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学科教育>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公民未来整体的科学素养水平。因此,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论文篇1

  谈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抛去“画实验”、“讲实验”,不注重实验探究过程,只注重实验结论的陈旧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知识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方案;实验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实意义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实验检验了理论,巩固了理论并深化了理论教学的效果。达・芬奇也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的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谬误的”;实验是小学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开展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从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知识传授,轻视实验教学

  由于应试教育,教师多以讲授为主,“画实验”、“讲实验”、“看实验”、“背实验”替代了学生的动手实验。实验是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和创新的重要手段。实验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生动、直观的现象,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有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教师灌输式的授课,只会令学生被动的被告知,没有主动的去思考,更谈不上动手动脑学科学。

  (2)注重实验结果,忽略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过程

  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过分强调实验步骤、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实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有的学生迟迟不敢动手去做,更有学生不动脑筋,直接从资料书上抄袭结果来应付老师。

  (3)注重验证性实验,忽略探究性实验的创设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试验时,往往多以验证性试验为主,探究性实验涉及很少。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就会停留在低层次的感知和操作层面,难以形成相对持久的探索兴趣和创造兴趣。学生的基础知识虽得以落实,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却难以落实。

  (4)实验教学忽略实际生活题材的利用

  教师对教材上出现的实验教学已充分重视,却忽视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外资源。教师的实验教学仅局限于书本,这样就导致学生对科学失去兴趣和求知欲,走向“科学脱离我们的生活”、“科学与我们无关”、“学科学无用”……的误区。科学实验应置于广阔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中,这样学生便能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方式观察、思考问题,并试图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实验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教学观念的片面性还有赖于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不断加强课程标准的理论学习,正确理解新课标,科学把握新教材,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三、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前,实验教学大致遵循这样的教学模式:预习演示――教师讲述步骤、操作要点――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小结得出结论。其中,实验、过程的教学以教师灌输式讲解为主,学生实验又以简单模仿为主。笔者认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采取以下模式更能体现新课标要求: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优化实验教学方案、问题情景设置----学生自主操作实验、探究实验方案――分析事实、归纳总结-----鼓励拓展探究。该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将重点放在创设出让每个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的学习情景中,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去参与实验探究活动,把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这样就抓住了学生思维的脉搏,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基础。现就新教材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马铃薯的沉浮实验”为例设计如下实验教学方案:

  (一)、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1)、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为什么在第一个水槽里会是沉的,在第二个水槽里全变浮了?学生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究科学。

  (2)、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瓶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会验证结论。

  (3)、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观察到二号水槽里的滴液变干后留下的白色粉末痕迹,能推测马铃薯上浮的原因。

  (4)、学会合作探究,会做实验记录,并能用文字交流。

  (5)、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帮着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6、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二)、优化实验教学方案

  (1)、教学准备

  小组试验观察用:酒精灯、铁片、木夹、打火机、大玻璃瓶、搅拌棒、食盐、勺等。

  教师准备:玻璃水槽两个分别成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天平一架、量筒一只、大小相同的塑料杯两个、铁片、滴管。

  (2)、教学方法

  问题观察法、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法。

  (三)、问题情景设置

  观察马铃薯沉和浮的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为什么在一号水槽里全是沉的,在二号水槽里全是浮的?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这个时候的沉浮与马铃薯本身的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么是什么引起了马铃薯的沉浮变化呢?学生从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中产生了新的关于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又是它的在一次经历通过变量来分析原因的过程。

  (四)、学生自主操作实验、探究实验方案

  研讨马铃薯的沉浮与两个水槽里的“水”有关。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会试着做出这样的推测:两个水槽里的水不一样。用什么方法来鉴别两个水槽里的水不一样呢?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经历鉴别方法的探究、设计、改进的过程(由直接品尝到分别加热蒸发的方法)。从而证实1号水槽里的是水,2号水槽里是盐水。水里溶解了盐以后使马铃薯浮了起来。

  (五)、分析事实、归纳总结

  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实验,制作一杯盐水,来验证马铃薯在盐水中能浮起来。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和记录。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个问题:1、是否在水中加盐马铃薯就马上浮起来?2、马铃薯浮起来是否与加盐的多少和杯中水的多少有关系?是不否在水中加盐马铃薯就马上浮起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过程。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产生问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推测和验证的过程。

  (六)、鼓励拓展探究

  (1)、研讨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通过前面的推测和实验观察,发现马铃薯的沉浮原来与水槽里的液体有关。学生在实验中会提出新问题,为什么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变浮呢?根据这一问题,先让学生推测一下盐水重还是清水重?在讨论怎样比较盐水与清水的轻重?教师演示试验验证。相同体积下:盐水重,浮力大;清水轻,浮力小。

  讨论: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么?相同体积下:越重的液体浮力越大,越轻的液体浮力越小。

  (2)、观察铁片在清水中、盐水中都沉,在水银中飘浮,为什么?来进一步理解体积相同时,越重的液体浮力越大。

  (3)、教师介绍死海情况,激发学生会家继续揭开死海奇观之谜。鼓励学生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信息,丰富自己的认识。

  总之,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方案,努力创设教学情景,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在平时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实验课的实效,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科学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不懈的追求。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论文篇2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在于探究。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科学课堂教学上,恰当运用实验、生活实际、故事、现代教育技术、游戏等手段,创设“鲜活”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 情境 创设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在于探究。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创设情境。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是科学课的基础,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课中的各种实验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一开始我就做了一个喷泉演示实验:在一个平底烧瓶里装一些水,瓶口用橡胶塞塞紧,把一根吸管插入瓶中,一端露在瓶外,一端插入水中。然后把烧瓶放到一个空水槽中,再往水槽中倒入滚烫的开水,烧瓶中的水立刻往外喷了出来,看得学生目瞪口呆。最后我联系上一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堂课我们做这个实验时吸管里的水只是往上升了一点,而没有像这一次那样快速地往外喷?学生陷入了深思。

  很明显,通过一个小小的演示实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它为学生提供了最真实的感受,它对学生思维形成的冲击是巨大的。因此,充分地利用好实验来设置情境,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使学生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孩子们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孩子们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现代科学教育观认为在学校情境中设置基于工作的、模仿从业者真实活动的学习环境,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并保证知识向真实情境的迁移。实际教学中,要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完整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科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除了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养成平时要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以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科学教材中的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一些生动感人的名人轶事等都是真实可信,会很容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一生铭记,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如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导入时,教师巧妙地利用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再如教《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时,讲述阿基米德揭开王冠真假的故事,阿基米德从浴盆水溢出来的启发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发现了物体沉浮规律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励学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发现精神。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计算机多媒体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扩展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能形象直观地表现各种现象,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客观事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更会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它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如在教学《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时,课件出示月球由远及近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明亮的月球表面其实是一副千疮百孔的样子,那一个个坑就是环形山。学生不禁提出探究的问题: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教学《日食和月食》一课时,课前播放日食、月食的录像,既让学生亲眼看到日食和月食时的景象,又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日食、月食是怎样产生的?

  五、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一旦将游戏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将知识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传授给学生,这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而是一件与快乐联系在一起的趣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

  总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教材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学习、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吉林.《中国情境教育建构与及其独特优势》[J].江苏教育研究,2009,(13).

  [2]王亦晴.《中国式情境教育走向世界──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2009,(13).

  [3]李吉林.《情境教育:促进“儿童一知识一社会”的完美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3.

猜你喜欢:

311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