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心理学类 >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一门集多种学科性质于一身的新的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分支,属于一门边缘性学科。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环境心理学论文篇1

  浅析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校园环境营造

  【摘 要】现代高校校园不再仅仅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研究的场所。多种教育形式在大学中并活、学习、工作方式在学校中交叉、碰撞、交流,给大学校园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该文阐述了环境心理学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并将其引入到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去,探讨如何创造一个满足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环境。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

  随着近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大学陆续投资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在校园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校园环境景观的建设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新建成的校园往往只是表面看上去很美,却缺乏生机和活力,许多广场绿地成为摆设,很少有人在其中驻留和活动,其主要原因是设计时没有考虑使用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没有处理好校园环境和使用人群的关系。因此,本文将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去,探讨如何创造一个满足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环境。

  一、环境心理学概述

  1、理论发展

  环境心理学最初产生于美国。布鲁斯威克的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在构建环境时知觉起着积极作用,人们理解环境的感觉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这一理论观点是当今阐述个体知觉环境信息过程的理论先导。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内部对环境的表征是决定其在生活空间运动的关键因素,这种内部表征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体对物理环境的知觉。总之,人类行为与物理环境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这些观点为现代环境心理学理论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勒温的学生巴克和赖特,1947年创建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研究机构―――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专门用来研究真实世界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从研究中产生出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生态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的先导,它强调在自然情境中自然发生的行为,强调物理环境对人行为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末,巴克等人在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对自然定居点中居民的行为进行生态学研究之后断断续续有一些理论研究; 20世纪50年代霍尔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个体使用空间进行了研究; 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对城市表象和环境认知进行了研究。这些理论研究都为环境心理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2、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心理学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物质环境有力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同时人作为环境的塑造者和使用者,也会对所处的环境产生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并在长期的共生和演变中,或是改变环境适应自身,或是改变自身适应环境。

  3、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1)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知觉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知觉。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一个容易辨认的环境应有明显的路径、明确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2)唤醒理论

  环境刺激对人产生的直接效果是提高唤醒水平。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情绪形式共同决定了情绪的状态。周围环境的情感性质是个人与环境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和场所相联系的心境与记忆的主要因素,也影响个人当时的情绪、绩效。

  (3)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个人空间

  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6m)、个人距离(0.46~1.22m)、社交距离(1.22~3.66m)和公共距离(>3.66m)。在环境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舒适距离。私密性包括4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领域有3个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领域性行为有2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性。

  二、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对于校园景观,首先要明确其使用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和教师,行为模式主要是学习和教学,还有平时的教学交流和课余休憩活动,因此,在校园内创造的环境要以服务于师生,为师生创造优美的环境为目标。

  1、构建校园景观特色,增强师生的“归属感”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看,校园的特色会使师生唤醒和愉悦,因校园环境与众不同而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增加了师生的探索性行为,有助于广义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师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同时,特色还具有充实本校师生内心的作用,使之因“与众不同”而产生自豪感,促进师生努力去实现个人或群体的奋斗目标。因而校园特色为该校师生所共享的,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校园景观设计不能脱离校园本身的特色,应力求使景观设计与当地文化、校园文化相渗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园林景观,使校园环境景观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能够直观地反映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类型及办学特色。根据本校的校园文化,确立本校的校树或校花,加强某一种或几种植物的景观建设,使其成为代表景观。例如武汉大学的上千株樱花驰名中外,每当樱花盛开时游人如织。

  2、把以人为本作为校园景观的设计原则

  在视觉方面,可布置一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标语用鲜花或色草装饰在校园明显位置上,既增添校园美感,又可以作为学生人生修养和奋斗目标;还可以在校园内设计体现学校历史传统的景物和雕塑,如纪念碑、塑像、亭阁等,既增加了校园美的风景,又使师生对校史有更多了解,增强爱校、爱国、爱科学的热情。在听觉方面。

  3、合理功能分区,从私密角度看处理好不同的空间需求

  为了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应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按大小、位置和功能一般可分为核心景观区、区域性景观区和组团院落景观区。核心景观区往往是校园中最有活力、最具特色的部分,集中体现学校的形象及文化内涵,也是学校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和人群的积聚中心,通常与校园的主体建筑共同组成校园的标志。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也是大学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的形象,还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而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塑造”过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熏陶。因此,在进行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时,应该从环境的使用群体―――高校师生的角度来分析校园环境,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处理好人和环境的关系,使校园环境真正满足师生的行为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3.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李齐,探索高校校园规划发展趋势――复合型校园规划理论与实践[D].天津:天津大学,2004.

