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的培养
时间:
陈建军1由 分享
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应在兴趣 中培养思维能力, 在思维培养中培养兴趣,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有人说过: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促使大脑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学习能力、兴趣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因素,发现并总结运用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不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既能增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又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第二:采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是矛盾的,只有充分采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第三: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简单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位好老师会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不同的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也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其次,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果涉及到语文、科学、自然等学科的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再次,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个车间前3天生产零件1200个照这样计算,4天又生产,这一周共生产多少个零件?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天生产多少个零件然后求出后4天生产多少个零件,最后求出这一周生产多少个零件。综合算式是1200÷3×4+1200=2800(个)。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平均一天生产多少个零件,然后直接乘以一周的天数(3+4)就可以得出结果,算式是:1200÷3×(3+4)=2800(个)。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2400+400=2800(个)。其中,2400是1200乘以2得到的,表示生产6天的零件数,400是1200除以3得到的,表示平均1天生产的零件数;最后用6天生产的零件数加上1天生产的零件数,就是这一周7天生产的零件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激发兴趣,也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总结上述,不难得出: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而且要教会学生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让我们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有人说过: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促使大脑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学习能力、兴趣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因素,发现并总结运用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不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既能增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又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第二:采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是矛盾的,只有充分采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第三: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简单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位好老师会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不同的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也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其次,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果涉及到语文、科学、自然等学科的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再次,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个车间前3天生产零件1200个照这样计算,4天又生产,这一周共生产多少个零件?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天生产多少个零件然后求出后4天生产多少个零件,最后求出这一周生产多少个零件。综合算式是1200÷3×4+1200=2800(个)。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平均一天生产多少个零件,然后直接乘以一周的天数(3+4)就可以得出结果,算式是:1200÷3×(3+4)=2800(个)。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2400+400=2800(个)。其中,2400是1200乘以2得到的,表示生产6天的零件数,400是1200除以3得到的,表示平均1天生产的零件数;最后用6天生产的零件数加上1天生产的零件数,就是这一周7天生产的零件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激发兴趣,也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总结上述,不难得出: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而且要教会学生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让我们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