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发表例文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例文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另方面,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等教育论文发表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例文篇1
论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成员由传统的四大阶层逐渐分化为十大阶层: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1]目前,社会分层已引起了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妨碍了阶层之间的自由流动,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分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它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却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影响
所谓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主要是指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学生获得基本相似的学业成就。高等教育学业结果的公平是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理想状态,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1.大学生就业公平是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个体综合实力相当的大学毕业生受社会资本的影响而面临不同的就业境遇。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社会资本丰厚的毕业生更易在短期内以更少的成本找到薪资待遇优厚、性质稳定和发展前景广阔的工作,从而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获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教育结果的不公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平。从现实来看,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不利影响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存在差异:对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影响较弱,而对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毕业生的影响较大。[2]
2.社会分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当前,社会分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wWw.11665.COM社会资源丰富的毕业生更容易在相同的时间内抢占就业先机。笔者认为,在社会分层中不同阶层所拥有的家庭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的多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着重要影响。
(1)经济资源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家庭经济资源是大学毕业生求职的经济基础,是毕业生求职成本的重要来源。“家庭收入水平”及“亲友财富状况”作为毕业生经济资源的指标体现,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获取有较大影响。毕业生求职成本(包装成本、信息搜集成本以及人际交往成本等)有绝大部分来自家庭。[3]家庭经济资源肩负着增强大学毕业生求职竞争力的重任。因而,经济资源优越的大学毕业生择业面更广,很少因经济问题而放弃更好的求职机会。同时,经济资源丰富的毕业生对增强自身就业资本(职前培训、考证)的投入也相对较多。但是对于家庭经济资源不足的毕业生而言,他们唯有通过兼职或是向亲朋好友借钱来支付求职中的一些开销。在现代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就业就是比财富”的不良风气。此外,在教育收益方面,经济资源较好的毕业生更占优势。经济资源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收入状况。有研究表明,拥有经济资源的多寡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资源越多则工作落实率、升学率和起薪都越高。
(2)文化资源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家庭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上。文化资源是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引导性资本。父母的文化程度作为毕业生文化资源的重要指标,在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的期望和选择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对子女就业期望越高,同时给予求职方面的建议和引导就越科学。反之,父母文化程度愈低,对子女就业期望就越低,从思想上能给予子女的开导就会相应减少。可以说,父母的文化水平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从子女的执行力、求职意向、职业情操中展现出来。文化资源不足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独立自强,倾向于稳定的工作,而在职业期望上也往往不高。文化资源贫乏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方面来讲,会引导大学毕业生走向独立自强;从消极方面来看,也容易使大学毕业生出现自卑心理而陷入职业困境,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其职业发展乃至人生的发展。
(3)组织资源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家庭组织资源是指家庭从社会组织中获得支配人力、物力、信息的权力。[4]组织资源作为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立足的垫脚石,它具体表现为一种“权威关系”,主要是通过父母和亲友的最高职位来体现。因而,大学毕业生的父母和亲友最高职务越高,那么大学毕业生可调动的组织资源就越强大,在一些高声誉、高工资、高福利的就业机会面前竞争力就越强。总之,家庭组织资源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月薪范围、单位性质和工作前景都有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家庭组织资本”越丰富,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越高。家庭组织资源贫乏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方面更为努力,更迫切期望改变现状,但因许多非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不公正对待,因而只能退而求其次,进入一些新成立的小公司上班。实际上,通过动用组织资源获得的就业机会往往在就业的时间花费上较少。因此,组织资本贫乏的大学毕业生就必须依靠自身努力博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也容易处处求职碰壁。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容乐观,亟待政府给予有利的政策支持。
总之,社会分层中家庭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都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很大影响。简单来说,社会分层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获取、就业机会的获得以及就业质量——单位性质、薪酬标准、职业晋升空间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减弱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负面影响的对策
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存在贫富悬殊,受教育的结果都不可能做到一致公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教育又是促进社会低层向高层流动、平衡社会不同利益阶层的重要方式。因此为了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弱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学校、媒体和大学生四方的共同努力。
1.发挥政府的职能
要加强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与监督职能建设,构建一个人员专业、服务规范、监督有力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劳动力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程度,消除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同时,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以有形的劳动力市场为主体,以无形网络市场为载体,及时有效地向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此外,加强对就业信息的甄别、筛查和监控管理,取缔和规范市场中介机构,为大学毕业生创建一个相对合法、透明、高效的求职竞聘环境。规范招聘方的人才选聘和管理机制,力争构建一个公平、高效、公开的多元化就业市场。只有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缩小阶层差距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结果公平。
