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语文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理想中的亮点,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通道和平台,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今天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中国教育界长时间地忽略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即使现在许多中学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单纯的心理健康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决定了它要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接近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就义不容辞地负有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必须融会贯通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做到与心理教育的融通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心理因素,拓展语文的人文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论是小说、诗歌、戏剧还是散文,名家名篇文质精美之作比比皆是。语言的凝练、措辞的准确、构思的巧妙,表现手法的精巧等等都为美的触发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入钻研教材,领悟课文的思想性,对学生适时适当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感悟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学习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一封信》,告诉学生爱情的真谛;教《范进中举》、《孔乙己》时,结合社会上不少实例,让学生从他们人格的失落,自我价值的毁灭中汲取反面教训,从而潜意识地要求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语文虽然不是专门的心理教学书,但它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范本,其中所蕴涵的心理教育因素有如地下宝藏。因而,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因材施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使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堂完美的语文课都不应缺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只不过是依据,学知识是为了应用。在教学每一篇文章时,应重视设计由课文拓展延伸出来的相关心理问题的探讨。文章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的教学,都是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服务的,而延伸教学应是真正的做人教学。在逐层的设喻情境中,让学生在激情高涨时接受一次心理健康教育。
如在教《马说》一课时,我设计了两个值得探讨的心理问题:1、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给韩愈写一封信,对他进行安慰。2、假如你是伯乐,你将如何对待你的千里马?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有位后进生指出:教师在安排座位时,总是把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排坐在最后,殊不知我们也有千里马的才能。这位学生的问题一提出,竟然全班同学都鼓掌欢迎,那掌声是前所未有的响亮。很明显,这位同学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引起了共鸣。
学生的心理扭曲了,他们对老师的心意不理解,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就会产生抑郁、自卑的心理,认为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这时我给他们讲起了古时候放牛娃在教室外偷学成材、凿壁借光、映雪苦读的故事,指出教室里的座位没有好坏之分,成材起关键作用的是学生的主观因素,是后天的努力。在我解说后,同学们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眼里闪出了兴奋的光,他们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三、借助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语文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理想中的亮点,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通道和平台,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适时开展朗诵、演讲 、辩论、答记者问、即兴采访、扮演小老师、社会调查等活动,并把竞争机制引入活动,可以凸现学生的自我意识,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在活动中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耐挫力。如在《我有一个梦想》中可以设计一个演讲比赛,加深学生对理想的认识,树立更高、更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很好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科学地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一篇篇美文,让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让老师积极的赞扬声陪伴他们学习语文,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如何处世,如何做人。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场所,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