受益。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有效的练习方法在整个声乐学习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就必须要了解歌唱的发声器官。歌唱发声的器官包括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语言器官和听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只有当它们协调一致时,才能形成正确的歌唱发声。学生学习声乐的过程就是让这些发声器官不停地磨合的过程,但每个学生的歌唱“乐器”又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声音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脑”作用,强调脑一定要走在声音的前面,学会用脑歌唱。由于我们的教学方式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因此,我们的重点不在于纠正学生的多少错误,而在于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避免学生出现太多错误。

  3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情感表现力

  在幼师的声乐教学中,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系统的学习后,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最简单和最基础的声乐基础知识和发声状态。但是,笔者同时发现学生的自身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很认真的学习了,但仍然很难达到最佳状态。笔者将语境、情景融入到课堂中,发现情况就出现了很大,学生在歌唱中表现出了丰富的情感。而这种情感表现也是学生们今后作为幼儿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一首新的歌曲之前,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唱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直接激发学生的歌唱情感。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在歌唱中,“情”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声”是传情的重要手段,为“情”服务,歌唱时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不仅如此,“情”在演唱中还可以弥补声音的不足和缺陷。此外,在歌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歌词和旋律的分析也可以帮助启发学生的歌唱情感。歌曲与纯音乐的不同在于歌曲有的纯音乐没有的歌词。歌词是作者通过观察生活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结晶,它往往反映了一定时代人们的情感及生活方式和态度。不难发现,其实每一首歌曲的歌词都蕴含着不同的时代意义和历史背景。歌曲的情感与歌曲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歌曲的内容决定了歌曲的情感,而歌曲的情感又表现着歌曲的内容。如果学生们不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也就无法贴切地表现出歌曲的情绪。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去体验不同的旋律线,从而体验不同情感。学生们只有对歌曲的歌词和旋律有了充分的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歌曲的情感。总之,以浓厚的兴趣为前提,在正确的发声方法中加之以贴切而生动的情感表现,是幼师生学习声乐的关键,也是教师在声乐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探索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振民.《声乐理论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3]赵蓉.《析幼师学生的声乐集体课教学》,《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8第4期

  [4]吴平.《重视幼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运用》,《音乐天地》.2009.12

电大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13春电大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2.大学生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3.电大学前教育毕业调查报告范文

4.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5.电大计算机专科毕业论文

6.关于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7.关于电大专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125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