  [4]俞孔坚.“非农时代”的稻田――沈阳建筑大学景观设计[DB].景观中国网站,

  环境心理学论文篇2

  试谈环境心理学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

  【摘 要】本文针对校园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的休闲场所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图书馆休闲空间使用和学生之间的本质关系。如何提高图书馆的休闲空间的使用率,是未来高校图书馆建设所必须考虑的。

  【关键词】空间使用率 人的领域性 环境质量 环境的影响

  图书馆环境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流聚集的重要场所,一个优秀的图书馆,除了要有丰富的藏书和良好的服务以外,优美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情绪和学习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休闲空间为例分析图书馆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以及人对环境的能动影响。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1、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知觉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知觉。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一个容易辨认的环境应有明显的路径、明确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2、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个人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6m)、个人距离(0.46—1.22m)、社交距离(1.22—3.66m)和公共距离(>3.66m)。在环境设计中主要要给人提供舒适距离。

  私密性包括4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领域有3个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

  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性。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使图书馆休闲场所设计不断地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通过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寻找最合理的设想,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图书馆休闲场所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广场设计更加的合理,使人感到舒适、人性化。

  二、研究方法

  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现象考察方法,直接面对事物本身,将意识与其所指向的事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从对诸现象的完整和准确描述中,发现那些更为一般和具有普通意义的本质现象。这种直接、具体考察现象的方法是为了确保准确和本真地描述现象,并从中发现本质。

  记录根据时间顺序:时间序列设计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现象连续地进行一系列观测,由此所得到的随时间变化的序列性数据称为时间系列,也称为时间序列设计。记录内容包括:限定空间里人所坐的位置、景观空间里人坐的位置;标记特殊情况。周边环境实地取景照相抽样跟踪调查人流:每隔2小时跟踪同一时间进入场地的人

  三、研究分析

  1、特殊空间

  指跳出常规的思维模式或具有特殊目的为特定对象服务而营建的景观空间。这些景观空间中,设计目标明确,设计手法针对性强并具有一定的启发联想的创新精神。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反应,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的心理和心理效应,而这种人体效应会以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我们称这种行为表现为环境行为。

  比如:调研地点的大厅东侧玻璃幕墙处,由于有很好的景观点,随着人流的增加,人们逗留的密度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加之有秋千这样具有特点的硬件设施,使得靠玻璃幕墙的使用率越来越高。

  点的变化反应反应人的趋向性:

  2、周边环境对场地的影响

  环境行为的特征:

  环境行为基本模式

  (1)客观:客观环境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适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

  (2)自我需求: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改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环境制约: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的行为,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因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制约。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此场地人的活动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很明显。环境对使用场地的影响是通过人的行为活动反应出来的。调研场地周边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在不同领域的行为特征有所不同。基地入口左侧,有小卖部,人流相对较大,所以大家都选择离它较远的地方休息;场地东侧有较好的景观,有比较有趣味的活动设施,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人们对此具有较强的趋向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空间质量高于受不利因素影响的地方。

  3、人的领域性

  人有着领域的要求,就是要控制一定的空间范围,即个人要求不受干扰,不妨碍自己的独处与私密性。个体往往以其存在的环境或改变环境,以建立起自己的边界或标记来描述领域。这些分界线应为别的个体所理解和尊重。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的弹性距离,分为:接近态45——75厘米、正常态75——100厘米。

  接近态是指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密者进入此距离时会有强烈反应;正常态是指两人相对面立,指尖刚好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味,体温不能被感觉,谈话声音为中等强度。

  黑点表示人在此停留

  在研究的场地中,观察了同学们的座位选择性,以上午九点钟为例。研究发现:大家一般选择干扰小,容易进出的地方自习,尽量避免对面邻座,还有比较偏僻的地方。这个场地的领域性是无形的,看不见边界的,大家都希望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而不受别人干扰的。   4、周围温度的影响

  早上七点图书馆开门时,室内温度较低,人稀少。九点半太阳照射入,室内温度上升,靠玻璃幕墙坐的同学转过身来,背对太阳,场地里同学较多。十一点室内温度较高,有的同学趴在桌子上睡觉。十二点,随着温度的升高,场地里自习的同学渐少。下午,自习的人又陆续进入,场地的利用性得到提高。

  研究表明: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人们感受到热带来的不愉快时,人际吸引降低在某些情境中,热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具有“分享效应”,也就是说,是否与他人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5、场地光线的影响

  光照通常比无光使人愉悦,从而使人更愿意做出利他行为。上午,在阳光明媚的条件下,自习的人更多。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有同学趴在桌子上小睡,晚上,场地灯光很弱,同学们都带着小台灯,利用人工光源延续自己活动的时间,扩大自己活动的空间。

  6、场地流线

  由于个人空间、领地和私密性的影响,出行中的拥挤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应激。在拥挤的车上人们常会避免视线的接触,如阅读、闭目养神,以缓解这种应激。

  研究表明,进入场地的同学,一般会选择从场所边缘地带穿过,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结语

  通过调研图书馆休闲场所,研究分析关于特殊空间的利用、周边环境对场地的影响、人的领域性、场地流线、不同时段场地的利用性以及周围温度的影响和场地光线的影响等问题。考察并描述了同学们和休闲区的各种联系,从同学们与休闲区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发现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人的任何活动都伴随有心理现象,人是通过感觉器官了解周围事物和环境的。同学们把A区零散的座位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现象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当进入场地后,为数不多的秋千总是显得格外清晰,而周围其他事物则感知的比较模糊,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参考文献

  ①徐磊青 等:《环境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②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③武晶、柴寅,《由行为场所理论看看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山西建筑》,2008(3)

  ④王奇、张鹏,《浅谈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的应用》,《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

  ⑤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⑥胡延利:《边缘空间与行为习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2000

  ⑦赵娟,《浅析人的行为与空间秩序的关系》,《山西建筑》,2007(22)

  ⑧D.Canter著,谢立新译:《建筑心理学入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⑨汉宝德:《环境心理学—建筑之行为因素》,境与像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3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