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成长过程中,除了老师在学校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外,很重要一部分教育是家庭里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孩子的。
今天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够帮助到大家: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的希望,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指人在身体、智能及感情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1]。我们最先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心理生理都尚未成熟,其中家庭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背景三方面。
一、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结构主要指一个家庭的组成情况和家庭成员的构成情况。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良好、完整的家庭,其子女的心理也是完美的,相反,破碎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是有负面影响的,尤其在大学阶段对感情没有安全感,恐惧婚姻等。下面分析几种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独生子女家庭
我国长期以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已经成为大学生主体。普遍出现六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的现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中大人以一个孩子为中心,容易出现过分保护与溺爱,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与此同时,独生子女在成长环境中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无法体会到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及相互间的交流与分享。而这些对踏入大学校门、需要独自与众多同学相处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二)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指父母离异或者一方去世的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既少不了来自母亲的温柔细心、对事物细腻观察的教育,又离不开来自父亲勇敢负责等方面的教育。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任何一方的教育都容易变得极端,他们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与此同时,由于单亲家庭父母本身少了另一半的关怀,因此单身父母自身就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女孩男性化,或者男孩女性化,出现人格极端化,妨碍心理健康发展。
(三)重组家庭
重组家庭指夫妇双方至少有一人经历过一次婚姻,并且有一个或多个前次婚姻的子女及夫妇重组的共同子女。离异或丧父、丧母已经使这些孩子经历了一次磨难,父母的再婚又使他们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环境。在新的家庭中跟后爸后妈们需要相当长的磨合期,在这期间孩子容易有心理上的抵触与抑郁,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进入大学,同学之间对家庭的了解是陌生的,在重组家庭长大的孩子会逃避谈论自己的家庭,处理人际关系时有一定困难。
(四)留守儿童家庭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外出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长期隔代监护、他人监护甚至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这种亲情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多数留守儿童性格软弱,有自卑、孤独无靠的心理,甚至怨恨自己的父母。进入大学,面对与自己成长经历不同的同学,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不善与人交往,甚至出现一些超越道德、法律底线的行为。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成长过程中,除了老师在学校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外,很重要一部分教育是家庭里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可分为民主式、放羊式、强迫式。
(一)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尊重学生,并且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进行积极交流,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进行科学合理的奖惩,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提高。父母的关心照顾,以及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父母的及时沟通与解决,有利于孩子形成自信、独立、坚强的性格,进入大学后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二)强迫式家庭教育方式
当今中国大教育环境是应试教育,一切以升学和找份好工作为孩子成才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很大一部分家庭会给孩子制定硬性目标,采用命令、责罚甚至毒打的方式强迫孩子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学生很容易形成自卑性格,甚至会厌学,对学习生活充满痛苦。长期目标任务使孩子一直在压力下生活,实现不了目标的惩罚会使孩子丧失尊严,产生强烈自卑。这种教育下的孩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发生悲剧。
(三)放羊式家庭教育方式
与强迫式教育方式相反的是放羊式教育方式,放羊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教育完全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管孩子学习状况,在孩子遇到生活中各种困难时不予交流帮助。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这种教育一般发生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除了给孩子交学费、给他们零用钱外,剩下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问题一概不了解。这种教育下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和意识,很容易形成散漫放纵心理。
三、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除了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还有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家庭背景,不同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及对子女的期望、学生来源地。
(一)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利的。进入大学大学生需要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费,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吃穿用度上会感到自卑,容易忧郁、焦虑。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但家庭经济收入接近一般整体水平时,促进作用会停止。而相反当家庭经济收入比较富有,大学生在学校中生活费会比较富裕,使学生出现挥霍、自傲等心理问题,也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二)父母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的第一生存环境是家庭,大学生在其身体、心理发育过程中最先受到的教育来自父母,父母的文化程度直接关系孩子的教育问题。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会更注重有关教育知识的学习,对孩子的教育手段会更合理,其子女心理发展更为健康。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由于自身知识限制,对孩子的指导缺乏合理性,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会较多。
(三)家庭来源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进入大学,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离开成长的地方进入新环境,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普遍低于城市,城市文化、政治、教育和公共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优于农村。家住城镇,尤其大城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要明显高于那些生活在农村,尤其生活在边远农村的大学生。
心理健康是个体成长和成功的必要条件,如今越来越获得人们的共识。随着我国大学生数量增加,其中大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我们要从各方面保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到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排除,将不良问题扼杀在摇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