2.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加快高校结构的调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办学理念要多元化。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在考虑社会需求和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定位。高校必须分工明确,研究型大学注重发展精英教育,培养学术人才,而一般高校尤其是高职技校侧重于培养应用型和职业性人才。[5]总之,这种新结构要求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或特色结合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就业市场的前景和现状推进课程结构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并调整学科及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其次,高校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拓宽就业信息传递渠道,完善就业信息传递机制,实现就业信息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毕业生提供真实、快捷、全面的招聘信息,为来自穷苦农村家庭和城市低保家庭的毕业生开设免费的就业辅导课程及求职心理咨询。最后,高校应群集群策,动员各方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出谋划策。加强与国家劳动与就业保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加强信息反馈,积极整合在校教师资源,广泛开发国内外校友资源,努力增强毕业生特别是来自偏远农村及特困家庭毕业生的各种资源。
3.加大媒体的舆论宣传与监督力度
首先,应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及就业公平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消除错误的舆论导向。其次,通过媒体向社会宣传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新风尚,传播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理念,以此修正少数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的负面影响,在全社会树立大学毕业生踏实敬业、奋发向上、英姿勃发的精神面貌,争取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再次,应在高校中组织媒体宣传活动,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一系列励志宣传活动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信、从容地走向社会。最后,针对就业中的非法竞争,要加大舆论媒体的监督力度。尽量将领导干部子女的工作公开透明化。
4.大学生应“内外兼修”
首先,大学生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从单纯“劳务型”服务转化为“劳务型”与“智力型”并举的服务,将勤工助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创新勤工助学方式,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大学生除了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如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以外,还必须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结构。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失业的主因。因此,大学生应该重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职场需求塑造自己,一边向书本学习,一边在实践中锻炼,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贫困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自己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才能减弱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再次,大学生应注意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大学生应该在不妨碍学习的情况下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交能力,积累人脉,从而减弱社会分层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不利影响。
总之,社会分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从微观来说包括家庭的经济资本、组织资本、文化资本。因此必须从这三方面来研究这一问题。社会分层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无法避免的。在我国尤其要正确处理好人民的内部矛盾,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只有政府、高校、媒体和大学生自身四方面共同努力才有可能促进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从而促进各个阶层之间的自由流动,以保持社会良性的互动,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例文篇2
试谈发挥高校对科技教育和普及的引领作用
开展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一是对国家有意义。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提升整个民族素质的关键,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家科技发展目标是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2050年前后成为科技强国,现在的中小学生是未来建设科技强国的担当者,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对我国建成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对青少年有意义。青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少年时期是学习科技知识、开发创新潜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大科学教育力度,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理想和价值追求。青少年科学营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意识,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青少年崇尚科学,尊敬优秀科学家,树立科学家崇高地位。同时,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关注,促进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带动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三是对高校有意义。大学是引领社会风尚和先进文化的社会组织,我国高校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开放创新为主要内容,以历史传统、大学精神、学术追求为个性特征,对于人才培养、学术传承和科技创新具有潜移默化而又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除了科技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附属医院医疗服务以外,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引领社会风尚也是一个重要方面。WwW.11665.CoM开展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向公众开放实验室等公益性活动,面向公众特别是向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和普及,可以使大学的精神、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变得生动、具体、更具魅力,既有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有利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不断涌现,也有利于高校在履行社会职能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组织开展高校科学营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以大联合、大协作方式支持高校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的有益尝试。为了确保科学营的公益性质,我们强调这项活动不与高校招生工作挂钩,得到了高校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也确保这项活动能够长期、可持续地开展下去。在营员
选拔方面,我们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既重视选拔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展现出卓越才华的青少年,也为科技资源相对缺乏地区的青少年提供机会,组织了一批来自农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的学生参加科学营活动。41所承办高校和科协系统、教育部门对这项活动给予高度重视,着力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落实,高效、安全地完成了任务。
在科学营期间,杨振宁等老一辈科学家对青少年寄予的殷切期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在百年办学历史上所凝练成的爱国进步、科学民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高校一线教学科研的优秀带头人在指导科研体验中展现的求真务实、严谨治学、勇于创新、诚信合作的精神,给参与科学营的5000多名青少年以极好的教育和心灵的震撼。高校科学营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高校能够履行好科技教育和普及的社会责任,而且对全社会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促使各方面更加关注下一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加关注高校以及科研单位的科普责任,更加关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将积极探索促进科普与科研、教育的紧密结合,促进科研、教育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并实现开放共享,促进科学理念、创新文化的传播和科技知识普及,不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确保实现2015年我国全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